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几个重要概念的解读

 平平网 2012-01-09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几个重要概念的解读
作者:吴筱泉    文章来源:《综合实践活动研究》2011年6期    点击数: 53    更新时间:2011-12-31

【摘  要】: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中小学广泛的实施,正确理解、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综合”“自主”“活动”“过程”“体验”等几个重要概念的精神与实质,有助于摆脱重形式轻实质的形式主义的综合实践活动,真正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这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入、有效实施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重要概念  解读

 

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中小学广泛的实施,正确理解、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几个重要概念的精神与实质,有助于摆脱重形式轻实质的形式主义的综合实践活动,真正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克服为了综合而“综合”、为了自主而“自主”、为了活动而“活动”、 为了过程而“过程”、为了体验而“体验”的局限性,这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入、有效实施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来正确理解、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综合”“自主”“活动”“过程”“体验”等几个重要概念的精神与实质,在活动过程中深入、有效地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呢?

 

一、提供一个整体感悟的问题情境

 

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是由以下两个方面所决定的。一方面是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学生所面对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由个体、社会、自然等基本要素和这些要素之间组成的学生与自然、学生与他人或社会、学生与自我等各种复杂的关系所构成,这些基本要素和各种复杂的关系彼此交融、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另一方面是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对象——学生本体也是一个不可分的综合体,需要其知情意行等方面全面地协调发展。因而综合实践活动便具有了超越严密的知识体系的、分门别类的学科的界限,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的综合性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至少有三个层面的涵义:第一个层面,内容的综合;第二个层面,经验的综合;第三个层面,目标的综合。

 

内容的综合是指内容涉及到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使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知识产生联系。

 

经验的综合是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整合性经验”。“整合性经验”涵义极端丰富且多层次。首先是产生多种经验的联系整合:从点点滴滴的学科知识学习经验与社会生活经验之间的整合,科际知识渗透学习的经验整合,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到跨域转换横向贯通生成创新,创造能力淋漓尽致发挥的经验整合;其次是相伴综合实践过程产生的丰富情感体验:在交流、争执、合作中获得的默契、和谐、平和坦荡等美好感受,到综合创造活动中的流畅自如状态、内发乐趣或极致体验;还表现为经心灵之间的共鸣、启迪、点拨、滋润后,超越学科之间、人与学科之间、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精神与物质之间的界限,所经历的对人、对事、对自我的一种清澈透视,对某种精神、境界、情操的沐浴沉浸。综合课程是藉有形的内容整合载体帮助学生获得整合性经验。无形的经验整合境界胜有形的内容整合载体。[]

 

目标的综合是指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根本目的。

 

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综合”的实质就是:在“全面发展”的总目标下,给学生提供整体感悟的问题情境和获得整合性经验的机会,使学生在综合运用多种知识、自主探究生活的过程中提高综合素质,最终实现全面发展。这里的“综合”体现的不仅是内容的综合,更是经验的综合,亦是在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上实现的对课程功能的一种整合。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必须立足于人的生活世界的综合性和作为个体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态度、能力、知识等多方面的健全、完整的发展。

 

判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综合”,关键是考察其是否最终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应该以到底跨越了多少门学科为衡量标准。如“我的毕业典礼”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一个来自于学生学习生活的跨学科的综合性主题活动,涉及到语文、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等学科,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来实施这一主题活动。此主题活动提供了学生一个整体感悟的问题情境,只要在实施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整合性经验的达成,使学生在各方面都有所提高和发展,那么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就已正确把握、有效达成了。

 

二、一点一点地走向“自主”

 

“自主”就是自己做主。自己的事自己做决定,自己负责,自己承担后果。它需要“自己”去了解、去分析、去选择、去判断;它需要有知识做基础,有方法与能力做条件,有经验做依托,有反复的尝试与失败的教训做背景;它还需要有勇于承担的精神,有失败后重新开始的勇气等;可见,“自主”并不容易,它需要一个学习过程、尝试过程、锻炼过程和成长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自主”,就是让学生自己做主。“学生是课程的主人”,让学生自己做决定,自己去实施,自己去反思。例如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研究什么”要由学生自己选择,“怎么研究”要由学生自己设计,“研究过程”要由学生自己亲自去做、去经历、去体验,“研究成果”要由学生自己去总结、去展示、去交流。但是,我们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让学生自己做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目标,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说每个学生都已经具备了这种意识和能力。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中小学生是在学习“自主”,尝试“自主”,是在一点一点地走向“自主”。这其中需要教师、家长用引导、指导、示范、讲解、实践等多种教育手段去有意促成。

