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学》14

 湘水665 2012-01-13

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的药物,称温里药,又名祛寒药。

本类药物均味辛而性温热,辛能散、行,温能通,善走脏腑而能温里祛寒,温经止痛,故可用治里寒证,尤以里寒实证为主。即《内经》所谓“寒者热之”、《神农本草经》“疗寒以热药”之意。个别药物尚能助阳、回阳,用以治疗虚寒证,亡阳证。

本类药物因其主要归经的不同而有多种效用。主入脾胃经者,能温中散寒止痛,可用治外寒入侵,直中脾胃或脾胃虚寒证,症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舌淡苔白等;主入肺经者,能温肺化饮,用治肺寒痰饮证,症见痰鸣咳喘、痰白清稀、舌淡苔白滑等;主入肝经者,能暖肝散寒止痛,用治寒侵肝经的少腹痛、寒疝腹痛或厥阴头痛等;主入肾经者,能温肾助阳,用治肾阳不足证,症见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滑精遗尿等;主入心肾两经者,能温阳通脉,用治心肾阳虚证,症见心悸怔忡、畏寒肢冷、小便不利、肢体浮肿等;或回阳救逆,用治亡阳厥逆证,症见畏寒倦卧、汗出神疲、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

使用温里药应根据不同证候作适当配伍。若外寒已入里,表寒仍未解者,当与辛温解表药同用;寒凝经脉、气滞血瘀者,配以行气活血药;寒湿内阻,宜配芳香化湿或温燥祛湿药;脾肾阳虚者,宜配温补脾肾药;亡阳气脱者,宜与大补元气药同用。

本类药物多辛热燥烈,易耗阴动火,故天气炎热时或素体火旺者当减少用量;热伏于里,热深厥深,真热假寒证禁用;凡实热证、阴虚火旺、津血亏虚者忌用;孕妇慎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温里药一般具有不同程度的镇静、镇痛、健胃、驱风、抗血栓形成、抗溃疡、抗腹泻、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抗缺氧、扩张血管等作用,部分药物还有强心、抗休克、抗惊厥、调节胃肠运动、促进胆汁分泌等作用。本类药物主要用治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支气管炎、疝气、休克等。

附  子  Fuzi

《神农本草经》

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附片(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

【性能】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应用】

1.亡阳证。本品能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常与干姜、甘草同用,治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或大汗、大吐、大泻所致亡阳证,如四逆汤(《伤寒论》);本品能回阳救逆,人参能大补元气,二者同用,可治亡阳兼气脱者,如参附汤(《正体类要》);若寒邪入里,直中三阴而见四肢厥冷,恶寒倦卧,吐泻腹痛,脉沉迟无力或无脉者,可与干姜、肉桂、人参同用,如回阳急救汤(《伤寒六书》)。

2.阳虚证。本品辛甘温煦,有峻补元阳、益火消阴之效,凡肾、脾、心诸脏阳气衰弱者均可应用。配肉桂、山茱萸、熟地等,可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阳痿滑精、宫寒不孕、腰膝冷痛、夜尿频多者,如右归丸(《景岳全书》);配党参、白术、干姜等,可治脾肾阳虚、寒湿内盛所致脘腹冷痛、大便溏泻等,如附子理中汤(《和剂局方》);与茯苓、白术等同用,可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所致小便不利、肢体浮肿者,如真武汤(《伤寒论》);若治心阳衰弱,心悸气短、胸痹心痛者,可与人参、桂枝等同用;治阳虚兼外感风寒者,常与麻黄、细辛同用,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

3.寒痹证。本品气雄性悍,走而不守,能温经通络,逐经络中风寒湿邪,故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凡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者均可用之,尤善治寒痹痛剧者,常与桂枝、白术、甘草同用,如甘草附子汤(《伤寒论》)。

【用法用量】煎服,3~15g;本品有毒,宜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使用注意】孕妇及阴虚阳亢者忌用。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生品外用,内服须炮制。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2.《本草汇言》:“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原,则浮游之火自熄矣。凡属阳虚阴极之候,肺肾无热证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

3.《本草正义》:“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异飞燕草碱,新乌宁碱,乌胺及尿嘧啶等。

2.药理作用:附子煎剂、水溶性部分等,对蛙、蟾蜍及温血动物心脏,不论是正常状态或处于衰竭状态均有明显的强心作用;其正丁醇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及水提物对氯仿所致小鼠室颤有预防作用;附子有显著的抗炎作用,能抑制蛋清、角叉菜胶、甲醛等所致大鼠足跖肿胀,抑制醋酸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抑制肉芽肿形成及佐剂性关节炎;中乌头碱、乌头碱及次乌头碱均有镇痛作用。最近研究表明,附子能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具有抗衰老作用。

3.临床研究:附子、广木香、延胡索各10g,甘草4g。共研细末,生姜汁调匀,制成药饼,敷于脐腹部疼痛最明显处。治疗胃痛100例,总有效率为90%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疗效较好(浙江中医杂志,1993,2:64);附片10~20g,白术、生姜各12~18g,茯苓15~24g,白芍10~15g。水煎服,日1剂。随症加减,治梅尼埃征,总有效率为100% (陕西中医,1994,3:105);附子10g,白酒50g,浸泡0.5小时后,文火慢煎,煎沸3分钟后趁热用棉球蘸酒液涂于患处,每晚睡前涂擦5次,治冻疮(未溃破者)37例,痊愈20例,好转10例,(浙江中医杂志,1998,10:441)。另有用附子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新生儿硬皮病、小儿长期腹泻等。

4.不良反应:附子中含多种乌头碱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毒性,尤其表现为心脏的毒性。但经水解后形成的乌头碱,毒性则大大降低。乌头碱类结构属二萜类生物碱,具有箭毒样作用,即阻断神经肌肉接头传导,还具有乌头碱样作用,表现为心律紊乱、血压下降、体温降低、呼吸抑制,肌肉麻痹和中枢神经功能紊乱等。附子大剂量粗制生物碱可导致多种动物全身性及呼吸麻痹症状,症状表现为呼吸停止先于循环紊乱。附子中毒原因主要是误食或用药不慎(如剂量过大,煎煮不当,配伍失宜等)或个体差异等,严重者可致死亡。因此必须严格炮制,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使用,才能保证用药安全。附子中毒救治的一般疗法为:早期催吐,洗胃;有呼吸麻痹症状时,及时使用呼吸兴奋剂,给氧;心跳缓慢而弱时可皮下注射阿托品;出现室性心律紊乱可用利多卡因。

干  姜  Ganjiang

《神农本草经》

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四川、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地。均系栽培。冬季采收,纯净后切片晒干或低温烘干。生用。

【性能】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应用】

1.腹痛,呕吐,泄泻。本品辛热燥烈,主入脾胃而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为温暖中焦之主药。多与党参、白术等同用,治脾胃虚寒,脘腹冷痛等,如理中丸(《伤寒论》);《外台秘要》单用本品研末服,治寒邪直中脏腑所致腹痛;常配高良姜,治胃寒呕吐,如二姜丸(《和剂局方》);可与黄芩、黄连、人参等同用,治上热下寒,寒热格拒,食入即吐者,如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伤寒论》);治中寒水泻,可单用为末服,亦可与党参、白术、甘草等同用。

2.亡阳证。本品辛热,入心、脾、肾经,有温阳守中,回阳通脉的功效。用治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所致亡阳厥逆,脉微欲绝者,每与附子相须为用,如四逆汤(《伤寒论》)。

3.寒饮喘咳。本品辛热,入肺经,善能温肺散寒化饮。常与细辛、五味子、麻黄等同用,治寒饮喘咳,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证,如小青龙汤(《伤寒论》)。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辛热燥烈,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痢。生者尤良。”

2.《珍珠囊》:“干姜其用有四:通心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

3.《本草求真》:“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故书有附子无姜不热之句。”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干姜含挥发油约2%,主要成分是姜烯、水芹烯、莰烯、姜烯酮、姜辣素、姜酮、龙脑、姜醇、柠檬醛等。尚含树脂、淀粉,以及多种氨基酸。

2.药理作用:干姜甲醇或醚提取物有镇静,镇痛,抗炎,止呕及短暂升高血压的作用;水提取物或挥发油能明显延长大鼠实验性血栓形成时间;干姜醇提取物及其所含姜辣素和姜辣烯酮有显著灭螺和抗血吸虫作用。干姜醇提取物能明显增加大鼠肝脏胆汁分泌量,维持长达3~4小时。

3.临床研究:干姜、黄芩、黄连、白晒参按等量比例晒干,研极细末,每包10g,每次1包,开水冲服,日3次。治疗60例急性胃肠炎患者,止泻时间在1~2天,(实用医学杂志,1988,1:39);干姜3~9g,蒲公英25~30g,延胡索10~30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慢性胃炎100例,总有效率94%(陕西中医,1994,1:3);用20%干姜酊30ml,干姜粉5g,氯化钠0.5g,甘油30ml,香精3滴,加水至100ml,摇匀,局部涂药治疗手足皲裂70例,总有效率为88.6%(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6:469);干姜粉1g,口服,预防晕船有良效(中华航海医学杂志,1999,1:23)。另有用干姜治疗急性肠梗阻、褥疮、肛裂等。

肉  桂  Rougui

《神农本草经》

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树皮。主产于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地。多于秋季剥取,刮去栓皮、阴干。因剥取部位及品质的不同而加工成多种规格,常见的有企边桂、板桂、油板桂等。生用。

【性能】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

【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源。

【应用】

1.阳痿,宫冷。本品辛甘大热,能补火助阳,益阳消阴,作用温和持久,为治命门火衰之要药。常配附子、熟地、山茱萸等,用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的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滑精遗尿等,如肾气丸(《金匮要略》)、右归饮(《景岳全书》)。

2.腹痛,寒疝。本品甘热助阳以补虚,辛热散寒以止痛,善去痼冷沉寒。治寒邪内侵或脾胃虚寒的脘腹冷痛,可单用研末,酒煎服;或与干姜、高良姜、荜茇等同用,如大已寒丸(《和剂局方》);治寒疝腹痛,多与吴茱萸、小茴香等同用。

3.腰痛,胸痹,阴疽,闭经,痛经。本品辛散温通,能行气血、运经脉、散寒止痛。常与独活、桑寄生、杜仲等同用,治风寒湿痹,尤以治寒痹腰痛为主,如独活寄生汤(《千金方》);与附子、干姜、川椒等同用,可治胸阳不振,寒邪内侵的胸痹心痛,如桂附丸(《寿世保元》);与鹿角胶、炮姜、麻黄等同用,可治阳虚寒凝,血滞痰阻的阴疽、流注等,如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若与当归、川芎、小茴香等同用,可治冲任虚寒,寒凝血滞的闭经、痛经等证,如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4.虚阳上浮诸症。本品大热入肝肾,能使因下元虚衰所致上浮之虚阳回归故里,故曰引火归源。用治元阳亏虚,虚阳上浮的面赤、虚喘、汗出、心悸、失眠、脉微弱者,常与山茱萸、五味子、人参、牡蛎等同用。

此外,久病体虚气血不足者,在补气益血方中少量加入肉桂,有鼓舞气血生长之效。

【用法用量】煎服,1~4.5g,宜后下或焗服;研末冲服,每次1~2g。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里有实热,血热妄行出血及孕妇忌用。畏赤石脂。

【鉴别用药】肉桂、附子、干姜性味均辛热,能温中散寒止痛,用治脾胃虚寒之脘腹冷痛、大便溏泄等。然干姜主入脾胃,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而止呕;肉桂、附子味甘而大热,散寒止痛力强,善治脘腹冷痛甚者及寒湿痹痛证,二者又能补火助阳,用治肾阳虚证及脾肾阳虚证。肉桂还能引火归源、温经通脉、用治虚阳上浮及胸痹、阴疽、闭经、痛经等。附子、干姜能回阳救逆,用治亡阳证。此功附子力强,干姜力弱,常相须为用。干姜尚能温肺化饮,用治肺寒痰饮咳喘。

肉桂、桂枝性味均辛甘温,能散寒止痛、温经通脉,用治寒凝血滞之胸痹、闭经、痛经、风寒湿痹证。肉桂长于温里寒,用治里寒证;又能补火助阳,引火归源,用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阳痿宫冷,下元虚衰、虚阳上浮之虚喘、心悸等。桂枝长于散表寒,用治风寒表证;又能助阳化气,用治痰饮、蓄水证。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2.《汤液本草》:“补命门不足,益火消阴。”

3.《本草求真》:“大补命门相火,益阳治阴。凡沉寒痼冷、营卫风寒、阳虚自汗、腹中冷痛、咳逆结气、脾虚恶食、湿盛泄泻、血脉不通、胎衣不下、目赤肿痛,因寒因滞而得者,用此治无不效。”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肉桂中含挥发油(桂皮油)1.98%~2.06%,主要成分为桂皮醛,占52.92%~61.20%,其它尚含有肉桂醇,肉桂醇醋酸酯,肉桂酸,醋酸苯丙脂,香豆素,粘液,鞣质等。

2.药理作用:肉桂有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冠脉及脑血流量、使血管阻力下降等作用;在体外,其甲醇提取物及桂皮醛有抗血小板凝集、抗凝血酶作用;桂皮油、桂皮醛、肉桂酸钠具有镇静、镇痛、解热、抗惊厥等作用;桂皮油能促进肠运动,使消化道分泌增力、增强消化机能,排除消化道积气、缓解胃肠痉挛性疼痛,并可引起子宫充血;其肉桂水提物、醚提物对动物实验性胃溃疡的形成有抑制作用。肉桂酸具有使人肺腺癌细胞逆转的作用。肇庆产肉桂降糖作用明显。桂皮油对革兰氏阴性菌及阳性菌有抑制作用。桂皮的乙醚、醇及水浸液对多种致病性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肉桂粉5g,1次服用,每日2次,3周为1疗程,治疗肾阳虚型腰痛102例。治愈47例,显效39例,有效14例,无效2例(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2:115);肉桂3g,樟脑2g,山莨菪碱400mg,共研细末,加凡士林9g,调匀备用,外敷治疗冻疮1804人次,随访812人,全部治愈(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1:49);肉桂200g,研细末,用好米醋调成糊状,涂敷病损处。2小时后糊干即除掉。若不愈,隔1周后再依法涂敷1次。用治神经性皮炎50例,均收到满意效果。一般轻者1次,重者2-3次即愈(辽宁中医杂志,1984,4:封3)。另有用肉桂治疗小儿腹泻、小儿口角流涎、支气管哮喘、老年性支气管肺炎、狭窄性腱鞘炎等。

吴茱萸  Wuzhuyu

《神农本草经》

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石虎E. rutaecarpa(Juss.) Benth.Var.officinalis  (Dode) Huang 或疏毛吴茱萸E. rutaecarpa (Juss.) Benth.Var.bodinieri (Dode) Huang的干燥近成熟果实。主产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陕西、浙江、四川等地。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杂质。用甘草汤制过应用。

【性能】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

【功效】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应用】

1.寒凝疼痛。本品辛散苦泄,性热祛寒,主入肝经,既散肝经之寒邪,又疏肝气之郁滞,为治肝寒气滞诸痛之主药。每与生姜、人参等同用,治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苔白脉迟等,如吴茱萸汤(《伤寒论》);常与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配伍,治寒疝腹痛,如导气汤(《医方简义》);与桂枝、当归、川芎等同用,可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痛经,如温经汤(《金匮要略》);与木瓜、苏叶、槟榔等配伍,治寒湿脚气肿痛,或上冲入腹,如鸡鸣散(《类编朱氏集验医方》)。

2.胃寒呕吐。本品辛散苦泄,性热祛寒,善能散寒止痛,还能疏肝解郁,降逆止呕,兼能制酸止痛。常与干姜、甘草同用,治霍乱心腹痛,呕吐不止,如吴茱萸汤(《圣济总录》);与半夏、生姜等同用,可治外寒内侵、胃失和降之呕吐;配伍黄连,可治肝郁化火,肝胃不和的胁痛口苦,呕吐吞酸,如左金丸(《丹溪心法》)。

3.虚寒泄泻。本品性味辛热,能温脾益肾,助阳止泻,为治脾肾阳虚,五更泄泻之常用药,多与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等同用,如四神丸(《校注妇人大全良方》)。

【用法用量】煎服,1.5~4.5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辛热燥烈,易耗气动火,故不宜多用、久服。阴虚有热者忌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2.《本草纲目》:“开郁化滞,治吞酸,厥阴痰涎头痛,阴毒腹痛,疝气血痢,喉舌口疮。”     

3.《本草经疏》:“吴茱萸,辛温暖脾胃而散寒邪,则中自温、气自下,而诸证悉除。”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吴茱萸烯、罗勒烯、月桂烯、吴茱萸内酯、吴茱萸内酯醇等。还含吴茱萸酸,吴茱萸碱,吴茱萸啶酮,吴茱萸精,吴茱萸苦素等。

2.药理作用:本品甲醇提取物,水煎剂有抗动物实验性胃溃疡的作用;水煎剂对药物性导致动物胃肠痉挛有对抗作用,有明显的镇痛作用;本品注射液静注对麻醉大鼠和狗有明显升高血压的作用;其煎剂、蒸馏液和冲剂过滤后,分别给正常兔、犬和实验性肾型高血压犬进行静注,均有明显的降压作用;煎剂给犬灌胃,也呈明显降压作用,甘草煎剂可使吴茱萸的降压作用消失;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小板血栓及纤维蛋白血栓形成;其煎剂,吴茱萸次碱和脱氢吴茱萸碱对家兔离体及在体子宫有兴奋作用;在猫心肌缺血后,吴茱萸及吴茱萸汤能改善部分心电图,部分减少血中磷酸肌酸酶及乳酸脱氢酶的释放,明显增加血中一氧化氮的浓度,缩小心肌梗塞面积,具有一定的保护心肌缺血的作用。

