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九章 少一些私心、少一些欲望

 传统文化网站 2011-11-19

 

绝圣1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2,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345,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断绝那些所谓神圣的以及弃掉所谓的智慧,人民就会得到利益百倍;断绝那些所谓的相互亲爱的关系以及弃掉所谓的最佳行为方式,人民就会重新恢复孝顺和慈爱;断绝那些所谓的技巧以及弃掉所谓的利益,盗贼就会没有。若是此三者(圣智、仁义、巧利)就以为是文明,是不足的。所以要令人们有所依从:见到诚心而真情的就要合其于朴实,少有一些私心和减少一些贪婪欲望,断绝圣智之学就没有忧患了。

【说明】本章亦是紧接上一章而言,大道被废弃了,才出现了“仁义”;而“仁”和“义”则是为了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提出来的,即是用最佳的行为方式来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为什么要改善人际关系呢?就是因为私有制的畸形发展,私有财产和私有土地的拥有,使得每一个人都渴望更多更好的享受。当然,渴望更多更好的享受原本也无可非议,但是在人类生活中,有许多享受是不必要的,是奢侈和浪费的。比如商纣王的“酒池肉林”。按照老子的思想来理解,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点享受是可以也是应该的。如果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类都有差不多的生活享受,那么每个人都可以如此享受。如果还有大部分人还是饥饿和贫困的,少数人就不应该“酒池肉林”地享受。就是因为贫富差距的拉大,才导致了人际关系的恶劣。因此,改善人际关系就是减少贫富悬殊,使富的人不至于“酒池肉林”,使贫的人不至于恨得起来造反杀人。

人类的智慧增长了,才产生了伪诈;这个问题也是贫富悬殊造成的人际关系的紧张。有智慧的人,也就是喜欢动脑筋的人,而喜欢动脑筋,则能想出种种办法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得到更多的享受。然而,自己得到享受的同时,别人却没有,这就引起了别人的嫉妒和憎恶。为了平息这些嫉妒和憎恶,于是不得不产生伪诈。而伪诈和欺骗则不能长久,于是人际关系亦趋于恶劣。

亲属间关系不和谐了,才显出孝顺和慈爱;这个问题也是私有财产的拥有而造成的,本来一家人或者是一大家族人拥有共同的财产和土地,但少数人为了自己的享受而另外拥有了自己的私有财产和私有土地,于是也导致亲人之间的关系破裂。而在拥有私有财产和私有土地的过程中,许多人寻求不到最好的行为方式,便不得不违背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不得不夺取和牺牲他人的利益来使自己获得更多更好的生活享受。

国家的统治昏乱了,才有忠臣。这个问题也是私有制的畸形发展而引起的。本来国家组织机构是为了帮助人民安居乐业而建立起来的,但由于奢侈腐化的生活享受使得许多官吏利用手中的权势将帮助人民变为剥削和掠夺人民,由此而出现忠臣和奸臣之别。

当然,在私有制蓬勃发展的今天,老子所提出的“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绝巧弃利”是行不通的,也就是说,这一切都是私有制所造成的。虽然说私有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私有制的发展确实导致了人际关系的恶化。而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必须要和人交往,人们必须互相依靠才能长期存在于这个世界。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很重要了。

那么,怎么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老子在本章则提出了办法,这其实是就上一章的社会现象而提出的反推论。正因为有了所谓的仁义,老子才提出“绝仁弃义”;正因为有所谓的智慧,老子才提出“绝圣弃智”;正因为人们贪图工巧之器和贪图利益,老子才提出“绝巧弃利”。这是就人们的本性以及根本思想而提出的。这也就是希望人们放弃那些所谓财富、地位、名誉带来的享受,放弃那些工巧之器带给人们的享受,因为再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无法满足人们的欲望,也无法使人们幸福。当然,工巧之器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能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但却不是为了提倡人们满足自己个人的私欲。因为人们的幸福就是“安居乐业”,平静而自然的生活。所以,不占据或少占据,不体验或者少去体验所谓的生活享受,少有一些私心和减少一些欲望,也就少有忧患了。

———————————————————

【注释】1.圣:《诗·小雅·巧言》:“圣人莫之。”《诗·小雅·小宛》:“或圣或否。”《论语·子罕》:“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荀子·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韩非子·五蠹》:“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吕氏春秋·察今》:“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韩非子·五蠹》:“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本义是指封建时代称颂帝王或与帝王有关的事物之词。宗教圣徒对所崇拜事物的也尊称圣人。又指儒家所称道德智能极高超的理想人物,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到人类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这里用为神圣的、又有聪明而才智胜人之意。

2.文:古“文”字是指纹理、花纹之意。后来发展为包括美好的言语、思想、行为、待人、处世等表之于外的都称为“文”。文明一词就是“文”的延续。其也含有文献、学问文章之意。《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书·舜典》:“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论语·雍也》:“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颜渊》:“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荀子·致士》:“凡节奏欲陵,而生民欲宽,节奏陵而文。”《荀子·宥坐》:“因丽节文,非无良材也,盖曰贵文也。”《韩非子·解老》:“礼者,所以情貌也,群义之文章也。”3.素:《国语·吴语》:“夫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战国策》:“夫公孙鞅事孝公,极身毋二……竭智能,示情素。”曹植《洛神赋》:“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这里用为诚心的、真情的之意。

4.抱:《周礼·春官宗伯·大史》:“大师抱天时,与大师同车。”《老子·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论衡·无形》:“体气与形骸相抱,生死与期节相须。”这里用为“合”之意。

5.朴:《老子·十五章》:“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庄子·山木》:“其民愚而朴。”《孔子家语·王言》:“民敦而俗朴。”《汉书·黄霸传》:“浇淳散朴。”这里用为淳朴、朴实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