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人关于领导艺术的经典论述

 太阳下的森林 2012-01-10

自古以来,许多哲人先贤思考领导的艺术,特别是度过危机的艺术。

树立一种正确的、高明的思维方式,对于领导着突破困境至关重要。中国古代物极必反相反相成的思想,鼓舞了许多身陷困境的英雄。《老子》中以顺待逆,以逸待劳,以卑待骄,以静待噪的后发制人思想;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斗争策略;将欲用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比固予之的欲擒故纵方法……《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战而胜,是为上策的战略思想;避实而击虚因敌变化而取胜的应变策略;令之以文,齐之以威令民与上同意的带兵原则;千军易找,一将难求将者,智、信、仁、勇、严也的人事哲学;以及三十六计的具体谋略……这些充满着对立面转化辩证思想的文化遗产,如今不仅成为治、治军的锐利武器,也成为企业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法宝。

决策是领导这儿首要任务。如何确保决策正确,市领导着突破困境的关键。中国古代的先哲们,在这方面有许多精辟的见解。

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太公金匮》)是说应谋划在先,行动在后,才能确保成功,反之则事必败。”“不动声色,而挫天下于泰山之安。”(欧阳修《相州尽锦堂记》)指的就是高级领导者在困境中沉着应对、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之外的大将风度。

日之能烛远,势高也;使日在井中,则不能烛十步矣。(《尸子卷上.明堂》)讲的是领导者应高瞻远瞩,而不能鼠目寸光。

事无巨细,比陈于前。若网在纲,振之则举,驰之则废。(苏辙《孙览河北运副除右司郎官》)指出决策者应抓住矛盾,抓住关键,才能纲举目张,做出正确决策。

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欧阳修在《偃红堤记》中的这句话要求领导者在危难面前不要只考虑一时的名声,而应考虑组织长期的利益,克服患得患失的思想。

详其小,必废其大。(苏辙《宇文融》)指的是,决策者若只关注于小事、细枝末节,必然在重大决策上产生失误。苏辙在《高祖》中盛赞:高祖之智,明于大而暗于小。指的就是,汉高祖在大局上算度精确、精于决策的突出优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讲的是,决策者必须考虑决策实施的手段,物质基础和政治制度等。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讲的就是借鉴其他组织(国家、地区、企业)经验的重要性,那是正确决策奈以形成的外部因素。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四》)讲的是,决策者应注意搜集决策实施的反馈意见,及时纠正错误,采取补救措施,甚至于重新进行决策,常会力挽狂澜。

在危难和困境面前,如何带好队伍是领导者的另一种关键能力。

两军相遇勇者胜,士气对于组织的成败至关重要。正如《尉缭子.战威》中所说:夫将之所以战者,民也。民之所以战者,气也。气实则斗,气夺则走。士气怎样鼓起?怎样维持?一字而言:义也。夫唯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以百战。”(苏洵《心术》)组织的领导者应该引导部下认识到组织奋斗的崇高目标,组织为之奋斗的事业的伟大意义,激励部下舍生取义的奉献精神,成就伟大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整个组织的成员团结在上下同欲的价值观基础上。这样的组织,其凝聚力是持久的,其战斗力是坚强的。正如《孙子兵法.谋攻篇》所指出的:上下同欲者,胜。

杰出的领导者也不是神,而是人。人性的弱点往往成为无法突破困境的绊脚石。能否战胜自我,往往是困境对领导者的严峻考验。

贪复喜利,则灭国杀身之本也。(《韩非子.十过》)高度概括了沉重的历史教训。

防意如防城,胜感即胜敌。洪仁玕在其名著《资政新篇》中的这句名言,浸透了太平天国后期许多起义将士的鲜血,值得每个领导者自戒。

欲圣人者必先自胜(《吕氏春秋.季春纪.先己》)必先战胜自己的人性弱点,才能战胜外界的挑战。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贞观政要.任贤》)李世民这句名言对于领导者发现自身之不足,加强素质修养,实在是金玉良言。

中国的领导者应该经常重温中国古代先哲的珍贵思想,它们给领导者以智慧和勇气。

智慧的源泉还在于成功者的实践。古今中外的卓越领导者,用不计其数交口传颂的事迹,谱写出一曲曲突破困境、化险为夷的凯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