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拗救解说

 杏坛归客 2015-04-16

 

格律与拗救是孪生姐妹

    律绝的某些字位上,应仄而用平或者应平而用仄,称之为拗;在本句或者对相应位置上,以相同的方式,即:应平而用仄或应仄而用平,给拗折所造成的声调上的失衡以补救,称之为救,于是不以为病。

    以前,我以为是先有格律而后有拗救,要隔相当长的时期。后来发现不对,格律和拗救应当是同时产生的。就是说,在唐初,五、七言格律诗初创时,拗救也及时被提了出来:不久,随着格律诗的完备,拗救之法也形成了。在唐初四杰及其同时代诗人的律诗中,我们就会发现有很多用了拗救的律诗。(为了说明方便,我们借助王力先生所写的律诗的四种基本句式来说话。其式是:A:平平  仄仄平平仄,B:仄仄  平平仄仄平。C:仄仄  平平平仄仄,D:平平  仄仄仄平平。[每句中间断空,空后为五言])首先看到的是C式句的三拗四救,如,无人信高洁”(骆宾王《在狱蝉》)宁为百夫长”(杨炯《从军行》)无为在歧路”(王勃《送杜少府这任蜀州》)遥遥去巫峡”(陈子昂《渡荆门望楚》)情人怨遥夜”(张九龄《望月怀远》)等。在此同时也出现了出句拗,对句救的情况。五言A式句第三字拗,与其相对的B式句第三字救,这种例子已不少见。如,白居易早年所作《赋得古原草送别》的颔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王维的《终南别业》的颈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这种拗救在七言中体现于A式句五字拗或六字拗,由与其相对的B式句的第五字救。这类例子中,最有意思的是崔颢的《黄鹤楼》。这首写于律诗初创阶段,有着以古入律痕迹的千古名篇,给我们的东西太多了。其中一条就是它的颈联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可以说是七律早期为数不多的对句拗救的典型例证。王维的五律《归嵩山作》的颔联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和贺知章的七绝《回乡偶书》的结联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则双双证明了对句救和本句自救这种较复杂的拗救法,也是在律诗形成的初期产生的。看,格律与拗救确实是孪生姐妹吧。

    在那个时代参与其事的人们的情形或许可以想见,他们一方面为创建近体诗而努力,而兴奋。另一方面又为不甘于完全受其束缚而抗争,同样兴奋。结果格律和拗救一起诞生了,稳定了,把多少后人置于一千多年的持续的兴奋之中。对古体诗而言,律诗是创新,对律诗而言,拗救是革新,刘禹锡和白居易等人学民歌而翻成的杨柳枝则是更大的创新或革新。历史原本就是在不停地肯定,否定,又肯定,再否定的过程中前进的。

 

拗救是律诗格律的一部分

    拗救的实质是在坚持格律的前题下,对格律诗的某些政策法规作少许变通。诗人们由探索到创新而约定俗成,终于伴随律诗的形成也完善了一套拗救法。在后来的长期传承中,讲授诗词者,讲规矩必讲拗救:学诗词者,学规矩也必学拗救。事实上,拗救不仅成了诗词格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推动了后来诗词格律化运动的发展。有三种情况很耐人寻味。

    首先,拗句变成了律句。例如七言律诗的首字拗和B式句以外各句的第三字拗(即五言同式句的首字),人们已经不以为拗:对C式句的五拗六救(五六两处平仄换位),被王力先生称为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准律句,指出唐人的试帖也容许有这种平仄格式,可见它是一种正规的格式。他还统计了唐宋诗作,得出结论: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它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就是说。由约定俗成到法不责众,最后得到法律的保护。A式句拗到极处:一平六仄,由相对的B式句出手相救。这种例子经常被人们引用的是陆游的七律《夜泊水村》的颈联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出句只有字平声.第五和第六两字:有万双拗:对句的第五字字对出句双拗的有万两字实施有效救助,同时拯救了本句用拗的第三字字。得到了诗界的认可,后世不断有人克隆此法。例如方岳的《梦寻梅》的马蹄践雪六七里,山觜有梅三四花,李师中的《送唐子方之贬所》孤忠自许众不与,独立敢言人所难等,与陆游联如出一辙。但此法并非是宋人的发明,实际唐人早已施行。杜牧的名篇七绝《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结联的拗救用法正是陆游《夜泊水村》的颈联作法的先驱。而唐人的五绝和五律用此法拗救早已出现,甚至可以说习以为常。例如李商隐的《落花》: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遵曲陌,迢递送斜晖。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此诗的首联和颈联相同,都是出句后四字全用仄,对句第三字应仄用平,本句救第一字的应平用仄,同时救了出句的三和四两字的双拗。

