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苓白术散,可治这5种病 参苓白术散肾病、结核病、溃疡病、肝炎等病,经治疗病已大安,唯食欲欠佳,神疲体倦,常以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培补后天之本,可使体质尽快恢复,促使该病早日痊愈。 老药新用7 > 参苓白术丸 历代白术散参苓白术丸,主治补肝胃,益肺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等症。是一种价格便宜的常用中成药。经临床发现还可治疗下列疾病。 1.用于放疗化疗的毒副反应。癌症病人在接受放疗化疗时,同时用参苓白术丸每次6克,一日2~3次,坚持服药3~6个月,可以减轻其口淡乏味,恶心呕吐,脘腹胀痛,厌恶油腻等肠胃道毒副反应,帮助其顺利地完成放疗化疗的治疗。 2.慢性肝炎、肝硬化。口服参苓白术丸,每次6克,一日2~3次。坚持服用3~6月,可解除肝内毒素,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和恢复,辅助治疗肝炎、肝硬化,使其病情尽早消除和痊愈。 3.用于慢性结肠炎。用参苓白术丸,每次6克,一日2~3次,一个月为1 个疗程。该药能健脾顺气,利湿止泻,使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状逐渐消失,属脾虚引起者,疗效较佳。 4.用于美容保健。用参苓白术丸,每次6克,一日2~3次坚持服用,可使肤色润泽,使黄褐斑、青春痘减少或消失,还可治疗脂溢性脱发,以及分解色斑,减少皱纹,防治皮肤病变,如皮炎、湿疹等。 参苓白术丸 - 处方 【组成】人参100g,茯苓100g,白术(炒)100g,山药100g,白扁豆(炒)75g,莲子50g,薏苡仁(炒)50g,砂仁50g,桔梗50g,甘草100g。 【炮制】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功效】补脾胃,益肺气。 【主治】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性状】为黄色至灰黄色的粉末;气香,味甜。 ①主要用于治疗慢性泄泻,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慢性肾炎,慢性鼻窦炎,缓解期肺心病,放射病等。 【用法用量】 ①散剂:每次6-9g,日2-3次口服。丸剂:每次6g,日2次口服。片剂:每次6-12片,日2次口服。口服液:每次10ml,日2-3次口服,或遵医嘱。 【附注】 ①中医辨证属脾虚湿盛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注意事项】 1.泄泻兼有大便不通畅,肛门有下坠感者忌服。 【禁忌】本方稍偏温燥,阴虚火旺者慎用;高血压及感冒热症者忌用;孕妇忌用。 参苓白术散-方剂歌诀 (一) 参苓白术四君底,山药扁豆加薏苡;桔梗砂仁莲子肉,脾虚湿盛此方理 【临床应用】 慢性结肠炎:用本方每日2次,每次9g,早晚饭后温开水送服,30日为1疗程。治疗慢性结肠炎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最小27岁,最大58岁,平均42.8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40年,平均12.4年。大便每日1次4例,2次14例,3-4次9例,5-6次2例,7-9次1例。大便成形带粘液1例;糊状或溏薄25例,伴粘液19例,伴脓血1例;腹痛22例,腹胀22例,肠鸣26例,里急后重感21例。结果:治疗1疗程后,3例显效,19例好转,8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3.33%。 【药理作用】主要有调节胃肠运动,改善代谢和提高免疫等作用。 1.调节胃肠运动:本方煎剂小剂量对肠管有兴奋作用,能解除肾上腺素对肠管的部分抑制;大剂量则抑制肠管的收缩,并能拮抗氯化钡和毛果芸香碱引起的肠管收缩,能增强肠管对水和氯离子的吸收。 2.