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律诗格式 ○
五言绝句仄起式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特别提示: 此五言绝句的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仄平平〔用平韵〕”,其余不变。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使用另一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 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注】“·”表示在兼顾音律和谐前提下可平可仄。“△”表示韵脚。
|
○ 例词参考 ○
|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对雪献从兄虞城宰
〔唐〕李白
昨夜梁园里,弟寒兄不知。 庭前看玉树,肠断忆连枝。
|
|
 |
五言绝句平起式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特别说明: 此五言绝句的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用平韵〕”,其余不变。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使用另一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 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注】“·”表示在兼顾音律和谐前提下可平可仄。“△”表示韵脚。 |
○ 例词参考 ○
|
听 筝
〔唐〕李 端
鸣筝金粟桂,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是误拂弦。
|
|
 |
五言律诗仄起式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特别提示: 此五言律诗的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用平韵〕”,其余不变。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使用另一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
【注】“·”表示在兼顾音律和谐前提下可平可仄。“△”表示韵脚。 |
○ 例词参考 ○
|
五律·春望
〔唐〕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
 |
五言律诗平起式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特别提示: 此格五言律诗的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用平韵〕”,其余不变。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使用另一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
【注】“·”表示在兼顾音律和谐前提下可平可仄。“△”表示韵脚。 |
○ 例词参考 ○
|
五律·山居秋螟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青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
 |
七言绝句仄起式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特别提示: 此七言绝句的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可用仄韵)”,其余不变。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注】“·”表示在兼顾音律和谐前提下可平可仄。“△”表示韵脚。 |
○ 例词参考 ○
|
为女民兵题照
〔当代〕毛泽东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
|
|
 |
七言绝句平起式
|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特别提示: 此七言绝句的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可用仄韵)”,其余不变。 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型中,可使用另一特定格式:“仄仄平平仄平仄”。 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注】“·”表示在兼顾音律和谐前提下可平可仄。“△”表示韵脚。 |
○ 例词参考 ○
|
早发白帝城
〔唐〕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
 |
七言律诗仄起式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特别提示: 律诗首句多为押韵。 此格七言律诗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可用仄韵〕”,其余不变。 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型中,可使用另一特定格式:“仄仄平平仄平仄”。
【注】“·”表示在兼顾音律和谐前提下可平可仄。“△”表示韵脚。 |
○ 例词参考 ○
|
七律·书愤
〔宋〕陆 游
昌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认堪仲伯间?
|
|
 |
七言律诗平起式
|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特别提示: 律诗首句多为押韵。 此七言律诗的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可用仄韵〕”,其余不变。 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型中,可使用另一特定格式:“仄仄平平仄平仄”。
