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174个部首及其表意功能 偏旁部首名称表

 图书 馆员 2011-11-19
174个汉字的部首,就好比能组成千千万万个英文单词的26个字母。了解这些部首,明白它的表意表声功能与组合规律,就如同掌握了学习汉字的一把钥匙。

一:横部、一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数目有关的字。

丨:竖部,本义是上下贯通,作部首时一般只表示笔画。

丿:撇部,作部首时,一般只表示笔画。

丶:点部,本义是灯炷、烛光,作部首时一般只表示笔画。

乙(乛、乚、):乙部或折部,作部首时一般只表笔画。

二:二部,作部首时,通常只表示笔画。

十:十部、十字头、十字旁,作部首时可表示和数目十有关的数字。

厂:厂部,作部首时可表示和山崖、山、石或房屋有关的事物。

匚(读方):匚部、左方框,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方形容器或各种其他容器有关的事物。

卜(读补):卜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占卜问卦有关的事物。

冂(读窘):冂部、同字框,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区域有关的事物。

八(丷、ハ):八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分解、分散、相反、相背等有关的事物。

人(亻、入):人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人及和人有关的动作、行为、称呼、性格、事物等。

勹(读包):勹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人有关的事物。

几:几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茶几一类的矮小木制器具。

儿:儿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人有关的事物。

亠(读头):亠部、点横部,作部首时,一般只表示笔画。

冫(读冰):冫部、两点水,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温度低或水有关的事物。

冖(读密):冖部、秃宝盖,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遮盖、覆盖有关的事物。

卩(,读决):卩部、硬耳朵,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曲膝跪着有关的事物。

阝(在左,读付):阝部、左耳旁,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山或地名有关的事物。

阝(在右,读义):阝部、右耳旁,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城市、邦国、地方、居住、姓氏有关的事物。

凵(读坎):凵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凹陷有关的事物。

刀(刂、):刀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刀有关的动作或事物。

力:力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力气、用力或武力有关的事物。

厶(读私):厶部,作部首时,一般只表示笔画;作组字部件时可以表示和“私”有关的事物。

又(ヌ):又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手有关的动作或事物。

廴(读引):廴部、建字底,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走路有关的事物。

工:工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工匠、工具有关的事物。

土:土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泥土、土地有关的事物。

士:士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男性有关的事物。

艹(读草):艹部、草字头,作部首时通常表示和植物,特别是草本植物有关的事物。

寸:寸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长度、法度有关的事物。

廾(在下,读巩):廾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双手拿东西有关的事物。

大:大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人或大有关的事物。

尢(读网):尢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残废、残缺有关的事物。

弋(读义):弋部,作部首时,一般不表意。

小():小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微、小有关的事物。

口:口部、口字旁、口字底,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嘴巴、语言或嘴巴的动作有关的事物,还可以表示一些其他方形的东西。

囗(读韦):囗部、大口框,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包围、环绕、圆圈等有关的事物。

巾:巾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纺织品有关的事物。

山:山部、山字旁、山字底或山字头,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山、石、高大等有关的事物。

彳(读赤):彳部、双人旁,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走路、道路、距离、脚的动作或人的行为有关的事物。

彡(读山):彡部、三撇儿,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图画、形象、装饰有关的事物,有时又表示胡须。

夕:夕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时间、夜晚或夜晚的活动有关的事物。

夊(读岁):夊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脚的动作有关的事物。和“止”部相通。

广:广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房屋等建筑物有关的事物,和“厂”、“宀”等部相通。

门(門):门部、门字框,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门、建筑或关闭有关的事物,有时又表示争斗。

宀(读棉):宀部、宝盖头,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房屋或在屋里做事有关的事物。和“广”、“厂”部相通。

辶(读绰):辶部、走之底,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行走、路程或脚的动作有关的事物。

彐(彑,读计):彐部、雪字底、寻字头,作部首时通常只表示笔画。

尸:尸部、尸字头,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人体、尸体或人的行为动作有关的事物,有时又和房屋有关。

己(巳):己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婴儿有关的事物。

弓:弓部、弓字旁,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弓有关的事物。

子(孑):子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孩子有关的事物。

屮(读彻):屮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草有关的事物。

女:女部、女字旁、女字底,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妇女、姓氏或美丽有关的事物,又因古代轻视妇女所以有时表示不好的性情。

马(馬):马部、马字旁、马字底,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马有关的事物。

幺(读妖):幺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丝线或微小有关的事物。

巛(读川):巛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河流有关的事物。

王(玉):王部、王字旁、斜王旁;玉字旁、玉字底、斜玉旁,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玉石、玉器或加工玉器有关的事物。

韦(韋):韦部、韦字旁,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围绕有关的事物。

木:木部、木字旁、木字底,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植物特别是木本植物或木制品有关的事物。

犬(犭):犬部、反犬旁,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狗或其他动物有关的事物。

歹:歹部、歹字旁,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死亡、丧事、损害等有关的事物。

车(車):车部、车字旁,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车子或车上的零件有关的事物。

戈:戈部、戈字旁,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兵器、战争、杀戳有关的事物。

比:比部、比字头、比字底,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并列挨着有关的事物。

瓦:瓦部、瓦字旁、瓦字底,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陶器等土制品有关的事物。又借用作音译词表示电的功率单位“瓦特”。

止:止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脚或脚的动作有关的事物,和“彳”、“足”、“疋”、“辶”、“夊”、“走”等部相通。

攴(攵,读扑):攴部、“攵”叫反文旁,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敲、打、击等手的动作及干、做等行为动作有关的事物。和“殳”部相通。

日:日部、日字旁、日字头,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太阳、光、时间、干燥等有关的事物。

曰:曰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说话、言辞有关的事物。

水(氵、氺):水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河流、水、液体等有关的事物。

贝(貝):贝部、贝字旁、贝字底,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钱财、货币、贸易或装饰品有关的事物。

见(見):见部、见字旁、见字底,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看、目光或眼睛的动作有关的事物。

牛( 牜):牛部、牛字旁、牛字底,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牛、类似牛的动物有关的事物。

手(扌):手部、手字底、提手旁,作部首时可表示和手或手的各种动作有关的事物。与“又”、“寸”、“爪”、“廾”相通。

毛:毛部、毛字底,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鸟兽的毛、须发或毛皮制品有关的事物。

气:气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气体或以气体作为存在形式的化学元素有关的事物。

片:片部、片字旁,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薄片有关的事物。

斤:斤部、斤字旁,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斧子一类或工具或使用这类工具时的动作有关的事物。

爪(爫):爪部、爪字头,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手的动作有关的事物。和“手”、“扌”、“寸”、“又”、“廾”等部相通。

父:父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成年男性有关的事物。

月:月部、月字旁、月字底,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月亮、光、时间等有关的事物。

欠:欠部、欠字旁,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张大嘴巴的各种动作有关的事物。

风(風):风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风有关的事物。

殳(读书):殳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敲打、打击有关的事物。和“攴”、“攵”等部相通。

文:文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花纹、彩饰有关的事物。

方:方部、方字旁,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旗帜、军队有关的事物。

火(灬):火部、火字旁、火字底,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火、光或使用火、光有关的事物。

斗:斗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斗一类容器有关的事物。

户:户部、户字头,作部首时可表示和门、房子等有关的事物。

心(忄):心部、心字底、竖心旁,作部首时可以表示感情、气质、思想、表情,以及和心理活动有关的事物。

爿(丬,读床):爿部,作部首时大多简化成“丬”,通常只表示读音。

示(礻):示部、示字旁,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鬼神、祭祀、宗庙等宗教迷信活动有关的事物。

石:石部、石字旁、石字底,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土石、土石器具有关的事物。

龙(龍):龙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龙或神灵有关的事物。

业:业部,作部首时,一般不表意。

目:目部、目字旁、目字底,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眼睛或眼睛的动作有关的事物。

田:田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田地、农活有关的事物。

罒:罒部、四字头,其实是“网”字的变形,也叫网字头,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网或网的功能有关的事物,并经常引申为法网或触犯法网的罪人。

皿:皿部、皿字底,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器皿有关的事物。

矢:矢部、矢字旁,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箭、长度或直有关的事物。

禾:禾部、禾字旁,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谷类植物或农事有关的事物。

白:白部、白字旁,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白色、光亮有关的事物。

瓜:瓜部、瓜字旁、瓜字底,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瓜或藤生植物有关的事物。

用:用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钟、或有用有关的事物。

鸟(鳥):鸟部、鸟字旁、鸟字底,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飞禽有关的事物。

疒(读ne):疒部、病字头,作部首时可表示和疾病有关的事物。

立:立部、立字旁、立字头,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站立有关的事物。

穴:穴部、穴字头,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洞穴、空或房屋有关的事物。

疋(读书):疋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脚或脚的动作有关的事物。

皮:皮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皮肤、皮革有关的事物。

矛:矛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矛一类兵器有关的事物。

母(毋):母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母亲有关的事物。

耒(读垒):耒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农具或农活有关的事物。

老:老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年纪有关的事物。

耳:耳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耳朵、听觉或声音有关的事物。

臣:臣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奴隶或低头、屈身等人体动作有关的事物。

西(覀):西部、西字头,作部首时可表示和遮盖或反复有关的事物。

页(頁):页部、页字底、页字旁,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头、颈、面部等有关的事物。