改善代谢:该方治疗脾气虚之肠病(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治疗前,患者尿中肌酐、尿酸、尿素氮均明显低于正常值,治疗后明显升高,并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和改善血流变学的指标。 【贮藏】密闭,防潮。 【来源】《中国药典》(2000年版)[1] 参苓白术散-临床新用 【关键词】 参苓白术散 手足掌发黄证 继发性肌无力 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人参、白术、白茯苓、桔梗、莲米、薏苡仁、淮山药、扁豆、甘草组成。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主治: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无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等脾虚夹湿之证。笔者临床应用此方化裁,人参改用党参,变散为汤,治疗多种内科病证,屡获满意疗效。 【临床医案】 手足掌发黄 患者,女,34岁。2004年10月5日初诊。患者1个月前开始手足掌发黄,而且逐渐加深。曾多处诊治,不知何病,肝功能及各项生化检验指标正常。观其手足掌黄如橘色,面色萎黄,目无黄染。饮食稍减,舌质苔白腻,脉缓弱。详问病史,自诉甘橘上市以来,每日吃1kg,约1个月后出现上述病状。属于过食湿性果物,聚湿伤脾所致。以参苓白术散方加味。药用:黄芪20g,党参20g,白术15g,白茯苓20g,淮山药15g,白扁豆15g,桔梗15g,莲子15g,砂仁9g,苡米20g,茵陈20g,车前子15g,甘草6g。5剂,每日1剂,煎服2次。10月11日二诊时,手足掌黄色转淡,守方继进10剂,手足掌转为红润。 按:橘,果于夏,熟于秋,又多水汁,属湿性果物。 【各家论述】 本方证是由脾虚湿盛所致。 脾胃虚弱,纳运乏力,故饮食不化; 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故见肠鸣泄泻; 湿滞中焦,气机被阻,而见胸脘痞闷; 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不足; 肢体肌肤失于濡养,故四肢无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 舌淡,苔白腻,脉虚缓皆为脾虚湿盛之象。 治宜补益脾胃,兼以渗湿止泻。 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配伍山药、莲子肉助君药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并用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均为臣药。更用砂仁醒牌和胃,行气化滞,是为佐药。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又能载药上行,培土生金;炒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共为佐使。综观全方,补中气,渗湿浊,行气滞,使脾气健运,湿邪得去,则诸症自除。 本方是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而成。两方均有益气健脾之功,但四君子汤以补气为主,为治脾胃气虚的基础方;参苓白术散兼有渗湿行气作用,并有保肺之效,是治疗脾虚湿盛证及体现“培土生金”治法的常用方剂。 参苓白术散-方剂2-《局方》卷三 绍兴续添方 【别名】白术调元散、参术饮、白术散 【各家论述】 1.《医方考》:脾胃喜甘而恶秽,喜燥而恶湿,喜利而恶滞。是方也,人参、扁豆、甘草,味之甘者也;白术、茯苓、山药、莲肉、薏苡仁,甘而微燥者也;砂仁辛香而燥,可以开胃醒脾;桔梗甘而微苦,甘则性缓,故为诸药之舟楫,苦则喜降,则能通天气于地道矣。 