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生太极功练法修要

 太极拳养生 2012-01-12

 

 

养生太极功练法修要 - 双丰收 - 双丰收的博客小屋

 

     “养生健身太极功法”为家传功夫修炼经验,历史上多为口传身授,且不为外人所学。此功法既是练武习术获得高功夫的基础,也是养生健体祛病防身的基本功。这些前人智慧的结晶,近年来,经后人整理、实践和推广,逐步流传于世,以造福百姓。为便于学习和掌握,现将此功法原理和修学概要赘述如下,供有意修炼者参考。
 
    一、欲修功法。当先悟道

    《道德经“微眇玄达、深不可志”,总结、提炼和概括古代先人的修炼经,并抽象上升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哲理,其有无之说,奠定了修炼的哲理;其修无之道,指明了修炼的方法:其无为无不为之论,阐述了修炼的功效。

    《道德经》崇尚“道法自然”,遵循天地万物生长消亡之规律,提出了柔弱与刚强的相对衍化原理,劝诫人们要效法天地万物之生存规律来修炼、来养生、来处世、来对待万物。

    可以说,诞生于2500多年之前的老子《道德经》五千言,是老子以及老子之前的先人们长期实践和智慧思考的结晶,字字有其切身体会和深刻寓意。因此,欲修炼中国传统文化之功法并有所得,不论是为了养生健体还是为了提高武术水平,必得先通读领会《道德经》,并用来指导自己的修炼。否则,便是舍本求末,盲人摸象,难得真谛。

    二、太极拳理源于道学。养生之要在于有无兼修
    《太极拳论》以“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开篇,并特别提示人们要探索“四两拨千斤”之奥妙,要体察“耄耋御众”之玄机,但显然留下了“无极”从何而来的悬念。给后人修炼掌握太极功夫之要领带来许多困惑和很大难度。

    《道德经》揭示了“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和“物壮则老”的哲理,强调“柔弱微细生之徒”、“无为无不为”,表面看去似乎通篇未提拳为何物。《授秘歌》告诉后人,“无形无象、全体透空”有“翻江倒海、尽性立命”之妙。表面看来似乎也只字未提拳。但若把上述三篇经典联系起来分析,便不难发现太极拳理与道学之哲理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区别仅仅在于为道者立意修无(无为)、论拳者则着意练有(太极),而两者相辅相成才恰恰构成太极拳的完整理论体系。无不为源于无为,太极生于无极,所以习拳必须首先修炼无极功夫(即修道)。只有修至无极(归根入静、全体透空、无形无象),才能孕育太极(太一、太虚、无状之状、无象之象)。进而动之生阴阳、静之归虚无。无有相间、阴阳相济,才能生化(李雅轩先生称之为“演化”)出具有太极意义的拳法。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果不识道不悟道,  一上来就急于求成地去习练拳的套路,即使苦练多年,要想真正入得太极拳门或求得精进,恐怕都是难以如愿的。

    既然太极之理源于道学,习练太极拳就应当以道学之哲理为指导。切忌妄想妄动妄为。因为“道法自然”,而妄想妄动妄为都是人的后天本能之表现,绝非合道之举。本人的体会是,只有秉承《道德经》“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为而弗恃”的玄德,慢慢体悟“无之以为用”、“弱也者道之用”、“莫若守于中”、“外其身而身存”、“无有入于无间”以及“反也者道之动”等精辟论述的含意,才能逐渐理解《太极拳论》中的许多道理,如“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神明,“仰之弥高、俯之弥深”的气势,“四两拨千斤”、“耄耋御众”的微妙,不分阴阳、“舍近求远”的“双重”之病,以及“舍己从人”、“无为无不为”的高功夫等。

    欲通过太极功夫养生健体,更须修无兼修有,才能逐步体会静而复命、尽性立命之玄妙。

    三、修道当日损。切勿妄求无

    “无为无不为”历来是为道者和太极拳习练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然而,如何达到“无为”,却不是常人所能容易理解的。我等在修炼无为的过程中,也曾由于无知或者急于求成,走过“妄无”或“顽空”的弯路。庆幸的是,在反复研读和领悟《道德经》的过程中,终于从“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的论述中受到启迪,并逐渐体会到了用“减法”、不用“加法”的益处。静桩或打坐都是求无为的修炼,要旨是通过“至虚”和“守静”,达到“归根”与“复命”。所谓归根,就是归于无极,于虚极静笃天人合一之中孕育生命的能量;所谓复命,就是萌发先天所具有的动势,于冥冥之中为能量的转移和变化创造条件。未曾习拳先练静桩功,道理原来在于此。修道练拳养生健体的奥妙更在于此。