虍(读乎):虍部、虎字头,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虎有关的事物。

虫:虫部、虫字旁、虫字底,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昆虫、动物有关的事物。

缶(读否):缶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瓦器、容器有关的事物。

舌:舌部、舌字旁,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舌头、嘴巴或味道有关的嫩的。

竹:竹部、竹字头,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竹子或竹制品有关的事物。

臼:臼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石臼有关的事物。

自:自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鼻子有关的事物。

血:血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血有关的事物。

舟:舟部、舟字旁,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船有关的事物。

衣(衤):衣部、衣字旁、衣字底,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衣物有关的事物。

羊:羊部、羊字旁、羊字头,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羊有关的事物。

米:米部、米字旁、米字底,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谷米、粮食或粮食做的食品有关的事物。

聿(肀,读玉):聿部,作部首时可表示和笔或书写有关的事物。

艮(读亘):艮部,作部首时,通常不表意。

羽:羽部、羽字旁、羽字头、羽字底,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鸟、羽毛或鸟飞的姿势有关的事物。

糸(糹、纟):糸部、绞丝旁、绞丝底,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丝、绳、丝棉麻等纺织品及颜色有关的事物。

麦(麥):麦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麦子、粮食有关的事物。

走:走部、走字底,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行走、行路的动作姿态或脚的动作有关的事物。和“足”、“止”、“彳”、“辶”等部相通。

赤:赤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红色有关的事物。

豆:豆部、豆字旁,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豆类植物有关的事物。

酉:酉部、酉字旁,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酒或由发酵制成的食品、佐料有关的事物。

辰:辰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农活有关的事物。

豕(读史):豕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猪有关的事物。

卤:卤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盐有关的事物。

里:里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地方有关的事物。

足:足部、足字旁、足字底,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脚或脚的动作有关的事物。和“走”、“止”、“彳”、“辶”等部相通。

身:身部、身字旁,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身体有关的事物。

釆(读变):釆部,作部首时可表示和分辨、辨别有关的事物。

谷:谷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山谷有关的事物。

豸(读至):豸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野兽有关的事物。

角:角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角有关的事物,又因为古代把牛角做成酒杯,所以又可表示和酒杯有关的事物。

言(讠):言部、言字旁、言字底,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说话等语言行为有关的事物。

辛:辛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犯罪、治罪、刑法、辣味有关的事物。

青:青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蓝色有关的事物。

其:其部,作部首时,一般不表意。

雨:雨部、雨字头,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下雨有关的气候、天象等的事物。

齿:齿部、齿字旁,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牙齿有关的事物。

黾(黽,读闵):黾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蛙、龟等两栖动物有关的事物。

隹(读追):隹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飞禽有关的事物。

金(钅):金部、金字旁、金字底,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金属、金属制品有关的事物。

鱼(魚):鱼部、鱼字旁、鱼字头或鱼字底,作部首时可是以表示和鱼类、两栖类动物或食物有关的事物。

革:革部、革字旁、革字底,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皮革或皮革制品有关的事物。

骨:骨部、骨字旁,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骨头、人体有关的事物。

鬼:鬼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鬼怪或迷信有关的事物。

食(饣):食部、食字旁、食字底,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吃或食物有关的事物。

音:音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声音有关的事物。

髟(读飘或标):髟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毛发或与毛发有关的事物。

麻:麻部,作部首时,通常只表音。

鹿:鹿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鹿类、像鹿的动物,或与鹿有关的事物。

黑:黑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黑色或污浊有关的事物。

鼠:鼠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老鼠、鼠科动物或像老鼠的动物有关的事物。

鼻:鼻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鼻子有关的事物。

 

 
汉字偏旁部首名称表
 
[转载]汉字偏旁部首名称表
 
[转载]汉字偏旁部首名称表 
 

“特殊字”之读音

觊觎:jì yú  ;         龃龉:jǔ yǔ ;      囹圄:líng yǔ ;     魍魉:wǎng liǎng  ;
纨绔:wán ku;       鳜鱼:guì yú;  耄耋:mào dié;    饕餮: tāo tie  ;    
痤疮:cuó chuāng ;  踟躇:chí chu;   倥偬:kǒng  zǒng; 倥侗: kōng dòng
彳亍: chì chù;            谄媚: chǎn mèi ;           女红: nǚ gōng ;        佝偻:gōu lóu;
龟裂: jūn liè ;            蓓蕾: bèi lěi ;         蹀躞: dié  xiè;
迤逦: yǐ lǐ;                 呷茶: xiā chá ;     呷:作象声词时念gā;  狡黠: jiǎo xiá;     
猥亵: wěi xiè;           猥狎: wěi xiá;     委蛇: wēi  yí;             蟾蜍: chán chú;
迷惘: mí wǎng;          趔趄: liè qie;        窥觑: kuī qù;           肄业: yì yè;
徜徉: cháng yáng;     叱咤: chì  zhà;    绸缪: chóu móu;   纶巾: guān jīn ;
咄嗟: duō jiē ;             霎时:sha shi;  罹难: lín nàn       龌龊: wò chuò ;
促狭: cù xiá;          皈依: guī yī;                旮旯: gā lá;      戛然: jiá rán;        
参差: cēn cī;      鳏夫: guān fū;         髑髅: dú lóu; 皴裂: cūn liè;
妊娠: rèn shēn;  老鸨: lǎo bǎo;      东莞: dōng guǎn;  孑孓: jié jué;    
逡巡: qūn xún;       趑趄: zī qiè;             斡旋: wò xuán ;        弹劾: tán hé ;      
旌旗: jīng qí;          沟壑: gōu hè ;        交媾: jiāo gòu;         菁华: jīng huá;     
毓婷: yù tíng;         拈花: niān hua;         旖旎: yǐnǐ;                 褴褛: lán lǚ;       
蒯草: kuǎi cǎo;  执拗: zhí niu ;        匍匐: pú fú;            阿訇: ā hōng; 
暴殄: bào tiǎn;    拥趸: yōng dǔn;  氤氲: yīn yūn ;         鹄的: gǔ dì;         
整饬: zhěng chì ;     贲临: bì lín;             踽踽: jǔ jǔ ;               弑君: shì jūn;        
舐犊: shì dú;        澹台: tán tái ;          单于: chán yú;          尉迟: yù chí ;                  
噱头: jué tou或xuétóu ;                    劓刑: yì xíng;         木讷: mù nè;
薄荷: bò he ;       徘徊: pái huái ;      耆宿: qí sù ;               确凿: què záo ;
枣核: zǎo hé 念hú时通常后加儿化音;     给予: jǐ yǔ ;
说客: shuì  kè;     腌臜: ā zā;
 
漢字的構造

六書理論(主要是前四書)、分析漢字結構的方法。

一、什麼是漢字的構造?

依《現代漢語詞典》,“構造”作爲名詞,意義爲“各個組成部分的安排、組織和相互關係。”作爲動詞,意義爲“建造”。其同義詞爲“結構”,指各個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

漢字的構造就是漢字的形體結構。對漢字的形體結構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例如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對話:“您貴姓?”“我姓章。”“弓長張還是立早章?”“立早章。”這其中就包含了對“張”和“章”兩個字的構造的分析。這種分析是一種比較通俗的解釋,是對一個漢字的書寫結構的分析。又比如在將漢字輸入計算機的時候,需要解決漢字編碼問題,這時首先要分析漢字的構造方式,北大漢字信息處理技術研究所發明的《中型鍵盤設計方案》將漢字的構造方式分為四種類型:縱列結構,橫列結構,包圍結構,穿插結構,“章”就屬於縱列結構。我們中文系的學生學習古代漢語,則需要從造字的角度分析漢字的構造方式,比如說“章”,它的造字結構是“從音從十”,也就是說,古人在創造“章”這個字的時候是用“音”和“十”兩個字來組成它的。

 

二、分析漢字構造的目的

我們知道,世界上各種各樣的文字大致可以分為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兩大體系。漢字是表意文字的典型代表,漢字構造字形(構形)的最大特點是它要根據漢語中與之相應的某一個詞的意義來構形,即所謂“義構形,形義統一”。漢字與語音沒有直接的聯繫。形聲字的聲符,本身原來也是一個象形符號,例如從“文”得聲的字很多,隨便可以舉出“紋汶蚊雯坟”等,而“文”本身就是一個象形字。即使是所謂的擬聲詞用字,也是作為一個意義符號來創造的,例如“嘟”字現在是一個純粹的擬聲詞用字,實際上它本是借用了同音的“都”的字形,後來為了確定這個字是擬聲詞,跟其他讀dū的同音字區別開,因此又加上一個口字旁。