【附注】白术调元散(《痘疹全集》卷十三)、参术饮(《张氏医通》卷十六)、白术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本方改为丸剂,名“参苓白术丸”(见《医林绳墨大全》;改为膏剂,名“参苓白术膏”(见《杂病源流犀烛》)。 【药理作用】对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中成药研究》(1982;8:25):参苓白术散水煎液小剂量对肠管蠕动有兴奋作用,大剂量有抑制作用,可解除肠管的痉挛,并能增加肠管对水和氯离子的吸收。解痉作用的机理初步看来一方面可直接作用于平滑肌,另一方面亦有拮抗拟胆碱药的作用。 【现代应用】现用于慢性胃肠炎、糖尿病、贫血、小儿消化不良、营养不良性水肿,慢性肝炎,慢性肾炎、蛋白尿久不转阴及其它消耗性疾病,辨证属脾胃气虚挟湿者。亦可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脾虚痰多者。 参苓白术散- 方剂3-《医方集解》补养之剂 【方名】参苓白术散( 补脾) 【 主治】治脾胃虚弱,饮食不消,或吐或泻。 【方论】《医方集解 》此足太阴、阳明药也。治脾胃者,补其虚、除其湿、行其滞、调其气而已。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薏仁、扁豆、莲肉,皆补脾之药也。然茯苓、山药、薏仁,理脾而兼能渗湿。砂仁、陈皮,调气行滞之品也,然合参术苓草,暖胃而又能补中。陈皮、砂仁,入补药则补。桔梗苦甘入肺,能载诸药上浮,又能通天气於地道。肺和则天气下降。使气得升降而益和,且以保肺防燥,药之上僭也。 参苓白术散-方剂4-《回春》卷三 【来源】《回春》卷三。 参苓白术散-方剂5-《片玉痘疹》卷五 【来源】《片玉痘疹》卷五。 参苓白术散-方剂6-《婴童百问》卷二 【别名】和中散 参苓白术散-方剂7《镐京直指》 【来源】《镐京直指》。 参苓白术散-方剂8-《己任编》卷三 【来源】《己任编》卷三 参苓白术散-方剂9《种痘新书》卷四。 【来源】《种痘新书》卷四。 参苓白术散-方剂10-《幼科指南》卷下 【来源】《幼科指南》卷下。 参苓白术散-方剂11-《古今医鉴》 【来源】《古今医鉴》 【辨证要点】面色眯白或萎黄,饮食不化,腹胀便搪,倦怠乏力,舌淡苔白略腻,脉虚缓。 【注意】本方是治脾胃气虚的基本方。重点在渗湿患者以长期脾胃气虚挟湿为特点,适合大多数气血不足有饮食不佳、腹胀但症状并不分明的亚健康人群,尤以中年妇女多见。并本方用药平和,辨证正确,可考虑长期做丸、散剂用。 【方论】本方证为脾虚夹湿所致。方中以人参、白术、扶荃益气健脾渗湿,为君。配伍山药、莲子肉助人参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均为臣药。佐以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滞;桔梗宣肺利气,以通调水道,又载药上行,以益肺气。炒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适用,补其中气,渗其湿浊,行其气滞,恢复脾胃受纳与健运之职,则诸症自除。 参苓白术散-方剂12-《冯氏锦囊·痘疹》 【来源】《冯氏锦囊·痘疹》卷十四。 参苓白术散-方剂13《诚书》卷八 【来源】《诚书》卷八。 参苓白术散-方剂14《医学心悟》卷六 【来源】《医学心悟》卷六。 唯一主打祛湿的方子,从根上断绝湿气,不伤阳气不伤脾胃,好多人受益 你不在祛湿,就在祛湿的路上。小伙伴们是不是有这样的感受,当你去看中医的时候伸出舌头,大夫十有八九会对你说,你的湿气很重哦。十多前年我们还不知道湿气为何物呢,那时候减肥才刚刚兴起,如肥大军依然庞大,而祛湿的队伍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气势规模已然把减肥甩出了好几条街。 湿邪的顽固程度中医有一句叫做“千寒易去,一湿难除”。这个湿邪就是中医常常说的六邪中的一种,六邪是什么?就是风寒暑湿燥火。 这个湿邪是最厉害的一种,它厉害就厉害在它不张扬,它是悄悄地慢慢地入侵你的身体,你浑然不知,等你发现了就已经晚了。它已经攻克了你的脾胃,占据了你的五脏六腑,弥漫在你身体的每一条经络,每一个穴位。