分享

[转帖]乔布斯遗产:人性的科技

 pengx 2011-11-09

乔布斯的去世,将是20世纪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分野。直到今天,很多人津津乐道他在领导苹果公司如何走向商业上的成功(如苹果今天的市值)和诸如iPhone等一系列时尚而领先的科技产品,却忽略了他对于20世纪科技发展的更重要的思想贡献——未来科技的另一个也是最关键的发展方向:人性化之路。在乔布斯之前,IT业是一个充斥了诸如赚钱机器微软和只拥有处理大规模数据能力的冰冷机器IBM这样的工业,只有乔布斯,从早年的苹果电脑到后来的iMac、iPod、iPad、iPhone等一系列闪烁着“人性”之光的产品出现,高科技产品才第一次被赋予了灵动的生命,在科技和人性之间嫁接桥梁,乔布斯是20世纪最杰出的奠基者之一。

20世纪的信息技术无疑是过去几百年来机器技术发展的一个巅峰,通过赋予电脑科技以人类大脑式样的智慧(在复杂的数据运算方面,电脑已经远远超越人脑),信息技术将人类活动的效率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另一方面,就像著名学者刘易斯?芒福德指出的那样,在技术主导的物质世界里,效率和效用之间的鸿沟越拉越大,为了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物质(包括更快的计算速度),人们牺牲了时间和当前的快乐,错误地将幸福只是简单地与拥有的汽车、浴缸和其他机械产品的数量划上等号。芒福德将之称为“无目的的物质至上主义”,在计算速度越来越快,人工智能程度越来越高的潮流之下,人类的个性开始被故意忽略和遮蔽,“不管商品是否需要就直接生产,不管发明是否有用就直接应用,不管动力是否有效就直接利用”,在更高、更快、高强的单向度技术目标追求过程中,计算机性能一路狂奔,但至于它这么高的性能究竟能为用户带来了什么新的效用,产品供应商也语焉不详。这种物质产品的重要性夸大到成了一种象征——成了智力、能力和远见的象征,夸大到甚至把不能拥有物质产品视为愚蠢和失败的象征。最后的结果是,人们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期看到了最触目惊心的一幕:在“新经济”命名的破碎的泡沫里,IT工业以思科、微软和IBM等一系列大公司的末路狂奔和“不适应症”而陷入了自我困境中。

在IT工业界,是乔布斯第一次赋予个人电脑以人性这样的更加宽广深厚的拓展纬度。从1984年苹果推出业界第一台以图形界面的个人电脑Macintosh计算机到后来苹果成为第一台拥有优雅字体的个人电脑而获得美术、出版等诸多专业人士的喜爱,从帮助好莱坞发展数字动画电影到开发出iMac、iPod、iPad、iPhone等一系列充满想象力和开放性的划时代产品,都证明了乔布斯独特的个人经历和人生阅历,始终让他一直能用另一种视野看到技术人员无法发现的宽广深度,那就是发展科技产品的目的并非只是拥有越来越快的数据处理速度和越来越复杂的软件功能,而不应该忽略这样一个更重要和紧迫的问题:它如何为人服务?或者换一句话来说,它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一种新的积极的变化?科技如何人性化,这样的洞察第一次叩开了科技发展的玄机,在盲目的物质化导向这一危途中,乔布斯罕见地赋予高科技产品以新的价值观,那就是用大写的人性的光芒去逼视高科技这一之前高贵神秘、自视甚高的怪兽,使其形秽,让普通人也能看到这中间的无知和愚蠢来。

在笔者看来,乔布斯倡导的人性化的科技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技术产品的价值观问题。在人文学者那里,早年致力研究技术史的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第一次从技术哲学高度提出了“机器与人的价值观”之间的关系问题,他宽广的史学视野提醒人们,技术发展不仅改变了物质世界,但事实上技术对于人类文化和精神层面施加的影响只会更加重要和深远。在乔布斯那里,他的艺术家气质和独特的人生经历促使他在发明个人电脑伊始,就开始思考个人电脑的目的和用途,从这一点来看,人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能从偶然一次参观施乐的访问中,马上意识到图形操作界面对于个人电脑的重要性,这就像后来苹果公司在发明iPhone时乔布斯坚持只能用一个按键一样,在乔布斯的眼里,个人电脑从来就不是什么高科技概念,对一个普通用户而言,易用和好用和用它来做什么永远是最重要的,这些都远远超过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和应用复杂性。正因为如此,在乔布斯生命的最后10多年里,我们看到了苹果对于产品的雕琢已经近乎了追求完美的偏执,这种把人的使用作为技术产品价值观的追求,已经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工业设计层面,在乔布斯后期领导开发的一系列产品iMac、iPod、iPad、iPhone中,我们都能看到乔布斯和他的团队赋予产品的一些真正与众不同的特质,它们无不洋溢着积极、热情和追求完美,焦点全部用力在人们的使用和用它来做什么上。iMac之精致,iPod对数字音乐的贡献,iPad不再是平板电脑的概念,本质上就是一个用户不离不弃的娱乐和工作终端,而iPhone的简约和拥有缩微版iPad功能,的确重新界定了移动电话工具。