由前面的論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說,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字形和字義有著密切的聯繫,尤其是古人剛開始創造漢字的時候,構造字形總要服務于一定的意義。我們所要研究和分析的,正是這種造字結構。我們在討論詞的本義和引申義的時候說過,文字學家主要是憑字形來辨別本義,這是因為漢字的字形和意義有密切的關係,分析字形有助於對本義的瞭解。因此,我們學習古代漢語,有必要瞭解漢字形體的構造。通過對造字結構的科學分析,我們可以推求字、詞的本義,從而幫助我們學習和掌握古代漢語的辭彙系統。拿“章”字來說,《說文解字》:“樂竟為一章,從音從十,十,數之終也。”按《說文》的分析,“章”從音,因此與音樂有關係,從“十”,是表示結束之意,由此我們知道“章”的本義就是音樂告一段落。詩歌的一段也叫一章,因為古代的詩歌都是配樂來唱的,與音樂有關,如《詩經·碩鼠》共三段,古人稱三章;後來文章的一段也可以叫一章,如《孟子》一書包括七篇,每一篇又分若干章。我們再舉“因”字來說明分析造字結構對我們掌握古漢語辭彙有幫助。從造字結構看,“因”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大”,在古文字中寫作,象人的形狀;一部分是“囗”,讀wéi,在古文字中寫作,象一張席子。兩部分合起來表示人坐臥在席子上。這是“因”的本義。由本義引申出兩個意義,從席子來說,它承襲著人,被人壓著,由此引申出“承襲”、“重疊”的意思,《史記·平准書》:“太倉之粟,陳陳相因。”意思是說,京城的大糧倉的糧食,陳糧沒用完,又堆上一層,一層疊一層。再從人來說,人是依據在席子上,於是又引申出“依據”的意思,《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因能而受官。”意思是依據才能而授與官職。經過這樣的分析,我們對“因”這個詞在古漢語裏的用法就很容易掌握了。所以我們說分析漢字的造字結構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字的本義,並進一步掌握引申義,從而更科學更方便地學好古代漢語。

 

三、漢字的構造原則——六書理論

研究漢字的造字結構,必須瞭解漢字的造字結構有哪些類型。漢字數以萬計,形態各殊,因此,對漢字的造字結構進行科學分析並在此基礎上概括出若干類型,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古代的學者很早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他們將漢字的構造歸納為六種類型,這就是六書。這裏的“書”本是動詞,指寫字,也用作名詞,指寫下的字,六書即六種字類。這一名稱最早見於《周禮·地官·保氏》:“保氏(官名,掌教育)…而養國子(公卿大夫的子弟),乃教以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一般認為《周禮》是戰國時代的作品,說明先秦已經有“六書”這個概念。“六書”所指的六種名目,最早出現于西漢劉歆的《七略》一書。

1、六書釋名

中國歷史上關於六書的說法很多,就六書的名目和次序的不同來說,主要有三家:

第一家是東漢的班固。他在《漢書·藝文志》裏說:“古時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漢書·藝文志·敘》說,《藝文志》主要採用劉歆的《七略》,因此一般認為這家關於六書的說法來自劉歆。

第二家是漢朝的經學家鄭玄。他在給《周禮》作注解時引用鄭司農鄭眾的說法,認為六書是指“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也。”

第三家是東漢的文字學家許慎。他在《說文解字·敘》裏認為六書是指“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

上述三家關於六書的的說明,名稱大同小異,排列的次序互有不同。清代以後談論六書一般採用許慎的名稱,只有形聲有時也稱諧聲,六書的排列次序則採用班固的說法,即“許名班序”。

提問:為何三人的名目和次序會不同?(對各類字的產生順序理解不同,班固的說法比較符合文字發展的一般規律。)

2許慎“六書”的定義

下面我們研究許慎對六書的解說,由此來分析六書究竟指的是什麼。

(1)指事: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所謂“視而可識”,是說看這種字的外形就可以知道它指的是什麼;“察而見意”是說仔細觀察這種字的結構就可以明白它的意義。最後許慎舉了兩個例字:“上”和“下”就屬於這類字。

指事是一種用記號標示事物特點的造字方法,比如上下表示的是抽象的概念,是很不容易用文字來表示的。我們的古人相當聰明,他們以一橫線作為座標,用另一曲線或豎線等來代表方位,在橫線上部畫一曲線就表示上,在橫線下部畫一曲線就表示下。確實是“視而可識,察而見意”。

從現代文字學來看,指事又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純粹是符號,如;第二類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增加指示性符號,如(亦)、(本)、(末)、(刃)等。

需要說明的是,許慎在下定義的時候,用了兩句對偶的勢。這兩句話字數和結構都相同,而且“識”和“意”這兩個字的古音是押韻的。這樣的句子讀起來朗朗上口,便於學習背誦。但是用這種句式下定義,意義欠明晰,不易理解。後面得五書都是如此。

2)象形: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所謂“畫成其物”,是說把事物的形態描畫下來;所謂“隨體詰詘”是說象形字的書寫特點,隨事物不同的形體而曲折變化。说得文一点就是“隨體賦形”。許慎舉的例字是“日”和“月”。這類字有明顯的直觀性。又比如繵卩壳等等。

以上兩類字是獨體字。

(3)形聲: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以事為名”的“事”是指事物或事物的類別特點,“名”是指一個書寫單位,在先秦,一個漢字一般稱“文”,稱“書”,或稱“名”,稱作“字”是稍晚一點的事,《儀禮·聘禮》:“百名以上書於策。”意思是一百個字以上書寫在簡策上面,這裏“名”指“字”,不能理解成“名稱”。“以事為名”是說按照事物的特點、類別去選一個字作為新字的一部分,這是指形符。

“譬”是譬況、相類似的意思,這裏指字音的相同相近。“相成”指形符與聲符相配成為一個新字,“取譬相成”是指再取一個發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作為新字的聲符。許慎舉“江”和“河”兩個字作例字,我們今天覺得作為“江”字聲符的“工”與“江”讀音相差很遠,這是因為形聲字的聲符一般反映古代的讀音,不能用現代的讀音去分析,“江”和“工”在上古都屬見母東部,是同音字。

形聲字是漢字的大宗,我們後面會做進一步的講解。

(4)會意: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武信是也。

“比類”就是把兩個相關的字合在一起,“誼”“義”,“合誼”是說兩個字的意義合在一起。“指撝”即指揮、意義,“以見指撝”是說可以看出新字的意義。簡單地說,會意字就是相關的兩個字結合在一起體現出新的意義。舉例來說,“步”是兩個“止”合在一起,而“止”在甲骨文裏寫作,是腳的形狀,兩隻腳一前一後,就表示走路的意思;又例如“牧”,在甲骨文裏寫作,左上邊是一頭牛,右下方是一隻手拿著一根棍子,合起來就表示放牧的意思。我們再來看一下許慎所舉的例字。在《左傳》中有“止戈為武”和“人言為信”的說法,這反映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觀念,他們認為“武”是由“止”和“戈”兩部分組成的,“止”表示停止,“戈”表示爭鬥、戰爭,而停止戰爭是“武”即用兵的最終目的,跟如今說“戰爭的目的是為了和平”是一個道理。這種對“武”字的結構分析在今天看來是不對的[[1]],從字形上看,“武”字由“止”和“戈”兩部分組成,不過“止”不是停止的意思,而是象人的腳,表示行走,“止”和“戈”合在一起表示人拿著兵器行走,即征討。

以上兩類是合體字。

(5)轉注: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轉注”這一類應該如何理解,爭議非常大,到現在仍然不斷有人寫文章著書探討這個問題,但沒有得出一致的結論。我們從許慎的定義和例字來探究一下許慎的看法。所謂“建類一首”,應該是說這一類與部首有關,即轉注字共一個部首,例如“考”在“老”部;“同意相受”是說轉注字可以相互訓釋,例如《說文解字》裏說:“老,考也。”“考,老也。”“考”和“老”是同義詞。但是否該這樣解釋其內涵還有爭議。許慎在《說文解字》一書中分析了9353個漢字的字形,其中沒有一個字標明是轉注字,我們由此可以認為轉注這一類跟漢字的形體結構沒有關係,屬於用字的範圍。

(6)假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

假借是說本來沒有這樣一個字,現在依照讀音相同的原則找一個同音字或音近字來表示某個詞義。我們舉幾個例字。“不亦樂乎”的“亦”是個虛詞,意義很虛,沒有辦法根據它的詞義給它造一個字,古人就借用表示“腋”的“亦”來表示這個虛詞,因為這個虛詞的讀音跟“亦”相同。同樣,“”本是一種鳥的名稱,借用來表示“難易”的“”;“”本是一種樹的名稱,《說文》:“,黃華木。”借用來表示“權利”的“”。“而”本是一個象形字,甲骨文作涌恿,小篆作,表示鬍鬚,借用來表示連詞“而”。我們再看許慎舉的例字,許慎舉“令長”作為假借的例字。“令”本來指命令,引申指發佈命令的人,即長官;“長”本來是長短的長,輾轉引申指長官的長,這兩個字本來沒有關係,在詞義引申的過程中詞義發生了交匯重疊,跟我們剛才所舉的假借字情況完全不同,所以許慎舉這兩個字作為假借的例字不合適。假借也是用字的問題。

四、六書舉例分析

(一)象形

許慎給形象所下的定義是:“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體:指物體。詰詘:曲折。全句的意思是:象形,畫成實物的形體,筆劃隨著物體的輪廓曲折變化,“日”、“月”就是這樣的字。根據許慎的說解,象形是一種描繪實物形體的造字法。日、月二字在甲文、金文、小篆中分別寫作:甲文:金文:  小篆:

从甲文、金文的形體看,此二字很象太陽和月亮,就是根據太陽和月亮的外形描畫而成的。象形字由於來自於記事圖畫,具有濃厚的象形意味,但畢竟它已成為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代表著具體的詞,有固定的讀音,所以在象物構形時,其線條簡化,不追求形似,只注重物體的輪廓或其典型特徵。[[2]]正因為象形字是根據事物的外形描畫出來的,所以它記錄的詞,一般都是表示具體實物的名詞。前人多將象形字又細分為獨體象形與合體象形兩類,例如:

(一)獨體象形象形字只由一個單純的符號構成,沒有陪襯性的輔助成分。如:

  甲文: 卩阢 金文:小篆: 《說文》:“魚,水蟲也。象形。”

鹿   甲文:攒暂赞 金文  小篆:鹿 《說文》:“鹿,獸也。象頭、角、四足之形。”

  甲文:金文: 小篆: 《 說文》:“山,宣也。宣氣散,生萬物,有石而高,象形。”

  甲文:蒆蒊蒍 金文: 小篆:《說文》:“海介蟲也。……象形。”

  甲文:莁莂莃 金文: 小篆:《說文》:“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从,下象其根。”

  甲文:尉慰卫 金文小篆: 《說文》:“天地之性最貴者也。……象臂脛之形。”

  甲文:屏泼 金文:小篆:《說文》:“來,周所受瑞麥來。一來二逢,像芒朿之形”

  甲文:照兆折  金文: 小篆:《說文:“毀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

网 甲文:蜪蜫蜬 金文: 小篆: 《說文》:“网,庖犧所結繩,以漁。从,下象交文。”

  甲文:躊躋躌 金文:  小篆: 《說文》:“女,婦人也。象形。”

  甲文:幽优 金文: 小篆:《說文》:“彘也,竭其尾,故謂之豕。象毛足而後有尾。”

  甲文:繵繷 金文: 小篆:《說文:“長尾禽總名也。象形。

  甲文:攫抉倔 金文: 小篆:《說文》:“隹,鳥之短尾總名也。象形。”

  甲文:修羞朽 金文: 小篆:《說文》:“舟,船也。……象形。”

  甲文:歹傣戴 金文: 小篆:《說文》:“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爲足。”不過,根據甲文形體,“止”當爲足形。

  甲文: 拆柴 豺金文: 小篆:《說文》:“牛,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象角頭三、封、尾之形。”

  甲文:壳咳  金文:  小篆: 《說文》:“羊,祥也。从e,向頭角足尾之形。”

牛羊二字甲骨文僅畫出了其典型特征,與其它象形字稍有不同,或稍作簡筆象形,以與豕鳥等整體象形相區別。

(二)輔助象形指字中除字義指向部分外,尚添加有陪襯性的輔助成分。輔助成分可能是字,也可能是一種非字的符號。又叫合體象形、襯托象形。例如:

  甲文:字鬃  金文: 小篆:《說文》:“立,住也。从大,立一之上。”一,象地面。字像人立於地面形。

  甲文:緕緔緖  金文: 小篆: 說文》:“眉,目上毛也。目,象睂之形,上象額理也。”“目”為輔助符號。

  甲文: 金文:小篆: 《說文》:“齒,口齗骨也。象口齒之形。”“囗”象口形,為輔助符號。

  甲文:雁唁彦宴 金文: 小篆: 說文》:“毛也。”字形所從之人及頭形爲輔助符號,後毛與頭形斷裂。

   金文: 小篆: 《說文》:“果,木實也。木,象果形,在木之上。”“木”為輔助符號。

  金文: 小篆: 《說文》:“瓜也,象形。”下象瓜實,上象瓜蔓,用瓜蔓襯托瓜實。

其它象形字如:口耳自面又首身犬烏云斤弓矢皿豆鼎壺戈衣冊我戶門食萬等。

 

(二)指事

許慎給指事所下的定義是:“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事:指比較抽象概括的事物。全句的意思是:指事,造出的字看了大體就能認識,仔細體察便可知道其意向所在,“上”、“下”就是這樣的字。“上”、“下”二字在甲文、金文、小篆中分別寫作:甲文  癝癷   金文:    小篆:

从甲文的形體來看, “上”、“下”二字中間的長曲線表示基線,長線上、下方的短橫指示的是方位,在基線上面者表示“上”,在基線下面者表示“下”。“上”“下”二字均屬純粹性的指示性符號,代表的是抽象概念。

後人多對指事的定義不夠滿意,因為這一定義是从認字的角度著眼的,且界限不夠明確,容易與象形、會意相混,“視而可識”近於象形,“察而見意”近于會意。如果从造字的角度看,所謂指事,就是一種採用指事性符號去記錄詞的造字法。指事字表示的都是一些比較的抽象概念,難以通過描畫的方法去記錄。指事字一般也分為兩種,即獨體指事與合體指事。

(一)獨體指事  所謂獨體指事,是指單一的純粹的指事性抽象符號,“上”、“下”即屬獨體指事字。此外,常見的獨體指事字主要都是一些表示數字的,例如:

  甲文: 金文: 小篆:《說文》:“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一。”一:本義是數的開始。道家認為“一”也是萬物之始,許慎釋“一”採用的是道家之說。

  甲文: 金文:  小篆: 《說文》:“二,地之數也。从偶一。”二,本義是數字“二”。許慎用天地釋“二”,採用的是道家之說。

  甲文: 金文:小篆: 《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數。”三,本義是數位“三”,許慎用天地人釋“三”同樣採用的是道家之說。

  甲文:阏阒  金文:小篆: 《說文》:“四,陰數也。象四分之形。”陰數:古人以“二、四、六、八”為陰數,以“一、三、五、七、九”為陽數。

   甲文:竛竜   金文: 小篆: 《說文》:“十,數之具也。一為東西,丨為南北,則四方中央備矣。”

(二)合體指事  所謂合體指事,是指在象形字的基礎上添加指示性的符號。例如:

  金文: 小篆:《說文》:“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

  金文:  小篆: 《說文》:“末,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

  甲文:莣莤 金文: 小篆: 《說文》:“朱,赤心木,松柏屬。从木,一在其中。”

  甲文:譕譖 金文:小篆: 《說文》:“亦,人之臂亦也。从大,象兩之形。”“亦”的分化字是“腋”。

  小篆: 《說文》:“亦寸,十分也。人手卻一寸。動脈謂之寸口。又,一。” 又即手。一指寸口,即中醫試脈之處。

  甲文:呐娜乃    小篆: 《說文》:“血,祭所薦牲血也。从皿,一象血形。”

  甲文:  碌露路 小篆: 《說文》:“甘,美也。从口,含一。一,道也。”甘:本義是美味,“一”指口中的美味。

  甲文:甫抚釜 金文:小篆: 《說文》:“音,聲也。……言,含一。”“一”指口中所發出的聲音。

真正的指事字是很少的。為什麼呢?因為抽象的概念也可以不用指事,而通過會意字來表示,例如上文所舉的武字和信字。抽象的概念還可以通過形聲字來表示,例如恩字從心,因聲。正因爲少,所以希望大家能夠記住。

 

(三)會意

許慎給會意所下的定義是:“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比:組合。類:指事物的類。誼:即“義”。指撝:指向,意向。“撝”同“揮”。全句的意思是:會意,把兩個或兩個以上表示事類的字組合在一起會合其意義,从中體現出一個新的意義,“武”、“信”就是這樣的字。“武”、“信”二字在古文中分別寫作:

  甲文:瞢蕃薤 金文: 小篆:。甲文武字會合“戈”、“止”二字而成。“止”的本義據甲文為足。字義象人拿上武器進行軍事行動。《說文》:“武,楚莊王曰:'夫武,安功戢兵。’故止戈為武。”許慎是用戰國人希望制止戰爭的觀念解釋“武”字。把“止”解釋成“停止”的“止”,非本義,與甲文字形不符。

  小篆: 《說文》:“信,誠也。人、言,會意。”信字會合“人”、“言”二字而成。取義於人言要真實可信,反映了造字者的理念。

会意字大体可以分为“以形會意”、“以義會意”两种:

1以形會意

以形會意”指會意字的字義主要是通過各構件在形體上的聯繫體現出來的,構件的畫面特徵起著重要作用。這類字是某種場景或情境的真實顯現,看到字形,腦海中就能浮現出特定的圖景。例如:

  甲文:琴秦芹 金文:  小篆: 《說文》:“休,息止也。人从木。”字義象人在樹旁休息。

  甲文:坚尖兼 金文:  小篆: 《說文》:“牧,養牛也。从攴从牛。”字義是手執鞭放牧。許慎所釋非本義。

  甲文:猴厚 金文: 小篆: 《說文》:“取,捕取也。从又从耳。”又:手。字義是以手割取耳朵。古代戰爭中割取敵人的左耳作為報功的憑證。

  甲文: 摹蘑模  金文: 小篆: 《說文》:“盥,澡手也。从臼水臨皿也。”臼:雙手。此字由“水”、“臼”和“皿”三個意符組成,象在盆中洗手貌。

   甲文:案肮盎 金文:小篆: 《說文》:“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示:據甲文象神主之形。字義象手持肉祭神。

