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女子礼仪

 凉音轻衣 2012-01-17
相见礼”是我国古礼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简略来说,就是相互见面的礼节。这些礼节规范着各色人等的日常生活,给人们的行止坐卧提供了准则。这些理解都是人们观念的反应,因此一个简单的礼节背后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趋


(二)拜


(三)拱手



(四)作揖



(五)唱喏


(六)长跪



(七)鞠躬



(八)寒暄


(九)叉手



(十)仕女见男子礼俗



道万福也是属于古代女子礼节。唐宋时妇女与人减免行礼之时常口道“万福”,意为祝对方多福。行礼时双手手指相扣,放至左腰侧,弯腿屈身以示敬意。



一、立容:
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闲二寸,端面摄缨。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参考文物,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古人是很通融的^_^)。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
我们常见夫子行叉手礼的像——但这个动作应当是配合磬折来表达敬意的——也就是说,腰应当同时弯曲大概三十度。当然,处于艺术上的考虑,画家还是画成了直身。
应用:窃以为经立是汉服同道必须注意的,对师长应当共立。鉴于现在人不行大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头示敬是必须的。
二、坐容:
贾子曰: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参考文物,汉代的经坐(这在古人就叫坐,现在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
应用:随着汉文化的复兴,会有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雅坐。若在这种正规场合,您只能通过稍稍上下膝盖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劳。当然,对于友人聚会等生活场景,大家箕距(臀部着地,两腿叉开)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盘腿)都行。
三、行礼:
1、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2、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正规场合,对朋友。
3、拱手:类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动。
4、颔首致意。
5、正规拜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着地,额头贴手掌上(这叫拜),然后直起上身,同时手随着齐眉(这叫兴)——然后根据礼节,平身或再拜……平身时,两手齐眉,起身,直立后手放下。
6、一般拜礼(用于雅坐时):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盖支撑身体,然后拜手(手至地,头贴手)或叩头(头扣地)或稽首(时间长)或顿首(时间短)。
7、女子行礼:本着平等的精神,不要求女子特殊行礼。但处于忍让的风度——女子行礼两手合拢放胸前,微屈膝,微低头即可;若拜礼,上身直,膝着地,拢手下垂,头微低,即可。
应用:5用于一般用于祭祀,或非常敬重的场合。6用于雅坐时。1到4,应当作为汉服时的日常行礼,依据具体情况——对方受尊敬的程度,和具体场合容许你表现礼节的程度……现在人缺少礼仪观念,不必过分要求,但拱手应当能做到。如果在与人交谈的时候又有人来,当注意问候时要根据身边人的情况,决定行礼的程度。
四、迎宾:
古人迎宾讲究衣冠严整,所以如果主客在门口不期而遇,那么主人会装作不认识,不理不睬地把门关上,等换上衣服再开门迎宾。迎宾时,主人立在门右(其实就是主人在东,客人在西——如果在外面迎接客人就更是如此),客人走门左。迎客进门以后,为客人指路,每到拐角,要说“请”,客人答“请”,要为客人开门、掀帘子……主人请客人上座(就是做到右边的椅子上),客人请辞——最终看情况决定坐次。
今天这一切都不必要了。由于现在建筑布局多样,所以不可能主位客位分清楚,但主人引路,客人后主人行,是应当把握的精神。
五、宴请:
东道先说“请”,客人辞让,东道固请,同时拿筷子就可以了,不必过分谦让。
喝茶、饮酒时,用左手的大袖挡住杯子,以求雅观。
总之,原则是:心安则行之,可以行则行之——其他不强求。
 
 
 
关于服丧的规定:三从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仪礼 丧服子夏传》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周礼天官九嫔》
妇德谓贞顺(品德)
妇言谓辞令(辞令)
妇容谓婉娩(仪态)
妇功谓丝炱(手艺)