而且湿邪从来不孤军战斗,它会请来爪牙助纣为虐,它与风邪结合就是风湿,与寒邪结合就是寒湿,与火邪结合就是湿热。 文小叔从头到脚帮小伙伴们捋一捋,湿气重会有哪些表现。 从头到脚,先说头。湿气重的人头发经常是油腻腻的,像打了摩丝一样,几天不洗可以捋成一团。慢慢的头发就会掉,就像一块地,肥料多了庄稼被熏死了,这就是所谓的脂溢性脱发。除了头发油,头还很重,如一块湿布包裹住了头一样,蒙蒙的,早上起不来,时刻都想睡觉,严重者走路都会睡着。 湿气重的人人家出的是汗,你出的是油,一天到晚脸上油光可鉴,用纸一擦可以炒好几盘小菜哦。很多小伙伴为此烦恼不已,都不敢出门。脸上会长很多痘痘,这种痘痘的颜色比较暗沉,特别不容易消除。如果上火长痘痘一天就会自动消失。 再看舌头,伸出来水滑水滑的,舌苔厚厚的,舌头又胖又大,被湿气泡的嘛,边缘还有齿痕。湿气重的人早上起来刷牙会恶心,一天到晚总觉得嗓子有什么东西堵着,咽不下去吐不出来,这是痰。 湿气重的人胃口不好,吃啥都不香,人家在狼吞虎咽,他在一粒一粒地夹着米饭,慢吞吞地放进嘴里。吃一点生冷寒凉的水果就堵在那,下不去。为什么?因为湿气困脾,湿气把脾胃困住了。 湿气重的人会有口臭,确切的说是胃臭,是胃肠里的食物一直消化不了,堆在那里发酵,这个腐败的浊气往上走自然就臭了嘛。所以调理口臭重点在调理脾胃。 湿气重的人不仅口臭,全身的体味都非常重。 湿气重的人二便不爽。夏天的时候腹泻,一天要跑好几次厕所,即使不腹泻,拉出来的大便特别黏腻,臭气熏天的,马桶怎么冲也冲不干净,必须借助马桶刷和洁厕灵。小便浑浊,尿色发黄,要么小便频繁,尤其是起夜,一晚要好几次。还有的人会阴囊潮湿或者阴囊坠胀。 湿气重的人膝盖会痛,双腿乏力,他们的原则是,能够躺着绝不坐着,能够坐着绝不站着。湿气重的人会有脚气,脚汗特别多,袜子一脱一屋子人都受不了那个味。有的还会痛风,就是脚趾头里面像电钻一样钻着痛。这些都是湿热下注所致。 湿气重的人老有吐不完的痰,早上起来刷牙恶心呕吐,但又吐不出什么。湿气重的人还会有眼袋,身体容易浮肿,用手按一下,根本起不来。 湿气重的人会得各种皮肤病,湿疹、荨麻疹、带状疱疹,脚气,男人阴囊瘙痒,女人阴痒,白带异常等等。 以上就是文小叔总结的各种各样的湿气的表现,小伙伴们可以对照自己的身体,如果有好几条符合那你的身体必然有湿邪了。 看到这,有小伙伴急了,哎呀,小叔,赶紧公布方子吧,刚对照了一下,我的湿气太重了,超过了五条,我得赶紧买回来吃。 唉,文小叔真的想说一句,太多的人只追求方子,只需要你告诉他吃什么,从来不愿意多花一点时间去了解为什么要吃这个。这是养生大忌。今天告诉你了,下回遇到了你还是不知道,还是要问。 文小叔常常感叹,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往往只追求术,而不追求道。甚至有的粉丝竟然留言说,你只要告诉我们什么病吃什么药得了,其他都是废话。文小叔深感无奈与悲哀,说,你可以去看药品说明书,文小叔的文章不用看了。 好了,原谅小叔牢骚了一番,文小叔所说的唯一主打祛湿的中成药就是参苓白术散。 我们且看参苓白术散的组成: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莲子、薏仁、砂仁、桔梗、白扁豆。 这个方子有何妙处?我们先来思考,祛湿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祛湿的灵魂的到底是什么?湿为阴邪,阴邪需要阳气来化,所以祛湿的本质是扶阳。 为什么你身上的湿气会越聚越多?因为运化出了问题。谁主运化?脾主运化。脾一旦运化起来,它的升清降浊功能就会得到充分发挥,浊气往下降,清阳往上升,头脑清爽,身体轻盈,湿气荡然无存。所以祛湿的灵魂在于健脾。脾胃属土,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土能克水。 祛湿的本质是扶阳,祛湿的灵魂是健脾,这个方子谁来扶阳,谁来健脾? 靠四位君子,靠四位君子齐心协力,通力合作,各司其职,共同完成健脾扶阳的重任。这四味君子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名曰: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是健脾第一方,没有之一;四君子汤是补气第一方,没有之一,补气就是扶阳,气为阳,血为阴。 