人性科技的第二个特点是对美好形式和用户体验的关注。用乔布斯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人越充分的理解人性的体验,设计的就越好”。机器时代的一个最重要特征就是其产品惊人的大规模复制能力,这一点就像微软的操作系统、英特尔芯片和IBM当年发明的PC机,为了追求超额利润,统一性、标准化和可替换性就成了工业界通行的唯一标准。对于乔布斯而言,“所思不同”(Think Different)的与其说是希望苹果公司通过产品的差异化去实现商业追求,还不如说这样的产品理念更多基于他本人的生活体验。乔布斯出身社会底层,也曾受到60年代美国叛逆文化运动的“沉浸”(当年的“垮掉的一代”就发迹于旧金山,直到今天,旧金山也是美国艺术和文化的“另类”基地),他受过佛教的洗礼,后来又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更有幸的是他对技术、艺术和宗教热爱之余,正好赶上和抓住了上世纪70年代以后个人电脑在美国蓬勃发展的大时代机遇。个人生活经历方面的独特际遇从一开始注定使乔布斯成为美国IT业的一个“另类”,事实上,他的特立独行风格也证明了这一点,乔布斯曾经有过这样的自我总结:“这能力并不多见。行业里的多数人并没有多元的经历。所以他们没有太多的点去连接成线,所以遇到问题时,他们只能完成缺乏广度的线性方案。”这里乔布斯说的“点”就是指一个人丰富的生活体验和人生经历,与硅谷那些喜欢“线性”机械思考的技术工程师不同,乔布斯只能是这个大时代的一个“另类”,他对于创新和美好的执著,使得超越了比尔?盖茨这类企业家形象,其独特的艺术家特质和哲学家气质更使他的目光越过了技术主义的局限:一个美好的产品不仅技术卓越,而首先必须是一种从美好的形式开始,最终以一种美好的体验结束。对产品的个性、品质和用户体验的追求,我们能看到乔布斯身上的“生活家”气质,这种气质和美学有关,而不再只是技术上的偏执生存法则。

人性科技的最后一个特点是体现出一种平衡:在科技和人文、个性化与大众化、商业目标和社会使命之间,乔布斯都尽其最大努力去追求平衡,这平衡不仅是一种美,也是一种智慧和态度。事实上,以乔布斯短短56年的人生经历来看,与其说他是个IT产业领导者,还不如说更像是一个关注体人生活意义的自我实践者。乔布斯身上有着强烈的宗教精神和社会使命色彩,这就像他曾经信仰的佛教精神和禅宗思想所指强调的个人修为,对乔布斯来说,他人生修行的理想目标就是希望去“改变世界”。正是这样的一种强烈使命感,能够让他时时刻刻绝处逢生,度尽劫波。对乔布斯来说,每一次“重生”都不再是属于“肉身”层面。这样的“涅槃”精神反映在苹果公司的产品和文化中,就是乔布斯的每一次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产品革新精神。这从苹果公司后期的产品设计中都能现出端倪,从简单到极致的颜色和产品形式,我们都能揣摩出乔布斯信奉的“心性”哲学施加的影响。禅宗文化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要空性虚怀和追随内心,以此来实现从有到无的自我否定和从无到有的完整新生,在这样的不断往返循环和生生不息变化中寻找人生智慧和生命意义。所幸的是,乔布斯没有像一些禅宗信徒那样去实践一种内心生活,他心目中的偶像是甘地、鲍勃?迪伦、爱因斯坦、马丁?路德?金这样的“改变世界”的人物,乔布斯把他的精神意志再一次淋漓尽致地发挥在了工业界,通过精神生活和物质体验之间的平衡,超越IT工业界盛行的“无目的的物质主义”风尚,从而实现了他个人的社会使命,就如他2007年饱受癌症折磨时所说的那样:“我没怎么考虑过遗产问题。我只想在新的一天到来时能睁开眼,和那些伟大的人聚在一起,然后满怀信心地去创造一些使我们和他人所喜爱的事物。”

每一个人文主义者的一个理想都是希望灵魂不灭,事业不断。在20世纪的科技发展史上,乔布斯的确树立了一个标杆,这就像晚年乔布斯在苹果发布会的自剖心志,一幕背景深蓝的幻灯片上,十字路口有一路标,一侧写着“科技”,另外一侧则是“人文”,而乔布斯正恰恰站在这交汇之处。这样的标杆将在业界永远伫立,它不仅重新指引了未来高新科技发展的方向和可能性,也为像类似乔布斯之流追求个人卓越生活的后来者实现逾越提供了尺度和参照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