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写字画画笔是“转”的 孙晓云新著告诉你书法有“法” 文 薛龙春 《书法有法》(知识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是一本圈内圈外的读者都容易接受的书, 它是学术著作通俗化的一个尝试。其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来看学术书,并对书法这门国粹有更真切的理解。在这本书中,孙晓云将其40多年学书生涯中所碰到的困惑,以及如何破解种种疑团的经历,通过简捷而感性的文字娓娓写来,如同福尔摩斯探案…… 孙晓云说,她喜欢推理探案小说,结构严密,一个环节有漏洞都不行,这就是科学精神。推原书法史本来面目的最主要依据还不是文献,而是人的生理特性。一个显见的例子就是,古人写字首先要求便捷,因此,无论是文字的变迁,还是书写方法,必须满足“快”的要求,否则,每天有那么多公文要写,太慢会被杀头的。有许多人追求“慢”和“迟涩”,甚至是积点成线。作为个人趣味,无可厚非,但不能想当然的认为,古人写字就是这样的。 她写这本书,希望像破案一样,揭开困扰书法界的谜团——古人写字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那样的姿势决定什么样的“笔法”才是最方便的?那样的“笔法”与中国书法的韵味有没有必然联系?在什么时候,那样的笔法失传了?“笔法”与中国古代文人画又有什么关系? 晋唐人写字是没有桌子的 “书法终止于1600年前,而那时还没有桌子。”桌子出现很晚,大概到唐代后期才被使用,五代至北宋开始普及。此前只有“几”和“案”,用来放置器物与文具,并不作为书写或是阅读的依凭。古人跪坐,胳膊离几面还是有一段距离的。在 笔法就是“转笔” 孙晓云以人的生理特性为考量标准,循本探源,诠释了古人在没有桌子、书写时没有支撑的情况下,写字画画用笔何以是“转来转去”的。她认为,一方面,不转动会使毛笔扁掉或是开叉,需要不停的舔笔,而左旋右转,笔锋会始终裹束着,可以连续写多字;另一方面,仅靠提按用笔,笔尖承受的力太大,因此把握吃力,不稳定,易抖颤,且滞慢,影响速度和美观。而转笔则集力于五指捻转,笔尖的力分散,易于控制,且行笔快速。 用“笔法”写的字才叫书法 自从有了桌子以后,手有依凭了,“笔法”就渐渐失传了。宋代桌椅广泛使用,毛笔与阅读面垂直变成了与桌面垂直,定型于晋唐的“笔法”也发生了改变,代替“运指”,“运腕”出现了。发展到今天,本世纪出生的人,如没有笔法的承传,是完全不知道笔法,更何谈运用?很多情况下,书法常常是模拟、延续古人以转笔运指约定俗成的汉字造型和特有的笔画,即求形似,这就是“画字”。正因为大家都不明白“笔法”是怎么回事了,“笔法”常常会被神秘化。 文人画的内核是书法用笔 在书中,孙晓云还谈到绵延千年的文入画传统,她认为文入画是完全的笔墨游戏,其实就是玩书法,闭门造车,想当然的用“笔法”来创造画,不求形似。后人将文入画写意的精神因素过分扩大了,反而忽视了“笔法”这个文人画最精髓的东 思考与实践着的孙晓云 孙晓云说,这本书既是她思考的结果,也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她的一些作品就是转笔的方法写成的,那里面自然有一种韵味,如果用提按的方法写,是很难达到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