3.临床研究:吴茱萸研细末,用水拌如饼,外敷神阙穴,治疗腹泻,尤以脾肾阳虚五更泄效果佳,小儿每次3g,成人每次6g,观察病例19例,总有效率94.3%(陕西中医,1995,6:271);吴茱萸10~15g,研成粉未,未熟热米饭200g,混合成饼,放于脐部,纱布绷带固定,治疗小儿肠炎400例,痊愈312例,显效72例,无效16例(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2:99);吴茱萸10g,研细过100目筛,加凡士林90g,研匀。治疗牛皮癣21例,总有效率为95.2%(中医药信息,2000,2:47)。另有用吴茱萸治疗呃逆、小儿多涎症、小儿支气管肺炎、高血压病、腮腺炎、蛲虫病、疥疮、湿疹、复发性口腔溃疡等。

小茴香  Xiaohuixiang

《新修本草》

为伞形科植物茴香Foeniculum vulgare Mill.的干燥成熟果实。全国各地均有栽培。秋季果实初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生用或盐水炙用。

【性能】辛,温。归肝、肾、脾、胃经。

【功效】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应用】

1.寒疝腹痛,睾丸偏坠胀痛,少腹冷痛,痛经。本品辛温,能温肾暖肝,散寒止痛。常与乌药、青皮、高良姜等配伍,用治寒疝腹痛,如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亦可用本品炒热,布裹温熨腹部。与橘核、山楂等同用,可治肝气郁滞,睾丸偏坠胀痛,如香橘散(《张氏医通》);治肝经受寒之少腹冷痛,或冲任虚寒之痛经,可与当归、川芎、肉桂等同用。

2.中焦虚寒气滞证。本品辛温能温中散寒止痛,并善理脾胃之气而开胃、止呕。治胃寒气滞之脘腹胀痛,可与高良姜、香附、乌药等同用;治脾胃虚寒的脘腹胀痛、呕吐食少,可与白术、陈皮、生姜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慎用。

【古籍摘要】

1.《新修本草》:“主诸痿,霍乱及蛇伤。”

2.《本草汇言》:“■香,温中快气之药也。方龙潭曰,此药辛香发散,甘平和胃,故《唐本草》善主一切诸气,如心腹冷气、暴疼心气、呕逆胃气、腰肾虚气、寒湿脚气、小腹弦气、膀胱水气、阴■疝气、阴汗湿气、阴子冷气、阴肿水气、阴胀滞气。其温中散寒,立行诸气,及小腹少腹至阴之分之要品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约3%~6%,主要成分为反式茴香脑、柠檬烯、葑酮、爱草脑、γ-松油烯、α-蒎烯、月桂烯等,少量的香桧烯、茴香脑、茴香醛等。另含脂肪油约18%,其脂肪酸中主要为岩芹酸,还有油酸、亚油酸、棕榈酸、花生酸、山萮酸等。

2.药理作用:本品对家兔在体肠蠕动有促进作用;十二指肠或口服给药对大鼠胃液分泌及Shay溃疡和应激性溃疡胃液分泌均有抑制作用;能促进胆汁分泌,并使胆汁固体成分增加;其挥发油对豚鼠气管平滑肌有松驰作用,并能促进肝组织再生;另有镇痛及已烯雌酚样作用等。

3.临床研究:小茴香4~6g,丹参6~12g,木香4~6g,砂仁4~6g,白芍6~12g,台乌药4~6g,党参4~6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小儿脐周腹痛145例,服药3剂后腹痛消失者112例,6剂后腹痛消失33例,全部治愈(中医杂志,1991,11:39)。另有用小茴香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嵌闭性小肠疝、鞘膜积液、阴囊象皮肿等。

附药  八角茴香

为木兰科植物八角茴香Illicium verum Hook.F.的成熟果实。又名大茴香、八角。主产于亚热带地区。生用或盐水炒用。性味、功效与小茴香相似,但功力较弱,主要用作食物调味品。用法用量与小茴香同。

丁  香  Dingxiang

《雷公炮炙论》

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 Thunb.的干燥花蕾。习称公丁香。主产于坦桑尼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我国主产于广东、海南等地。通常于9月至次年3月,花蕾由绿转红时采收,晒干。生用。

【性能】辛,温。归脾、胃、肺、肾经。

【功效】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

【应用】

1.胃寒呕吐、呃逆。本品辛温芳香,暖脾胃而行气滞,尤善降逆,故有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止呃之功,为治胃寒呕逆之要药。常与柿蒂、党参、生姜等同用,治虚寒呕逆,如丁香柿蒂汤(《症因脉治》);与白术、砂仁等同有, 治脾胃虚寒之吐泻、食少,如丁香散(《沈氏尊生书》);治妊娠恶阻,可与人参、藿香同用(《证治准绳》)。

2.脘腹冷痛。本品温中散寒止痛,可用治胃寒脘腹冷痛,常与延胡索、五灵脂、橘红等同用。

3.阳痿,宫冷。本品性味辛温,入肾经,有温肾助阳起痿之功,可与附子、肉桂、淫羊藿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3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热证及阴虚内热者忌用。畏郁金。

【古籍摘要】

1.《日华子本草》:“治口气,反胃,疗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

2.《本草正》:“温中快气。治上焦呃逆,除胃寒泻痢、七情五郁。”

3.《得配本草》:“丁香,得五味子治奔豚,配甘蔗、姜汁治干呕。”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含挥发油16%~19%,油中主要成分是丁香油酚、乙酰丁香油酚,微量成分有丁香烯醇、庚酮、水扬酸甲脂、α-丁香烯、胡椒酚、苯甲醇、苯甲醛等。

2.药理作用:本品内服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力,减轻恶心呕吐,缓解腹部气胀,为芳香健胃剂;其水提物、醚提物均有镇痛抗炎作用;丁香酚有抗惊厥作用;其煎剂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及白喉、变形、绿脓、大肠、痢疾、伤寒等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并有较好的杀螨作用;另有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抗血栓形成、抗腹泻、利胆和抗缺氧等作用。

3.临床研究:丁香5g,郁金、旋覆花(包煎)各10g,柿蒂5个,代赫石(包煎)15g,治疗呃逆32例,均获显效(上海中医药杂志,1990,2:37);丁香1.5g,肉桂3g,共研细末,用水调成糊状,贴于脐上,治疗小儿腹泻120例,总有效率99%(中国民间疗法,1998,6:21);丁香、厚朴各4g,薄荷2g,用开水浸泡15分钟,滤去药渣后含漱,治疗牙痛11例,总有效率为100%(黑龙江中医药,1991,2:53);丁香油5ml,调三七粉2~3g,为糊,外敷,治疗腮腺炎32例,均4~6天痊愈(中国乡村医药,1999,4:17)。另有用丁香治疗急性胃肠炎、乙型肝炎、痹证、头痛、妊娠呕吐、足癣、口腔溃疡等。

附药  母丁香

为丁香的成熟果实,又名鸡舌香。性味功效与公丁香相似,但气味较淡,功力较逊。用法用量与公丁香同。

高良姜  Gaoliangjiang

《名医别录》

为姜科植物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n Hance 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夏末秋初采挖生长4~6年的根茎,除去地上茎、须根及残留鳞片,洗净,切段,晒干。生用。

【性能】辛,热。归脾、胃经。

【功效】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应用】

1.胃寒冷痛。本品辛散温通,能散寒止痛,为治胃寒脘腹冷痛之常用药,每与炮姜相须为用,如二姜丸(《和剂局方》);治胃寒肝郁,脘腹胀痛,多与香附合用,以疏肝解郁,散寒止痛,如良附丸(《良方集腋》);治卒心腹绞痛如剧,两胁支满,烦闷不可忍者,可与厚朴、当归、桂心等同用,如高良姜汤(《千金方》)。

2.胃寒呕吐:本品性热,能温散寒邪,和胃止呕。治胃寒呕吐,多与半夏、生姜等同用;治虚寒呕吐,常与党参、茯苓、白术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6g。研末服,每次3g。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

2.《本草汇言》:“高良姜,祛寒湿、温脾胃之药也。若老人脾肾虚寒,泄泻自利,妇人心胃暴痛,因气怒、因寒痰者,此药辛热纯阳,除一切沉寒痼冷,功与桂、附同等。苟非客寒犯胃,胃冷呕逆,及伤生冷饮食,致成霍乱吐泻者,不可轻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含挥发油0.5%~1.5%,油中主要成分为1,8-桉叶素、桂皮酸甲酯、丁香油酚、蒎烯、荜澄茄烯及辛辣成分高良姜酚等。尚含黄酮类高良姜素、山柰素、山柰酚、槲皮素、异鼠李素等。

2.药理作用:本品水提取物具有镇痛抗炎作用,醚提物只有镇痛作用,二者均能抗动物实验性胃溃疡的形成及蓖麻油引起的腹泻,还能延长断头小鼠张口动作持续时间和氰化钾中毒小鼠的存活时间;煎剂灌胃能升高犬胃液总酸排出量,兴奋兔离体肠管运动,对抗因阿托品所致小鼠胃肠抑制后的墨汁推进率;采用体内血栓形成法,给大鼠灌胃高良姜水提物或挥发油均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100%煎液对炭疽杆菌、α-或β-溶血性链球菌、白喉及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嗜气菌皆有抗菌作用。

3.临床研究:高良姜、制香附、元胡各30g,姜半夏10g,共研末,每次3g,饭前温开水送服。治疗胃痛175例,其中虚寒型75例,肝气犯胃100例,治愈135例,显效27例,有效13例(四川中医,1983,6:12);良姜、黄芩、黄柏、干姜各9g,附子8g,日一剂,早晚分服,6剂为1疗程,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数百例,全部治愈(临床医学,1990,4:188);良姜、制川乌、制草乌各3g,北细辛2g,治虫牙、风火牙痛83例,全部有效(四川中医,1992,7:50)。另有用高良姜治疗心绞痛等。

附药  红豆蔻

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Alpinia galanga (L.) willd的果实。性味辛温,归脾、胃经,功能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用于寒湿所致的脘腹冷痛,呕吐,泄泻,不欲饮食;亦可研末掺牙,治疗风寒牙痛。用量3~6g,入汤剂,生用。阴虚有热者忌用。

胡  椒  Hujiao

《新修本草》

为胡椒科植物胡椒Piper nigrum L.的干燥近成熟或成熟果实。主产于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秋末至次春果实呈暗绿色时采收,晒干,为黑胡椒;果实变红时采收,水浸,擦去果肉,晒干,为白胡椒。生用,用时打碎。

【性能】辛,热。归胃、大肠经。

【功效】温中散寒,下气消痰。

【应用】

1.胃寒腹痛,呕吐泄泻。本品味辛性热,能温中散寒止痛,用治胃寒脘腹冷痛、呕吐,可单用研末入猪肚中炖服,或与高良姜、荜茇等同用;治反胃及不怡饮食,可与半夏、姜汁为丸服;治脾胃虚寒之泄泻,可与吴茱萸、白术等同用。

2.癫痫证。本品辛散温通,能下气行滞,消痰宽胸,治痰气郁滞,蒙蔽清窍的癫痫痰多证,常与荜茇等分为末服。

此外,作调味品,有开胃进食的作用。

【用法用量】煎服,2~4g;研末服,每次0.6~1.5g。外用适量。

【古籍摘要】

1.《新修本草》:“主下气,温中,去痰,除脏腑中风冷。”

2.《本草经疏》:“胡椒,其味辛,气大温,性虽无毒,然辛温太甚,过服未免有害,气味俱厚,阳中之阳也。其主下气、温中、去痰,除脏腑中风冷者,总因肠胃为寒冷所乘,以致脏腑不调,痰气逆上,辛温暖肠胃而散风冷,则痰气降,脏腑和,诸证廖矣。”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含挥发油,黑胡椒含1.2%~2.6%,白胡椒约含0.8%。油中主要成分为胡椒醛、二氢香芹醇、氧化石竹烯、隐品酮、顺对▇烯醇、顺对一▇二烯醇及反-松香芹醇。尚含胡椒碱、胡椒林碱、胡椒油A、B、C、胡椒新碱等。

2.药理作用:胡椒碱能延长给戊巴比妥的大鼠睡眠时间,抗电或戊四氮致动物惊厥的作用;口服本品能促进大鼠胆汁的分泌;并有抗炎作用。

3.临床研究:生胡椒10粒,大枣3枚,甜杏仁5个,混合捣碎,温开水调服。成人每日1剂,体弱或儿童酌减,治疗胃痛20例,效果满意(中医杂志,1966,2:14);白胡椒50g、血竭、冰片各5g、硫磺10g,研末,用凡士林调成糊状,均匀涂于患处皮肤,用于治疗急、慢性湿疹43例,治愈32例,有效8例,无效3例(中国乡村医生2000,12:32);白胡椒7粒,葱白7段(每段1寸长左右),捣烂成糊状,用纱布包好,敷于脐部,治疗尿潴留30例,均取得满意效果(山东医药,2000,18:3)。另有用胡椒治疗小儿腹泻、牙痛、冻疮、虐疾等。

花  椒  Huajiao

《神农本草经》

为芸香科植物青椒Zanthoxylum schinifolium Sieb.et Zucc.或花椒Z. bungeanum Maxim.的干燥成熟果皮。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但以四川产者为佳,故又名川椒、蜀椒。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除去种子及杂质。生用或炒用。

【性能】辛、温。归脾、胃、肾经。

【功效】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应用】

1.中寒腹痛,寒湿吐泻。本品辛散温燥,入脾胃经,长于温中燥湿、散寒止痛、止呕止泻。常与生姜、白豆蔻等同用,治疗外寒内侵,胃寒腹痛、呕吐等症;与干姜、人参等配伍,治疗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不思饮食等,如大建中汤(《金匮要略》);与肉豆蔻同用,可治夏伤湿冷,泄泻不止,如川椒丸(《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2.虫积腹痛,湿疹,阴痒。本品有驱蛔杀虫之功。常与乌梅、干姜、黄柏等同用,治疗虫积腹痛,手足厥逆,烦闷吐蛔等,如乌梅丸(《伤寒论》);单用煎液作保留灌肠,用治小儿蛲虫病,肛周瘙痒;若与吴茱萸、蛇床子、藜芦、陈茶、烧盐同用,水煎熏洗,治妇人阴痒不可忍,非以热汤泡洗不能已者,如椒茱汤(《医级》);单用或与苦参、蛇床子、地肤子、黄柏等,煎汤外洗,治湿疹瘙痒。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

2.《本草纲目》:“椒,纯阳之物,其味辛而麻,其气温以热。入肺散寒,治咳嗽;入脾除湿,治风寒湿痹,水肿泻痢;入右肾补火,治阳衰溲数,足弱,久痢诸证。”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果皮中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柠檬烯,占总油量的25.10%,1,8-桉叶素占21.98%,月桂烯占11.99%,还含α-蒎烯,β-蒎烯,香桧烯,紫苏烯,芳樟醇,爱草脑等。果皮还含香草木宁碱,茵芋碱,单叶芸香品碱,脱肠草素等。

2.药理作用:本品具有抗动物实验性胃溃疡形成的作用;对动物离体小肠有双向调节作用,小剂量时兴奋,大剂量时抑制;并有镇痛抗炎作用;其挥发油对11种皮肤癣菌和4种深部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和杀死作用,其中羊毛小孢子菌和红色毛癣菌最敏感,并能杀疥螨等。

3.临床研究:花椒20粒、食醋100g、糖少许煎煮后去花椒,一次服用,治胆道蛔虫病106例,治愈与好转95例(解放军医学杂志,1988,2:139);川椒(去籽)25g,紫皮大蒜100g,研成泥,揉搓患处,每日1~2次,治疗顽癣45例,经1~3个疗程全部治愈(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4:211);花椒油制成栓剂,每晚置阴道中,5天为1疗程,治疗真菌性阴道炎418例,总有效率82.3%(药学通报,1988,5:291)。另有用花椒治疗绦虫病、牙痛、支气管哮喘、鸡眼等。

附药  椒目

为花椒的种子。性味苦寒。归肺、肾、膀胱经。功能利水消肿,降气平喘。适用于水肿胀满、痰饮咳喘等。煎服,3~10g。

荜  茇  Biba

《新修本草》

为胡椒科植物荜茇Piper longum L.的干燥近成熟或成熟果穗。产于广东、云南等地。9~10月间果穗由绿变黑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生用。

【性能】辛,热。归胃、大肠经。

【功效】温中散寒,下气止痛。

【应用】胃寒腹痛,呕吐,呃逆,泄泻。本品辛散温通,能温中散寒止痛,降胃气,止呕呃。常与干姜、厚朴、附子等配伍,用治胃寒脘腹冷痛、呕吐、呃逆、泄泻等,如荜茇丸(《圣济总录》);与白术、干姜、肉豆蔻等同用,可治脾胃虚寒之腹痛冷泻,如荜茇散(《圣济总录》)。

此外,以本品配胡椒研末,填塞龋齿孔中,可治龋齿疼痛。

【用法用量】煎服,1.5~3g。外用适量。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荜茇,为头痛、鼻渊、牙痛要药,取其辛热能入阳明经散浮热也。”