    “养生健身太极功法”把修无极的过程比喻为“冰融化为水、水蒸发为汽、汽凝结为云”的转化过程。冰置于地上,自身不会移动,也不能影响其它物体:冰融化为水,水有流动的本能,且可以载舟;水蒸发为汽,汽会升腾,并可使物体浮起;汽凝结为云,云可弥合于天地之气(风),动而可将物体掀起。物理上虽然都是由水分子构成,但冰转化为云以后,不论是自身的能动性、敏感性还是与天地之气合一的潜力以及对其它物体的影响,显然都大大地改善了。借此,可以来理解“炼体固精、炼精化气、炼气还神、炼神还虚”的原理,理解至虚归无的玄妙。

    四、遂道行拳顺势吞吐。随心所欲应物自然

    既然是太极拳,顾名思义应当是在太极状态下的拳脚和躯体活动,是道学中“安以动之”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是道之动透过形体与拳脚的演化。习练或演化太极拳的秘笈,可以用《道德经》中“恒无欲也以观其妙”和“恒有欲以观其所缴”两句话来概括。所谓“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是说只有经过虚无的静功状态,才能生化出所谓“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神明、才能积聚起“翻江倒海”般的能量和动势、才能建立起以天地为根的自身平衡。也唯其如此,才能够“恒有欲以观其所缴”,即在推手时敢于“外其身”(即舍己)、有条件“用柔弱”、有缘由“守于中”,进而产生“无不为”之功效。

    “道法自然”,拳法也自然。虚极静笃归无之后。自然会产生如前所说的潜能和条件。接下来,自然也就会有无极而太极、动之则分(阴阳)、静之则合(虚)的转化,进入“恒有欲以观其所缴”的状态。需要注意的是:(1)此时的动,是虚极静笃之后生出来的动(所谓“安以动之”),是阴阳相济的动(如水的流和云的涌),是能量的转移、转化或者爆发。(2)动的触发起于瞬间的“有欲”,动的走向取决于阴阳转化的本能需要。(3)动的妙处在于“反也”,即所谓“将欲拾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夺之必故予之”。

    总之,只有“功遂身退”、遂道行拳、顺势吞吐,才能做到《太极拳论》所要求的舍己(外其身)不舍近(不丢中,不失衡,不丢天地之根),从人(用弱用柔)不求远(不“双重”,在干扰对方的平衡时不影响自己的平衡)。根据本人的体悟,我们把无极状态称为静桩(无),把太极状态称为动桩(有),把无极状态的神明称为桩听(庄子称之为“神遇”),把太极状态的阴阳之动称为桩打(即收或放、化或发)。听,是在虚无之中冥测对方的平衡;打,是在陡然之间干扰或破坏对方的平衡。这样一来,便可做到常无间以瞬有,时刻不离桩,求势不求招。用虚不用实,听得自然也打得潇洒,并会逐渐体会到掤捋挤按皆是皆非是甚或无招胜有招的妙处。

    五、尽性立命修之本,使不自持练所求

    《道德经》的处世哲学是不为大,不争(强),居弱守柔,知雄守雌。《道德经》的为人宗旨是“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修身齐家治国”。《道德经》的修炼之法讲求至虚、守静、归根、复命、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为而弗恃。《道德经》的运用玄妙在于“无之以为用”,“反也道之动”,“鱼不脱于渊”,和“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所有这些都启示我们,修道练拳应以尽性立命、强身健体作为追求和目的,推手切磋应以明理悟道,使对方感觉失衡(即“莫能自持”)作为探索的境界。任何争强好胜,比试高低的想法,任何以巧取胜,以力克人的做法,都是与修练本功法的宗旨不相符的。

点击文件夹   [太极拳理论知识文章]   观看更多
 

推荐下面精彩内容与大家共享

 最全的太极拳明师论文总汇
  最全的太极拳教学视频总汇 最全的名师演练太极拳视频总汇
 最全的摄影技术知识大汇集
 最全的摄影技巧视频教程大汇集
 photoshop视频教程大汇集
 最全的photoshop文字教程专辑
 光影魔术手视频教程总汇
 会声会影视频教程总汇
 博客技巧总汇  博客代码总汇
 电脑技术总汇
 相学占卜大全
 健康养生视频讲座大汇集
 健康养生保健知识总汇
 沙画艺术集锦  电子图书珍藏
  交谊舞蹈教程
 音画作品欣赏  美图动图欣赏
 音乐素材总汇
 flash时钟日历大汇集
 百家讲坛视频总汇
 竹简字画总汇
 古玩字画总汇   收集最全的动画歌曲总汇
 美食/烹饪专辑
  花卉知识课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