其它如:采及弄企看等。

2、以義會意

“以義會意”指會意字的字義主要是通過各構件在意義上的聯繫體現出來的,構件的意義關聯起著重要作用,畫面特徵的作用較弱或不起作用。例如:

   小篆: 《說文》:“劣,弱也。力少。”“少”、“力”義均沒有形象,“劣”義是通過“少”、“力”意義的聯繫實現的。

  甲文: 铡闸  小篆: 《說文》:“臭,禽走獸而知其跡者犬也。从犬从自。”自:“鼻”的本字。“自”、“犬”都是具體的事物,但“臭”義不是直接从二者形體的組合中體現出來的,而是通過二者意義的聯繫實現的。

 小篆: 《說文》:“塵,鹿行揚土也。从麤从土。”“鹿”、“土”雖都有形象,但“塵”義从其形體的意義聯繫上看不出來,而是通過其意義的聯繫實現的。(己省複)

  甲文: 緽緿 小篆: 《說文》:“雀,依人小鳥也。从小隹。”“小”義沒有形象,“隹”義是通過“小”、“隹”意義的聯繫實現的。

其它如:巖好古甦眇負拿掰楞砼等。

這類“以義會意”的會意字在後起字中出現的較多,常見者如“歪”、“尖”、“卡”、“套”、“忐”、“忑”、“”、“”等。和指事字一樣,會意也是彌補象形字局限性的一種造字法。它所記錄的大都是一些代表抽象概念的詞。

又,按照構件異同來分,會意字可以分爲異體會意字和同體會意字兩類。以上所舉皆爲異體會意字,同體會意字比如:林森聶磊淼晶焱垚姦鑫等。

 

(四)形聲

許慎給形聲所下的定義是:“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事:指不同類的事物。名:即字,這裏指形符(或稱意符)。譬:這裏指聲符(或稱音符)。全句的意思是:形聲,根據詞所反映的事物取一個字作為形符,再取一個表示讀音的字作為聲符與形符相結合,“江”、“河”就是這樣的字。清人段玉裁指出:“形聲者其字半主義,半主聲。……以事為名,謂半義也;取譬相成,謂半聲也。”這句話很清楚地說明了形聲字的特點:由意義類屬和讀音構件共同組成,表意兼表音。“江”、“河” 二字甲文、金文、小篆分別寫作:

  金文  小篆 

  甲文  佐做  金文 小篆

此二字的形符均為“水”,聲符分別為“工”、“可”。在今天看來,“工”“可”的讀音與“江”“河”不符,起不到表音的作用。其實,在造字的時代,“工”、“可”的讀音與“江”“河”很接近的(上古音“工”、 “江”二字同為見母東部;“可”、 “河”二字同為歌部,唯聲母稍異,“可”為溪母,“河”為匣母),只是由於語音發生了歷史的變化,“工”、“可”才與“江”“河”產生了明顯的差異。

由於形聲字既可以表意又可以表音,無論是具體的概念還是抽象的概念都可以用它去解決其書寫問題,所以形聲是六書中最先進最能產的造字方式。形聲字的產生標誌著漢字進入到了表意兼表音的時代,在其後的發展過程中,形聲字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甲骨文中的形聲字約占20%左右,《說文解字》中的形聲字占到80%以上,在現存的漢字中形聲字約占90%左右。

1形聲字形符和聲符組成,關於形符和聲符,需要注意以下幾點:[[3]]

(1)形符表示形聲字本義所屬的意義類別和,如果我們已經知道某一形聲字的幾個意思,則可以根據形符來辨認哪一個是本義或比較原始的意義,哪些是引申義或假借義。比如:

A、過:“過”有超過(大都不過參國之一)、過錯,犯錯誤(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勝過(由也,好勇過我)、走過,經過(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等意義。《說文》說:“過,度也。從辵,咼聲。”以辵為形符的形聲字意義都和行走有關,故走過、經過是本義,超過、勝過是引申義,過錯、犯錯誤則是較遠的引申意義了。

B:“”有舉兵(晉不更舉矣)舉薦(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舉起(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全(舉世皆濁我獨清)都(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說文》說:“舉,對舉也從手,與聲。”段玉裁、朱駿聲都說,對舉謂以兩手舉之。以手為形符的形聲字大都指和手有關的動作,可見舉起來是本義,舉兵、舉薦是引申義,當全、都講是假借義。

C:“字通常表示年少,所以叔父是比父親年少的父輩。但這是假借義。其本義是用手拾,《詩經·豳風·七月》“九月叔苴”用的是本義。《說文》說:“叔,拾也。從又,尗聲。”以又為形符也表示手的動作,叔字從又,段玉裁說“於此知拾為本義也”,段玉裁的話是對的。

由此看來,掌握形聲字的形符,對於區別詞義,加深對詞義的理解,是有幫助的。

(2)形符相同的形聲字,在意義上大都和形符所標示的事物或行為有關,例如以為形符的形聲字都和財物有關為形符的形聲都和言語有關。但意義類別和範疇比較寬泛,意義類別和範疇並不等於詞義本身。形符相同的形聲字,其大致的意義類別和範疇是相同的,但每個字的具體意義還得依靠文獻材料來考求。比如“訪”“談”都是從言的形聲字,雖然從形符上可以判定二字都與說話有關,但具體是哪種說話則需要靠察文獻才能確定。(訪:徵求意見;談:對話)

3)有些形符由於它們所表示的意義範疇關係密切,可以互相通用,即所謂“義近形旁通用”。例如《說文》說“彳”是小步,“辵”是乍行乍止,所以彳、辵、足、走等形符有時可以相通。這就產生了一些異體字如征蒌、徯蹊、趠逴、踣?等等。又如言、口、欠三個形符也比較相近,所以詠詠、嘯歗、訢欣成為異體字。言和心又有相通之處,所以誖又寫作悖。

4)形聲字的聲符是用來提示而不是標示形聲字的聲音的,因爲聲符可以與形聲字音同,但大多數僅僅音近,不能準確標明讀音,只能起到提示大致讀音的作用。正因爲如此,有些聲符讀音相近或相同,可以互相通用,即所謂“音近聲旁通用”。如“不義不暱,厚將崩”的“暱”字,李善《文選注》四十一引作“昵”,匿尼音近(入職娘、平脂娘),故可通用。其它如線綫、粽糉、咽嚥等。

5形聲字的形符和聲符在古文字時代是很容易辨認的,但是經過隸變又進一步到了楷書階段後,有些就不那麼好區分了,需要根據古文字字形和古音的幫助才能搞清楚。例如:

   甲文: 旦氮 金文:   小篆: 《說文》:“歲,木星也。……从步,戌聲。”

   甲文:级挤脊  金文:  小篆: 《說文》:“更改也。从攴,丙聲。”

   小篆: 《說文》:“修,脯也。从肉,攸聲。”

   甲文:呗呙 金文: 小篆: 《說文》:“ 發,射發也。 从弓,聲。”

   金文:小篆: 《說文》:“枲織也。从聲。”

其它如:康(從米庚聲)、賊(從戈則聲)、隆(從土降聲)、責(從貝朿聲)、在(從土才聲)、那(從邑冄聲)、拋(從手尥聲)、志(從心?聲)、寺(從寸?聲)、細(從糸囟聲)、屑(從尸?聲)、蛋(從虫延聲)等等。需要特別注意。

 

2形聲字除了一般的類型外,還有以下幾種比較特殊的類型值得注意:

(1)省聲字

省聲字是指為了書寫方便或構形美觀,在造字時將形聲字的聲符省去了一部分。例如:

  小篆:《說文》:“秋,禾榖孰也。从禾,省聲。多,籀文不省。”

  小篆:《說文》:“恬,安也,从心,甛省聲。”

  小篆:《說文》:“夜,舍也,天下休舍也。夕,亦省聲。”

(2)省形字

省形字是指為了書寫方便或構形美觀,造字時將形符的一部分省去了。例如:

  小篆:《說文》:“寐,臥也。从省,未聲。”

  小篆:《說文》:“弑,臣弑君也。《易》曰:'臣弑其君。’从殺省,式聲。”

  小篆:《說文》:“考,老也。从老省,丂聲。”

(3)亦聲字

亦聲字也叫會意兼形聲字。這種字的特點是:構形的各個部件在意義上有聯繫,是會意字;由於其中的一個部件同時充當著聲符,故又是形聲字。例如:

  小篆:《說文》:“授,予也。从手,从受,受亦聲。”

  小篆:《說文》:“琀,送死口中玉也,玉,含,含亦聲。”

  小篆:《說文》:“忘,不識也。心,亡,亡亦聲。”

  小篆:《說文》:“珥,瑱也。玉耳,耳亦聲。”

亦聲字一般都是由於詞義引申分化而產生的後起字,是在原字的基礎上增加新的義符所構成的,故其聲符同時具有表意的作用。宋人王聖美曾根據亦聲字提出了著名的“右文說”,該說認為,形聲字的聲符多兼表音義。因聲符多在字的右側,故稱“右文說”。元人戴侗、清人段玉裁、黃承吉、王念孫、章太炎、近人沈兼士等先後對這一學說都有所發揮。“右文說”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漢字的特點,於詞源學、訓詁學貢獻較大,但存在著拘泥字形、以偏概全的弊病。而且,亦聲字是一種典型的“兼類”現象,但亦聲字從本質上來講也是一種形聲字,所以應當從類別上與會意劃清界限,取消“兼類”這種稱呼。