2.《本草便读》:“荜茇,大辛大热,味类胡椒,入胃与大肠,阳明药也。温中散寒,破滞气,开郁结,下气除痰,又能散上焦之浮热,凡一切牙痛、头风、吞酸等症,属于阳明湿火者,皆可用此以治之。”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果实含胡椒碱,棕榈酸,四氢胡椒酸,挥发油等。

2.药理作用:本品挥发油非皂化物能降低动物外源性及内源性总胆固醇;挥发油能对抗多种条件所致的缺氧及心肌缺血;纠正动物实验性心律失常;并有镇静、镇痛、解热等作用。

3.临床研究:荜茇5g,高良姜3g,川椒25g,生川、草乌各0.5g,洋金花0.2g。75%乙醇100ml浸泡一周后,加入樟脑2g,密封备用。抹齿周围,治疗牙痛200例,一分钟内止痛(中原医刊,1983,6:22);荜茇、良姜、檀香、细辛、冰片、元胡(比例3:0.5:1.5:0.3:1.5:1),制气雾剂,用治心绞痛急忙性发作20例共367例次,5分钟内缓解占77.4%(新医药学杂志,1973,10:14)。荜拨、木鳖子、藿香、冰片,按5:5:3:1比例制成散剂,搐于鼻中,治疗三叉神经痛62例,,总有效率为91.9%(中医杂志,1994,1:35)。另有用荜茇治疗乳腺炎等。

荜澄茄  Bichengqie

《雷公炮炙论》

为樟科植物山鸡椒Litsea cubeba (Lour.) Pers.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广西、广东、湖南、湖北、四川等地。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生用。

【性能】辛,温。归脾、胃、肾、膀胱经。

【功效】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应用】

1.胃寒腹痛,呕吐,呃逆。本品辛散温通,能温中散寒止痛。治胃寒脘腹冷痛、呕吐、呃逆,功似荜茇,可单用或与高良姜、丁香、厚朴等同用。

2.寒疝腹痛。本品味辛性温,能散寒行气止痛。常与吴茱萸、香附、木香等同用,治疗寒疝腹痛。

此外,治下焦虚寒之小便不利或寒湿郁滞之小便浑浊,可与萆薢、茯苓、乌药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5~3g。

【古籍摘要】

1.《海药本草》:“主心腹卒痛、霍乱吐泻、痰癖冷气。”

2.《本草纲目》:“暖脾胃,止呕吐哕逆。”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果实含挥发油2%~6%,油中主要成分为柠檬醛、柠檬烯、香茅醛、莰烯、甲基庚烯酮、香叶醇、α-蒎烯、苧烯、对伞花烃、乙酸乙酯、β-蒎烯及甲基庚烯酮等。

2.药理作用:大鼠灌服荜澄茄醚提物、水提物有抗动物实验性胃溃疡及小鼠实验性腹泻的作用;挥发油有抗心律失常,改善兔心肌缺血的作用;并能松驰豚鼠气管平滑肌而有平喘作用等。

3.临床研究:荜澄茄研粉装入胶囊,每次1g,隔2小时1次,日服4次,服用3~5天。治疗阿米巴痢疾60例,54例症状消失,其中42例复查大便,有38例未发现阿米巴原虫(中华寄生虫病传染病杂志,1958,3:192)。另有用荜澄茄治疗胃寒冷痛、冠心病、脑血栓形成、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气管炎、牙痛等。

                                                        (湖南中医学院  郭建生)

第十五章    理 气 药

凡以疏理气机为主要作用、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称为理气药,又名行气药。

理气药性味多辛苦温而芳香。其味辛能行,味苦能泄,芳香能走窜,性温能通行,故有疏理气机即行气、降气、解郁、散结的作用。并可通过畅达气机、消除气滞而达到止痛之效,即《素问》“逸者行之”、“结者散之”、“木郁达之”之意。因本类药物主归脾、胃、肝、肺经,以其性能不同,而分别具有理气健脾、疏肝解郁、理气宽胸、行气止痛、破气散结等功效。

理气药主要用治脾胃气滞所致脘腹胀痛、嗳气吞酸、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肝气郁滞所致胁肋胀痛、抑郁不乐、疝气疼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肺气壅滞所致胸闷胸痛、咳嗽气喘等。

  使用本类药物,须针对病证选择相应功效的药物,并进行必要的配伍。如脾胃气滞,要选用调理脾胃气机的药物,因于饮食积滞者,配伍消导药;因于脾胃气虚者,配伍补中益气药;因于湿热阻滞者,配伍清热除湿药;因于寒湿困脾者,配伍苦温燥湿药。肝气郁滞,应选用疏肝理气的药物,因于肝血不足者,配伍养血柔肝药;由于肝经受寒者,配伍暖肝散寒药;用于瘀血阻滞者,配伍活血祛瘀药。肺气壅滞,应选用理气宽胸的药物,因于外邪客肺者,配伍宣肺解表药;因于痰饮阻肺者,配伍祛痰化饮药。

   本类药物性多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故气阴不足者慎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大部分理气药具有抑制或兴奋胃肠平滑肌作用,或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或利胆等作用;部分理气药具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中枢抑制、调节子宫平滑肌、兴奋心肌、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升压或降压、抗菌等作用。本类药物现代多用于治疗胃炎、肠炎、消化道溃疡、多种肝病、胆结石、胆囊炎以及慢性支气管炎等。

陈  皮   chenpi

《神农本草经》 

  为芸香科植物橘 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及其栽培变种的成熟干燥果皮。主产于广东、福建、四川、浙江、江西等地。秋末冬初果实成熟时采收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以陈久者为佳,故称陈皮。产广东新会者称新会皮,广陈皮。切丝,生用。

【性能】 辛、苦,温。归脾、肺经。

【功效】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应用】

1.脾胃气滞证。本品辛行温通,有行气止痛、健脾和中之功,因其苦温而燥,故寒湿阻中之气滞最宜。治疗中焦寒湿脾胃气滞,脘腹胀痛、恶心呕吐、泄泻等,常与苍术、厚朴等同用,如平胃散(《和剂局方》);若食积气滞,脘腹胀痛,可配山楂、神曲等同用,如保和丸(《丹溪心法》);若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腹痛、呕吐、泄泻,可配藿香、苏叶等同用,如藿香正气散(《和剂局方》);若脾虚气滞,腹痛喜按、不思饮食、食后腹胀、便溏舌淡者,可与党参、白术、茯苓等同用,如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若脾胃气滞较甚,脘腹胀痛较剧者,每与木香、枳实等同用,以增强行气止痛之功。

2.呕吐、呃逆证。陈皮辛香而行,善疏理气机、条畅中焦而使之升降有序。治疗呕吐、呃逆,常配伍生姜、竹茹、大枣如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若脾胃寒冷,呕吐不止,可配生姜、甘草同用,如姜橘汤(《活幼心书》)。

3.湿痰、寒痰咳嗽。本品既能燥湿化痰,又能温化寒痰,且辛行苦泄而能宣肺止咳,为治痰之要药。治湿痰咳嗽,多与半夏、茯苓等同用,如二陈汤(《和剂局方》)。若治寒痰咳嗽,多与干姜、细辛、五味子等同用,如苓甘五味姜辛汤(《伤寒论》);若脾虚失运而至痰湿犯肺者,可配党参、白术同用,如六君子汤(《医学正传》)。

4.胸痹证。本品辛行温通、入肺走胸,而能行气通痹止痛。治疗胸痹胸中气塞短气,可配伍枳实、生姜,如橘皮枳实生姜汤(《金匮要略》)。

【用法用量】 煎服,3~9g。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

2.《名医别录》:“下气,止呕咳”。“主脾不能消谷,气冲胸中,吐逆霍乱,止泄。” 

3.《本草纲目》:“疗呕哕反胃嘈杂,时吐清水,痰痞咳疟,大便闭塞,妇人乳痈。入食料,解鱼腥毒。”“其治百病,总取其理气燥湿之功。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陈皮中含有川陈皮素、橙皮苷、新橙皮苷、橙皮素、对羟福林、黄酮化合物等。陈皮挥发油含量为1.5~2.0%,广陈皮挥发油含量为1.2~3.2%,其成分有α-侧柏烯、柠檬烯等。

2.药理作用:本品煎剂对家兔及小白鼠离体肠管,麻醉兔、犬胃及肠运动均有直接抑制作用;小量煎剂可增强心脏收缩力,使心输出量增加,冠脉扩张,使冠脉流量增加,大剂量时可抑制心脏;陈皮水溶性总生物碱具有升高血压作用;陈皮提取物有清除氧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鲜橘皮煎剂有扩张气管的作用;挥发油有刺激性祛痰作用,主要有效成分为柠檬烯;陈皮煎剂对小鼠离体子宫有抑制作用,高浓度则使之呈完全松弛状态,用煎剂静脉注射,对麻醉兔在位子宫则使之呈强直性收缩;有利胆、降低血清胆固醇作用。

3.临床研究:陈皮临床用于治疗各种胃炎及结肠炎,以养胃冲剂(陈皮、黄芪、党参、白芍、生甘草、食糖等)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杂志,1986,11:30),以陈荷散(陈皮15g,干荷叶10g,砂仁2g)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浙江中医杂志,1991,4:156)均获良效;以陈皮70g,每日煎服1剂,治疗急性乳腺炎45例,痊愈38例(唐山医药,1989,2:10)。另有以陈皮为主的复方煎剂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陕西中医,1992,7:292)、以陈皮提取物(主要成分对羟福林)注射液静脉滴注抢救休克等(江苏中医,1990,1:35)。

附药  橘核 橘络 橘叶 化橘红

  1.橘核 为橘的种子。性味苦,平。归肝经。功能理气散结,止痛。适用于疝气疼痛、睾丸肿痛及乳房结块等。煎服,3~10g。

2.橘络  为橘的中果皮及内果皮之间的纤维束群。性味甘、苦,平。归肝、肺经。功能行气通络,化痰止咳。适用于痰滞经络之胸痛、咳嗽、痰多。煎服,3~5g。

3.橘叶  为橘树的叶。性味辛、苦,平。归肝经。功能疏肝行气,散结消肿。适用于胁肋作痛、乳痈、乳房结块等。煎服,6~10g。

4.化橘红  为芸香科植物化州柚 Citrus grandis (L.) Osbeck var. tomentosa Hort. (C. grandis Tomentosa) 或柚 C. grandis (L.) Osbeck 的未成熟或接近成熟外层果皮。性味辛、苦,温。归肺、脾经。功能理气宽中,燥湿化痰。适用于湿痰或寒痰咳嗽,食积呕恶,胸闷等。煎服,3~10g。

青  皮  Qingpi  

《本草图经》 

为芸香科植物橘 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及其栽培变种的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干燥果皮。产地同陈皮。5~6月间收集自落的幼果,晒干,称为“个青皮”,7~8月间采收未成熟的果实,在果皮上纵剖成四瓣至基部,除去瓤肉,晒干,习称“四花青皮”。生用或醋炙用。

【性能】 苦、辛,温。归肝、胆、胃经。

【功效】 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应用】

1.肝郁气滞证。本品辛散温通,苦泄下行而奏疏肝理气、散结止痛之功。尤宜于治肝郁气滞之胸胁胀痛、疝气疼痛、乳房肿痛。治肝郁胸胁胀痛,常配柴胡、郁金、香附等;治乳房胀痛或结块,常配柴胡、浙贝母、橘叶等;治乳痈肿痛,常配瓜蒌皮、金银花、蒲公英等;若治寒疝疼痛,多与乌药、小茴香、木香等同用,如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

2.气滞脘腹疼痛。本品辛行温通,入胃而行气止痛。治疗脘腹胀痛,可配大腹皮同用,如青皮散(《症因脉治》);若脘腹冷痛,可配桂枝、陈皮同用,如三皮汤(《医方类聚》)。

3.食积腹痛。本品辛行苦降温通,有消积化滞、和降胃气,行气止痛之功。治食积气滞,脘腹胀痛,常与山楂、神曲、麦芽等同用,如青皮丸(《沈氏尊生书》);若气滞甚者,可配木香、槟榔或枳实、大黄等同用。 

4.癥瘕积聚、久疟痞块。本品气味峻烈,苦泄力大,辛散温通力强,能破气散结。用治气滞血瘀之癥瘕积聚,久疟痞块等,多与三棱、莪术、丹参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3~9g。醋炙疏肝止痛力强。

【鉴别用药】 陈皮、青皮二者皆可理中焦之气而健胃,用于脾胃气滞之脘腹胀痛,食积不化等症。但陈皮性温而不峻,行气力缓,偏入脾肺 ,长于燥湿化痰,用于痰饮停滞肺胃之咳嗽气喘、呕哕、腹痛、泄泻;青皮性较峻烈,行气力猛,苦泄下行,偏入肝胆,能疏肝破气,散结止痛,消积化滞,主治肝郁乳房胀痛或结块,胁肋胀痛,疝气疼痛,食积腹痛,癥瘕积聚等症。

【古籍摘要】 

  1.《本草图经》:“主气滞,下食,破积结及膈气。”

  2.《本草纲目》:“治胸膈气逆,胸痛,小腹疝痛,消乳肿,疏肝胆,泻肺气。”“青橘皮,其色青气烈,味苦而辛,治之以醋,所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酸泄之,以苦降之也。”

3.《本草汇言》:“青橘皮,破滞气,削坚积之药也。……此剂苦能泄,辛能散引能辟邪消瘴,运行水谷,诚专功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所含主要成分与陈皮相似,但所含成分的量不同,如所含对羟福林比陈皮为高。另外含多种氨基酸,如天冬氨酸、谷氨酸、脯氨酸等。

2.药理作用:本品所含挥发油对胃肠道有温和的刺激作用,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和排除肠内积气;其煎剂能抑制肠管平滑肌,呈解痉作用。此作用强于陈皮。本品对胆囊平滑肌有舒张作用,有利胆作用。其注射液静注有显着的升压作用,对心肌的兴奋性、收缩性、传导性和自律性均有明显的正性作用。其挥发油中的柠檬烯有祛痰、扩张支气管、平喘作用。

3.临床研究:以牛蒡青皮汤(牛蒡子30g,青皮15g)治疗急性乳腺炎获满意疗效(浙江中医杂志,1990,1:7),或以立效散(青皮、当归、瓜蒌仁各10g,制乳香、制没药、生甘草各6g)随证加减治疗224例,均获痊愈(湖北中医杂志,1982,3:43);以青茵合剂(青皮、茵陈、大黄、郁金、香附等)治疗非胆总管胆石症67例,总有效率89.56%(中医杂志,1987,6:427);以青皮注射液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效果显著(中医杂志,1987,3:198);以青皮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元性休克22例,升压效果显著且稳定(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2:21)。

   枳   实   Zhishi

《神农本草经》

  为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 C.sinensis Osbeck的干燥幼果,主产于四川、江西、福建、江苏等地。5~6月间采集自落的果实,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较小者直接晒干或低温干燥。用时洗净、闷透,切薄片,干燥。生用或麸炒用。

  【性能】 苦、辛、酸,温。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 破气除痞,化痰消积。 

  【应用】

  1.胃肠积滞,湿热泻痢。本品辛行苦降,善破气除痞、消积导滞。治饮食积滞,脘腹痞满胀痛,常与山楂、麦芽、神曲等同用,如曲麦枳术丸(《医学正传》);若胃肠积滞,热结便秘,腹满胀痛,则与大黄、芒硝、厚朴等同用,如大承气汤(《伤寒论》);治湿热泻痢、里急后重,多与黄芩、黄连同用,如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

2.胸痹、结胸。本品能行气化痰以消痞,破气除满而止痛。治胸阳不振、痰阻胸痹之胸中满闷、疼痛,多与薤白、桂枝、瓜蒌等同用,如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治痰热结胸,可与黄连、瓜蒌、半夏同用,如小陷胸加枳实汤(《温病条辨》);治心下痞满,食欲不振,可与半夏曲、厚朴等同用,如枳实消痞丸(《兰室秘藏》)。

3.气滞胸胁疼痛。本品善破气行滞而止痛,治疗气血阻滞之胸胁疼痛,可与川芎配伍,如枳芎散(《济生方》);若属寒凝气滞,可配桂枝,如桂枳散(《普济本事方》)。

4.产后腹痛。本品行气以助活血而止痛,可与芍药等分为末服用,用治产后瘀滞腹痛、烦躁,如枳实芍药散(《金匮要略》),或与当归、益母草同用。

  此外,本品尚可用治胃扩张、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脏器下垂病症,可单用本品,或配伍补中益气之品黄芪、白术等以增强疗效。

   【用法用量】 煎服,3~9g,大量可用至30g。炒后性较平和。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痢,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

  2.《名医别录》:“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胁风痛,安胃气,止溏泄,明目。”

3.《本草纲目》:“枳实、枳壳大抵其功皆能利气,气下则痰喘止,气行则痰满消,气通则痛刺止,气利则后重除。”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酸橙果皮含挥发油、黄酮苷(主要为橙皮苷、新橙皮苷、柚皮苷、野漆树苷及忍冬苷等)、N-甲基酪胺、对羟福林、去甲肾上腺素、色胺诺林等。另外,尚含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核黄素、钙、磷、铁等。

