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注经典阅读,提升人文素养

 水蛇妖 2012-01-12

阅读是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行为,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活动是随着文字的出现而产生的。有了文字,就可以把语言的听觉(声音)信息转换成视觉阅读信息,并把它长期的保存下来。这样一来,人类的语言就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能够使得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经验,所创造出来的文化文明能够比较系统的保留和传播。在现代社会中,要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常的运转,是离不开阅读的,要使新一代人学习前人创造出来的经验和文化,也离不开阅读活动。

 

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和高超阅读技能的任务,是人类文化文明传承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阅读的内容丰富繁杂,阅读的方式多种多样,但中学生正处在由青少年向成年人过度的十字路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还应该义无反顾的担负起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的使命,基于此,广泛阅读经典作品,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对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应当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学生阅读经典的现状

所谓经典,就是指那些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特征。经典通过个人独特的世界观和不可重复的创造,凸显出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性内涵,提出一些人类精神生活的根本性问题。它们与特定历史时期鲜活的时代感以及当下意识交融在一起,富有原创性和持久的震撼力,从而形成重要的思想文化传统。人类最美好的思想往往包蕴在经典名著中。钱理群教授说过,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各类学科(不只是文学,还有其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著(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在这个意义上,受教育的基本途径就是读名著(经典)。阅读经典名著,学生可以不断提升对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从中汲取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经典是阐释者与被阐释者文本之间互动的结果。从价值定位看,经典必须成为民族语言和思想的象征符号。如莎翁之于英国和英国文学,普希金之于俄罗斯与俄罗斯文学,鲁迅之于中国和中国文学,他们的经典都远远超越了个人意义,上升成为一个民族,甚至是全人类的共同经典。

这里所说的经典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富含文化内涵的重要教育内容和学习方式,是指通过阅读可以称之为经典的作品来对学生进行学科素养、文化品位以及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提升的教育过程。这一过程对于学生的个体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经典阅读在时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堪忧。

笔者曾经就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和其他一些文化典籍的阅读状况在自己所任教的两个高三理科班中做过问卷调查。两个班共有116名学生,其中比较系统而完整的阅读过四大名著的仅有3人,这三人可以算是出身于小知识分子家庭,主要是受父辈的影响和引导而不是自己的需求去阅读的;从未完整读过的有19人;不求甚解只为消遣而零星的读过一些片段的多达94人。而读过诸如《史记》《战国策》《论语》等其他经典著作的更是少之又少。对于有着10多年的阅读经历的高三学生来说,这一现状是令人大跌眼镜的,凸显了经典文本的阅读在中学阅读教学中的尴尬处境。时下,许多中学生自身人文素养的缺失与此不无关联。

二、经典阅读缺失的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经典阅读的缺失是非常严重并且普遍的现象,那么造成此种结果的个中原因又是什么呢?

1.大众文化的流行对经典文本阅读的冲击

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好像越来越疏远。古人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自然的生活意境应经成为今天的大多数人的一种久远的回忆。在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中,人们已经难以保存一种淡泊宁静的心情来品味经典。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一种大众化的文化生活方式。大众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吃喝玩乐为核心,追求精神娱乐和感官享受。单就阅读材料而言,大众文化背景下的阅读材料大多缺乏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元素,在内容上以通俗性和功利性为主要特征。这一特点恰恰迎合了现代生活中的中学生的阅读心里和阅读需求。而这种迎合带给年轻一代的影响就是造成他们心灵的浮躁,从而不愿静心潜读文化经典。

2.现代阅读方式的转变对经典文本阅读的冲击

电视、网络、视频等各种电子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已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无论是在家里、学校,还是在图书馆等场所,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看电视或登陆网站查询,很少有人自觉地手捧书本细细品味。而来源于电视电脑的视觉冲击很容易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即使是学习了解有关经典的知识,学生们也是喜欢通过诸如百家讲坛、电视剧等视频图像去了解。以至于在同学们心目中,宋江就是李雪健(央视制作的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宋江的扮演者为李雪健),曹操就是鲍国安,贾宝玉就是欧阳奋强。这就导致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形象感知的层面上,对经典文本缺乏理性的思辨,也就谈不上从经典中获取启迪和熏陶了。