 

3、形聲字的結構形式(形符和聲符的結合形式)主要有以下八類:

甲、左形右聲:江

乙、右形左聲:攻

丙、上形下聲:空

丁、下形上聲:基 姿姿

五、內形外聲:辯

六、外形內聲:閣

七、形占一角:勝

八、聲占一角:徒

 

(五)轉注

許慎給轉注的定義是:“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說文》中在“老”字下注作:“老,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鬚髮變白也。”在“考”字下注作:“考,老也。从老省,丂聲。”由於許慎給“轉注”的定義比較模糊,“類”和“首”到底指什麼不清楚,加上《說文》中沒有具體注明某字為轉注,“老考”二字又分別屬於象形、形聲結構,所以後來人們對轉注的解釋眾說紛紜,頗為分歧,主要可以分為部首說、互訓說、引申說、同源說(此說王本未介紹)四派。

1部首說形義說

此說以南唐徐鍇、清人江聲為代表,認為“建類一首”的“首”是指《說文》的五百四十個部首,每一部首下所說的“凡某之屬皆从某”就是指“同意相受”。徐鍇《說文解字系轉》卷三十九:“屬類成字,而複於偏旁訓,博喻近譬,故為轉注。人、毛、匕為老,壽、耆、耋亦老,故以老字注之,受意於老,轉相傳注,故謂之轉注。義近形聲而有異焉。”江聲《六書說》:“凡五百四十部,其分部即建類也;其始'一’終'亥’,五百四十部之首,即所謂'一首’也;下云'凡某之屬皆从某’,即'同意相受’也。”

2互訓說

此說以清人戴震、段玉裁為代表,認為轉注不是造字法,而指的是同義詞的互訓關係。戴氏在《答江慎修先生論小學書》中說:“《說文》於'考’字訓之曰'老也’,於'老’字訓之曰'考也’,是以《序》中論轉注舉之。《爾雅·釋詁》有多至四十字共一義,其六書轉注之法與?”段氏在《說文·序》注中說:“建類一首,謂分立其義之類而一其首,如《爾雅·釋詁》第一條說'始’是也;同意相受,謂無慮諸字,意恉略同,義可互受,相灌注而歸於一首,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權輿’,其於義或近或遠,皆可互相訓釋而同謂之'始’是也。獨言'考、老’者,其顯明親切者也。”

3引申說

此說以清人朱駿聲為代表,認為轉注不是造字法,而指的是詞義引申。朱氏在《說文通訓定聲·自敍》中說:“竊以轉注者,即一字而推廣其意,非合數字而雷同其訓。……轉注者,體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長是也。”朱氏不僅修改了轉注的定義,以詞義引申為轉注,而且更換了轉注的例字。按照朱氏之說,某字由本義引申出一個新義而仍用原字表示就是轉注。他認為令、長二字本義與引申義的關係不是假借,而是轉注(即引申。《說文》:“令,發號也。”“長,久遠也。”朱氏認為“令”由“發令”引申出“縣令”之“令”;“長”由“久遠”引申出“長幼”之“長”、“君長”之“長”),故舉為轉注的例字。

4同源說同族說

此說以清人章太炎、近人陸宗達先生為代表。他們認為轉注是指詞義分化所引起的文字孳生(老、考二字屬於同詞)現象。章氏在《國學略說·小學略說》中說:“所謂'同意相受’者,義相近也;所為'建類一首’者,同一語原之謂也。”陸氏在《說文解字通論》第一章中說:“為从某一語源派生的新詞製造新字,這是漢字發展的一條重要法則,也就是轉注。”他進而將轉注歸納為三種情況,即:因方言殊異或古今音變而制字、因詞義發生變化而制字和為由同一語根派生的相互對立的詞制字。

以上四說的分歧主要表現在轉注屬於造字法還是用字法方面。“互訓說”和“引申說”都主張轉注是用字法,與造字法無關。這兩說不好回答這樣的問題,既然轉注不是造字法,那麼為何《周禮》和許慎等三家都把它列進了六書呢?“部首說”和“同源說”均主張轉注是造字法。其中“部首說”雖然兼顧到了形和義,但未考慮到讀音問題,與許慎所舉例字的特點不符,並且按照這種說法,《說文》中的所有字都成轉注字了,這實際上等於否定了轉注是一種具體的造字法。 “同源說”既和具體的造字有聯繫,又能使“同意相受”得到解釋,兼顧到了形音義三個方面,明顯優於“部首說”,不過此說也存在著一個不好解決的問題,即“建類一首”的“首”到底指什麼?章氏認為“首”指的是“語基”(即語根),但這與許慎所立的“部首”是不相合的,尚需進一步完善。

無論轉注是不是造字法,或者是怎樣的造字法轉注字的形體肯定沒有超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這四種字的結構範圍。我們今天研究漢字,可以不用去管轉注這個術語,因為不講轉注也完全能夠把漢字的構造講清楚。

 

(六)假借

許慎假借下的定義是:“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事,令長是也。”句的意思是:假借,某詞本來沒有字,借用一個已有的同音字去表示,“令”、“長”就是這樣的字。許慎認為縣令的“令”和號令的“令”是不同的詞,長幼的“長”和長遠的“長”也不是相同的詞。用號令的“令”去記錄縣令的“令”,則縣令的“令”就是假借字;用長遠的“長”去記錄“長幼”的“長”,長幼的“長”就是假借字。許慎的定義沒有錯,但他舉的這兩個例字卻是有問題的。命令的“令”和縣令的“令”、長遠的“長”和長幼的“長”分別均屬於同一個詞的引申關係。後人對許慎的例字多不滿意,在說明這個問題時往往重新舉例。詞義引申,字形一般不變,引申義和本義之間有共同點。假借字和本字,只是讀音相同,意義上則沒有聯繫,例如:

  甲文:菵菷 金文:   小篆:   本象囊橐之形,是“橐”的古字,借為東方之“東”。

離: 甲文:縔縗  小篆:  象以罕網捕鳥形,為分離之“離”,又借為鳥名,即倉庚,黃鸝鳥

  甲文:耴耺 金文:  小篆:  本象畚箕之形,是“箕”的古字,借為虛詞。

  甲文:麻玛嘛 金文:  小篆:  本象人肩扛一農具,是負荷之“荷”的古字,借為虛詞。

  甲文:瞨瞴瞯 金文:   小篆:   本象日落於草中,是“暮”的古字,借為虛詞。

  甲文:屏颇 金文:  小篆:  本象麥形,是“麥”的古字,借為來往之“來”。

 

五、六書理論評述

以上我們簡單討論了許慎給六書下的定義。現在我們就這個問題作幾點評價。

1、在許慎之前,六書僅有名目,許慎作了解說,說明六書每一類的特點,並且舉出例字。這種對漢字結構所作的說明,奠定了漢字形體學的基本理論基礎,這就是六書說。當然,許慎的論述還有缺點,例如他下定義一律使用兩句話,每句字數相等,都是四個字,這兩句話又互相押韻。為了照顧這種形式,就不免限制了內容,甚至影響到定義的明確性;又如假借一類的例字不合適。儘管如此,許慎的功績還是前無古人的。後來的學者正是在許慎的基礎上對六書說加以修正、補充和完善,從而形成了傳統文字學的基本理論。

2、清代學者戴震在《答江慎修先生論小學書》中將六書歸納為“四體二用”,“體”即漢字的結構規律,“用”即漢字的用字方法。“四體二用”說影響很廣,段玉裁、王筠、朱駿聲、黃侃、王力等學者都贊同此說。王筠說:“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者為經,造字之本也;轉注、假借為緯,用字之本也。”此說現在雖然有一些批評意見,但我們認為“四體二用”說對六書的解釋和認識也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六書前四書講的是造字問題這四書又可以再分為兩類:象形、指事為一類,屬獨體字或基本上屬獨體字,“日、月、魚、鳥、羊、上、下”等都是獨體字,它們在形體上不允許再分析,再分析就是沒有意義的線條和筆劃了。“本”和“末”兩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加一個表意符號構成的,不是由兩個字合成的,因此仍然看作獨體字;另一類會意和形聲都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合成的,屬合體字。許慎也談到了獨體與合體的問題,他在《說文解字·敘》裏說:“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從有無表音構件的角度出發,可以將前四書分為兩類:一類是沒有表音成分的純粹表意字(包括象形、指事、會意);一類是有表音成分的形聲字。

六書中的后兩書轉注和假借構成一類,屬用字的問題,跟造字沒有關係。前面我們提到,六書是古人用來教兒童識字的,因此其中包括用字的問題也就很自然。

3、六書中最重要的三類是象形、形聲和假借。下面分別論述。

(1)象形

在文字的創造時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則[[4]]象形是漢字造字的基礎,會意字、形聲字和一部分指事字都是以象形字為基礎造出來的。可以說,象形字是組成千萬個漢字的基本元素。雖然從數量上看象形字只有幾百個,在漢字總數中所占的比例極小,但是象形字的重要性卻不容忽視。舉“人”為例,甲骨文裏“人”寫作,以“人”為形符組成的漢字數量很龐大,如表示兩個人一前一後相跟,這是“”; 线表示兩個人並排在一起,這是“比”; 表示兩個人背對背,這是“北”;表示人依靠在樹上歇息,這是“休”;表示人落在插著東西的陷井裏,這是“”; 表示一隻手抓住一個人,這是“及”,等等。這些由“人”作形符構成的會意字又可以作為部件去組成新字,例如“及”又可以衍生出“极級急汲圾芨岌笈吸”等一大批形聲字。