2.药理作用:枳实能缓解乙酰胆碱或氯化钡所致的小肠痉挛,可使胃肠收缩节律增加;枳实能使胆囊收缩、奥狄氏括约肌张力增加;枳实、枳壳有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枳实与枳壳具有抗溃疡作用;枳实或枳壳煎剂对已孕、未孕小白鼠离体子宫有抑制作用,对已孕、未孕家兔离体、在位子宫均呈兴奋作用;枳实、枳壳煎剂或酊剂静脉注射对动物离体心脏有强心作用,枳实注射液静脉注射能增加冠脉、脑、肾血流量,降低脑、肾血管阻力,枳实煎剂及枳壳的乙醇提取液给麻醉犬、兔静脉注射有明显的升高血压作用。

3.临床研究:以枳实通降汤(枳实、代赭石、蒲公英、白术、党参等)加减,每日1剂,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总有效率97.62%(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0:637);枳实理中汤加味(枳实、白术、党参、干姜、甘草等)水煎服,治疗胃下垂40例,总有效率为90%(吉林中医药2000,4:25);以乌梅枳实散(两药各100g)研为细末,每天服2次,每次5~8g,治疗子宫脱垂有良效(河南中医,1987,5:45);以枳实30g,葶苈子30~50g,大枣15枚,水煎每日1剂,治疗心力衰竭50例次,总有效率为96%(中医杂志,1989,2:50)。另有用枳实为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冠心病心绞痛,以枳实注射液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休克等。

附药  枳壳

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的接近成熟的果实(去瓤),生用或麸炒用。性味、归经、功用与枳实同,但作用较缓和,长于行气开胸,宽中除胀。用法用量同枳实,孕妇慎用。

木  香   Muxiang    

《神农本草经》 

    为菊科植物木香 Aucklandia lappa Decne.、川木香 Vladimiria souliei (Franch.)Ling的根。木香产于印度、巴基斯坦、缅甸者,称为广木香,现我国已栽培成功。主产于云南、广西者,称为云木香;主产于四川、西藏等地者称川木香。秋、冬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及须根,切段,大的再纵剖成瓣,干燥后撞去粗皮。生用或煨用。

【性能】 辛、苦,温。归脾、胃、大肠、胆、三焦经。

【功效】 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应用】

1.脾胃气滞证。本品辛行苦泄温通,芳香气烈而味厚,善通行脾胃之滞气,既为行气止痛之要药,又为健脾消食之佳品。治脾胃气滞,脘腹胀痛,可单用本品或配砂仁、藿香等同用,如木香调气散(《张氏医通》);若脾虚气滞,脘腹胀满、食少便溏,可与党参、白术、陈皮等同用,如香砂六君子汤(《时方歌括》)、健脾丸(《证治准绳》);若脾虚食少,兼食积气滞,可配砂仁、枳实、白术等同用,如香砂枳术丸(《摄生秘剖》)。

2.泻痢里急后重。本品辛行苦降,善行大肠之滞气,为治湿热泻痢里急后重之要药。常与黄连配伍,如香连丸(《和剂局方》);若治饮食积滞之脘腹胀满、大便秘结或泻而不爽,可与槟榔、青皮、大黄等同用,如木香槟榔丸(《儒门事亲》)。

3.腹痛胁痛,黄疸,疝气疼痛。本品气香醒脾,味辛能行,味苦主泄,走三焦和胆经,故既能行气健脾又能疏肝利胆。用治脾失运化、肝失疏泄而致湿热郁蒸、气机阻滞之脘腹胀痛、胁痛、黄疸,可与郁金、大黄、茵陈等配伍;若治寒疝腹痛及睾丸偏坠疼痛,可与川楝子、小茴香等同用,如导气汤(《医方简义》)。

4.气滞血瘀之胸痹。本品辛行苦泄,性温通行,能通畅气机,气行则血行,故可止痛。用治寒凝气滞心痛,可与赤芍、姜黄、丁香等同用,如二香散(《经验良方》);若治气滞血瘀之胸痹,可配郁金、甘草等同用,如颠倒木金散(《医宗金鉴》)。

此外,本品气芳香能醒脾开胃,故在补益方剂中用之,能减轻补益药的腻胃和滞气之弊,有助于消化吸收,如归脾汤(《济生方》)。

【用法用量】 煎服,1.5~6g。生用行气力强,煨用行气力缓而实肠止泻,用于泄泻腹痛。

    【古籍摘要】

1.《日华子本草》:“治心腹一切气,膀胱冷痛,呕逆反胃,霍乱泄泻痢疾,健脾消食,安胎。”

2.《本草纲目》:“木香乃三焦气分之药,能升降诸气。”

3.《本草求真》:“木香,下气宽中,为三焦气分要药。然三焦则又以中为要……中宽则上下皆通,是以号为三焦宣滞要剂。”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云木香含挥发油。油中成分为紫杉烯、α-紫罗兰酮、木香烯内酯、α及β木香烃、木香内酯、二氢脱氢木香内酯、木香醇、水芹烯等。有机酸成分有棕榈酸、天台乌药酸,其它还有甘氨酸、瓜氨酸等20种氨基酸及胆胺、木香碱等成分。

2.药理作用:木香对胃肠道有兴奋或抑制的双向作用,能促进消化液分泌,木香单味药能通过胃肠蠕动加快、促进胃排空,明显拮抗大鼠急性胃粘膜损伤,溃疡抑制率达100%;有明显的利胆作用;有松弛气管平滑肌作用;并能抑制链球菌、金黄色与白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有利尿及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等作用。

3.临床研究:以柴胡、木香、瓜蒌仁、半夏、枳壳等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4例,总有效率为94%(黑龙江中医药,1987,6:46);以香参止泻方(广木香10g、苦参30g)治疗急性腹泻96例,总有效率为97.9%(湖北中医杂志,1992,6:9);以茵陈、金钱草、木香、柴胡、枳壳、等,水煎服,治疗胆石症,排石率在60%以上(山东中医杂志,1996,2:64);以利胆通腑胶囊(生大黄、木香各1.7g,天仙子lg)治疗胆绞痛开水送服,总有效率71.76%(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88,3:115);另有单用木香治疗无黄疸型肝炎、迁延型肝炎,用木香为主的复方治疗胆囊炎、小儿肠炎、细菌性痢疾、肠绞痛、肠胀气、消化性溃疡、腹泻型肠道易激综合征、痛经等。

沉  香   Chenxiang

《名医别录》

为瑞香科植物沉香Aquilaria agallocha Roxb.及白木香Asinensis (Lour.)Gilg含有树脂的木材。沉香主产于东南亚、印度等地,白木香主产于海南、广东、云南、台湾等地。全年均可采收,割取含树脂的木材,除去不含树脂的部分,阴干,打碎或锉末。生用。

【性能】 辛、苦,微温。归脾、胃、肾经。

【功效】 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  

【应用】

1.胸腹胀痛。本品气芳香走窜,味辛行散,性温祛寒,善散胸腹阴寒,行气以止痛。常与乌药、木香、槟榔等同用,治寒凝气滞之胸腹胀痛,如沉香四磨汤(《卫生家宝》);若脾胃虚寒之脘腹冷痛,常配肉桂、干姜、附子等同用,如沉香桂附丸(《卫生宝鉴》)。

2.胃寒呕吐。本品辛温散寒,味苦质重性降,善温胃降气而止呕。可与陈皮、毕澄茄、胡椒等同用,治寒邪犯胃,呕吐清水,如沉香丸《圣济总录》;若脾胃虚寒,呕吐呃逆,经久不愈者,可与丁香、白豆蔻、柿蒂等同用。

3.虚喘证。本品既能温肾纳气,又能降逆平喘。常与肉桂、附子、补骨脂等同用,用治下元虚冷、肾不纳气之虚喘证,如黑锡丹(《和剂局方》);若治上盛下虚之痰饮喘嗽,常与苏子、半夏、厚朴等配伍。

【用法用量】 煎服,1.5~4.5g,宜后下;或磨汁冲服,或入丸、散剂,每次0.5~1g。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悉治风水毒肿,去恶气。”

2.《本草经疏》:“沉香治冷气,逆气,气结,殊为要药。”

3.《本草通玄》:“沉香温而不燥,行而不泄,扶脾而运行不倦,达肾而导火归元,有降气之功,无破气之害,洵为良品。”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和树脂等,成分有白木香酸、白木香醛、沉香螺旋醇、白木香醇、苄基丙酮、呋喃白木香醛,呋喃白木香醇等,还有酚性成分等。

2.药理作用:本品对家兔离体小肠运动有抑制作用,使麻醉猫注射乙酰胆碱后肠管收缩幅度减少,蠕动减慢;所含挥发油有促进消化液分泌及胆汁分泌作用,以及麻醉、止痛、肌松等作用;沉香煎剂对结核杆菌、伤寒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3.临床研究:以三末饮(琥珀1.5~4g,沉香、肉桂各1~2g,)研末,另以车前子20g、泽泻15g,水煎,取药液调服上末,治疗产后尿潴留有效(黑龙江中医药,1989,4:17);以沉香6g煎煮浓缩内服,接服煮沸过的蜂蜜、猪油,治疗肠梗阻20例,均获满意疗效(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79,2:36);自拟沉香芍药五物散胶囊(沉香、琥珀、三七、白芍、甘草)治疗痛经53例,结果 治愈37例;好转14例,无效2例,一般2~3个疗程内获愈(河南中医药学刊,1999,6:54)。

4.不良反应:曾有多例沉香过敏的报道,如炮制沉香过程中出现过敏性皮疹1例(中国中药杂志,1996,4:251)。

檀  香   Tanxiang

《名医别录》   

    为檀香科植物檀香Santalum album L.的木质心材。主产于印度,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我国海南、广东、云南、台湾等地亦产。以夏季采收为佳。除去边材,镑片或劈碎后入药。生用。

    【性能】 辛,温。归脾、胃、心、肺经。

    【功效】 行气止痛,散寒调中。

    【应用】 胸腹寒凝气滞证。本品辛散温通而芳香,善理脾胃,调肺气,利膈宽胸,有行气止痛、散寒调中之功。常配白豆蔻、砂仁、丁香等同用,治疗寒凝气滞,胸腹冷痛,如沉香磨脾散(《仁斋直指方》);若治疗寒凝气滞之胸痹绞痛,可配荜茇、延胡索、高良姜等同用;若治胃脘寒痛,呕吐食少,可以本品研末,干姜汤泡服,或配沉香、白豆蔻、砂仁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2~5g,宜后下;入丸、散,1~3g。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实热吐衄者慎用。

    【古籍摘要】

1.《日华子本草》:“止心腹痛。”   

2.《本草备要》:“调脾肺,利胸膈,为理气要药。”

    3.《本经逢原》:“善调膈上诸气,……兼通阳明之经,郁抑不舒、呕逆吐食宜之”。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α-檀香萜醇、β-檀香萜醇,并含檀萜烯,檀萜烯酮等。

2.药理作用:檀香液给离体蛙心灌流,呈负性肌力作用,对四逆汤、五加皮中毒所致心律不齐有拮抗作用;檀香油有利尿作用;对痢疾杆菌、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以丹参饮(丹参、檀香、砂仁)加味治疗各种胃痛有明显疗效(湖北中医杂志,1986,5:12);以丹参饮加味(丹参、白檀香、砂仁、蒲黄等)水煎服,治疗痛经34例,每月行经前3~5天开始服药,服到经净为止,治愈33例(四川中医,1985,5:16);以檀香、丹参、山楂、何首乌各适量水煎服,治疗高脂血症30例,疗前后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脂蛋白三项指标的检查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新疆中医药,1992,2:23)。另有用檀香入复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外伤胸痛等。

川 楝 子  Chuanlianzi  

《神农本草经》  

为楝科植物川楝树 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我国南方各地均产,以四川产者为佳。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用时打碎。生用或炒用。

【性能】 苦,寒。有小毒。归肝、胃、小肠、膀胱经。

【功效】 行气止痛,杀虫。

【应用】

  1.肝郁化火所致诸痛证。本品苦寒降泄,能清肝火、泄郁热、行气止痛。每与延胡索配伍,用于肝郁气滞或肝郁化火胸腹诸痛,如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治肝胃气痛,与延胡索同用,或以金铃子散与四逆散合用。用治疝气痛,以治疗热疝为宜,可配延胡索、香附、橘核、芒果核等同用;寒疝腹痛则宜配暖肝散寒之品小茴香、木香、吴茱萸等,如导气汤(《医方简义》)。

2.虫积腹痛。本品苦寒有毒,能驱杀肠道寄生虫,味苦又能降泄气机而行气止痛。可用治蛔虫等引起的虫积腹痛,每与槟榔、使君子等同用。

此外,本品苦寒有毒,能清热燥湿,杀虫而疗癣。可用本品焙黄研末,以油调膏,外涂治头癣、秃疮。

【用法用量】 煎服,4.5~9g。外用适量。炒用寒性减低。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不宜过量或持续服用,以免中毒。又因性寒,脾胃虚寒者慎用。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楝实,导小肠膀胱之热,因引心包相火下行,故心腹痛及疝气为要药。”   

    2.《本草经疏》:“楝实,主温病伤寒,大热狂烦者,邪在阳明也,苦寒能散阳明之邪热,则诸证自除。”   

    3.《本经逢原》:“川楝,苦寒性降,能导湿热下走渗道,人但知其治疝之功,而不知其荡热止痛之用。《本经》主温病烦狂,取以引火毒下泄,而烦乱自除。其杀虫利水道,总取以苦化热之义。古方金铃子散,治心包火郁作痛,即妇人产后血结心痛,亦宜用之。以金铃子能降火逆,延胡索能散结血,功胜失笑散而无腥秽伤中之患。”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川楝素、楝树碱、山奈醇及脂肪油等。

2.药理作用:本品所含川楝素为驱虫有效成分,与山道年相比,作用缓慢而持久,对猪蛔虫、蚯蚓、水蛭等有明显的杀灭作用;川楝子有松弛奥狄氏括约肌,收缩胆囊,促进胆汁排泄的作用;能兴奋肠管平滑肌,使其张力和收缩力增加;川楝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多种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尚有抗炎、抗癌作用。

3.临床研究:以川楝子、乌梅各40g、川椒、黄连各20g、生大黄10g烘干混合为末,制成胶囊剂,治疗胆道蛔虫症,治102例,均获痊愈(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8:28);以生大黄、郁金各10g,金铃子、山楂各12g,积雪草20g,每日1剂水煎服,治疗急性胆囊炎60例,痊愈43例(湖北中医杂志,1987,2:17);以金铃泻肝汤(川楝子、乳香、没药、龙胆草、大黄等)治疗胆系感染150例,痊愈 130例,好转20例(辽宁中医杂志,1991,4:27);以川楝子去核取肉,研末,用猪油或凡士林调膏外涂局部,治疗头癣、秃疮,有良好效果(中医杂志,1962,9:181);此外有用川楝子复方治疗急性乳腺炎、乳腺增生、睾丸疾病、蛲虫病等。

4.不良反应:中毒较轻时,可见头晕、头痛、思睡、恶心呕吐、腹痛等,严重时会出现呼吸中枢麻痹,中毒性肝炎、内脏出血、精神失常等症状。川楝子临床应用一般无严重反应,但不少地方以苦楝子代用或用量过大引起中毒则较多见。本品主要毒性成分是川楝素,苦楝萜酮内酯等。川楝子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对肝脏有损害,会阻断神经肌肉接头的正常传递功能,还会造成急性循环衰竭和中枢性呼吸衰竭而死亡。预防中毒措施:控制用量,一般内服用量3~10g,不可过量或持续使用(因为川楝素为强积累物质);注意品种,苦楝子毒性比川楝子大,不可以前者替代川楝子使用。中毒救治的方法为:催吐或洗胃,服用泻药如番泻叶或硫酸镁等;服蛋清或活性炭吸附毒素,以保护胃粘膜;中药解毒可用白糖、甘草煎服;对症治疗。

【其它】 同科属不同种植物苦楝树Melia azedarach L.的果实苦楝子,性状、成分及药效与本品略有不同,苦楝子毒性较川楝子为大,应区别用药,不能混淆。

    乌  药   Wuyao

《本草拾遗》

  为樟科植物乌药Lindera aggregata (Sims) Kosterm.的块根。主产于浙江、安徽、江苏、陕西等地。全年均可采挖,除去细根,洗净,趁鲜切片,晒干。生用或麸炒用。

  【性能】 辛,温。归肺、脾、肾、膀胱经。

  【功效】 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应用】

  1.寒凝气滞之胸腹诸痛证。本品味辛行散,性温祛寒,入肺而宣通,入脾而宽中,故能行气散寒止痛。治胸腹胁肋闷痛,常配香附、甘草等同用,如小乌沉汤(《和剂局方》),也可与薤白、瓜蒌皮、延胡索等同用;若治脘腹胀痛,可配伍木香、青皮、莪术等,如乌药散(《圣惠方》),也可与香附、木香、陈皮等同用;治寒疝腹痛,多与小茴香、青皮、高良姜等同用,如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若寒凝气滞痛经,可与当归、香附、木香等同用,如乌药汤(《济阴纲目》)。

  2.尿频,遗尿。本品辛散温通,入肾与膀胱而温肾散寒,缩尿止遗。常与益智仁、山药等同用,治肾阳不足、膀胱虚冷之小便频数、小儿遗尿,如缩泉丸(《校注妇人大全良方》)。

  【用法用量】 煎服,3~9g。

    【古籍摘要】

  1.《本草衍义》:“乌药和来气少,走泄多,但不甚刚猛,与沉香同磨作汤,治胸腹冷气,甚稳当。”