 

例如,传统的春游活动都是学校选定地点,制定好活动方案、安全预案,学生只是按照学校的安排随大部队到目的地走一走,看一看,做做游戏,然后是坐在一起烧烤或吃一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只能“配合”学校的整个方案进行。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参与者,常常处在被安排、被设置的被动的配角地位,“应差”式地完成学校、老师布置或安排的活动任务,学生不可能在这种活动中享受到自我发展、自主成长的快乐。宁波市镇海三公司学校的“自主”春游就充分体现了“自主”这一个课程特征。春游前,让学生自主选择春游地点(由学生推荐地点、陈述理由,这样做更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事先了解相关地点的的信息资料)、自主确定活动主题、自主设计活动方案。春游中,学生自主参与活动过程,亲历亲为。春游后,学生自主整理活动资料,自主评价活动成效,自主展示活动成果。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们看不到教师的包办、代替或灌输,只有学生的自主活动和教师适当的指导或引导,使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真正体现出了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可见,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实施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主实践学习过程。学生自主性的实践学习总是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相伴随。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基本保证,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前提。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容易使学生的实践学习过程处于盲目的、无知的、无序的自发状态。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要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包办代替,充分信任学生的潜能,通过“适时、适度、适当”的必要的、有效的指导,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实践的空间,提高其自主意识、自主能力,有意促成学生一步步地走向“自主”。

 

三、对思辨境界的活动追求

 

活动课程中的活动可以有三种层面,即行为层面、技术层面和思辨层面。行为层面的活动与技术层面的活动都可以表现出独立的形态,而思辨层面的活动是以前两种层面的活动为载体的,在行为与技术活动中运行井作用于这两种活动。所以思辨实际上是一种超乎外显活动状态的境界。前两个层面活动的共同缺陷在于容易使活动者“为了活动而活动”,迷失于活动中,勤于活动而疏于思考。思辨境界的活动则可以使行为与技术层面的活动获得提升,从而实现活动课程的本意。[]综合实践活动一般都属于技术层面的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常常出现“活动有余,思维不足”的现象。原因是我们更多地关注了看得见的显性行为的活动,如让学生去调查、访谈、查找资料、考察、服务、社会宣传、公益劳动等,而忽略了学生隐性的思维活动,导致活动流于形式,为“活动”而活动,出现“活动”后无思考的现象。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更要关注对思辨层面的追求。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营造安静的空间用来思考,要给学生提供思辨的机会与时空,促成他们的静思、质疑、灵感和相互间思想的的交流、碰撞;要引导学生适时地反思、评价自己的活动,促进学生由“感”而“悟”。 从而使技术层面的综合实践活动获得提升,达到思辨层面的境界,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责任感、个性品质、思想境界等方面得到发展,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目标。这才是“活动”的较高境界。

 

专题辩论课是把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到思辨层面的一种非常好的方式。如学生进行的“房价下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课题研究,在前期开展了调查、采访的基础上展开的一堂专题辩论课。在课上同学们用自己收集的资料和所学的“经济”知识,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并通过相互间的辩论,引发了学生对“房价下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深层次的思考。这种专题辩论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问题由学生去发现,知识由学生自己去探索,观点由学生自己去归纳,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了充分张扬。通过专题辩论课,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竞争意识、合作意识、社会责任感都获得了较大的提高。

 

四、体验和生成是过程性价值的核心

 

综合实践活动是强调过程的教育价值的课程,可以说,没有了实践活动过程,也就没有了这门课程本身,其课程的价值和意义便不复存在了。[]学生经历了完整的活动过程,一系列的目标和价值伴随着活动过程的展开得以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就在这过程中,在于这过程中的体验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的实现。体验和生成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性价值的核心。

 

