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的启示 泰国 林太深 在天台上种瓜菜,苗还未长,却见菩提树冒出了头。不久,菜苗出来了,树苗也长得更全了,我小心翼翼地把它移到小花盆里。三天后,当我从乡下回来,没有浇水的菜苗全死了,而小菩提树,它还坚强地存活着。我感到纳闷:楼高五层,这种子从何而来?这土已存放了一年多才开封的;那么,就是鸟儿从粪便里排出来的啰?但不管用何种方式传播,它的生命力之强盛,却是大多数植物都无法望其项脊的。我从未专门为它浇水,从浇菜漏出的水份已足够它的生长,你看那墙角裂缝处,除了天雨和露水,谁为它浇过水,它还不是好好活着么? 菩提树,它从不挑剔,砂砾堆,盐咸地,墙头屋角处,颓垣断壁中,它都可以生长、活命,它从不对土壤、肥料、水份过份诉求,只满足于能够成长。好比,一个旧日家境艰难的农家子弟,在少年和青年期间虽日子难度三餐不继,但仍能茁壮成长,甚至比城里家境富裕的孩子长得更魁梧更结实。不管在城市在乡村,只要人们需要,菩提树它,就像一把永不闭合的伞,全天候地为人群服务。甚至,它还敞开宽广的胸怀,让一大群鸟类栖息,供他们作巢哺崽,也引得来晨昏群鸟啼鸣,协助人类共同缔造一个和谐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泰国是佛教之邦,寺庙林立,哪个寺庙没有几株这样挺拔的华盖?想来与佛祖当年在菩提树下悟道多少有点关系吧?它的随风而来,粗活易长,求人甚少,予人甚多的品格,不正与佛教诸多教义相似吗?据记载:佛祖释迦当年端身心念苦修,六年之后,功行圆满,将成大道。此时他想:我若以苦修后赢弱之身示人,一般外道将会歪曲佛理,妄言自饿可以成道,故我应受食后成道。于是,他再来到尼莲禅河畔,浣衣洗澡,端坐河边。时有两牧牛女,对佛陀素来敬仰,特选肥壮母牛,入河洗浴,再挤取醇乳蒸成乳糜,献与佛陀;佛陀接受供养之后,体力恢复……于是佛陀在一棵高大郁茂的毕钵罗树下,向东盘腿趺坐,并发誓说:我如果不圆成无亡正等正觉的佛果,宁可粉碎此身,终不起座。 他便这样在树下思考解脱之道,经过四十八天趺坐,在十二月初七那天晚上,经历了超人间的恐怖和艳丽的境界,降伏了最后的烦恼魔障,示现种种美妙境界,到十二月初八子午时,终于大彻大悟,得成无上正等正觉,一切种智的佛果,终于成了佛陀,号曰释迦佛……成佛处称为菩提道场……毕钵罗树因佛祖在树下证得菩提正果,故称为菩提树,亦称觉树。 在趺坐冥思的四十九天中,佛陀得到菩提树的护荫,免于烈日曝晒,以佛陀的慈悲睿智,能不感菩提树的情?或许,在求道的徒步途中,佛陀早已注意到这树种的特质:不娇不骄,也不矜持,不求于人,随遇而安。所有这些,都被潸移默化地吸收进了佛教的经典教义裹。 相对于婆罗门教,佛教是更加平民化了。它没有太多的等级森严,佛教的创立宣示了教众一律平等,赢得了平民百姓的拥护;佛教对于僧人的衣食本来也极严格:食不甘味,把化缘得来的食物捞在一起搅拌,拌团而食;衣、百衲衣。不求华丽可口,只重温饱,远离舒适,摆脱物质的诱惑,才能涤净心灵,一心向佛,这,不也像菩提树的性格么? 在佛教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仍能窃见那菩提树的影子。在佛陀涅盘一千多年后佛教的传扬,曾无远弗至,随着印度僧人的脚步,凭着骆驼的驮载,以及玄奘们的虔诚,在亚洲的大部份地区,在中东乃至非洲,到处都可听到悠扬的钟罄之声,伴着优美和谐的梵音。这天籁之音,从海上飘来,从沙漠走来,伴着驼铃而来,于是我们仿佛又看到菩提树那从来处来的影子,以及趺坐冥想树下的佛陀轻微咳嗽的声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