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药新用7 > 参苓白术丸 历代白术散 参苓白术丸,主治补肝胃,益肺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等症。是一种价格便宜的常用中成药。经临床发现还可治疗下列疾病。 1.用于放疗化疗的毒副反应。癌症病人在接受放疗化疗时,同时用参苓白术丸每次6克,一日2~3次,坚持服药3~6个月,可以减轻其口淡乏味,恶心呕吐,脘腹胀痛,厌恶油腻等肠胃道毒副反应,帮助其顺利地完成放疗化疗的治疗。 2.慢性肝炎、肝硬化。口服参苓白术丸,每次6克,一日2~3次。坚持服用3~6月,可解除肝内毒素,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和恢复,辅助治疗肝炎、肝硬化,使其病情尽早消除和痊愈。 3.用于慢性结肠炎。用参苓白术丸,每次6克,一日2~3次,一个月为1 个疗程。该药能健脾顺气,利湿止泻,使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状逐渐消失,属脾虚引起者,疗效较佳。 4.用于美容保健。用参苓白术丸,每次6克,一日2~3次坚持服用,可使肤色润泽,使黄褐斑、青春痘减少或消失,还可治疗脂溢性脱发,以及分解色斑,减少皱纹,防治皮肤病变,如皮炎、湿疹等。 参苓白术丸 - 处方 【组成】人参100g,茯苓100g,白术(炒)100g,山药100g,白扁豆(炒)75g,莲子50g,薏苡仁(炒)50g,砂仁50g,桔梗50g,甘草100g。 【炮制】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功效】补脾胃,益肺气。 【主治】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性状】为黄色至灰黄色的粉末;气香,味甜。 ①主要用于治疗慢性泄泻,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慢性肾炎,慢性鼻窦炎,缓解期肺心病,放射病等。 【用法用量】 ①散剂:每次6-9g,日2-3次口服。丸剂:每次6g,日2次口服。片剂:每次6-12片,日2次口服。口服液:每次10ml,日2-3次口服,或遵医嘱。 【附注】 ①中医辨证属脾虚湿盛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注意事项】 1.泄泻兼有大便不通畅,肛门有下坠感者忌服。 【禁忌】本方稍偏温燥,阴虚火旺者慎用;高血压及感冒热症者忌用;孕妇忌用。 参苓白术散-方剂歌诀 (一) 参苓白术四君底,山药扁豆加薏苡;桔梗砂仁莲子肉,脾虚湿盛此方理 【临床应用】 慢性结肠炎:用本方每日2次,每次9g,早晚饭后温开水送服,30日为1疗程。治疗慢性结肠炎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最小27岁,最大58岁,平均42.8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40年,平均12.4年。大便每日1次4例,2次14例,3-4次9例,5-6次2例,7-9次1例。大便成形带粘液1例;糊状或溏薄25例,伴粘液19例,伴脓血1例;腹痛22例,腹胀22例,肠鸣26例,里急后重感21例。结果:治疗1疗程后,3例显效,19例好转,8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3.33%。 【药理作用】主要有调节胃肠运动,改善代谢和提高免疫等作用。 1.调节胃肠运动:本方煎剂小剂量对肠管有兴奋作用,能解除肾上腺素对肠管的部分抑制;大剂量则抑制肠管的收缩,并能拮抗氯化钡和毛果芸香碱引起的肠管收缩,能增强肠管对水和氯离子的吸收。 2.改善代谢:该方治疗脾气虚之肠病(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治疗前,患者尿中肌酐、尿酸、尿素氮均明显低于正常值,治疗后明显升高,并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和改善血流变学的指标。 【贮藏】密闭,防潮。 【来源】《中国药典》(2000年版)[1] 参苓白术散-临床新用 【关键词】 参苓白术散 手足掌发黄证 继发性肌无力 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人参、白术、白茯苓、桔梗、莲米、薏苡仁、淮山药、扁豆、甘草组成。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主治: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无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等脾虚夹湿之证。笔者临床应用此方化裁,人参改用党参,变散为汤,治疗多种内科病证,屡获满意疗效。 【临床医案】 手足掌发黄 患者,女,34岁。2004年10月5日初诊。患者1个月前开始手足掌发黄,而且逐渐加深。曾多处诊治,不知何病,肝功能及各项生化检验指标正常。观其手足掌黄如橘色,面色萎黄,目无黄染。饮食稍减,舌质苔白腻,脉缓弱。详问病史,自诉甘橘上市以来,每日吃1kg,约1个月后出现上述病状。属于过食湿性果物,聚湿伤脾所致。以参苓白术散方加味。药用:黄芪20g,党参20g,白术15g,白茯苓20g,淮山药15g,白扁豆15g,桔梗15g,莲子15g,砂仁9g,苡米20g,茵陈20g,车前子15g,甘草6g。5剂,每日1剂,煎服2次。10月11日二诊时,手足掌黄色转淡,守方继进10剂,手足掌转为红润。 按:橘,果于夏,熟于秋,又多水汁,属湿性果物。 【各家论述】 本方证是由脾虚湿盛所致。 