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前中医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圆归o 2011-12-15
一、教育
  
  教育乃强国之本。教育之于中医,更是继承、发展和壮大之本。然而,自改革开放77年恢复高考至今,中医的教育尽管为中医事业做出了不少贡献,但总体上来说是不甚成功的!从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之难,及国营、民营中医医院普遍不景气的局面来看,就不难窥知。根源何在?就是中医临床技能的普遍低下,而中医临床技能的下降,则要归咎于中医的教育。
  那么,教育不甚成功的症结又是什么?
  一是教学大纲的偏差,即忽视经典,偏重量化、循征。
  二是把原本简单、质朴、实用的“象”医学,人为地变为复杂、华丽、抽象的“理”医学,使中医理论过于抽象、难于理解、更难掌握和运用。
  三是师资队伍问题。俗云“师傅不明徒弟拙”。看看我们的师资队伍,像刘渡舟、关幼波这些老一辈中医大多过世,即使在世也早不在教育一线了,而在一线的教师是什么教师呢?本科毕业考上硕士,之后是博士,几乎一天临床未上,怎么会把看病的技术教给学生?这种代代相传的结果不言自明。
  如何改变目前的教育现状?
  一是调整教学大纲,重视经典教育。
  二是从新整理中医理论,恢复简单、质朴、实用的象医学,还原其本来面目,使之易教、易学、易用。
  三是调整师资队伍,把学院派放到临床一线5—10年,然后再来教书,或者将临床一线学验俱丰的医师(工作10年以上)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
  四是生源问题。文科可能更好,农村或山区的孩子更适合学中医。
  正本清源,明师自然会出高徒。
  
  二、研究
  
  中医研究是现代的事情,古人没有什么实验研究,只有临床实证。所以,中医的研究从根子上就出了差错。因此,不可能有好的收成。现代中医的研究,一是把小白鼠等同了我们人类,在这些小动物身上搞出来的数据对于人有意义吗?至少差异太大。
  再就是这些实验多是画地为牢、先入为主的产物,变化的人体、变化的个体怎么能借鉴和运用呢?中医的研究成果,尤其理论研究,哪个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如80年代肾虚实质的研究、证的研究等等,现在有几人知晓?对临床有何指导价值?
  中医不是不需要研究,问题是怎样进行研究!
  中医理论的研究,不是借助动物,也不是依靠数据,而是从经典、从临床、从实证方面入手,从中医本身的理论系统去研究,而不是去拿现代的东西来套中医。其实,从最简单的民间单方验方的搜集、临床实验,而后的药理毒理实验,民间特殊技艺的挖掘与整理,明中医的一法一方的验证与完善等等,就是对中医的最好的研究。
  再就是,临床工作者要静下心来研究经典,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把经典理论按现代人的口味翻转出来也是很大的贡献。
  最后是把深奥、抽象的中医翻译为质朴实用、通俗易懂的百姓中医,对普及中医、发展中医、造福人类具有实际意义。
  “小白鼠”研究还需要吗?需要!但不是主流。
  而对中医专病(专证专症)专方(专药)的研究,如果能按中医固有的理论、原理去研究,最后筛选出特效的处方,这应该是当前中医临床研究的重点。如我们对糖尿病、口腔溃疡、亚冠心病、高血压、失眠、慢性再障等专病专方的研究,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三、临床
  