《童子礼》关于行礼,饮食,行走都有描述。
明·屠羲时 - 童子礼《易》曰:“蒙以养正,圣功也。”而养正莫先于礼。盖人之自失其正,以自外于圣人之途者,率以童幼之年,不闻礼教。则...
行礼:直接复制了
拱,行礼起始型。拱手,男子左手压右手,左手大拇指掩右手大拇指,女子右手压左手,右手大拇指掩左手大拇指,当胸。此先秦之明,甚至之清皆如此也。然,行于凶礼,男子则右手压左手,女子亦反之。此男子吉事尚左,女子吉事尚右。左阳而右阴,吉阳而凶阴,男阳而女阴,是故阳阳而阳,阴阳而阴,阴阴而阳。行于阳事则以阳显,行于阴事则以阴显是也。
《礼记?内则》曰:凡男拜尚左手,女拜尚右手。
《礼记?檀弓上》曰:孔子与门人立,拱而尚右,二三子亦皆尚右,孔子曰:“二三子之嗜学也,我则有姊之丧故也。”二三子皆尚左。郑玄注:丧尚右,右,阴也。吉尚左,左,阳也。
孙希旦《礼记集解》卷八:凡拜,男尚左手,左阳也。其拱亦然。凶事则尚右手,反吉也。妇人则吉事尚右,凶事尚左。
《说文》之一,徐铉注:两手大指相柱也。故此处存疑。
揖,厌。
揖,拱手后推手向外。厌,拱手后引手向内,近于胸。厌,汉代之后鲜见,与揖同。《仪礼,乡饮酒义》:“主人揖,先入;宾厌介,入门左;介厌众宾。”郑玄注:“宾之属相厌,变于主人也。推手曰揖,引手曰厌。今文皆作揖。”《说文?手部》:“揖,攘也。一曰:手着当胸曰揖。”则《说文》之一曰:“揖、厌同,与《仪礼》今文同。”
揖、厌,必辅以磬折,即鞠躬。《礼记?玉藻》:“进而揖之,退则扬之。”郑玄注:“揖之谓小俯也。扬之谓小仰也。”
先周,秦汉时期,揖,小俯,手可不垂。长揖,则垂手。宋以后,无长揖,揖则垂手至膝。
宋,王虚中《训蒙法》:凡揖人时。则稍阔其足。其立则稳。揖时须是曲其身。以眼看自己鞋头。威仪方羙。观揖时亦须直其膝。不得曲了。当低其头。使手至膝畔。又不入膝内。则手随时起。而乂于胸前。揖时须全出手。不得只出一指。谓之鲜礼。揖尊位则手过膝下。亦以手随身起。乂手于胸前也。
明,屠义英《童子礼》:肃揖,凡揖时,稍阔其足,则立稳。须直其膝,曲其身,低其首,眼看自己鞋头,两手圆拱而下。凡与尊者揖,举手至眼而下;与长者揖,举手至口而下。皆令过膝。与平交者揖,举手当心,下不必过膝,然皆手随身起,乂于当胸。
撎,肃,肃拜。
撎同揖,亦特指长揖,肃拜。
《说文》云:“撎,举首下手也。”
《文选?潘岳<西征赋>》:“肃天威之临颜,率军礼以长撎。”刘良注:“撎,揖也。”
《周礼?大祝》,“辨九拜”,郑司农云:“肃拜,但俯下手,今时撎是也。”可见,撎为汉后才有之礼。
肃,俯首,两手垂,不跪。肃为军人所用,鞠躬垂手而不屈膝。《礼记?少仪》:“武车不式,介者不拜。”郑玄注:“军中之拜肃拜。”
《左传?成公十六年》曰:“为事之故,敢肃使者。”言君辱命来问,以有军事不得答,故肃使者,肃,手至地,若今撎。
此处之“至”,应理解为“伸向”。
肃拜,女子拜礼,不跪,不鞠躬,垂手屈膝低头。唐以后,万福礼之源头也。
宋、明人认为肃与肃拜大体同,鞠躬屈膝之事有礼仪权益,分行礼情况场合而变。朱子注云:“古者,妇女首饰盛多,如副笄六珈之类伏于地上。”因此女人不跪。而清人则认为肃与肃拜不同,肃不跪,而肃拜跪。清人段玉裁释拜云:“肃与肃拜,当为二,《左传》之肃,不言拜,则肃而不拜,未尝跪也。’《礼记?曲礼》曰:‘为其蓌拜。’”段玉裁按《公羊传》注:“作为其如蹲,此皆言不便于跪,故肃以为礼,肃,盖如后世长揖……肃拜者,跪而举首下手也。揖者,立而举头推手也,肃者,立而低头下手,如今人之揖也。跪而举头下手为肃拜,下手如拱,并未分散。”
另一引证是,《礼记?曲礼上》:“介者不拜,为其拜而蓌拜。”郑玄注:“蓌则失容节。蓌犹诈也。”此处多文有引。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蓌,子卧反又例嫁反,诈也,挫也……卢本作‘蹲’。按谓甲胄在身,不能折腰,欲拜则如蹲踞然,故不拜。”故又有清人认为肃时不跪而蹲。