传统的学科教学中也有“过程”,但它的过程是全预设的,教学实施过程只是依据预设程序按部就班地展开,从而“过程”演变成了丧失“生成”意义的“流程”。“流程”不是过程,不具有充分的发展性,没有意义拓展和价值衍生。“流程”指向的是过程之前设定的某种单一的目标或某几种功利的目标,“流程”忽视甚至漠视教育过程中丰富的教育价值。[]

 

因而,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一定要关注过程中的体验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的实现。关注那些在活动过程中非预设性、不确定性、动态性的体验、顿悟、灵感和不断产生的新的结果、新的经验、新的体验、新的观念、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关注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而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生成的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及由此带来的不断完善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有关问卷调查、采访的方法、技巧方面的体验和自己的感悟。“我以为采访最关键的是要懂礼貌。比如说,和别人打交道要说‘你好’、‘请教你一个问题好吗’、‘对不起,我可以打搅你一下吗’等等,采访完毕一定要谢谢人家;其次,采访时要把握‘火候’,别人正忙的时候你一定不要再去添乱;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采访时你要事先向别人说明你的来意,让别人明白你的目的是什么。总的一句话,你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这次调查活动,让我变大胆了,并且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 ‘有礼能行天下’啊!”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通过写活动日记、活动体会等方式及时地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通过让学生写经历、谈感受,引导总结成败得失,明确存在的问题,促进其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升华。从学生的心得体会的点滴交流,我们可以看到综合实践活动带给他们的成长。

 

五、体验应触及学生的思维、心灵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经验和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之一。那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体验”究竟是什么?体验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进行有效的体验?

 

体验是一个涵盖着”感受、理解、表达”以及“建构并生成新意义”的内隐的综合过程。[]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在生活中经历,在经历中体验。体验,不仅以身体之,而且是以心悟之——体验应触及学生的思维、心灵和价值观。因而,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体验可以有三种层面:

 

第一层面,经历——参与经历了。学生参与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经历了实际活动情境,但停留在“走一走”、“看一看”、“做一做”的层面。

 

第二层面,经验——获得了经验。学生在参与经历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得了初步的感性经验。

 

第三层面,感悟——以心悟之。要求学生在参与经历、获得经验的基础上,从感性经验转化到理性经验,是对零散的、情景化和个别化的经验的深化过程,通过深化过程达到“以心悟之”的层面,这个层面的体验应触及学生的思维、心灵和价值观。这个层面的体验强调“悟”。“悟”是对直接体验的深化过程,是发挥过程、经验、经历发展价值的必由之路,即意义建构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体验是否从经验层次进入意义建构层次,是评判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的价值大小的基本标准。综合实践活动应引导学生建构意义,也就是要通过活动体验,获得对个体发展的启迪,明了为人之道、为事之道。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方法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让体验从参与经历、获得经验到以心悟之,触及学生的思维、心灵和价值观。让学生切切实实地“获得丰富的经验和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如“我挣一元钱”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是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因家庭条件不错又为独生子女,花起钱来大手大脚,只顾自己不关心他人这种情况而提出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白钱是来之不易的,从小养成勤俭节约、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同学们通过参与经历“我挣一元钱”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获得了“我挣一元钱”的一些感性经验,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父母亲的辛劳、赚钱的不容易,并发之内心的悟到要勤俭节约、孝敬父母。同学们通过这种活动的亲身经历、心灵的感悟,获得的体验是终身难忘、铭心刻骨的,只有这种学生自己悟出的道理,才会深刻而持久地影响他们。正如,这次活动的指导教师所说的,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自己动手挣到人生的第一元钱的孩子,从小一定能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长大了也一定能创造财富,孝敬父母,回报社会!

 

(本文已发表在《综合实践活动研究》20116期)

 

 

 

 

 

--------------------------------------------------------------------------------

 

[]吴国珍.走出综合课程改革实践困境的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0606.

 

[]李长吉.论活动课程中的思辨[J.教育发展研究,2003Z1.

 

[]郭元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J. 福建教育,2004 04B.

 

[]郭元祥. 论教育的过程属性和过程价值[J. 教育研究,2005 9.

 

[]郭元祥. 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与建构的关系[J. 福建教育,2004 05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