    2.《药品化义》:“乌药,气雄性温,故快气宣通,疏散凝滞,甚于香附。外解表而理肌,内宽中而顺气。以之散寒气,则客寒冷气自除;驱邪气则天行疫瘴即却;开郁气,中恶腹痛,胸膈胀痛,顿然可减;疏经气,中风四肢不遂,初产血气凝滞,渐次能通,皆藉其气雄之功也。”   

    3.《本草求真》:“凡一切病之属于气逆,而见胸腹不快者,皆宜用此。功与木香、香附同为一类。但木香苦温,入脾爽滞,每于食积则宜;香附辛苦入肝胆二经,开郁散结,每于忧郁则妙。此则逆邪横胸,无处不达,故用以为胸腹逆邪要药耳。”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生物碱及挥发油。油中的主要成分为乌药烷、乌药烃,乌药醇、乌药酸、乌药醇酯等。

2.药理作用:乌药对胃肠道平滑肌有兴奋和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其挥发油内服能兴奋大脑皮质,促进呼吸,兴奋心肌,加速血液循环,升高血压及发汗;外涂能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缓和肌肉痉挛疼痛;本品对小鼠肉瘤S180有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以缩泉丸(乌药、益智仁、山药)加桑螵蛸化裁,治小儿遗尿,治疗167例,痊愈83例,好转43例(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3,5:26);以乌药蝉衣散(乌药、僵蚕、蝉衣、琥珀等)研细末,用热米汤调糊、敷脐,治疗小儿夜啼,一般1疗程(7天)治愈(四川中医,1994,5:39);乌药顺气散(乌药、麻黄、僵蚕、白芷、羌活、川芎等)水煎服,治疗脑梗塞20例,结果:治愈18例,好转2例,有效率100%(实用中医药杂志,1998,8:8)。另有用乌药为主的复方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原发性脾曲综合征等。

青 木 香  Qingmuxiang  

《新修本草》

    为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et Zucc.的干燥根。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切片。生用。

    【性能】 辛、苦,寒。归肝、胃经。

    【功效】 行气止痛,解毒消肿。

    【应用】

    1.胸胁、脘腹疼痛。本品辛行苦泄,主入肝胃经,能行气疏肝,和中止痛。治疗肝胃气滞的胸胁胀痛,脘腹疼痛,单味服用即有效,或与香附、川楝子、佛手等同用。

    2.泻痢腹痛。本品苦寒,清热解毒辟秽,味辛行气止痛。可取鲜品捣汁服或干品研末服,或与葛根、黄连、木香等配伍,用治夏令饮食不洁,暑湿内阻所致泻痢腹痛。

    3.疔疮肿毒,皮肤湿疮,毒蛇咬伤。本品苦寒,有清热燥湿,解毒消肿之功。治疔疮肿毒,可单味研末,水蜜调敷,或以鲜品捣敷;若治皮肤湿疮,可取本品煎水外洗,并研末外撒,或配伍明矾、五倍子、炉甘石等;治毒蛇咬伤,则每与白芷配伍,内服并外用,或与穿心莲、蚤休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3~9g。散剂每次1.5~2g,温开水送服。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使用注意】 本品不宜多服,过量可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鉴别用药】 木香与青木香均有行气止痛之功,均可用治脘腹胁肋胀痛,泄泻或呕吐,以及泻痢、里急后重等症。但二者行气的特点不同:木香辛散苦降,芳香温通,主入脾胃,通理三焦,而尤擅调中宣滞,脾胃气滞而有寒者用之最宜,并可用治黄疸,疝气疼痛等症;青木香辛散苦泄,微寒清热,主入肝胃,兼能解毒消肿祛湿,肝胃气滞而兼热者用之最宜,尤善治夏季饮食不洁所致的泻痢腹痛。

【古籍摘要】

1.《新修本草》:“主积聚,诸毒热肿,蛇毒”。

2.《本经逢原》:“治痈肿,痰结、气凝诸痛。”

3.《本草求真》:“青木香,诸书皆言可升可降,可吐可利。凡人感受恶毒,而致胸脯不快,则可用此上吐,以其气辛而上达也。感受风湿而见阴气上逆,则可用此下降,以其苦能泄热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马兜铃酮,并含马兜铃酸、青木香酸,木兰花碱、尿囊素、土青木香甲素及丙素等。

2.药理作用:青木香煎剂对多种原因引起的高血压有明显的降低血压作用,其所含木兰花碱对肾性高血压的降压作用明显;青木香总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绿脓、大肠、变形等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马兜铃酸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并能增强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研究证实,马兜铃酸有一定的致突变和致癌作用。

3.临床研究:用青木香精制浸膏片(每片相当生药6g),每次4~12片,每日3~4次,治疗Ⅱ期高血压有疗效,收缩压下降较舒张压下降明显(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9);单味青木香颗粒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炎患者30例,并与西医三联疗法治疗此病患者30例作对照,4周为1个疗程。结果2组临床有效率、HP清除率比较基本近似,但HP根除率青木香组(86.4%)较高于三联组(68.0%),P<0.05,有显著性差异,服药期间青木香组无1例有不良反应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8,6:352);用青木香20g,地锦草100g水煎服,治疗细菌性痢疾,有较好疗效(四川中医,1990,1:31);以青木香在患处局部外用,治疗五官科急性炎症148例,治愈113例,总有效率92.6%(福建中医药,1958,2:33)。另有单用青木香治疗溃疡病、胃炎、胃痉挛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胃痛,以青木香局部外用治疗五官科急性炎症等。

4.不良反应:有报道嚼服鲜青木香约150g引起中毒,开始恶心呕吐,食入即吐,继则尿少,腹胀肢肿,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江西中医药,1995,2:25)。口服大量青木香流浸膏可见恶心呕吐,胃纳减退,口干,便秘等;静脉注射可出现全身痉挛,瞳孔先大后小,肌肉松弛,呼吸抑制,最后心跳停止。中毒原因主要为治疗用量过大;中毒预防首先不宜用注射剂,其次是口服剂量也不可过大。中毒救治:中毒较轻者,停止用药,多可缓解;中毒较重,视情况随症处理,如出现呼吸麻痹,可进行人工呼吸、气管插管等。

荔 枝 核   Lizhihe  

《本草衍义》

   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的成熟种子。主产于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夏季采摘成熟果实,除去果皮及肉质假种皮,洗净,晒干。生用或盐水炙用。用时打碎。

   【性能】 辛、微苦,温。归肝、胃经。

   【功效】 行气散结,散寒止痛。

   【应用】

  1.疝气痛,睾丸肿痛。本品主入肝经,味辛能行,味苦能泄,性温祛寒,有疏肝理气、行气散结、散寒止痛之功。治寒凝气滞之疝气痛、睾丸肿痛,可与小茴香、青皮等同用,如荔核散(《世医得效方》);或与小茴香、吴茱萸、橘核等同用,如疝气内消丸(《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若睾丸肿痛属湿热者,可配龙胆草、川楝子、大黄等同用。

    2.胃脘久痛,痛经,产后腹痛。本品辛行苦泄温通,入肝胃经,有疏肝和胃、理气止痛作用。治肝气郁结、肝胃不和之胃脘久痛,可与木香研末服,如荔香散(《景岳全书》);若肝郁气滞血瘀之痛经及产后腹痛,可与香附研末服,如蠲痛散(《妇人大全良方》),或酌加川芎、当归、益母草等同用,疗效更好。

   【用法用量】 煎服,4.5~9g。或入丸、散剂。

【古籍摘要】

   1.《本草衍义》:“治心痛及小肠气。”

2.《本草纲目》:“行散滞气,治颓疝气痛,妇人血气痛。”

3.《本草备要》:“入肝肾,散滞气,辟寒邪,治胃脘痛,妇人血气痛。”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油中成分有3-羟基丁酮等,还有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

2.药理作用:本品所含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给小鼠皮下注射,有降血糖作用;荔枝核水或醇提取物、荔枝核油具有调血脂和抗氧化作用,能降低动物血清总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能对抗ALX所致的自由基损伤,提高抗氧化酶SOD活性;有对抗鼠伤寒沙门氏菌的诱变作用;荔枝核水提取物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有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以荔枝核烘干为末口服,治疗糖尿病,治愈7例40岁以上中老年非胰岛素依赖型无合并症的糖尿病患者(辽宁中医杂志,1986,8:31);另以荔枝核片(每片0.3g)口服,治疗30例轻型和中型糖尿病,经3~6个月治疗,总有效率83.33%(中成药,1991,11:24)。

香  附   Xiangfu

《名医别录》 

  为莎草科植物莎草 Cyperus rotundus L.的干燥根茎。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广东、河南、四川、浙江、山东等地。秋季采挖,燎去毛须,置沸水中略煮或蒸透后晒干,或燎后直接晒干。生用,或醋炙用。用时碾碎。

【性能】 辛、微苦、微甘、平。归肝、脾、三焦经。

【功效】 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理气调中。

【应用】

  1.肝郁气滞胁痛、腹痛。本品主入肝经气分,芳香辛行,善散肝气之郁结,味苦疏泄以平肝气之横逆,故为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要药。治肝气郁结之胁肋胀痛,多与柴胡、川芎、枳壳等同用,如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用治寒凝气滞、肝气犯胃之胃脘疼痛,可配高良姜用,如良附丸(《良方集腋》);若治寒疝腹痛,多与小茴香、乌药、吴茱萸等同用;治气、血、痰、火、湿、食六郁所致胸膈痞满、脘腹胀痛、呕吐吞酸、饮食不化等,可配川芎、苍术、栀子等同用,如越鞠丸(《丹溪心法》)。

   2.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本品辛行苦泄,善于疏理肝气,调经止痛,为妇科调经之要药。治月经不调、痛经,可单用,或与柴胡、川芎、当归等同用,如香附归芎汤(《沈氏尊生书》);若治乳房胀痛,多与柴胡、青皮、瓜蒌皮等同用。

    3.脾胃气滞腹痛。本品味辛能行而长于止痛,除善疏肝解郁之外,还能入脾经,而有宽中、消食下气等作用,故临床上也常用于脾胃气滞证。治疗脘腹胀痛、胸膈噎塞、噫气吞酸、纳呆,可配砂仁、甘草同用,如快气汤《和剂局方》,或上方再加乌药、苏叶同用,如缩砂香附汤(《世医得效方》)。

【用法用量】 煎服,6~9g。醋炙止痛力增强。

【鉴别用药】 木香与香附均有理气止痛之功,并能宽中消食,均用于治疗脾胃气滞、脘腹胀痛、食少诸症,二者可配伍应用。但木香药性偏燥,主入脾胃,善治脾胃气滞之食积不化,脘腹胀痛,泄痢里急后重,兼可用于治疗胁痛、黄疸、疝气疼痛以及胸痹心痛,为理气止痛之要药;香附性质平和,主入肝经,以疏肝解郁、调经止痛见长,主治肝气郁结之胁肋胀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癥瘕疼痛等症,为妇科调经之要药。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痰饮痞满,胕肿腹胀,脚气,止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妇人崩漏带下,月候不调,胎前产后百病。”“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也。”

2.《本草求真》:“香附,专属开郁散气,与木香行气,貌同实异,木香气味苦劣,故通气甚捷,此则苦而不甚,故解郁居多,且性和于木香,故可加减出入,以为行气通剂,否则宜此而不宜彼耳。”

    3.《本草正义》:“香附,辛味甚烈,香气颇浓,皆以气用事,故专治气结为病。”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β-蒎烯、香附子烯、α-香附酮、β-香附酮、广藿香酮、α-莎香醇、β-莎草醇、柠檬烯等。此外尚含生物碱、黄酮类及三萜类等。

2.药理作用:5%香附浸膏对实验动物离体子宫均有抑制作用,能降低其收缩力和张力;其挥发油有轻度雌激素样作用;香附水煎剂可明显增加胆汁流量,并对肝细胞功能有保护作用;其水煎剂有降低肠管紧张性和拮抗乙酰胆碱的作用;其总生物碱、苷类、黄酮类及酚类化合物的水溶液有强心、减慢心律及降低血压的作用;香附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其提取物对某些真菌有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以香笑散(香附、失笑散、乌药、延胡索、细辛等各等分研末)调膏制成贴剂,分别贴神阙和关元穴,治疗痛经有良好止痛效果(江苏中医,1995,6:34);以疏肝助孕汤(柴胡、制香附、郁金、制元胡、王不留行等)治疗肝郁不孕症65例,结果痊愈45例(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9,5:22);以柴郁汤(柴胡、郁金、香附、穿山甲、浙贝等)治疗乳腺增生症(山东中医杂志,1996,10:450),以香附、菊花各15g、夏枯草30g、甘草6g,水煎服,治疗不明原因的眼高压症49例,服药4~6剂后痊愈46例,显效2例,有效1例(湖北中医杂志,1992,4:46)。另有以生香附研末治疗冲服,治疗寒热虚实各种腰痛,用香附为主的复方治疗男性乳房发育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

佛  手   Foshou  

《滇南本草》  

   为芸香科植物佛手Citrus medica L. Var. Sarcodactylis  Swingle的干燥果实。主产于广东、福建、云南、四川等地。秋季果实尚未变黄或刚变黄时采收,纵切成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生用。

  【性能】 辛、苦,温,归肝、脾、胃、肺经。

  【功效】 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

  【应用】

   1.肝郁胸胁胀痛。本品辛行苦泄,善疏肝解郁、行气止痛。治肝郁气滞及肝胃不和之胸胁胀痛,脘腹痞满等,可与柴胡、香附、郁金等同用。

  2.气滞脘腹疼痛。本品辛行苦泄,气味芳香,能醒脾理气,和中导滞。治脾胃气滞之脘腹胀痛、呕恶食少等,多与木香、香附、砂仁等同用。

  3.久咳痰多,胸闷作痛。本品芳香醒脾,苦温燥湿而善健脾化痰,辛行苦泄又能疏肝理气。治咳嗽日久痰多,胸膺作痛者,可与丝瓜络、瓜蒌皮、陈皮等配伍。

  【用法用量】 煎服,3~9 g。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煮酒饮,治痰气咳嗽。煎汤,治心下气痛。”

  2.《本草再新》:“治气舒肝,和胃化痰,破积,治噎膈反胃,消癥瘕累疬。”

  3.《本草便读》:“佛手,理气快膈,惟肝脾气滞者宜之,阴血不足者,亦嫌其燥耳。”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佛手含挥发油、香豆精类化合物。主要成分有佛手内酯、柠檬内酯、橙皮苷、布枯叶苷(地奥明)等。

2.药理作用:佛手醇提取物对肠道平滑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有扩张冠状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的作用,高浓度时抑制心肌收缩力、减缓心率、降低血压、保护实验性心肌缺血;佛手有一定的平喘、祛痰作用;佛手多糖对多环节免疫功能有明显促进作用,可促进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明显对抗环磷酰胺所致的免疫功能低下。

3.临床研究:以本品30g,加蜜糖适量泡汤代茶饮,或配半夏、茯苓等煎服,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效果满意(金华医药,1979,12:24);以佛手酒浸剂,适量内服治胆绞痛,对胆石症引起胆绞痛经常发作者,可起到长期缓解作用(内蒙古医学院论文汇编,1959,1:50);以本品配败酱草,治小儿传染性肝炎,可使患儿精神好转、食欲增加、黄疸消退,对改善症状有帮助(中医杂志,1957,7:361)。另有用佛手为主的复方治疗消化不良,脘腹胀满、胃痛等,效果明显。

香   橼   xiangyuan    

《本草拾遗》

    为芸香科植物枸橼Gitrus medica L.或香圆C. wilsonii Tanaka的成熟果实。主产于浙江、江苏、广东、广西等地。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趁鲜切片,除去种子及瓤,晒干或低温干燥。香圆亦可整个或对剖两半后,晒干或低温干燥。生用。   

    【性能】 辛、微苦、酸,温。归肝、脾、胃、肺经。   

    【功效】 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

    【应用】       

    1.肝郁胸胁胀痛。本品辛能行散,苦能疏泄,入肝经而能疏理肝气而止痛。治肝郁胸胁胀痛,常配柴胡、郁金、佛手等同用。本品功同佛手,但效力较逊。   

2.气滞脘腹胀痛。本品气香醒脾,辛行苦泄,入脾胃以行气宽中。用治脾胃气滞之脘腹胀痛,嗳气吞酸,呕恶食少,可与木香、砂仁、藿香等同用。

3.痰饮咳嗽,胸膈不利。 本品苦燥降泄以化痰止咳,辛行入肺而理气宽胸。用治痰多、咳嗽、胸闷等,常配伍生姜、半夏、茯苓等。

    【用法用量】 煎服,3~9g。

    【古籍摘要】

1.《本草通玄》:“香圆性中和,单用多用亦损正气,与参、术同行则无弊也。”

2.《本草从新》:“平肝舒郁,理肺气,通经利水。

3.《本草便读》:“下气消痰,宽中快膈”。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枸橼及香橼均含橙皮苷、柠檬酸、苹果酸、维生素C及挥发油等。

2.药理作用:香橼具有抗炎作用;能降低马血细胞之凝集;有抗病毒作用;有促进胃肠蠕动,健胃及祛痰作用。

    3.临床研究:以香橼、附子、吴茱萸各10g,神曲20g,水煎服,治疗浅表性胃炎280例,治愈好转率为95%(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4,2:4);用胃痛宁(党参、五灵脂、白术、陈皮、香橼、佛手)治疗因胃、十二指肠急、慢性炎症、痉挛、溃疡等引起胃脘痛120例,总有效率98%(陕西中医,1995,7:300);辨证治疗胃癌前期病变PCL68例患者临床观察,其中脾虚气滞型用香橼枳术汤加减(香橼皮、枳壳、白术、白芍、陈皮等),结果临床有效率超过90.%(北京中医,1994,3:16)。

