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酒量之谜
读古书,看到古代酒人的海量,不免自惭形秽。《汉书》载于定国食酒数石不乱;晋竹林七贤中刘伶自己就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石,五斗解酲”。再看《水浒传》中武松,他去打蒋门神,提出“无三不过望”的要求,也就是从孟州牢城营出发到快活林的途中,每经过一家酒店,都得喝三碗。算一算,每碗以半斤计,一次就是一斤半,路经十几处有酒望子的酒店,大约二、三十斤酒便下肚了。还有景阳岗那回,武松足喝了十多碗,估摸着起码也得六、七斤了吧!
不过笔者也心存疑惑,古人酒量当真就比现代人的酒量大出许多?
有学者研究,差别没有那么悬殊。其理由有二。
一曰古今酒的度数不同。现代人所喝的烈性酒,酒度高至六十度以上。这样高度数的酒须用蒸馏法方可酿出。查阅史书,大约到宋代才开始有人使用蒸馏法。此前的酒多以甜酒酿作酒母加水或增曲制造,其酒度不过一、二十度而已。
可以证明时间界限的,有《中国化学史话》,该书中写道,唐代尚无蒸馏酒,大约到宋代才有。又据英国李约瑟博士说,蒸馏酒在中国的出现,可上溯到公元五世纪南北朝时期,是中亚的进贡品;但是南北朝人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曾详细记载了到那时为止的酿酒法,书中无一字提到蒸馏酒的制作法。唐宋人的各种有关酒的记载中也未提及蒸馏法。反倒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很说明问题:“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即使依《中国化学史话》所言,宋代开始时也仅是少数酒坊试制烈酒,待到元代,有西域、中亚人大量到华夏,蒸馏法才普及。而古书上提到能饮一石的人,均在南北朝之前,唐以后越来越少,可见酒的量是随着酒度的提升在逐渐减少。
二曰古今计量酒的单位不同。现今计量酒或用重量单位——斤、两,或用容量单位——杯、瓶、升。古人饮酒常以酒器计算,且无统一的计量单位。古书上提到的酒器大小不等花样繁多,有尊,豆,斗,爵,觥,觚,角,卮等等,其中的角和斗两种,既是酒器,又是量器。角(酒提子)今天还做量酒之用,斗在古代也是量酒之器。宋朝《中山诗话》中记载一则故事:“真宗问近臣,‘唐酒价几何?’莫能对。丁晋公独曰‘斗值三百。’上问‘何以知之?’曰‘臣观杜甫诗,速须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由此可知,唐宋时以斗做量酒之具,有如现在用提子(角)和杯(如卖散装啤酒),作为量具的斗总不至于大得和现今的斗一样吧。清初人刘献庭在《广阳杂记》中引用朱昱《杂记》说:“淮以南,酒皆用升计,一升曰爵,二升曰瓢。那么一爵就是一升,十爵是一斗,百爵为石。”
一石之酒,古时酒味薄,若拉长时间饮用,几斗大概还是可以喝下去的。如今人喝啤酒,不也十瓶、二十瓶的喝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