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复习

 淄水渔夫 2012-01-15

黄帝内经》之名史籍首见于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最早提到者是西汉刘歆所撰的《七略》。

《素问》书名,最早见载于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灵枢》名称,最早见于王冰的《黄帝内经素问·叙》

公元六世纪,南朝齐梁间人 全元起 对《素问》进行了全面注释

明代马马莳编《灵枢注证发微》,是历史上全注《灵枢》的第一人

1.    为什么说《内经》汇总成编的时间是在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中后期?简要说明之?

答:上为《史记》还没提过《内经》;下为 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西汉刘歆的《七略》最早提到。如此推算,汇编成书时间当在《史记》之后、《七略》之前的西汉中后期。

2.    列举历代三位对《内经》分类注释的医家?

答: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李念莪《内经知要》、张介宾《类经》;

《内经》主要内容:包括《素问》81篇和《灵枢》81篇,各9卷。它分别从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等方面,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迄今在诊治学上仍具有指导意义。她的博大精深的科学阐述,不仅涉及医学,而且包罗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各项人类所获的科学成就。

重要注家:最早注家—全元起;贡献最大—王冰;

分类注释: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明,李念莪《内经知要》;明,张介宾《类经》;

通注: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清,高世栻《黄帝素问直解》

次注: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

《内经》学术体系的方法论特点主要侧重从 功能角度、整体角度、变化角度 把握生命规律。

壮火、少火 历代解释:1.壮火指药食中气厚性烈之品的性能作用,少火指药食气味温和者的性能作用;2.少火指正常生理之火,人体阳气的阳和、温煦作用,壮火指亢烈为害之火,为阳气亢旺而化的火邪。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说明在致病因素作用下人体内部产生的病理变化或病变类型。如“风胜则动”不是指直接感受风邪,指肝阳化风、血虚生风、热极生风等所致;“寒胜则浮”即使感受寒邪也要寒邪伤人阳气,阳虚里寒才会出现。

气厚为阳之阳;味厚为阴之阴。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xùn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chēn)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疾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积阳为天,积阴为地)也;阴阳者,血气之(和、与)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taī(胎)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作用)也。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写,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写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水谷充实)而不满(精气盈满),满而不实也。

魄门亦为五藏使:魄通粕。魄门,指肛门,使,使役、使用。1、指魄门受五脏支配而启闭;2、肛门能正常排出糟粕与浊气,有利于五脏气机的升降出入。亦体现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脏腑经络整体观。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郁乃痤。

煎厥:(病名,指过度烦劳,阳气过度亢盛,火炎则水干,阴精虚衰,又逢盛夏阳热之气,两热相合,如煎如熬,以致阴气竭绝而昏厥的病证)

薄厥:病名,指大怒而气血上逆所致的昏厥病症。张介宾注:“相迫曰薄,气逆曰厥,气血俱乱,故为薄厥。”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阴阳的基本特点]。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阳气的病理: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郁乃痤。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为什么?

“阳虚则外寒”寒邪侵犯人体,阻遏卫气不能宣达肌表,致寒邪独留于体表而产生外寒。指外感表证中恶寒症状产生的机理。

阴虚则内热”因劳倦太过,损伤脾气,使脾的运化升清功能失调,清阳不升则浊阴不降,谷气留而不行,郁而化热,熏蒸于胸中,产生内热。指脾气虚发热。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痛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政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以热药治疗真寒假热证,以寒药治疗真热假寒证。

塞因塞用[如小便不通用金匮肾气丸;大便不通用济川煎,补中益气丸],

通因通用[病本是实,如大承气治疗泄泻清水;妇女崩漏,用活血法]

治法逆从 用来治疗“至虚有盛侯”的假实证、“大实有羸状”的假虚证。

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外感热病皆属于伤寒: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论阴阳交的症状、病机与预后: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脉不因汗出而衰)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停留)迟。泣(she凝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邪侵入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为什么? 

答:[1、肺主治节,治节全身气血营卫;2、肺朝百脉,百脉之病五脏六腑之病都可以通过经脉影响到肺]

 

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 面浮肿气逆也。  为什么?

答:1、肺之经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胃失和降可通过经脉使邪气上传于肺;2、气血化生乏源可致土不生金,又可致卫气不充,外邪侵犯皮毛内舍于肺;3、脾胃失健运,聚痰成饮,上逆于肺。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着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五脏皆有合(肝合筋,肺合皮毛等),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躄也。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谿谷(肌肉、骨节之间的缝隙小者为谿,大者为谷),与阳明合于宗筋(前阴),阴阳(扌忽zhǒng)宗筋之会,合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五脏者中之守也(五脏藏阴精而守护精神)

夫精明五色者,气(五脏之气)之华也。

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

平人何如?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日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各方地域病之不同? 

东方之域,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

西方者,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

北方者,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

南方者,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

中央者,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

病有标本:标本是病程中相对的概念(在本段中,先病的叫本,后发之病叫标)

刺有逆从:针刺有逆治和从治的不同(病在本而治标,病在标而治本叫逆,病在本治本,病在标治标叫从)

标本相移:本病或标病那个先治不是固定不变的,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视具体情况而定。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栗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导引之。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宛yù陈莝,微动四极(四肢),温衣缪剌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汗孔,发汗法,宣肺),洁净府(膀胱,利尿法),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去宛陈莝:宛,积也,通郁结;陈,久也。宛陈,指血脉中的郁滞。陈莝,是陈旧的铡碎的草,

指驱除体内蓄积的水液、血脉中的郁滞;活血化瘀。也可解为“宛陈则除之”治则的另一种表述,针对皮部血络病变治则。

 

 

古代人养生原则是什么?

皆谓之虚邪贼风(泛指六淫邪气),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春,发陈(启发故旧,推陈出新);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

夏,蕃秀(茂盛而美丽);夜卧早起,无厌(倦怠)于日,

秋,容平(万物容态形容,平静平定);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冬,闭藏(阳气潜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什么叫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是《四气调神大论》提出的养生原则,指春夏顺应生长之气以养阳;秋冬顺应收藏之气以养阴。

历代注家有三种不同认识:1、王冰,阴阳互制论;2、张介宾,阴阳互根论;3、张志聪,内外阴阳虚胜论。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几个胀(水胀,肤胀,鼓胀)的区别?黄帝问于岐伯曰:水与肤胀、鼓胀、肠覃xùn、石瘕、石水,何以别之?岐伯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黄帝曰:肤胀何以候之?岐伯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上“鼓”下“空”)(鼓空)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窅yǎo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

 

沉浊为内,浮泽为外。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为脓,赤甚者为血痛,痛甚为挛,寒甚为皮不仁。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搏,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积神于心,以知往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