玫 瑰 花    Meiguihua

  《食物本草》

    为蔷薇科植物玫瑰Rosa rugosa Thunb.的干燥花蕾。主产于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四川等地。春末夏初花将开放时分批采摘,除去花柄及蒂,及时低温干燥。生用。

    【性能】 甘、微苦,温。归肝、脾经。

    【功效】 疏肝解郁,活血止痛。

    【应用】

    1.肝胃气痛。本品芳香行气,味苦疏泄,有疏肝解郁、醒脾和胃、行气止痛之功。用治肝郁犯胃之胸胁脘腹胀痛,呕恶食少,可与香附,佛手,砂仁等配伍。

2.月经不调、经前乳房胀痛。本品善疏解肝郁,调经解郁胀,治肝气郁滞之月经不调,经前乳房胀痛,可与当归、川芎、白芍等配伍。

3.跌打伤痛。本品味苦疏泄,性温通行,故能活血散瘀以止痛。治疗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可与当归、川芎、赤芍等配伍。

    【用法用量】 煎服,1.5~6g。

    【古籍摘要】

1.《药性考》:“行血破积,损伤瘀痛。”

2.《本草纲目拾遗》:“和血行血,理气,治风痹、噤口痢、乳痈、肿毒初起、肝胃气痛。”

3.《本草正义》:“玫瑰花,香气最浓,清而不浊,和而不猛,柔肝醒胃,流气活血,宣通窒滞而绝无辛温刚燥之弊,断推气分药之中,最有捷效而最为驯良者,芳香诸品,殆无其匹。”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香茅醇、牻牛儿醇,橙花醇、丁香油酚,苯乙醇。此外,尚含槲皮苷、鞣质、脂肪油、有机酸等。

2.药理作用:玫瑰油对大鼠有促进胆汁分泌作用;玫瑰花对实验性动物心肌缺血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3.临床研究:用玫瑰舒心口服液(由玫瑰花、柴胡、枳壳、川芎、香附、白芍组成)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100例,缓解心绞痛总有效率为98%,心电图改善率为75%(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7:414);玫瑰花糖膏(玫瑰花100g捣碎、与白砂糖300g混匀,置阳光下,待糖溶化后服用)日服3次,每次10g。可以治疗胃痛、消化不良、肺结核咳血,此膏可以长期食用,具有强身健体,和脾健胃,润肤美容之功;以玫瑰花12g,半夏、红枣、苏梗各10g,每日1剂水煎服,可用以治疗梅核气(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9,3:25)。

绿 萼 梅   Lü’emei   

《本草纲目》

    为蔷薇科植物梅 Prunus mume (Sieb.) Sieb.et Zucc.的干燥花蕾。入药分白梅花、红梅花两种。白梅花主产于江苏,浙江等地,红梅花主产于四川、湖北等地。初春花未开放时采摘花蕾,及时低温干燥。生用。

    【性能】 微酸、涩,平。归肝、胃、肺经。

    【功效】 疏肝解郁,和中,化痰。

    【应用】

1.肝胃气痛。本品芳香行气入肝胃,能疏肝解郁,醒脾,理气和中。治疗肝胃气滞之胁肋胀痛,脘腹痞满,嗳气纳呆等,可与柴胡、佛手、香附等配伍。   

    2.梅核气。本品芳香行气,化痰散结。治疗痰气郁结之梅核气,可与半夏、厚朴、茯苓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3~5g。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拾遗》:“《百花镜》:开胃散邪,煮粥食,助清阳之气上升,蒸露点茶,生津止渴,解暑涤烦。”

2.《饮片新参》:“绿萼梅平肝和胃,止脘痛、头晕,进饮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苯甲醛、异丁香油酚,苯甲酸等。

2.临床研究:以梅花、白菊花各10g、玫瑰花15g开水冲泡频服,治疗暑热烦渴;以白梅花5g、粳米50~100g、加水煎煮,加白糖温服,治疗梅核气;白梅花3g、草决明10g开水泡饮治疗高血压,均有良效(百花治百病,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5:35)。

娑 罗 子  Suoluozi

《本草纲目》

    为七叶树科植物七叶树Aesculus chinensis Bge.、浙江七叶树A.chinensis Bge.Var.chekiangensis (Hu et Fang) Fang或天师栗A.Wilsonii Rehd.的干燥成熟种子。主产于陕西、河南、浙江、江苏、四川等地。霜降后果实成熟时采收,剥去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生用。

    【性能】 甘,温。归肝、胃经。

    【功效】 疏肝解郁,和胃止痛。

    【应用】 胸闷胁痛、脘腹胀痛,妇女经前乳房胀痛。本品既能疏肝解郁以行滞,又能理气宽中以和胃。治疗肝胃气滞之胸闷胁痛、脘腹胀痛等证,常与八月札、佛手等配伍;若治经前乳房胀痛,可与路路通、香附、郁金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3~9g。

【古籍摘要】

   《本草纲目拾遗》:“宽中下气,治胃脘肝膈臌胀,疳积疟痢,吐血劳伤,平胃通络。”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娑罗子含三萜皂苷和黄酮类化合物,从三萜皂苷中已分离出七叶皂苷。七叶树种子含脂肪油、淀粉、纤维素、粗蛋白,脂肪油主要为油酸和硬脂酸的甘油酯。

    2.药理作用:娑罗子所含七叶皂苷有抗炎作用;七叶皂苷对大鼠脑水肿有保护作用;娑罗子水煎剂可明显抑制胃酸分泌,对胃酸相关性胃粘膜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婆罗子总皂苷对人和动物(大鼠、羊)的精子均有明显的体外杀精作用,对阴道和阴茎粘膜无刺激性,无全身毒性,是一种很有希望的杀精子剂。

3.临床研究:蒲贝娑罗子煎(蒲公英、浙贝、娑罗子、香附、白芍等)治疗胃脘痛50例,结果总有效率94%(陕西中医,2001,1:12);娑罗子提取物娑罗子皂苷16~18mg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滴治疗脑外伤、良性颅内高压症、脑手术后等45例,有效率91%(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85,5:22);还可用于治疗心绞痛、高脂血症(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87,8:337);娑罗子皂苷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能迅速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增加呼吸流速峰值,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中国医师杂志,2000,2:122)。另有用娑罗子皂苷制剂治疗肛管水肿等。

   4.不良反应:儿童对β—七叶皂苷钠比较敏感,在国外曾有5例儿童因用药过量(常用量的10~20倍)而导致肾功能衰竭。国内有2例服用娑罗子出现咽喉部不适、恶心呕吐不良反应的报道(江苏中医,1997,4:37)。

薤  白  Xiebai  

《神农本草经》  

  为百合科植物小根蒜 Allium macrostemon Bge. 或薤 A.chinensis G. Don的地下干燥鳞茎。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主产于江苏、浙江等地。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蒸透或置沸水中烫透,晒干。生用。

【性能】 辛、苦,温。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 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应用】

  1.胸痹证。本品辛散苦降、温通滑利,善散阴寒之凝滞,通胸阳之闭结,为治胸痹之要药。治寒痰阻滞、胸阳不振所致胸痹证,常与瓜蒌、半夏、枳实等配伍,如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等(《金匮要略》);若治痰瘀胸痹,则可与丹参、川芎、瓜蒌皮等同用。

  2.脘腹痞满胀痛,泻痢里急后重。本品辛行苦降,有行气导滞、消胀止痛之功。治胃寒气滞之脘腹痞满胀痛,可与高良姜、砂仁、木香等同用;若治胃肠气滞,泻痢里急后重,可单用本品或与木香、枳实配伍。

【用法用量】 煎服,5~9g。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治少阴病厥逆泄痢及胸痹刺痛,下气散血。”

   2.《长沙药解》:“肺病则逆,浊气不降,故胸膈痹塞;肠病则陷,清气不升,故肛门重坠。薤白,辛温通畅,善散壅滞,故痹者下达而变冲和,重者上达而化轻清。”

    3.《本草求真》:“薤,味辛则散,散则能使在上寒滞立消;味苦则降,降则能使在下寒滞立下;气温则散,散则能使在中寒滞立除;体滑则通,通则能使久痼寒滞立解。是以下痢可除,瘀血可散,喘急可止,水肿可敷,胸痹刺痛可愈,胎产可治,汤火及中恶卒死可救,实通气、滑窍、助阳佳品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大蒜氨酸、甲基大蒜氨酸、大蒜糖等,醇提取物含有前列腺素A1和B1等。

2.药理作用:薤白提取物能明显降低血清过氧化脂质,抗血小板凝集,降低动脉脂质斑块,具有预防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薤白提取物对动物(大鼠、小鼠)心肌缺氧、缺血及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有保护作用;薤白煎剂对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有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以三参桂薤汤(丹参、苦参、红参、桂枝、薤白)加减,治疗室性早搏效果良好(湖南中医杂志,1985,3:17);瓜萎薤白愈心汤(瓜蒌、薤白、桂枝、红花、川芎等)治疗心绞痛62例,总有效率96.77%(四川中医,2000,9:30);瓜蒌薤白桂枝汤加味(瓜蒌壳、厚朴、枳壳、桂枝、薤白、法夏等)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128例(包括Ⅱ、Ⅲ、Ⅳ级),总有效率86.7%(四川中医,2000,12:19)。以苦参薤白汤(苦参、薤白、山楂、当归、木香等)治疗痢疾有很好疗效(浙江中医杂志,1993,1:31);此外以薤白配剂(薤白、瓜蒌、半夏等为基本药物)辨证配伍其它药物治疗冠心病、急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哮喘、液气胸,以及脾虚痰湿性胃炎均有不同程度疗效。

天 仙 藤  Tianxianteng

                           《本草图经》

为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et Zucc.或北马兜铃A.contorta Bge.的干燥地上部分。主产于浙江、湖北、江苏、河北、陕西等地。秋季采割,除去杂质,晒干,或闷润、切段晒干。生用。

【性能】 苦,温。归肝、脾经。

    【功效】 理气,祛湿,活血止痛。

【应用】

    1.胃脘痛、疝气痛、产后腹痛。本品苦泄温通,能理气活血而止痛。治疗肝胃不和之胃脘痛,可配伍理气止痛药木香、香附、川楝子;若治疝气痛,可与酒共煮服用,如《孙天仁集效方》方,或配伍疏肝理气药物青皮、乌药、小茴香;治疗产后腹痛,可炒焦为末服用;若为血气腹痛,可与生姜、酒同用,如天仙藤散(《普济方》),或配伍活血行气之品。   

    2.妊娠水肿。本品苦温燥湿,善治妊娠水肿。可配香附、陈皮、乌药等同用,如天仙藤散(《妇人大全良方》)。   

3.风湿痹痛。本品苦燥温通,活血止痛。治风湿痹痛,常与独活、威灵仙、五加皮等同用;若痰注臂痛,可配羌活、白芷、半夏等,如天仙散(《仁斋直指方》)。

    4.癥瘕积聚。本品既能理气,又能活血。用治气滞血瘀之癥瘕积聚,可配乳香、没药、延胡索等同用,如《本草汇言》方。

【用法用量】煎服,4.5~9g。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流气活血,治心腹痛。”

2.《本草备要》:“治风劳腹痛,妊娠水肿。”

3.《本草求真》:“天仙藤,观书所论主治,止属妊娠子肿、腹痛、风痨等症,而于他症则未及焉。即其所治之理,亦不过因味苦主于疏泄,性温得以通活,故能活血通道,而使水无不利,风无不除,血无不活,痛与肿均无不治故也。 ”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木兰碱,马兜铃酸D,β-谷甾醇、以及硝基菲类有机酸衍生物或内酰胺成分等。

2.药理作用:鲜北马兜铃叶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一定的抗癌作用,马兜铃酸Ⅰ为抗癌活性成分。

3.临床研究:以天仙藤汤(天仙藤、乌药、苏叶、香附、陈皮等)治疗特发性水肿10例,治愈8例,好转2例(江西中医药,1997,1:59);用天仙藤散(天仙藤、香附、陈皮、苏叶、木瓜等)水煎口服,日服一剂,五剂为一个疗程,治疗特发性浮肿,总有效率88%,平均服药3个疗程(温州医学院学报,1996,1:25)

4、不良反应:本药含马兜铃酸,其毒性、不良反应见“关木通”。

大 腹 皮   Dafupi  

《开宝本草》

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果皮。又名槟榔衣。主产于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冬季至次春采收未成熟的果实,煮后干燥,纵剖两瓣,剥取果皮,习称“大腹皮”;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煮后干燥,剥取果皮,打松,晒干,习称“大腹毛”。生用。

【性能】 辛,微温。归脾、胃、大肠、小肠经。

【功效】 行气宽中,利水消肿。

【应用】

1.胃肠气滞,脘腹胀闷,大便不爽。本品辛能行散,主入脾胃经,能行气导滞,为宽中利气之捷药。治食积气滞之脘腹痞胀,嗳气吞酸、大便秘结或泻而不爽,可与山楂、麦芽、枳实等同用;若治湿阻气滞之脘腹胀满,可与藿香、陈皮、厚朴等同用。

2.水肿胀满,脚气浮肿,小便不利。本品味辛,能开宣肺气而行水消肿。治疗水湿外溢,皮肤水肿,小便不利,可与茯苓皮、五加皮等同用,如五皮饮(《麻科活人全书》);若治脚气肿痛,二便不通,可与桑白皮、木通、牵牛子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4.5~9g。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降逆气,消肌肤中水气浮肿,脚气壅逆,瘴疟痞满,胎气恶阻胀闷。”

2.《本草经疏》:“方龙谭曰,主一切冷热之气上攻心腹,消上下水肿之气四体虚浮,大肠壅滞之气二便不利,开关膈痰饮之气阻塞不通,能疏通下泄,为畅达脏腑之剂。”

   3.《本经逢原》:“槟榔性沉重,泄有形之积滞,腹皮性轻浮,散无形之滞气。故痞满胀,水气浮肿,脚气壅逆者宜之。惟虚胀禁用,以其能泄真气也。”

【现代研究】

1.  化学成分:本品含槟榔碱、槟榔次碱、α-儿茶素等。

2.药理作用:本品有兴奋胃肠道平滑肌、促胃肠动力作用,并有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等作用。

3.临床研究:以黄芪腹皮白术汤治疗妇女妊娠水肿,每日1剂,煎服,治30例,痊愈20例,显效7例,有效率90%(陕西中医,1993,16:249);以羊水汤(黄芩、白术、大腹皮、茯苓、当归等)治疗羊水过多16例,总有效率100%(甘肃中医,1997,1:33)。

4.不良反应:大腹皮一般情况下使用无明显毒副作用,但曾有大腹皮复方汤剂引起过敏性休克及严重荨麻疹各一例的报道(福建中医药,1989,5:11)。

甘   松   Gansong  

《本草拾遗》

为败酱科植物甘松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或匙叶甘松N.jatamansi DC.的根及根茎。主产于四川,甘肃、青海等地。春、秋二季采挖,以秋季采为佳。除去残基、根须,晒干或阴干,切段。生用。 

    【性能】 辛、甘,温。归脾、胃经。

    【功效】 行气止痛,开郁醒脾。  

    【应用】   

1.脘腹闷胀,疼痛。本品味辛行气,芳香醒脾,性温散寒,故能行气消胀,醒脾开胃,散寒止痛。治寒凝气滞之脘腹胀痛,不思饮食等,可与木香、砂仁、陈皮、厚朴等同用。

2.思虑伤脾,不思饮食。本品有开郁醒脾、行气消胀之功。治疗气机阻滞之胸闷腹胀,纳呆,可与柴胡、郁金、白豆蔻等同用。 

3.湿脚气。本品有收湿拔毒之功,可配荷叶、藁本煎汤外洗,治湿脚气,如甘松汤(《普济方》)。

此外,单用泡汤嗽口,可治牙痛。

    【用法用量】 煎服,3~6g。外用适量,泡汤漱口、煎汤洗脚或研末敷患处。

    【古籍摘要】

    1.《开宝本草》:“主恶气,卒心腹痛满,下气。”    .