  中医临床怎样布局?怎样造福社会?不是做工程,讲系统,而是要实事求是,扬长避短,发挥中医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如中医院要不要搞?综合性医院中医科要不要存在?这些都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们今天的临床之所以不受市场欢迎、不被百姓认可,关键因素是疗效不行!原因何在?方针、政策上出了问题。现在的中医院比的是什么?是规模、是设备、是效益、是中西医结合、是急功近利!比如,病人住进院突发心梗纯中医就束手无策了或不可能像西医那样处理的那么妥当,一旦出了问题,不管你是中医还是西医,责任你是要承担的。所以,中医院的医生们比的不是中医医术而是西医技术,中医大夫没有西医大夫吃得开!因此,中医们只好舍长就短,学习、进修西医,中医的临床研究早就抛到九霄云外了。
  更令人担忧的是,老中医越来越少,新中医又顶不上来,所以靠老中医撑起一片天的中医院、中医科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等新中医们从新再把“天下”打下来恐怕只是一种奢求了。即使真有那么一天,经过几千年培养起来的“忠诚客户”----相信中医的患者早就等不及而流失了!这种断层、断代更为可怕!那时,中医也许真的会像京剧一样只能作为一门艺术而孤芳自赏了!
  开方子的中医如此,推拿、针灸、接骨、拿腕等属于术的范畴的中医更是有过之无不及,术的失传更令人痛心。
  而散在民间的特效单方验方秘技,由于“出身低微”、政策又严,只能偷偷摸摸的使用,很难登大雅之堂,所以同样面临湮没和失传的危险。
  总之,在朝的中医多“不务正业”----研究西医去了,中医临床水平每况愈下;在野的中医难上台面,有力使不上,中医临床技术整体下降,患者越来越少,长此下去,中医不用外力废除,自己就会退出医疗保健的大舞台。
  
  那么,怎样拯救中医临床呢?
  调整中医临床结构是拯救中医的关键,具体讲:
  中医临床研究:国家重点中医医院承担中医的临床研究课题,确保中医临床深层次的研究,以期中医理论、临床不断完善和质的提升。
  中医专科建设:把中医擅长的、优势的科目发扬光大,不断提升,既“光宗耀祖”,又给患者带来实惠,更让西医侧目。
  普通中医以门诊为主:放弃病房,解放中医,让中医的心全部放在中医上,全心研究中医临床。中医只负责治疗,疾病诊断交给西医,急症交给西医,中医的重点是慢性病、功能性疾病和疑难病症,再就是预防保健的治未病工程。
  疑难病中医会诊网络的建设:从地市级、省会、直辖市,到北京/上海,建立四级疑难病会诊网络,使疑难病患者不用到处乱求医了,也为疑难病的中医研究提供了便利和可能。
  制剂放开:传统中医的膏丹丸散等制剂是怎么审批的?不用审批,中医自己随时可以搞,所以那时中医制剂异常繁荣。而今,中医制剂的审批手续太繁琐,给做新药差不多,势必限制了中医的临床发展。如果把审批权利下放到县级卫生部门,再把条件放宽,比如传统用方、常用中药(不知做过多少次药理毒理了)处方药理毒理不必重复再做,备个案就行;特殊药物或毒药处方则要做药理毒理,审批则要严谨。这样的结果是:优胜劣汰、自生自灭,好的制剂保留下来,没效的、不好的制剂自然就淘汰了。数十年之后,现代的《和剂局方》必然问世。
  
  四、产品
  
  所谓产品主要是指中药新药。中药新药怎样发展?也是个大课题,但若前面的工作做好了,这个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但并不是说就没有问题了。就目前中药新药的研发来看,重点多放在糖、甙等提取上,放在技术如何高新上,热中于针剂、滴丸等新剂型,对于传统的制剂方法、传统的膏丹丸散不但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有丢弃、舍弃之嫌。像安宫牛黄丸等三宝,现在有吗?建国以来,国家对中医不可谓不重视,但现代三宝就是没有出现!科学经验证明,越精细越复杂的可能离真理越远,而简单的可能更接近真理。临床发现,有些经方散剂直接干燥杀菌粉碎冲服效果远远胜于每味药的有效成分的复合体。
  也就是说,产品研发新技术不迷信,传统制剂方法不舍弃,互为补充,并重并行,才能把发扬光大中医的精神落到实处。
  
  五、饮片
  
  理法方药的药在最后,但如果在这个环节出了问题,前面的工作做的再好也是个零。所以,过去有人担心中医是否退出历史舞台的问题恐怕不在于医术,而在于中药。目前中药饮片存在的问题是:致病的中药太多,即农药、化肥的污染、水的污染等,造成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过高等,这些中药不但不治病防病,反而会导致疾病。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否则直接影响、阻碍中医的发展。
  再就是道地药材的问题。现在谁还讲道地药材?中成药,比如名声在外的宛西六味地黄丸讲的是“药材好,药才好”,但他们还是不敢说药材怎么个好法,是道地药材吗?不敢说!这个问题尽管不会决定中医的成败,但作为中医中药的一大特色如果不把她继承保留下来,则上对不住祖宗,下对不住后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