脾胃虚弱,纳运乏力,故饮食不化; 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故见肠鸣泄泻; 湿滞中焦,气机被阻,而见胸脘痞闷; 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不足; 肢体肌肤失于濡养,故四肢无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 舌淡,苔白腻,脉虚缓皆为脾虚湿盛之象。 治宜补益脾胃,兼以渗湿止泻。 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配伍山药、莲子肉助君药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并用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均为臣药。更用砂仁醒牌和胃,行气化滞,是为佐药。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又能载药上行,培土生金;炒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共为佐使。综观全方,补中气,渗湿浊,行气滞,使脾气健运,湿邪得去,则诸症自除。 本方是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而成。两方均有益气健脾之功,但四君子汤以补气为主,为治脾胃气虚的基础方;参苓白术散兼有渗湿行气作用,并有保肺之效,是治疗脾虚湿盛证及体现“培土生金”治法的常用方剂。 参苓白术散-方剂2-《局方》卷三 绍兴续添方 【别名】白术调元散、参术饮、白术散 【各家论述】 1.《医方考》:脾胃喜甘而恶秽,喜燥而恶湿,喜利而恶滞。是方也,人参、扁豆、甘草,味之甘者也;白术、茯苓、山药、莲肉、薏苡仁,甘而微燥者也;砂仁辛香而燥,可以开胃醒脾;桔梗甘而微苦,甘则性缓,故为诸药之舟楫,苦则喜降,则能通天气于地道矣。 【附注】白术调元散(《痘疹全集》卷十三)、参术饮(《张氏医通》卷十六)、白术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本方改为丸剂,名“参苓白术丸”(见《医林绳墨大全》;改为膏剂,名“参苓白术膏”(见《杂病源流犀烛》)。 【药理作用】对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中成药研究》(1982;8:25):参苓白术散水煎液小剂量对肠管蠕动有兴奋作用,大剂量有抑制作用,可解除肠管的痉挛,并能增加肠管对水和氯离子的吸收。解痉作用的机理初步看来一方面可直接作用于平滑肌,另一方面亦有拮抗拟胆碱药的作用。 【现代应用】现用于慢性胃肠炎、糖尿病、贫血、小儿消化不良、营养不良性水肿,慢性肝炎,慢性肾炎、蛋白尿久不转阴及其它消耗性疾病,辨证属脾胃气虚挟湿者。亦可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脾虚痰多者。 参苓白术散- 方剂3-《医方集解》补养之剂 【方名】参苓白术散( 补脾) 【 主治】治脾胃虚弱,饮食不消,或吐或泻。 【方论】《医方集解 》此足太阴、阳明药也。治脾胃者,补其虚、除其湿、行其滞、调其气而已。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薏仁、扁豆、莲肉,皆补脾之药也。然茯苓、山药、薏仁,理脾而兼能渗湿。砂仁、陈皮,调气行滞之品也,然合参术苓草,暖胃而又能补中。陈皮、砂仁,入补药则补。桔梗苦甘入肺,能载诸药上浮,又能通天气於地道。肺和则天气下降。使气得升降而益和,且以保肺防燥,药之上僭也。 参苓白术散-方剂4-《回春》卷三 【来源】《回春》卷三。 参苓白术散-方剂5-《片玉痘疹》卷五 【来源】《片玉痘疹》卷五。 参苓白术散-方剂6-《婴童百问》卷二 【别名】和中散 参苓白术散-方剂7《镐京直指》 【来源】《镐京直指》。 参苓白术散-方剂8-《己任编》卷三 【来源】《己任编》卷三 参苓白术散-方剂9《种痘新书》卷四。 【来源】《种痘新书》卷四。 参苓白术散-方剂10-《幼科指南》卷下 【来源】《幼科指南》卷下。 参苓白术散-方剂11-《古今医鉴》 【来源】《古今医鉴》 【辨证要点】面色眯白或萎黄,饮食不化,腹胀便搪,倦怠乏力,舌淡苔白略腻,脉虚缓。 【注意】本方是治脾胃气虚的基本方。重点在渗湿患者以长期脾胃气虚挟湿为特点,适合大多数气血不足有饮食不佳、腹胀但症状并不分明的亚健康人群,尤以中年妇女多见。并本方用药平和,辨证正确,可考虑长期做丸、散剂用。 【方论】本方证为脾虚夹湿所致。方中以人参、白术、扶荃益气健脾渗湿,为君。配伍山药、莲子肉助人参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均为臣药。佐以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滞;桔梗宣肺利气,以通调水道,又载药上行,以益肺气。炒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适用,补其中气,渗其湿浊,行其气滞,恢复脾胃受纳与健运之职,则诸症自除。 参苓白术散-方剂12-《冯氏锦囊·痘疹》 【来源】《冯氏锦囊·痘疹》卷十四。 参苓白术散-方剂13《诚书》卷八 【来源】《诚书》卷八。 参苓白术散-方剂14《医学心悟》卷六 【来源】《医学心悟》卷六。 臧福科教授:按摩病自除——损伤篇 (1)颈部疾病 视频+文稿 臧福科教授:按摩病自除——损伤篇 (2)肩部疾病 视频+文稿 臧福科教授:按摩病自除——损伤篇 (4)腰腿保健 视频+文稿 臧福科教授:按摩病自除——损伤篇 (5)骶髂关节半脱位 视频+图文 世界抗衰老论坛:全球顶级抗衰老专家的“抗衰19绝招”,帮你放慢衰老的脚步! 王耀堂《大国医(一)》连载 30位国宝级“国医大师”的养生绝活
|
|
来自: 后湖莲花 > 《药\中药\中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