人参,这里应该是党参,补一身之气,与黄芪有异曲同工之妙,党参味甘,尤其善于补脾胃之气。白术与茯苓是健脾祛湿的黄金搭档,白术可以加强脾胃的气化功能,主升,茯苓把身上的水湿通过小便的形式往下利出去,主降浊。这一升一降,脾胃这个轮子就运转起来了。甘草,调和诸药。 四君子汤解决了祛湿的根本与灵魂,接下来就好办了,解决了主要矛盾,我们再来解决次要矛盾。 党参补气太单一了,于是找来桔梗帮忙,桔梗的药性往上走,可以把气机往上提,对气虚的人尤其有好处。湿气重的人还有痰,桔梗还可以化痰。桔梗还可以宣肺,补益肺气,肺气足了,毛孔的开合功能才会强大,这样水湿更容易被宣化出去。 白术健脾有些孤单,于是叫来小伙伴白扁豆与山药来协助。白扁豆也是健脾的,同时还有止泻的作用,很多脾虚湿气重的人不是有慢性腹泻、便溏吗?白扁豆就可以搞定。为什么还要叫来山药兄弟呢?因为健脾需要消耗气血的,而山药直接补脾,补足气血。 又是党参又是桔梗又是白术又是山药的,补太过了怎么办?不怕。有砂仁来帮忙。砂仁可以理气,把补进去的气理得顺顺当当的,从而避免气滞。砂仁有一股特殊的芳香,我们知道脾有一个特点,特别喜欢芳香,芳香可以醒脾,把慵懒的脾胃叫醒,让脾胃精神抖擞。砂仁这味药一用上,很多人的胃口就开了,吃嘛嘛香。 这边在补那边在漏也不行啊,于是又加了一点莲子,莲子可以健脾可以固肾,有止泻止遗止带的作用,说白了与芡实一样,有一种很强的固涩能力、封藏能力,让身体的精华物质不白白流失。 最后茯苓渗湿,身体水湿太多,茯苓单打独斗难免寡不敌众,于是叫来力道更猛的薏仁,薏仁一来,那架势,水湿吓得望风而逃啊。我们知道薏米是寒凉的,但是用在这个方子里完全不用担心,因为有了配伍,薏米的寒凉完全中和掉了,只剩下利水的作用了,而且这里的薏米也不是主角,只是小小的配角。 这就是唯一一个主打祛湿的中成药参苓白术散。它出自宋朝著名的医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这本医典出了太多的名方了,逍遥丸、四物汤、四君子汤、香砂六君丸、八珍汤、十全大补丸等等。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参苓白术散亦非同凡响。 好了,肯定会有很多人又问小叔如何买到好药,哪里去买,为了解决大家买不到药的烦恼,小叔特意把这个参苓白术散做成了祛湿茶,去掉了药物的成分,用药食同源的食物来代替,这样更平和适合更多的人更有利于与湿气打持久战。 小叔为你们研制的祛湿茶方子是这样的: 怀山药、莲子、白扁豆、茯苓、薏苡仁、赤小豆、荷叶、桔梗、杏仁、陈皮、山楂、麦芽、砂仁、草果、肉桂、生姜、大枣、甘草。 这个方子紧紧扣住“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这个思想,利湿、渗湿、燥湿、风胜于湿,芳香化湿一起来,健脾与扶阳双保险,不可谓不强大,不可谓不精妙。 首先说利湿。利湿可以用茯苓、炒薏米、荷叶,赤小豆,直接把我们的湿气从小便排出去,简单爽快。 其次是渗湿,渗湿可以用肉桂与生姜,肉桂可以强壮我们的心阳,同样与生姜一起可以解表发汗,让我们的湿气从体表毛孔渗出去。 再次是燥湿,燥湿可以用陈皮、肉桂,肉桂可以把我们身体可以利用的水气化成水蒸气,就像火炉烘烤毛巾一样。陈皮苦温,直接燥湿化痰。 风胜湿用什么呢?陈皮与砂仁。陈皮可以疏肝理气,让肝条达起来,肝一高兴就会春风拂面。砂仁也可以行气,让你的胃动力十足。 那么芳香化湿呢?可以用陈皮、砂仁与草果。砂仁有一股特别芳香,芳香的东西可以醒脾,砂仁又是温的,脾得温则运,只要脾健运起来了,湿气的源头就解决了。草果,是厨房最常用的香料,红烧肉必须用,为啥,可以化掉红烧肉里面的湿气。 真正的治本必须要健脾,健脾才是祛湿的根本之道,所以必须启动脾胃功能。如果启动脾胃功能,让脾胃这个中心轮子转起来呢?小叔这里用了张仲景经常用的脾三味生姜、大枣与甘草。然后再加入直接健脾的白扁豆,妥妥的。 最后还要温阳,温阳用肉桂再合适不过了,肉桂一味可以温心阳肺阳还有肾阳。 为什么要加入一点山楂与麦芽呢,为了给邪气一个出路,为了消食化积,积食堵在脾胃,脾胃就很辛苦,湿气很难运化出去。