2.《本草纲目》:“甘松芳香,甚开脾郁,少加入脾胃药中,甚醒脾气。”

3.《本草汇言》:“甘松醒脾畅胃之药也。《开宝方》主心腹卒痛,散满下气,皆取香温行散之意。其气芳香,入脾胃药中,大有扶脾顺气,开胃消食之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甘松的根及根茎含马兜铃烯、甘松酮、德比酮、缬草酮、广藿香醇;匙叶甘松的根含呋喃香豆精类化合物甘松素、甘松醇、白芷素、榄香醇、β—桉叶醇、甘松酮、缬草酮等。

2.药理作用:甘松有镇静、安定作用;所含缬草酮有抗心律不整作用;匙叶甘松能使支气管扩张,甘松提取物对离体平滑肌(大肠、小肠、子宫,支气管)有拮抗组胺、5-羟色胺、乙酰胆碱的作用;有降血压、抗心肌缺血、抗溃疡以及抑菌作用。

3.临床研究:以甘松100~300g加水适量,水煎去渣,待温后擦洗患处,治疗妊娠浮肿,每日1~2次,效果良好(云南中医杂志,1985,3:封三);以复方甘松汤(甘松、青皮、香附、党参、山楂等)水煎服,治疗高脂血症38例,痊愈26例,总有效率94.2%,平均服药时间4个月(湖南中医药导报,1996,1:41);以甘松整律汤(大荷叶、甘松、玄参、桂枝、党参、甘草)治疗频发性室性早搏35例,总有效率88.6%,无不良反应(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1:32)。

九 香 虫 Jiuxiangchong

                              《本草纲目》

为蝽科昆虫九香虫Aspongopus chinensis Dallas的干燥体。主产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 11月至次年3月前捕捉,置容器内,加酒少许将其闷死,取出阴干;或置沸水中烫死,取出干燥。生用,或用文火微炒用。      

    【性能】 咸,温。归肝、脾,肾经。

    【功效】 理气止痛,温肾助阳。

    【应用】

    1.胸胁、脘腹胀痛。本品气香走窜、温通利膈而有行气止痛之功。治疗肝气郁滞之胸胁胀痛,或肝胃不和之胃脘疼痛,可与香附、延胡索,郁金等同用;若中焦寒凝气滞之胃寒疼痛,可与木香、延胡索、厚朴等同用。

    2.阳痿、腰膝冷痛、尿频。本品有温肾壮阳,助阳起痿之功。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阳痿、腰膝冷痛,可单用炙热嚼服、研末服,或配伍淫羊藿、杜仲、巴戟天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3~9g。入丸、散剂服,1.5~3g。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主治膈脘滞气,脾肾亏损,壮元阳”。

    2.《本草新编》:“九香虫,虫中之至佳者。入丸、散中以扶衰弱最宜。但不宜入于汤剂。以其性滑,恐动大便耳。九香虫亦兴阳之物,然非人参、白术、巴戟天、肉苁蓉、破故纸之类,亦未见其大效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九香虫油,油中含硬脂酸、棕榈酸、油酸,其臭味来源于醛或酮,还含蛋白质、甲壳质等。

2.药理作用:九香虫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福氏痢疾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并有促进机体新陈代谢作用。

3.临床研究:以活体九香虫腹腔内容物均匀涂布血管瘤上,每日3~4次,外治血管瘤,连用数日可愈(江苏中医,1996,6:24);将九香虫用火焙焦研面,与鸡蛋搅匀,在用芝麻油煎鸡蛋食用,治疗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21例,总有效率100%(河南中医学院学报,1979,4:66);用九香虫、广木香等制成止痛灵,临床用于胃肠疼痛、胆绞痛等,止痛效果良好(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0,3:157);以溃疡汤(以九香虫为主,加补骨脂、五味子、白术、三七、肉豆蔻),用治溃疡性慢性结肠炎,其疗效显著,总有效率高达87%(陕西中医,1999,4:168)。另有用九香虫复方治疗老年萎缩性胃炎等。

刀  豆  Daodou    

《救荒本草》

    为豆科植物刀豆Canavalia gladiata (Jacq.) DC.的成熟种子。主产于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秋季种子成熟时采收莢果,剥取种子,晒干。生用。

    【性能】 甘,温。归胃、肾经。

    【功效】 降气止呃,温肾助阳。   

    【应用】

1.呃逆,呕吐。本品甘温暖胃,性主沉降,能温中和胃、降气止呃。可与丁香、柿蒂等同用,治中焦虚寒之呕吐、呃逆。

2.肾虚腰痛。本品甘温,入肾经而能温肾助阳。可单用治肾阳虚腰痛,如《重庆草药》所载单方,以刀豆二粒,包于猪腰内烧熟食,或配杜仲、桑寄生、牛膝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6~9g。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温中下气,利肠胃,止呃逆,益肾补元。”“主治胸脘滞气,脾肾亏损,壮元阳。”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尿素酶、血球凝集素、刀豆氨酸以及淀粉、蛋白质、脂肪等。

2.药理作用:刀豆中所含伴刀豆球蛋白A与核糖、腺嘌呤协同有促进缺血后心功能不全恢复的作用;伴刀豆球蛋白有抗肿瘤作用;左旋刀豆氨酸可抑制Lee流感病毒的繁殖,在组织培养中抑制作用更强。

3.临床研究:取新鲜猪肾1对,洗净去膜,每肾塞入1个刀豆,微火炖熟,放盐少许,早晚空腹连汤各服1个,治疗肾虚遗尿、尿频,轻者2~4天,重者4~8天取效(浙江中药杂志,1986,6:276);以刀豆壳15、羌活、防风各9、水煎服,治疗落枕63例,痊愈61例,均1~3剂痊愈(新中医,1992,11:26)。

4.不良反应:曾有报道,食用刀豆引起36人发生中毒,临床症状主要为急性胃肠炎(恶心、腹胀、腹痛、呕吐),病程2—3天,无死亡。刀豆所含皂素、植物血球疑集素、胰蛋白酶抑制物等为有毒成分,100℃即能破坏,本次中毒时因烹饪温度不够、时间过短所致。一旦发生中毒可采用及早主动呕吐、洗胃等,据病情可服用复方樟脑酐、阿托品、颠茄、维生素B或中成药等,重者静滴10%葡萄糖及维生素C以促进排泄毒物,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

柿 蒂   Shidi  

《本草拾遗》

   为柿树科植物柿Diospyros kaki Thunb的干燥宿萼。主产于四川、广东、广西、 福建等地。秋、冬二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或食用时收集,洗净、晒干。生用。

   【性能】 苦、涩,平。归胃经。

   【功效】 降气止呃。

   【应用】 呃逆证。本品味苦降泄,专入胃经,善降胃气而止呃逆,为止呃要药。因其性平和,故凡胃气上逆所致各种呃逆均可以应用。治胃寒呃逆,常配丁香、生姜等同用,如柿蒂汤(《济生方》);若治虚寒呃逆,常与人参、丁香同用,如丁香柿蒂汤(《症因脉治》);胃热呃逆,可配伍黄连、竹茹等同用;痰浊内阻之呃逆,配伍半夏、陈皮、厚朴等同用;若命门火衰,元气暴脱,上逆作呃,则须配伍附子、人参、丁香等。

    【用法用量】 煎服,4.5~9g。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古方单用柿蒂煮汁饮之,取其苦温能降逆气也。《济生》柿蒂散加以丁香、生姜之辛热,以开痰散郁,盖从治之法,而昔人常用之收效矣。”

2.《本草求真》:“柿蒂味苦性平,虽与丁香同为止呃之味,然一辛热一苦平,合用兼得寒热兼济之妙。”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鞣质、羟基三萜酸、葡萄糖、果糖及中性脂肪油等。

2.药理作用:本品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其提取物能对抗氯仿诱发的小鼠室颤、乌头碱和氯化钡所致大鼠心律失常、哇巴因引起豚鼠室性心律失常;本品有镇静作用;尚有一定抗生育作用。 

    3.临床研究:以柿蒂复方可用来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呃逆,如:大剂量柿蒂(50~100g)煎汤口服,治疗顽固性呃逆17例,治疗时间最短2天,最长1周,均治愈(中医药学报,1999,5:27);芦根柿蒂散(芦根30g、柿蒂15g、姜竹茹15g切碎研为细末)胶囊治疗热型呃逆38例,痊愈36例,总有效率94%(适宜诊疗技术,2000,3:18);以柿蒂粉外敷脐部,治疗新生儿脐炎35例,全部治愈,平均治愈时间为5.5天(山西中医,1997,5:50);

(河南中医学院  任汉阳)

第十六章  消食药

    凡以消化食积为主要作用,主治饮食积滞的药物,称为消食药。

 消食药多味甘性平,主归脾胃二经。具消食化积,以及健脾开胃,和中之功。主治宿食停留,饮食不消所致之脘腹胀满,嗳气吞酸,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大便失常;以及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证。

 本类药物多属渐消缓散之品,适用于病情较缓,积滞不甚者。然而,食积者多有兼证,故应根据不同病情予以适当配伍。若宿食内停,气机阻滞,需配理气药,使气行而积消;若积滞化热,当配苦寒清热或轻下之品;若寒湿困脾或胃有湿浊,当配芳香化湿药;若中焦虚寒者,宜配温中健脾之品;而脾胃素虚,运化无力,食积内停者,则当配伍健脾益气之品,以标本兼顾,使消积而不伤正,不可单用消食药取效。

 本类药物虽多数效缓,但仍不乏有耗气之弊,故气虚而无积滞者慎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消食药一般具有不同程度的助消化作用,个别药还具有降血脂,强心,增加冠脉流量及抗心肌缺血,降压,抗菌等作用。

山    楂    Shanzha

《神农本草经集注》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山里红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var.major N.E.Br.或山楂C. pinnatifida Bge. 的成熟果实。主产于河南、山东、河北等地,以山东产量大质佳。多为栽培品。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切片,干燥。生用或炒用。

【性能】  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

【功效】  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应用】

1.饮食积滞证。本品酸甘,微温不热,功善消食化积,能治各种饮食积滞,尤为消化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凡肉食积滞之脘腹胀满、嗳气吞酸、腹痛便溏者,均可应用。如《简便方》即以单味煎服,治食肉不消。若配莱菔子、神曲等,可加强消食化积之功。若配木香,青皮以行气消滞,治积滞脘腹胀痛,如匀气散(《证治准绳》)。

2.泻痢腹痛,疝气痛。山楂入肝经,能行气散结止痛,炒用兼能止泻止痢。治泻痢腹痛,可单用焦山楂水煎服,或用山楂炭研未服,如(《医钞类编》)方;亦可配木香、槟榔等同用。治疝气痛,常与橘核,荔枝核等同用。

3.瘀阻胸腹痛,痛经。本品性温兼入肝经血分,能通行气血,有活血祛瘀止痛之功。治瘀滞胸胁痛,常与川芎、桃仁、红花等同用。若治疗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或痛经、经闭,朱丹溪经验方即单用本品加糖水煎服;亦可与当归、香附、红花同用,如通瘀煎(《景岳全书》)。

现代单用本品制剂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细菌性痢疾等,均有较好疗效。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大剂量30g。生山楂、炒山楂多用于消食散瘀,焦山楂、山楂炭多用于止泻痢。

【使用注意】  脾胃虚弱而无积滞者或胃酸分泌过多者均慎用。

【古籍摘要】 

1.《新修本草》:“汁服主水利,沐头及洗身上疮痒。”

2.《日用本草》:“化食积,行结气,健胃宽膈,消血痞气块。”

3.《本草纲目》:“化饮食,消肉积,癥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胀痛。”

   【现代研究】

1.  化学成分:山楂含黄酮类、三萜皂苷类(熊果酸、齐墩果酸、山楂酸等),

皂苷鞣质、游离酸、脂肪酸、维生素C、无机盐、红色素等。

    2.药理作用:所含脂肪酸能促进脂肪消化,并增加胃消化酶的分泌而促进消化,且对胃肠功能有一定调整作用。其提取物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保护心肌缺血缺氧;并可强心、降血压及抗心律失常;又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其降低血清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可能是通过提高血清中高密度胆固醇及其亚组分浓度,增加胆固醇的排泄而实现的。另外,山楂还能抗血小板聚集、抗氧化、增强免疫、利尿、镇静、收缩子宫、抑菌等。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山楂或经适当配伍治疗消化不良、小儿厌食症、婴幼儿腹泻、菌痢、腹痛、产后瘀滞等多种疾病,均取得满意疗效。近年临床还报道:服降脂乐(每片含山楂0.5g)治疗中老年高脂血症89例,结果降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有效率分别为69.49%和80.28%,并能改善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血压偏高等症状(河南中医,1990,4∶23);用山楂与葛根提取物制成的心血宁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86例,有效率89.87%,并有良好的降血压和降血脂功效(中成药,1994,7∶25);每日以生山楂90g煎服(儿童减量),治疗急慢性肾盂肾炎105例,效果良好(陕西新医药,1975,1∶35)。此外,又可治疗肝炎、月经逾期不至、下肢软组织损伤、顽固性呃逆,声带息肉,冻疮等。

4.不良反应:多食山楂可引起胃酸过多,还有因吃山楂过量而造成胃石症和小肠梗阻的报道。市售山楂片对小儿虽有促进食欲助消化作用,但因含糖较多,如食用量大,使血糖维持较高水平,则将影响食欲,久之可造成营养不良,贫血等。故中医认为山楂只消不补,无积滞或脾胃虚弱者应慎用或不用(中国食品报,2001,02.01)。

  【其他】 研究不同炮制温度,对山楂有机酸和胃肠推进功能的影响,提示用于消食时炮制温度最好控制在160℃~200℃之间为宜(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1,1∶46)。

神   曲    Shenqu

《药性论》

 为面粉和其他药物混合后经发酵而成的加工品。全国各地均有生产。其制法是:取较大量面粉或麸 皮、与杏仁泥、赤小豆粉、以及鲜青蒿、鲜苍耳、鲜辣蓼自然汁,混合拌匀,使干湿适宜,放入筐内,复以麻叶或楮叶,保温发酵一周,长出黄菌丝时取出,切成小块,晒干即成。生用或炒用。

【性能】  甘、辛,温。归脾、胃经。

【功效】  消食和胃。

【应用】

   饮食积滞证。本品辛以行散消食,甘温健脾开胃,和中止泻。常配山楂、麦芽、木香等同用,治疗食滞脘腹胀满,食少纳呆,肠鸣腹泻者。又因本品略能解表退热,

故尤宜外感表证兼食滞者。

此外,凡丸剂中有金石、贝壳类药物者,前人用本品糊丸以助消化,如磁朱丸。

【用法用量】  煎服,6~15g。消食宜炒焦用。

【古籍摘要】

1.《药性论》:“化水谷宿食,癥结积滞,健脾暖胃。”

2.《本草纲目》:“消食下气,除痰逆霍乱泄痢胀满诸气。”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神曲为酵母制剂,含酵母菌、淀粉酶、维生素B复合体、麦角

甾醇、蛋白质及脂肪、挥发油等。

2.药理作用:神曲因含有多量酵母菌和复合维生素B,故有增进食欲,维持正常消化机能等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神曲或经适当配伍还可治疗其他多种疾病,如:将神曲制成50%煎液口服,治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129例,止泻效果明显,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中华儿科杂志,1960,3∶231);用由多味中药组成的漳州神曲,成人每次15g,煎服(儿童酌减),日2次,治疗泄泻78例,有效率100%(中成药,1992,2∶23)。

【其他】 测定7种中药及其复方的黄曲霉毒素,证明神曲及其制剂越鞠丸、保合丸、肥儿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黄曲霉毒素存在(中医药学刊,2001,5∶527)。神曲水煎时易于粘锅,难以过滤,且影响复方中其他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因而认为神曲不宜入煎剂用(中药材,1995,12∶617)。

附药  建神曲

神曲另有一个品种称建神曲,该品始载于《药性考》,又名泉州神曲、范志曲,简称建曲。为面粉、麸  皮和紫苏、荆芥、防风、厚朴、白术、木香、枳实、青皮等四十多种药品,经混合发酵而成。主产于福建泉州。性味苦温,功能消食化滞,理气化湿,发散风寒,兼能健脾。常用于食滞不化或兼感风寒者。用量6~15g。

麦    芽   Maiya

《药性论》

 为禾本科植物大麦Hordeum vulgare L. 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成。全国各地均可生产。将大麦洗净、浸泡4~6小时后,捞出,保持适宜温、湿度,待幼芽长至约0.5cm时,晒干或低温干燥。生用、炒黄或炒焦用。

【性能】 甘,平。归脾、胃、肝经。

【功效】 消食健胃,回乳消胀。

【应用】

1.米面薯芋食滞证。本品甘平,健胃消食,尤能促进淀粉性食物的消化。                主治米面薯芋类积滞不化,常配山楂、神曲、鸡内金同用;治小儿乳食停滞,单用本品煎服或研未服有效;若配白术、陈皮,可治脾虚食少,食后饱胀,如健脾丸(《本草纲目》)。

2.断乳、乳房胀痛。本品有回乳之功。可单用生麦芽或炒麦芽120g(或生、炒麦芽各60g),煎服,用治妇女断乳、或乳汁郁积之乳房胀痛等。

此外,本品又兼能疏肝解郁,常配川楝子、柴胡等,用治肝气郁滞或肝胃不和之胁痛、脘腹痛等。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大剂量30~120g。生麦芽功偏消食健胃;炒麦芽多用于回乳消胀。

【使用注意】  授乳期妇女不宜使用。

【古籍摘要】 

1.《别录》:“消食和中。”

2.《药性论》:“消化宿食,破冷气,去心腹胀满。”

3.《本草纲目》:“消化一切米面诸果食积。”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麦芽主要含α-及β-淀粉酶、催化酶、麦芽糖及大麦芽碱、腺嘌呤、胆碱、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B、D、E、细胞色素C等。

    2.药理作用:麦芽所含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和糊精,其煎剂对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分泌有轻度促进作用;水煎剂中提出一种胰淀粉酶激活剂,亦可助消化;因淀粉酶不耐高温,麦芽炒焦及入煎剂将会降低其活力。麦芽浸剂口服可使家兔与正常人血糖降低;其注射液,可使血糖降低40%或更多。生麦芽可扩张母鼠乳腺泡及增加乳汁充盈度,炮制后则作用减弱;麦芽回乳和催乳的双向作用关键不在于生用或炒用,而在于剂量大小的差异,即小剂量催乳,大剂量回乳,如用于抑制乳汁分泌(回乳)用量应在30g以上;麦芽有类似溴隐亭类物质,能抑制泌乳素分泌。大麦碱的药理作用类似麻黄碱,其中A和B还有抗真菌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麦芽或经适当配伍可治疗婴幼儿腹泻、小儿消化不良等多种疾病,以及回乳,均疗效满意。近年临床还报道:治乳溢症,用生麦芽100~200g,煎汤分3~4次服,或口服脉安冲剂(生麦芽、山楂),观察15例,有效13例(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3∶134);用麦芽130g,水煎后早晚分服,治疗因用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副作用引起的流涎症130例,有效率88.5%(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6∶65);用麦芽15g制成糖浆内服,日3次,另加适量酵母或维生素B片,30天1疗程,治疗急慢性肝炎161例,有效率67.1%(新医药通讯,1972,1∶21);此外,又可治疗盗汗症、糖尿病、浅部真菌感染(包括手足癣、股癣、花斑癣)等。

