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模型 ![]() ![]() ![]() 理论内容
个人是一个统一的、有组织的个体,个人的绝大多数欲望和冲动是相互关联的。 驱使人类的是若干始终不变的、遗传的、本能的需要,这些需要不仅仅是生理的,还有心理的,他们是人类天性中固有的东西,文化不能扼杀它们,只能抑制它们。 人类的需要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由低级的需要开始,逐级向上发展到高级层次的需要。 当一组需要得到满足时,这组需要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基本需要的特性定义为: 缺少它会引起疾病;有了它不会得病;恢复它可以冶愈疾病;在某种非常复杂的、自由选择的情况下,丧失它的人更愿意去寻求它,而不是寻求其他的满足;在一个健康人身上,它一般是不产生作用的,而是处于一种潜伏的状态。 在社会中有许多人,他们的各项基本需要只可能满足其中的一部份。 在人们的需要层次的满足中,应有一个比较确切的描述,即从较低的层次逐级向上,满足程度的百份比逐级减少。 需要各层次,决不是一种刚性的结构,所谓层次,并没有截然的界限,层次与层次之间是相互叠合,互相交叉的,随着某一项需要的强度逐渐降低,另一项需要将逐渐上升。 此外,可能有些人的需要始终维持在较低的层次上,而没有向上一层次发展的机会。 各项需要的先后顺序,不一定适合于每一个人,即使两个行业相同的人,也并不见得有同样的需要,正所谓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叶子。 层次理论最大的作用在于,它指出了每个人都有需要。 身为主管人员,为了激励下属,必须要了解其下属要满足的是什么需要。 不论主管人员采取的是何种途径,其措施总是以他对下属的需要与满足的假定为基础。[1] 需求层次理论是解释人格的重要理论,也是解释动机的重要理论。其提出个体成长的内在动力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层次与性质的需求所组成的,而各种需求间有高低层次与顺序之分,每个层次的需求与满足的程度,将决定个体的人格发展境界。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六个)层次,由低到高,并分别提出激励措施,其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人是一种追求完全需求的动物”[2]。 [编辑] 生理需求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也称级别最低、最具优势的需求,如:食物、水、空气、性欲、健康。
[编辑] 安全需求安全需求(Safety needs),同样属于低级别的需求,其中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钱。
[编辑] 社交需求社交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如: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
[编辑] 尊重需求尊重需求(Esteem needs),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如: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等。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
[编辑] 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求(Self-actualization),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包括针对于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获得的需求,因此前面四项需求都能满足,最高层次的需求方能相继产生,是一种衍生性需求,如: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等。
[编辑] 超自我实现超自我实现 (Over Actualization) 马斯洛在晚期时,所提出的一个理论。 这是当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充分的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求时,所出现短暂的“高峰经验”,通常都是在执行一件事情时,或是完成一件事情时,才能深刻体验到的这种感觉,通常都是出现在艺术家、或是音乐家身上。例如:一位音乐家,在演奏音乐时,所感受到的一股“忘我”的体验。一位艺术家在画图时,感受不到时间的消逝,他在画图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跟一秒一样快,但每一秒却活的比一个礼拜还充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