3.考试的功利性对经典阅读的影响

目前,饱受诟病的应试教育仍然有着比较大的生存空间。即使在某些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地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应试教育仍然披着素质教育的外衣在招摇撞骗。考试的功利性使得日常的阅读教学在很宽广的层面上忽视了对经典作品的阅读,而只是注重训练学生解答阅读题目的技能。考试中阅读文本的选择大多是近年来发表的作品,所谓的时文。不可否认,这些文章也有很深的思想性,但命题的导向总会或多或少的令学生对传统的经典漠然置之。有些教师甚至在平时的课堂上把教材所没有涉及的经典之作视为异类而围追堵截,不给经典保留赖以存在的空间,这更是令经典阅读慢慢凋谢。

4.教师经典阅读的不足带给学生的影响

目前活跃在教学第一线的大多是30-40岁的中青年教师。毋庸置疑,他们中的大多数有着较高的素质。他们是教师队伍的新鲜血液,他们给教坛带来了新的风气,他们是教学革新的中坚力量。但时下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得有些教师不能安贫乐道,潜心事业和学问。这就使得有些教师对经典的阅读和积累远远不够。现在的教师中不乏这样那样的奖项的获得者,但有时候和他们交流或是听听他们上的课,总是找不到以前的有些老师身上的那种知识和品德修养的厚重感。教师对经典研究的不够深入也从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身上的浮躁,而经典的阅读恰恰是要不得这种浮躁的。

三、经典文本阅读的建构和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语文阅读教学成了一种机械式的令人乏味的应试训练,这是人文价值、文化底蕴的流失,也是语文教学的悲哀。当代中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甚至是道德品质的低下,迫使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定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呼唤经典阅读的回归,重新建构经典文本的阅读框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势在必行。

1.摒弃语文考试的功利性,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本,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在人类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考试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仍然会长期的存在下去。有考试,就会影响到教学的方式和目的。但仅仅是为了考试的教学是片面的,是有缺陷的。尤其是语文学科,更应该摆正教学和考试的关系。

大多数的学生曾有这样的体会:高一高二时对语文的学习也没怎么下工夫,往往就是轻描淡写的去学习,可语文考试的成绩却还不错。而到了高三年级,经过了一轮又一轮的系统(专题)复习之后,反而感觉不到有什么进步,甚至是越复习越糊涂。我想,这种状况的出现是与高一高二时的语文课是以文本的阅读为基本内容分不开的。按照现行教材(人教版)的编排体例来看,学生语文成绩相对较好的阶段恰恰是学习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时段,这不能不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思考。在阅读教学中,摒弃为考试而教学的功利性倾向,引导学生广泛而深刻的阅读经典文本,陶冶性情,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优化阅读教学流程,注重情感体验,感悟经典文本魅力

语文教育专家谢象贤说过:语文学习的特殊之处主要不是“知”的积累,而是“感”的积淀。阅读教学应对阅读文本进行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究,以获得丰富的感受。但目前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讲”有余而“读”不足,“析”有余而“感”不足的现象,极大的制约了学生对经典文本阅读的主观能动性,使经典文本对学生的影响力大打折扣。

钱理群教授说过,中学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打一个精神底子。人文教育与知识传授是水乳交融的。阅读教学应当扭转纯技能训练的走向,真正转向人文教育。阅读教材中大量的经典文本都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积极健康的价值追求:孔子的“仁爱”,孟子的“舍生取义”,苏轼的“旷达”,屈原的“爱国精神”……教师应该有意识的让学生接受这些精神的熏染,提升其精神境界。

相互作用阅读模式理论的创始人罗生布拉特认为: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阅读者的心境呈现某种一致时,阅读理解的效果就更好。在这其中,阅读者的心境是主观因素,起主导作用。阅读者用心去感悟作品,体验作品的丰富意蕴,是阅读的主要切入点,是决定阅读效果的主要因素。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优化教学过程,突出“读”和“感”的环节,有利于学生领悟经典文本的魅力,实现经典“思想”经典“情感”的内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五、整合语文教育资源,建构经典阅读平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一理念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提到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是学生学会做人的基础。重视和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是学生个体成长的需要,也是新时代教育目的的需要。教育的成果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人文素养的培养比单纯的知识的积累更重要。在众多的基础学科中,最具人文内涵的语文教育应首当其冲肩负起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责任。

阅读教学中课本选文是学生阅读的最核心的内容,但仅有课本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能够利用的诸如课外读物、推荐书籍、网络、图书馆等一切语文教学资源,加以筛选、补充、整合,构建经典阅读的平台,确定阅读的范围,规范阅读的过程和方法,真正体现经典文本的感召价值,使学生在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潜移默化的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主要参考书目:

《语文教育学》 (谢象贤    浙江教育出版社)

《教育讲演录》 (钱理群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 文库 (第三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