【注】“·”表示在兼顾音律和谐前提下可平可仄。“△”表示韵脚。 |
○ 例词参考 ○
|
七律·登庐山
〔当代〕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七律·长征
〔当代〕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格律诗中相关词语解释
【孤平】律诗忌犯“孤平”。所谓“孤平”,指有韵脚的诗句中,除韵脚之外若出现了孤立的单平声字,便视为“孤平”。说明:韵脚单平声,不算孤平。仄起句中或无韵脚的诗句中出现单平声,通常不 忌“孤平”。见李白诗《对雪献从兄虞城宰》“肠断忆连枝”。 另有一种特定平仄格式,自唐以来便被认可,当谨记:
五言:“平平平仄仄”,可换作“平平仄平仄”。 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可换作“仄仄平平仄平仄”。
【拗救】所谓拗救,是针对诗句中犯了“孤平”的补救。如该用平声的字用了仄声,便改其相邻位置的一个仄声字为平声,以此来保证两个平声。 例如:
“平平仄仄平”〔原格〕→“仄平仄仄平”〔句首出现孤平〕→“仄平平仄平”〔于第三字补救一个平〕。
这便是拗救,亦称为“拗补”。这里所谓的“拗”,即指不同顺,当然是指脱离格式而言。 例如:
〔李白·对雪献从兄虞城宰〕昨夜梁园里,弟寒兄不知。庭前看玉树,肠断忆连枝。(“兄”补“弟”)
【拗句】指脱离格式的不和谐的句子。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所谓“一三五不论”,即指诗句中通常第一、三、五字可不论平仄,当然对于五言诗来说只能是“一二不论”。但“一三五不论”的前提是,不得违背“忌犯孤平”规则。“二四六分明”,即指严格履行规定的平仄格式 ,当然也是特殊情况除外。
【粘对】是指律诗平仄格式中的一种搭配方式。“对”,是针对一联中两个句子“平仄相对”而言,如第一句第二字为平,第二句第二字必为仄。“粘”,是针对两联相邻的句子“平仄相同”而言,如上联尾句第二字为平,下联首句第二字亦必为平。
【诗联】律诗中,按顺序以两句为一组句,人们常把一个组句称为“一联”,一首律诗分为四联,并依次分别命名为: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
【平仄】所谓“平”和“仄”,即古人于诗词格律中规定的“阴平、阳平”和“上声、去声”的声调格式,基本类似于今代四声调中的“一声、二声”和“三声、四声”。古音与今音是有些区别的,当代人按格律写诗词,当然应该完全遵照今人的读音习惯。格律本身即力求语言声调上的谐美,而这种谐美,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语音习惯和语言环境基础之上的,否则,就难以称为谐美。今代有些人往往忽略这一点,偏偏要向古音古韵中寻找所谓的谐美,甚至强调到让多数人都不知所以然的“入声”上来,认为只有如此才能显现古人遗留下来的诗词格律的韵味,结果写出来的东西反倒令人绕舌拗口,了无情趣。 顺便再探讨一下“平仄”实用效果问题。诗句中的“平”或“仄”,其实均各包含两个声调,按照诗词格律写诗作词,并非仅仅符合平仄格式便能保证你写出音韵谐美的作品。在遵照诗句平仄格式的基础上,结合诗句构意及整体音韵效果,还应于平仄中考虑其各自两种声调的搭配。比如,在句中需揣度的某字应“平”,究竟用“阴平”合适,还是用“阳平”合适?若某字应“仄”,究竟是用“上声”还是用“去声”?这也是你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有一个权衡的,当然这也是一个经验上的问题。
写在编选校注《诗词格律》之后
本次编选校注《诗词格律》,参照资料为《钦定词谱》和《白香词谱》。但于参照中,又就其不合理之处适当予以取舍,或修缮补正。自晚唐而宋,纷纷以征新声而作词者可谓风起云涌,故词牌千余数,亦不无鱼龙混杂。又后人仿填之中,多有破格发挥者,致一调而变格多体;变格虽有精华,其实亦有糟粕。愚以为,不足以就其格式或变格而逐一考究临仿。而《钦定词谱》枚举庞杂,列附变体不厌其烦,乃至前人填词中随机多用或少用一韵,亦被视为一种变格,实乃不得其法。其实,宋人填词,除正当用韵之句外,它句末字亦常出现协韵,多属随机措辞掇字之巧合,概非刻意求韵于此;撰谱者依此另列别格,不无强作窠臼之嫌。 本稿编选仅以常用词牌及格式优美者为主,并针对各词牌格式要点,附加“特别提示”,以供诗词爱好者研习参照。其中要点提示,旨在点示其美,而不在故弄玄虚。 谈及仿填诗词格律,笔者一贯坚持今人当以今音定平仄,以今声谐韵律,是谓脍炙今人之口。又以为诗词格律中某些戒律并不十分重要,必要时允许酌情打破,尤其旧词律中所标定的入声韵,可一概忽略,而代之以常韵。在编校诗词格律中,经阅读核对大量古人例词而得知,古人填词常酌情小动律中平仄,亦常有随机添字减字而不拘小节。今常闻类“学究”者训:古人创建词调或填词,或后有摊破变体及平仄易调等,均以乐谱为据而不失乐律,故今人填词悉遵守古人一声一韵,方不失章法。乃至严规韵脚沿袭入声之说,甚至要求标明宫商中吕。凡此种种,可谓循规蹈矩之态可掬。其实宋以后,词作为诗之另体,多以咏诵为主,即便付之唱板,亦绝不至于一概尘索汉乐唐谱,况宋人张炎曾云:“旧谱零落,姑置勿论”。实不知当代“学究”所言之“乐谱”终为何物? 中华古代诗词,时隔数百年乃至数千年而犹被今人所津津乐道、吟诵不疲,必有金玉之声、兰蕙之质蕴于其中。然而独特语言文字表现形式及其深厚文化传统底蕴,恰是建塑中华诗词文化丰碑之根基与柱梁。因而,诗词格律,做为善于表现中华诗词吟咏特色一种形式,理应在现代诗文化之创新与拓展中得以继承和借鉴。如今人在继承古代诗词艺术要领基础之上,发扬宋人词格律创新精神,于“类词体诗”创意上独辟蹊径,或可重新走出一片光明,或可再铸一番辉煌。此便是本人编选校注《诗词格律》之痴心所在。然虽不懈竭诚之意,仍难免出现疏忽纰漏或力有所不济,还望关注者勇于斧正,还望见仁见智者不吝赐教。 最后,有必要再表明笔者心迹: 欲格律诗词不亡,跳脱古声韵为首要。格律本方便于我,何必视之如行险履绳?
璞如子 2008.09.29 联系信箱:http://www.360doc.com/mailto:lnzgw@sohu.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