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痢疾

 淄水渔夫 2012-01-26

1、概述:痢疾是因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而致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临床特征,重症表现为疫毒疾病,其病情凶险,儿童多见,起病急聚,在腹痛、腹泻尚未出现之时,即有高热神疲、四肢厥冷、面色青灰、呼吸浅表、神昏惊厥,而痢下、呕吐并一定严重。

2、病因病机:疾病病因有:饮食不节为内因,外感湿热、疫毒之邪为外因。内、外之邪,蕴积大肠,累及脾胃,伤及肾脏,致使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发为痢疾。初期多为实证,多因湿热或寒湿所致;久痢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疫毒痢为湿热疫毒内侵,毒盛于里,熏灼肠道,耗伤气血;休息痢为痢疾失治,迁延日久,或收涩太早,关门留寇,正虚邪恋,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愈。

3、诊断:⑴多有饮食不洁史;⑵急性期好发于夏秋之交,慢性则四季皆见;⑶临床表现:以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排赤白脓血便为主症。急性痢疾起病急,病程短,可伴恶寒、发热;慢性痢疾起病缓慢,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而疫毒痢则病情严重,以儿童为多,起病急骤,在腹痛、腹泻尚未出现之时,即有高热神疲、四肢厥冷、面色青灰,呼吸浅表、神昏惊厥,而痢下、呕吐并不一定严重。

4、辨证论治:辨证首辨虚实证:实证见于初痢及年轻体壮者;虚证者见于久痢及年高体弱者。次辨气血:邪伤气分,痢下白多赤少;邪伤在血分,痢下赤多白少,或以血为主。治疗原则是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具体分型论治如下:

⑴暴痢

①湿热痢:腹部疼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粘稠如胶冻,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蕴结、熏灼肠道、气血瘀滞所致,治疗宜清热导滞、调气行血,方药选用芍药汤加减:芍药、黄连、黄芩、大黄、当归、槟榔、木香、肉桂、炙甘草等。

②疫毒痢:起病急骤,壮热口渴,头痛烦躁,恶心呕吐,大便频频,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后重感特著,甚则神昏惊厥,舌红绛,苔黄燥,脉滑数;为疫邪热毒、壅盛肠道 、燔灼气血所致,治疗宜清热解毒、凉血除积,方药选用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白头翁、秦皮、黄连、黄柏、芍药、黄芩、大黄、当归、槟榔、木香、肉桂、炙甘草等。

③寒湿痢:腹痛拘急,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为纯白冻,里急后重,口淡乏味,脘胀腹满,头身困重,舌质或淡,舌苔白腻,脉濡缓;为寒湿客肠、气血凝滞、传导失司所致,治疗宜温中燥湿、调气和血,方药选用不换金正气散加减:厚朴、藿香、甘草、半夏、苍术、陈皮、生姜、大枣等。

⑵久痢

阴虚痢:痢下赤白,日久不愈中,脓血粘稠,或下鲜血,脐下灼痛,虚坐努责,食少,心烦口干,至夜转剧,舌红绛少津,苔腻或花剥,脉细数;为阴虚湿热、脉络受损、大肠失职所致,治疗宜坚阴泄热、扶正止痢,方药选用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加减:黄连、黄芩、阿胶、白芍、鸡子黄、干姜、当归等。

②虚寒痢:腹部隐痛,缠绵不已,喜按喜温,痢下赤白清稀,无腥臭,甚则滑脱不禁,肛门坠胀,形寒畏冷,四肢不温,食少神疲,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为脾肾阳虚、寒湿内生、阻滞肠腑所致,治疗宜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方药选用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加减:赤石脂、干姜、粳米、人参、当归、白术、肉豆蔻、肉桂、炙甘草、白芍、木香、诃子、罂粟壳等。

③休息痢:下痢时发时止,迁延不愈,常因饮食不当、受凉、劳累而发,发时大便次数增多,夹有赤白粘冻,腹胀食少,倦怠嗜卧,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为病久正伤、邪恋肠腑、传导不利所致,治疗宜温中清肠、调气化滞,方药选用连理汤加减;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黄连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