在下同宋、明人观点,认为肃、肃拜皆不跪,更不可能蹲。《礼记?少仪》:“妇人吉事,虽有君赐,肃拜。为尸坐,则不手拜,肃拜。为丧主,则不手拜。”郑玄注:“肃拜,拜低头。手拜,手至地。妇人以肃拜为正,凶事乃手拜耳。”郑众、郑玄均不言肃拜跪,仅云“俯下手。”从汉人注,故而以肃、肃拜皆不跪。如果肃拜跪,那肃拜与扱地之别则微乎其微。
今有人认为肃拜就是手拜,则非也。手拜乃扱地也。
扱地。
扱地,在下认为即手拜。跪,手至地,而头不至手,仅小俯。《仪礼?士昏礼》:“妇拜,扱地。”郑玄注:“扱地,手至地也。妇人扱地,犹男子稽首。”贾疏云:“‘扱地,手至地’者,以手之至地谓之扱地,则首不至手,又与男子空首不同。云‘妇人扱地,犹男子稽首’者,妇人肃拜为正,今云扱地,则妇人之重拜也,犹男子之稽首,亦拜中之重,故以相况也。”
若想要手至地,则必须要跪。因而此乃妇人唯一之跪拜礼,用于见舅姑、如庙。
拜。
拜,先跪而拱手,头俯至于手,与心平。(钱玄著三礼辞典)拜狭义亦作空首之意也。《说文》杨雄曰,“拜,从两手下也。”
《荀子?大略篇》平衡曰拜。注谓,磬折,头与腰平。此处疑为揖亦鞠躬平腰,则手自然而垂,如《清明上河图》之庶民揖也。此处存疑。
拜,宋明时期跪时先屈一腿,后一腿再跪。
明,屠义英《童子礼》:拜起,凡下拜之法,一揖少退。再一揖,即俯伏,以两手齐按地。先跪左足,次屈右足,顿首至地即起。先起右足,以双手齐按膝上,次起左足,仍一揖而后拜。其仪度以详缓为敬,不可急迫。
有人谓双膝先后跪之为胡人之跪。在下认为此跪先秦即如此。着汉服者衣身过长,若双膝齐跪,则起立不便,有碍行礼。又贾子曰:“跪以微磬之容,揄右而下,进左而起,手有抑扬,各尊其纪,跪容也。”
郑注九拜,杜子春云:“振读为振铎之振。动音恸。奇读为奇偶之奇。谓先屈一膝,今雅拜也。”或曰:“奇读为倚。倚拜谓持节持戟拜,身倚之以拜是也。”郑大夫云:“动读为董,书亦或为董。振董,以两手相击也。奇谓一拜也。褒读为报,报拜,再拜是也。”郑司农云:“褒拜,今时持节拜是也。肃拜,但俯下手,今时撎是也。介者不拜,故曰‘为事故,敢肃使者’。”郑玄谓:“振动,战栗变动之拜。书曰‘王动色变’。一拜,答臣下拜;再拜,拜神与尸也。”故而在下从之,以九拜为九种拜型,而奇拜、褒拜非奇偶之拜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