(2)形聲

形聲的重要性反映在形聲字的數量上。《康熙字典》所收的47035個漢字中,90%以上屬形聲字。可以說,形聲是一種最能產的造字法。形聲字由形符和聲符兩部分組成,象形字、指事字和會意字都可以作為形符或聲符去組合新字,形聲字本身也可以作為聲符去構造新在字。我們把形聲字的構成方式概括為兩種類型,一種叫做橫向擴展,例如“莫”作為聲符可以構成“模摸膜摹漠謨驀寞瘼饃嫫貘鏌暮慕墓幕募”等一大批新字,這種橫向擴展可以無限止地進行下去;另一種叫做縱向擴展,主要指形聲字可以作聲符構造新字,例如“父”作為聲符構成“甫(“甫”小篆寫作,從用,父聲。)斧釜”等;“甫”本身作為一個形聲字又能充當聲符去構成“輔脯黼捕逋哺晡埔鋪浦莆匍圃”等等;形聲字“”作為聲符又可以構成“溥縛傅賻搏博膊”等等;形聲字“溥”作為聲符又可以構成“薄”;“薄”又可以作為聲符構成“礴”等。從形聲字橫向擴展和縱向擴展的情況我們可以證明形聲在造字上的能產性。

(3)假借

假借的重要性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假借擴大了字的使用範圍

在造字之初,漢字的數量很有限,只能表達有限的意義。在這種情況下,漢字還不能有效地發揮記錄和表現漢語的職能。這時,對於漢字的使用,僅僅限於一個漢字從字形構造上所能體現出來的意義。到後來,一個漢字跟某個語音發生了固定的聯繫,人們看到這個字形,就會聯想到某個確定的讀音,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便可以按照語音來使用這個漢字。這就是假借原則。因此簡單地說,所謂假借就是借用一個字形表示一個同音的詞。這裏需要注意,“字”是文字學裏的概念,而“詞”則是語言範疇的,二者屬於完全不同的兩個層面。我們舉甲骨文裏的一句話說明上述情況。“其自東來雨”這句話中使用了五個漢字,這五個字有四個字是假借字。“其”的本義是簸箕的“箕”,在這裏被借用來作語氣副詞,表示推測語氣;“自”的本義是鼻子的“鼻”,在這裏被借用來作介詞;“東”的本義是口袋,甲骨文寫作菴菵,在這裏被借用來作方位名詞;“來”的本義是麥子的“麥”,在這裏被借用來作動詞。如果沒有假借用法,這句話就無法用文字記錄下來。根據吉林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統計,在甲骨文時代,大約90%的字是通過假借的辦法來使用的。假借的結果,就使一個漢字不再代表一個確定的詞,而是可以表示若干個語音相同的詞,所以我們說假借擴大了漢字的使用範圍。

第二,假借雖然並不造成新字,但假借是創造新字的橋樑。

由於假借現象的大量出現容易造成混亂,人們為了更清楚準確地用漢字來記錄漢語,就必須把那些容易造成混亂而影響交流的假借字區別開,於是便在原字的基礎上創造新字。例如“其”假借作語氣副詞和代詞以後,人們在原字形上家形符“竹”表示簸箕的“箕”;同樣,當“莫”字假借作無定代詞以後,人們又造了“暮”表示傍晚的意思。一般將這種新造的字稱為分化字。這類分化字在漢字造字過程中大量出現,由此我們得出結論說,假借推動了新字的創造。

 

六、怎樣分析漢字的造字結構?

首先應該明確,我們分析漢字結構的目的是要瞭解字的本義,從這一角度來說,能夠直接利用古文字材料來分析造字結構是最理想的,因為古文字可以更好地反映出造字的形態和字的本義。不過這種要求對於一個學習古代漢語的人來說存在很大的困難,而且我們認為也沒有絕對的必要。我們並不要求大家逐一地分析漢字的造字結構,而是要求大家在遇到古今詞義有變化,在詞義理解上有障礙的情況時,通過分析表示這個詞的漢字的構造,幫助我們加深理解。

例如“保”,現代漢語中的基本意義是保護,但保護並不是“保”的本義。“保”字甲骨文作螮螷,象人負子於背形,其本義就是背孩子。《尚書·召誥》:“夫知保抱攜持其婦子。”正用其本義。後引申出保養、保護的意思。《說文》以保養為本義是錯誤的。又如“走”在古代漢語裏“走”的基本意思是“跑”,這跟現代漢語有明顯的差別。我們分析“走”的結構,它在金文裏寫作, 象人疾行時兩臂劇烈擺動的樣子,後來這部分字形演變為“夭”;下面“止”表示跟走路有關。通過分析,我們知道“走”的本義近似於小跑。這樣我們對“走”在古漢語中的意義和用法就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

應該說,這是我們分析漢字的造字結構時所依據的原則。根據這一原則,我們同時也就明確了我們學習本節課所應達到的目標,那就是首先要瞭解分析漢字的造字結構與學習古代漢語的關係,其次掌握古人對漢字結構的傳統分類;還應該瞭解漢字的發展對漢字的形體結構有些什麼影響。在實際運用方面,應該能夠以楷書為基本材料,結合已經學過的一些古文字的知識,利用字典和辭書,在學習中注意辨析字形與字義的關係,從而更好地掌握古代漢語的詞義系統。

關於利用楷書材料,可以給大家提供一點方法,主要是如何利用漢字的部首來掌握詞義。我們知道,絕大部分漢字是形聲字,而形聲字的形符往往與字本義的義類範疇有關,同時形符又大多是字典辭書的部首,所以我們認為學會分析漢字的部首跟字義之間的關係、善於利用部首去探求字的本義,是很有意義也很有必要的。舉個例子來說,“訪”在現代漢語中表示“訪問、拜訪”的意思,跟說話沒有直接的關係,而“訪”的義符是“言”,它在古漢語裏的本義是“徵求意見”,如《左傳·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訪諸蹇叔。”“訪諸”即訪之於,其中“之”指代秦國將要與晉國打仗這件事,秦穆公就這件事情去徵詢大臣蹇叔的意見。這裏“訪”就不能理解成訪問或拜訪。一般人並不一定注意“訪”的形符“言”跟它的意義有什麼關係,而我們學習古漢語,就應該有意識地利用這個形符來幫助我們理解掌握“訪”的古義。再舉個例子。“慢”在現代漢語裏一般表示快慢的慢,從字形上看,“慢”從忄,曼聲。一般人也許不會關心“慢”為什麼從忄,我們就一定要在這種地方問為什麼。其實,“慢”的本義是心裏不當一回事,懈怠,怠慢,傲慢。《周易·系辭上》:“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意思是說,統治者對國家大事懈怠不上心,下面就會強暴,盜寇就要攻打他了。

關於利用部首的問題,以下點具體的方法供參考。

1、注意從意義類別上考察部首。例如“斤”本是指一種砍伐工具,凡是從“斤”作部首的字都跟砍伐、截斷等意義有關,如“斧斬斷斫斯”等。“頁”作部首讀xiè,指人的頭,凡是從“頁”作部首的字在意義上都跟“頭”有關係,如“頸項領顏顧”等。(頸:脖子的前部,如刎頸。項:脖子的後部。領:脖子。《左傳·昭公七年》:“引領北望。”)“宀”作部首讀miǎn,指房屋,凡是從“宀”的字都跟宮室有關,如“宗”,本義指祖廟;“官”本義指官府;“宇”本義指屋簷;等等。這樣舉一反三,連類而及,收穫就會比較多。

2、有的部首在現代漢語中獨立成字,比較容易辨認;有的部首在現代漢語裏獨立不成字,辨認就比較困難,因此需要特別留心,注意掌握。例如“?”,古代讀yǎn,指旗幟飄揚的樣子,凡是從“?”的字都跟旗幟有關,如“旗旄(用犛牛尾作裝飾的旗幟)旌(一種用五色羽毛裝飾的旗幟)旆(古代旗幟邊沿上下垂的裝飾品)”等。又如“阝”,在現代漢語裏稱為“左耳朵旁”,它本是由“阜”字變來的,“阜”指大山,凡是從左“阝”的字都跟山有關,如“陵(大土山)陽(山南)陰(山北)陟(登山)降(下山)”等;山的特點是高,因此從左“阝”的字又可以有“高”的意思,如“陸”就是高出於水的地方;“除”本義是臺階,“階”也是指臺階,都有高出地面的含義。右“阝”在現代漢語裏寫法跟左“阝”完全相同,只是在構字時的位置互有不同。而在古代右“阝”本來寫作“邑”,“邑”指居民點,凡是從右“阝”的字大都跟行政區劃或地理名稱有關,例如“都郭郛郊郡邦”等字都與城市建設或行政區劃有關,“鄭鄧邯鄲”均指地名,等等。通過辨認這樣一些在現代漢語裏獨立不成字的部首,我們對一批字的古義就有了比較深刻的印象。