现在的人吃的太多太好,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积食。 为什么又加了一点桔梗与杏仁呢?这是一个药对,目的是为了化痰。因为湿气久了慢慢会凝聚成痰,现在的女人十个八个都有痰。 祛湿,祛湿,毕竟属于泄法,虽然方子配伍精妙,但总会消耗一点正气的,如何把这点正气补回来?小叔这里用了山药与莲子,直接补脾。 有的小伙伴用了这个方子小便次数多了,尿液不浑浊不黄了。有的小伙伴用完大便干爽了,排便后感觉身体非常轻松,慢性腹泻也改善了。有的小伙伴用完嘴巴舒服多了,口气也清新了,痰也少了很多。有的小伙伴用完感觉胃口好了很多,胃不胀了,甚至大舌头、花边舌也改善了很多。 张锡纯“得意一生”的小方子!山药+蛋黄,巧治人间脾虚证大家好,我是胡医师。 今天这篇文,我想跟你聊聊张锡纯,以及张锡纯得意一生的小方子。 从哪说起呢?从我一开始学中药时候说起。 那个时候,我们老师讲到了山药。他告诉我们,山药这东西能止泻。谁要是总拉肚子,证属脾虚,可以考虑用它。 我把这个事记住了,回过头就自己用上了。 因为我那个时候,饮食不注意,大便总是溏软,吃完饭肚子就不舒服,一天上好几趟卫生间。有的时候,甚至半夜起来如厕,大便稀薄。 在学中药之前,我以为我就这样的体质,只要不算太严重,就无需重视。可是后来我通过学习才知道,我这可能是脾虚便溏,我要积极重视起来。 于是,我开始用山药,拿山药煮粥。 效果不能说没有,但很一般。 回头,我就向我们老师请教。老师一听,瞅我就笑了。他告诉我,下回,我在粥里头加点东西,就是煮熟的鸡蛋黄。加进去两个就行。 我按照老师说的做了。结果,还真就挺好使,此后肚子不舒服、经常跑厕所的现象大大缓解。 我问老师,这是咋回事啊? 我老师说,你看《医学衷中参西录》啊,张锡纯在这本书里专门记录过这办法。你一看就知道了。 后来,我仔细翻阅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果然发现了这个配伍。用现在的话解释一遍,这个配伍的基本做法是—— 准备山药50克,鸡子黄3克,小米30克。红糖适量。把山药的外皮刮去,然后切片。同时将小米淘洗干净。鸡蛋煮熟,取鸡蛋黄留用。山药片和小米一起放入锅里头,加水适量,用武火煮粥,然后再用文火来慢慢熬煮。粥快熟了,已经发稠的时候,加入鸡蛋黄,捏碎了放入粥中,然后加入红糖适量即可。 这个粥,每日喝1到2次,每次1碗,早晚吃,空腹食用。 通过阅读原著,我发现,张锡纯对这个小方子十分得意。他在书中说:“薯蓣鸡子黄粥,治泄泻久,而滑肠不固者”。他还举个例子。说有一个患者年近五旬,泄泻半载不愈,人已经变得特别羸弱。一开始,张锡纯让他用薯蓣(即山药)来做粥。结果效果一般。后来,张锡纯嘱咐说在粥里头加入熟鸡蛋黄,结果效果特别好。 看起来,我的情况,和张锡纯书中所说的患者差不多啊。只不过,我年纪轻轻就这样,实在是惭愧。 张锡纯特别钟爱山药。他的《医学中衷中参西录》里头,有好多配伍都用山药。这个山药煮粥配上鸡蛋黄的配伍,是他的得意之作。 我说一下这里的道理吧。 山药这个东西,是药食两用之物。作为中药材,一般我们看到的都是山药饮片。山药饮片一般都是煎汤服用。张锡纯上面所说的配伍,明显指的是鲜山药。 山药这东西,第一个作用就是健脾。一个人,如果因为饮食不周,或先天资质不好,导致脾胃虚弱,形成便溏、食欲不振、腹胀、乏力、四肢倦怠、面色不好等问题,要考虑脾虚、运化失常。这个时候,山药过来可以健脾、益气、止泻。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山药确有止泻、改善胃肠功能的作用。 不过,山药有的时候单用,效果差。怎么办?按照张锡纯说的,就是在里头加入熟的鸡蛋黄。张锡纯对此解释就是:“盖鸡子黄,有固涩大肠之功……”。 不过,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山药所针对的久泄,一定是脾虚导致的。如果说你的舌苔是白腻而厚的,舌边有明显齿痕,或者经常感觉胸闷腹胀,这时候要考虑是不是湿盛、气滞等问题。这个时候不适合用山药,或者说必须将山药和其它药材配合起来用。适合单独用山药的,一般都是舌淡苔白。 好了,关于这个,我就说这么多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