   4.不良反应:麦芽毒性小。但用作动物饲料大量摄入时,因含有微量麦芽毒素(N-甲基大麦芽碱),属快速去极化型肌松剂,可引起中毒。再者,麦芽变质时可有剧毒真菌寄生而致中毒,在收藏过程中应加注意[中华本草(精选本),1998∶2144]。

稻    芽    Daoya

                           《名医别录》

为禾本科植物稻Oryza sativa L.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成。全国多数地方均可生产,主产南方各省区。将稻谷用水浸泡后,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待须根长至约1cm时,干燥。生用或炒用。

【性能】  甘,温。归脾、胃经。

【功效】  消食和中,健脾开胃。

【应用】

 米面薯芋食滞证及脾虚食少消化不良。本品消食和中,作用和缓,助消化而不伤胃气。常与麦芽相须为用,以提高疗效。若治脾虚食少,亦常与砂仁、白术、炙甘草等同用,如谷神丸(《澹寮方》)。

【用法用量】  煎服,9~15g。生用长于和中;炒用偏于消食。

【鉴别用药】  稻芽、麦芽均具消食和中,健胃之功,主治米面薯芋类食滞证及脾虚食少等。但麦芽消食健胃力较强;而稻芽力较弱,故稻芽更宜于轻证,或病后脾虚者。但二药临床常相须为用。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主寒中。下气,除热”。

2.《本草纲目》:“消导米面诸果食积。”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主要有效成分为淀粉酶,含量较麦芽低。尚含蛋白质、脂肪油、淀粉、麦芽糖、腺嘌呤、胆碱及18种氨基酸等。

2.药理作用:所含淀粉酶能帮助消化。实验表明,谷芽可通过抑制肥大细胞组织胺释放而具有抗过敏活性。

【其他】 过去曾以稻、粟、黍等植物的果实发芽作谷芽入药,认为药效亦相近。《中国药典》(1985年版)始将粟芽以谷芽为正名收载,并同时收载且单列稻芽。

附药  谷芽Guya

为禾本科植物粟Setaria italica (L.) Beauv.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成。主产华北地区。将粟谷用水浸泡后,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待须根长至约6mm时,晒干或低温干燥。生用或炒用。谷芽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均与稻芽相似,但我国北方地区多习用。

莱  菔  子     Laifuzi

《日华子本草》

 为十字花科植物萝卜Raphanus sativus L.的成熟种子。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生用或炒用,用时捣碎。

【性能】  辛、甘,平。归肺、脾、胃经。

【功效】  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应用】 

1.食积气滞证。本品味辛行散,消食化积之中,尤善行气消胀。常与山楂、神曲、陈皮同用,治食积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或疼痛,嗳气吞酸,如保和丸(《丹溪心法》);若再配白术,可攻补兼施,治疗食积气滞兼脾虚者,如大安丸(《丹溪心法》)。

2.咳喘痰多,胸闷食少。本品既能消食化积,又能降气化痰,止咳平喘。尤宜治咳喘痰壅,胸闷兼食积者,如《食医心镜》单用本品为未服;或与白芥子、苏子等同用,如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

此外,古方中有单用生品研服以涌吐风痰者,但现代临床很少用。

【用法用量】 煎服,6~10g。生用吐风痰,炒用消食下气化痰。

【使用注意】 本品辛散耗气,故气虚及无食积、痰滞者慎用。不宜与人参同用。

【鉴别用药】 莱菔子、山楂均有良好的消食化积之功,主治食积证。但山楂长于消积化滞,主治肉食积滞;而莱菔子尤善消食行气消胀,主治食积气滞证。

【古籍摘要】

1.《日华子本草》:“水研服吐风痰,醋研消肿毒。”

2.《本草纲目》:“下气定喘,治痰,消食,除胀,利大小便,止气痛,下痢后重,发疮疹。”

3.《医林纂要》:“生用,吐风痰,宽胸膈,托疮疹;熟用,下气消痰,攻坚积,疗后重。”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莱菔子含莱菔素、芥子碱、脂肪油(油中含大量芥酸、亚油酸、亚麻酸)、β-谷甾醇、糖类及多种氨机酸、维生素等。

2.药理作用:莱菔子提取液,实验有缓和而持续的降压作用,且效果稳定,重复性强,亦无明显毒副作用;其注射液的降压作用,与药物浓度有关。莱菔子能增强离体兔回肠节律性收缩和抑制小鼠胃排空。在体外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莱菔素1mg/ml浓度能显著抑制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其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同心性毛癣菌等6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莱菔子还有抗菌、祛痰、镇咳、平喘、改善排尿功能及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等作用。莱菔子于体外能中和破伤风毒素与白喉毒素。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莱菔子或经适当配伍可用于治疗小儿久咳、小儿顽固性哮喘、厌食症、婴幼儿腹泻等多种疾病,疗效满意。近年临床还报道:将莱菔子制成浸膏液服用,治疗高血压病 120例,有效率90%(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2∶110); 用炒莱菔子研末,每次20~30g,加醋调敷神阙穴,治疗小儿疳积 32例,有效率98.6%(山东中医杂志,1997,3∶139);用于治疗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以莱菔子50g,捣碎后加醋25ml调糊摊纱布上外敷患处,隔日换药1次,治疗80例,有效率98.3%(中医正骨,1990,4∶46)。此外,又可用治老年性便秘、崩漏、急性肠梗阻、湿疹等多种病证。

4.不良反应:莱菔子毒性较小。但莱菔素静注100mg,可引起小鼠死亡。前人认为人参不宜与莱菔子同用,恐其消减人参补虚之功,但服人参而引起脘腹胀满时,服莱菔子则能使之缓解。实验研究表明,人参与莱菔子同服,对人参提高小鼠抗疲劳、耐缺氧及抗应激等功效亦未见影响(中医杂志,1996,5∶300)。

鸡 内 金    Jineijin

《神农本草经》

 为雉科动物家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 Brisson 的沙囊内壁。全国各地均产。杀鸡后,取出鸡肫,趁热剥取内壁,洗净,干燥。生用、炒用或醋制入药。

【性能】  甘,平。归脾、胃、小肠、膀胱经。

【功效】  消食健胃,涩精止遗。

【应用】

1.饮食积滞,小儿疳积。本品消食化积作用较强,并可健运脾胃,故广泛用于米面薯芋乳肉等各种食积证。病情较轻者,单味研未服即有效,如《千金方》独用本品治消化不良引起反胃吐食;若配山楂、麦芽等,可增强消食导滞作用,治疗食积较重者。若与白术、山药、使君子等同用,可治小儿脾虚疳积。

2.肾虚遗精、遗尿。本品可固精缩尿止遗。如《吉林中草药》即以鸡内金单味炒焦研未,温酒送服治遗精;若以本品配菟丝子,桑螵蛸等,可治遗尿,如鸡肶胵散(《圣惠方》)。

3.砂石淋证,胆结石。本品入膀胱经,有化坚消石之功。《医林集要》以本品“烧存性”,治小便淋沥,痛不可忍。现常与金钱草等药同用,治砂石淋证或胆结石。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研未服,每次1.5~3g。研未服效果比煎剂好。

【使用注意】 脾虚无积滞者慎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泄利。”

2.《日华子本草》:“止泄精,并尿血、崩中、带下、肠风泻痢。”

3.《滇南本草》:“宽中健脾,消食磨胃。治小儿乳食结滞,肚大筋青,痞积疳积。”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鸡内金含胃激素、角蛋白、微量胃蛋白酶、淀粉酶、多种维生素与微量元素,以及18种氨基酸等。

   2.药理作用:口服粉剂后,胃液分泌量、酸度和消化力均见提高,胃运动机能明显增强;体外实验能增强胃蛋白酶、胰脂肪酶活性。动物实验可加强膀胱括约肌收缩,减少尿量,提高醒觉。鸡内金的酸提取物可加速放射性锶的排泄。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鸡内金或经适当配伍可用于治疗消化不良、体虚遗精、无阻力性尿失禁、小儿遗尿、尿频等多种疾病,疗效满意。近年还报道:用金矾散(炙鸡内金、枯矾各等分)以淡盐糖水送服,治疗婴幼儿腹泻100例,效果满意(云南中医杂志,1984,3∶21);服用由鸡内金、茵陈等组成的摩罗丹治疗萎缩性胃炎325例,每次服1~2丸,日3次,饭前服,连服3个月为1疗程,经胃镜复查,有效率60.9%(中医药,1989,3∶25);用鸡内金50g、青皮、陈皮各20g,研细末,每次服10g,日3次,治疗胃石症280例,治愈率96.8%(时珍国医国药,1988,2∶117);此外,又用本品治疗骨髓前角灰质炎后遗症、扁平疣等疾病。

【其他】鸡内金炮制后淀粉酶活性下降,而蛋白酶活性增强;醋鸡内金的氨基酸总量亦有所提高(中国中药杂志,1994,4∶222)。

鸡  矢  藤      Jishiteng

《生草药性备要》

 为茜草科植物鸡矢藤 Paederia scandens (Lour.) Merr. 或毛鸡矢藤P. scandens (Lour.) Merr.var.tomentosa (Bl.) H.—M. 的地上部分及根。主产于我国南方各省。多为野生,也有栽培品。夏季采收地上部分,秋冬挖掘根部。洗净,地上部分切段,根部切片,鲜用或晒干。生用。

【性能】  甘、苦,微寒。归脾、胃、肝、肺经。

【功效】  消食健胃,化痰止咳,清热解毒,止痛。

【应用】 

1.饮食积滞、小儿疳积。本品既消食化积,又健运脾胃。治食积腹痛、腹泻,可单味煎服或配山楂、神曲等同用;若配党参、白术、麦芽同用,治脾虚食少,消化不良。若用鸡矢藤根与猪小肚炖服,治小儿疳积,即《福建中草药》方。

2.热痰咳嗽。本品味苦性寒凉,入肺经,故能清热化痰止咳。治热痰咳嗽,单味煎服有效,或配瓜蒌皮、胆南星、枇杷叶等同用。

3.热毒泻痢,咽喉肿痛,痈疮疖肿,烫火伤等。本品甘寒苦泄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可单味煎服治红痢(《重庆草药》),亦治咽喉肿痛;或配合黄芩、金银花,以增强解毒之功;治痈疮疖肿、烫火伤,可内服,或鲜嫩叶捣烂外敷。

4.胃肠疼痛,胆绞痛,肾绞痛,痛经,分娩疼痛,神经痛以及各种外伤、骨折、手术后疼痛等。本品有良好的止痛效果,可治多种痛证,但以注射剂止痛最佳(《全国中草药汇编》)。

此外,煎汤外洗或鲜品捣敷,可治湿疹,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等。

【用法用量】煎服,15~60g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古籍摘要】

1.《生草药性备要》:“其头治新内伤,煲肉食,补虚益肾,除火补血;洗疮止痛,消热散毒。其叶擂米加糖食,止痢。”

2.《本草纲目拾遗》:“治瘰疬用根煎酒,未破者消,已溃者敛。”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全草含鸡屎藤苷、鸡屎藤次苷及生物碱、齐墩果酸等。叶含熊果酚苷。

2.药理作用:本品水蒸馏液腹腔注射对小鼠有明显镇痛作用,与吗啡相比,镇痛作用出现较慢,但较持久。可抗惊厥,镇静及局部麻醉。鸡矢藤总生物碱能抑制离体肠肌收缩,而增强离体子宫收缩力。醇浸剂有降压作用。另外可解动物有机磷中毒,并有一定抗菌、抗病毒活性。

3.临床研究:据报道:取鸡矢藤30g、红枣10枚,水煎服,日1剂,同时施行病灶清除术,并配合使用抗菌素,治疗慢性骨髓炎45例,27例治愈 (浙江中医药,1979,11∶410);以鸡矢藤注射液肌注,治疗百日咳49例,全部有效(湖北科技·医药部分,1976,2∶9);用鸡矢藤注射液临床催产165例,表明能加速产程进展,有效率96.12%(医学情况交流,1975,12∶28)。此外,又可治疗牙痛、外伤、疖肿、蜂窝组织炎、皮肤病、小儿脱肛、阑尾炎、黄疸型肝炎等疾病。

隔 山 消    Geshanxiao

《本草纲目》

 为萝藦科植物耳叶牛皮消 Cynanchum auriculatum Rayle ex Wight 的块根。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及东北各地。多为野生,亦有栽培品。冬季采挖,洗净晒干,切片。生用。

【性质】  甘、苦,平。归脾、胃、肝经。

【功效】  消食健胃,理气止痛,催乳。

【应用】

1.饮食积滞证。本品消食健脾作用较强。单味使用即有效,如单用粉剂,治食积饱胀(贵州《常用民间草药手册》);单味水煎剂治小儿痞块(《陕西中草药》);若与鸡矢藤、鸡内金同用,可治小儿疳积,宿食不消(《四川中药志》)。

2.脘腹胀痛。本品能理气止痛。常配青木香、砂仁治脾胃气滞之脘腹胀痛;若与柴胡、香附、白芍等同用,可治肝郁气滞的胁痛食少。

3.乳汁不下或不畅。本品能通气下乳,可单用本品炖肉食以催乳(《陕西中草药》)。

【用法用量】  煎服,9~15g;研未服,1~3g。研未吞服比煎服效果好。

【使用注意】  过量服用易引起中毒。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主腹胀积滞。”

2.《分类草药性》:“消食积,下乳,补虚弱。”

3.《陕西中草药》:“滋阴养血,健脾顺气,镇静止痛,催乳。”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隔山消含多种混合苷,以及磷脂成分、游离糖、维生素、氨基酸等。

2.药理作用:白首乌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白首乌提取的粗C21甾体脂苷能明显增强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白首乌甾体总苷有较强的体外细胞毒作用,其抗肿瘤作用可能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关;白首乌通过消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细胞的生物氧化而有一定抗衰老作用。另外,耳叶牛皮消(白首乌)还有促进毛发生长、降血脂、抑制心肌收缩、调节氧代谢等作用。

3.不良反应:本品过量服用会产生中毒反应。临床表现为流涎,呕吐,癫痫性痉挛,强烈抽搐,心跳缓慢等症状。中毒轻者,可催吐,洗胃及导泻;内服蛋清、牛奶或活性炭,并服镇静剂预防痉挛。本品毒性成分不明,可能是萝藦毒素,或者是强心苷。

  【其他】 隔山消在江苏作白首乌应用。

阿   魏    Awei

《新修本草》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新疆阿魏 Ferula sinkiangensis K.M.Shen 或阜康阿魏F.fukanensis K.M.Shen的树脂。主产新疆。春未夏初,盛花期至初果期,分次由茎上部往下斜割,收集渗出的乳状树脂,阴干。本品为不规则的块状和脂膏状。颜色深浅不一,表面蜡黄色至棕黄色,脂膏状者粘稠,灰白色。具有强烈而持久的蒜样臭气。多以生品入丸剂用。

【性能】  苦、辛,温。归肝、脾、胃经。

【功效】  化癥散痞,消积,杀虫。

【应用】

1.癥瘕、痞块。本品苦泄辛温行散,有化癥散痞之功。常与白芥子、三棱等同用,治腹中痞块,瘀血癥瘕等证,亦可配伍雄黄、肉桂,乳香等,制成硬膏外敷,如阿魏化痞膏(《何日中手集》)。

2.肉食积滞。本品有消食化滞之功。可治各种食积,尤善治肉食积滞,常配伍山楂、黄连、连翘同用,如阿魏丸(《证治准绳》)。

此外,本品还可用治疟疾、痢疾。

【用法用量】 内服,1~1.5g,多入丸、散,不宜入煎剂。外用适量,多入膏药。

【使用注意】 脾胃虚弱及孕妇忌用。

【古籍摘要】

1.《新修本草》:“主杀诸小虫,去臭气,破癥积,下恶气。”

2.《日华子本草》:“治传尸,破癥癖,冷气,辟温,治疟,并主霍乱心腹痛,肾气,温瘴,御一切蕈菜毒,”         

3.《本草衍义补遗》:“消肉积。”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阿魏含挥发油20.74%,其中部分硫醚化合物是其特殊臭味的来源。另含香豆精类化合物,树脂中含阿魏酸、阿魏酸脂等。

2.药理作用:阿魏能明显抑制未孕动物子宫的自发性收缩,但对孕兔离体子宫呈兴奋作用,二者作用相反,可能与动物体内孕酮水平有关;阿魏的脂溶性成分可抗生育。其挥发油有较强的抗炎活性,并可抗过敏和免疫;本品对动物肠管等多种器官平滑肌及肠主动脉条均有舒张作用,有可能成为解痉止痛药。

3.临床研究:据报道,以阿魏为主组方(阿魏、柴胡、甘草各1.5g,当归须、赤芍各4.5g,桔梗3g,水煎服),治疗血管瘤1例,效果良好,随访6年未见变化(浙江中医药,1979,6∶217)。 

(陕西中医学院  胡锡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