3、現代漢語裏一些字的形體相近似,其實它們在古代的來源毫無關係,需要我們注意辨別。例如“亻”我們稱之為單立人,而“彳”我們稱為雙立人,而在古代“彳”寫作,讀chì,指走路,與“人”並無直接的關係。所以凡是從“彳”的字在古代都一定跟走路有關。如“徂”(cú)意思是“往”;“循”指沿著一定的路線走;“徐”指慢走。這樣的辨別,也可以幫助我們掌握不少字的古義。

後兩點實際上都是因為漢字的部首從古到今發生了變化,與漢字形體的演變有關。

需要指出,漢字部首提供給我們的漢字的字義、詞義都是含混籠統的,因此單靠部首來分析字義有很大的局限。部首最終也只能起到輔助的作用。

最後我們再重複強調一個問題,分析漢字的造字結構,必須結合這個字在古書裏的實際用法,互相印證,這樣才能切實掌握這個字的本義及其引申義。

七、漢字的發展及其對漢字形體結構的影響

(一)漢字的發展

作為一種完備的文字系統,漢字至少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在這一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漢字發生了很大變化。分析漢字的構造,有必要瞭解漢字的發展變化,從而瞭解漢字的發展變化對漢字的形體結構有哪些影響。

一般將漢字的發展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稱為古文字階段,主要指從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及大篆,再到小篆這一過程,時間是從殷商時代即公元前16世紀到秦始皇統一中國(BC221)。甲骨文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在可以識讀的漢字中是最為古老的,甲骨文已經是一種系統完備的比較成熟的文字。金文又叫鐘鼎文,是商周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戰國文字及大篆分別是戰國時期行用於東方六國與秦國的文字。小篆又叫秦篆,是秦代通行的文字,秦始皇採用小篆統一六國文字,“書同文”就是從此開始的。

下面我們具體看一些例字。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書

    

禲禴

 

“止”向“豕”,表示人追逐動物。

圈权

 

古人穴居,或象坎穴,趾離穴表示外出

诀緻

 

一隻手抓獲一隻鳥。

躊躋

 

斂手跪坐,表示地位低下。

修锈

 

象簡單的木船。

罛罜

 

表示舟的授受。“舟”兼表音。

跘跠跧

 

大口長身的一種物。

嬴羸

 

河川中的一塊陸地

焉盐

 

俯首張口飲酒樽裏的酒。代表舌頭。古文)

砛砢

 

關牛羊的圈欄,隸書用常見的宀取代了象形符號。

漢字發展的第二階段叫今文字階段,是從隸書到楷書,直到現行的簡化字。從時間上說,隸書出現於戰國時期,通行于漢朝。魏晉以後,楷書通行,一直到現在。我們現在使用的簡化字與繁體字一樣,都屬於楷書。至於行書和草書,則是隸書到楷書的變異字體。

這兩大階段的轉捩點是隸書,隸書是漢字由古文字向楷書發展的過渡階段,古文字的象形筆劃到隸書變為不象形的平直、方正的筆劃,在形體上脫去了象形的意味,為楷書興起開闢了道路。漢字發展到楷書,就進入了最後成熟的階段,從此漢字的形體結構基本上穩定下來。

(二)漢字發展對漢字形體結構的影響

漢字的構造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漢字的筆劃形態,如弧線與直線等;二是漢字的組裝結構,即一個漢字各個部分如何搭配起來,如“明”在古文字裏寫作,我們就說“明”的組裝結構屬於並列式。下面我們就從上述兩個方面比較古文字與楷書在形體結構上的差別,由此觀察漢字的發展對漢字的形體結構所產生的影響。

1、筆劃形態

古文字使用的線條,以弧線為主,特點是曲折圓轉,具有濃厚的象形意味。雖然說甲骨文因為用刀子刻寫而有直筆,但這種直筆跟楷書是有本質的不同的;楷書使用的點、橫、豎、撇、捺等筆劃以直線為主,特點是平直方正。【[5]】因此可見,從小篆到隸書,漢字在筆劃形態上的變化是非常大的,比較“”和“日”、“”和“月”就可明白這一點。

2組裝結構

就結構來說,古文字主要從表意原則出發來安排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並且在造字初期,漢字的構造不固定,不規範;而楷書的結構則主要服從於書寫的方便和形體的統一規範,規範的程度高。具體地漢字的構造從古文字到楷書發生了哪些變化,由於每個漢字變化的情況不同,變化的程度大小不一,談起來比較複雜,這裏就不詳細講了。

(三)隸變

從篆書到隸書的轉變,是漢字史上的一大飛躍,從此,漢字完全失去了古文字階段的象形意味,擺脫了古文字蜿曲線條的束縛,開始步入今文字階段。正因為這次轉變給漢字帶來如此劇烈的變化,文字學上便專門為它取了個名稱,叫“隸變”。

在篆文中,一個字用作偏旁時的寫法,通常跟獨立成字時沒有明顯區別。在隸書中,偏旁可以根據書寫的需要改變形體。可以同獨立成字時寫法不同。例如:人——亻(古偏旁)、犬——犭(左偏旁)、邑——阝(右偏旁)、阜——阝(左偏旁)、水——氵(左偏旁)。偏旁的寫法往往隨著所處的位置而異。例如水旁的位置在上或在下時,就仍做“水”而不做“氵” 。如遝、漿。因此,同一個偏旁在不同的文字裏可以分化成很多種不同的寫法(本同而變異)。如:

 

因省並、省略的偏旁變形,造成偏旁混同(本異而變同):

    

隸書的形成,把漢字由“隨體詰詘”的象形字變成由平直的筆劃組成的比較簡單的形體,使漢字在符號化上大大向前邁進了一步。“隸變”對漢字的簡化,是符合漢字發展的自身規律的。它提高了書寫速度,是漢字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變革。但它對漢字形義關係的破壞,給我們瞭解漢字的構意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講到漢字結構的發展,不能不順便談一談漢字簡化的問題。漢字字形發展變化的主要方向,是改進書體,以方便書寫應用,並使字形統一規範。漢字簡化包括減少繁體的筆劃;淘汰異體字,歸併同音字減少漢字的數量。這些均屬於字的改進問題,是改造舊字,而不是創造新字。漢字本身的這些發展,已經突破了六書的原則。例如“鳳”本作纀纁纊,是個象形字,後來變爲形聲字,繽纄繿從凡聲,簡化為“”,就無法再分析它的造字結構了;而“凰”本來只寫成“皇”,因為這個字只跟“鳳”連用,所以也給它加上“”,對這類現象六書也沒有辦法解釋。因此,我們分析漢字的造字結構,講六書理論,都只能以繁體字作材料,不能把簡體字作為研究對象。我們這樣說,並沒有“簡體字不如繁體字好”的意思。我們學習六書,學習繁體字都只是亦聲字手段,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學好古代漢語。



[1]在先秦,偶而也可以看到對文字的解釋,如《左傳·宣公二年》:夫文,止戈為武。《左傳·宣公十五年》:“故文反正為乏”。《左傳·昭公元年》:“于文,皿蟲為蠱”。《韓非子·五蠹》:“古蒼頡之作書也,自環謂之,背私謂之公”。這些都算不得是文字研究。首先,因為它是零碎不系統的;其次,這種解釋是借助文字來闡發自己的見解或政治主張的,並非為研究文字的發展或文字的構造規則而發的。

[[2]]象形文字以圖畫為基礎,但圖畫決不是文字。原始社會的圖畫常常是畫一樣東西或是一件事情告訴別人或是幫助自己記憶,而不是簡單地表示一個概念,更沒有固定的讀音。直到圖畫表示的概念固定了,線條簡略了,成為形象化的符號,而且和語言裏的詞發生了聯繫,有了一定的讀音(這一點很重要),才成為文字。

[[3]]形符和部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形符對聲符而言,部首對所統屬的各個字而言。由於形聲字的形符同時又是形體構造上的偏旁,所以原則上形符都可以作為部首,但是部首不一定都是形聲字的形符。原因有二:一、部首所統屬的字不一定都是形聲字,例如《貝部》的負贅質等字,《言部》的計討設等字;二、有些部首本身就不是形聲字的形符,例如冓放雔等部首,在這類部首下,沒有一個形聲字。但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可以說部首就是形符。

[[4]]象形文字以圖畫為基礎,但圖畫決不是文字。原始社會的圖畫常常是畫一樣東西或是一件事情告訴別人或是幫助自己記憶,而不是簡單地表示一個概念,更沒有固定的讀音。直到圖畫表示的概念固定了,線條簡略了,成為形象化的符號,而且和語言裏的詞發生了聯繫,有了一定的讀音(這一點很重要),才成為文字。

[5]】郭沫若說:“隸書與篆書的區別何在呢?在字的結構上,初期隸書與篆書沒有多大的差別,只是在用筆上有所不同,如變圓形為方形,變弧線為直線…改弧線為直線,一筆直下,速度加快是容易瞭解的。變圓形為方形,表面上筆劃加多了,事實上速度加快了……”(郭沫若《奴隸制時代》一書中《古代文字的辯證的發展》,P27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