    其次,拗体诗创为新体。如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渑轻尘,客合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诗《唐诗三百首》收为乐府,更多的本子直接檩明为七言绝句为绝句类。唐代配谱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阳关三叠》。人们把这种两联格式相同,并不相粘的诗称为阳关体,在唐诗中很常见,后来也代有人作,历久不衰。在当代首届中华诗词大赛中,杨启宇先生的《挽彭德怀元帅》:铁马金戈百战余。苍凉晚景月同孤。冢上已深三宿草,人间始重万言书。荣获一等奖。林从龙先生在点评此诗时指出:这首七绝用的是。阳关体杜甫不满足绝句有拗体,晚年致力创造拗体七律,并有《愁》、《暮归》、《晚发公安》和《白帝》等代表作传世。这种拗体效法的人不多,类似的作品也不多。与此不同的是,杨柳枝的传人却多得很,传世的杨柳枝作品则数不胜数。现代人的七绝,有相当一部分很通俗,律又不严,如果情味上再作作文章,就十分的杨柳枝了。

  再次,讲究音律。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一书在拗救一节将近结束时说:律诗一般总是合律的。有些律诗看来好象不合律,其实用了拗救,仍是合律。这种拗救的作法,以唐诗较为常见。宋代以后,讲究音律的诗人如苏轼、陆游等仍旧精于此道。每读至此,不由人不有所思。一是,拗救关系到律诗的合谐完美,音律之美是律诗美的一部分。看来,学诗,写诗,真的功夫在诗外,光抠字词不行,各种学问知识都要学,尤其少不得音律。二是,苏陆都是诗坛高手。他们之所以高,大约和精于拗救不无关系。

 

把拗救法及其精神传承下去

    拗救,使律诗严格的格律减少一点束缚,为诗人遣词造句争得一点自由,同时给平仄律固有的音乐美增加一点变化,律绝的格调因拗救(如七言第前两节实行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C式句实行仄仄仄平平仄平)而显得高古。可谓好处多多。用现代语言来说,是诗人和律诗双赢。可是王力先生讲拗救时,却说:我们今天当然不必模仿。但是,知道了拗救的道理,对于唐宋诗的了解,是有帮助的。这番话紧接在谈苏、陆精于此道之后。细品这些话,很有趣。一方面,告诉我们拗救可以使看起来不合律的律诗仍旧合律,并竖起苏、陆为后世的檩杆:另一方面,又劝说,知道了拗救的道理,能帮助人们了解唐宋就行了,不必模仿。真的是要我们不必模仿果真如此,为什么还不厌其烦地讲诗律,讲拗救呢是成书的时代的局限性造成的呀!言不由衷,理解万岁。王老先生是真心实意指导我们,并要求我们以苏、陆为榜样,要我们学习唐人,做好拗救,写好律诗。我们遇到了中华诗词重振的好时候,机会难逢,责任重大。即使是用普通话新韵写诗也有个拗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前所说,面对严格的规矩,为了达意而借拗救,是一种难能可贵的革新精神,或许更有利于正在重新振起的诗词大潮。所以,无论从那个角度讲,我们都应当认真学习,把拗救这份宝贵遗产传承下去。

  本人关注拗救一段时间了,开始也觉得难。后来在诗友交流中,为了便于掌握和记忆,我把七言律绝的拗救法编成了顺口溜,自己熟练了些,诗友们也觉得挺适用。在这里,愿意拿出来附在本文后边,向方家就教,与同好交流,不知妥当否。说明一点,还是用王力先生所檩的律诗的四个基本句式为本,限于七言,五言可缘同式推导。

 

王力先生所檩的律诗的四种基本句式来说话。其式是:
A:平平  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平仄仄平。
C:仄仄  平平平仄仄,
D
:平平  仄仄仄平平。

  附:七言律绝拗救口诀

一、首字和三字

七言首字最宽松,随意仄平都是工:

七言三字多可拗,唯有B式不通融。

二、  对句救

A句五六皆可拗,对句不能隔岸瞧。

发现AB出手,五仄变平是高招。

三、本句自救

B句三拗防孤平,本句之中找救兵。

五字变平解危难,自力更生就是行。

四、特殊格式

C句五六兴换位,特殊格式有风味。

使用此法要小心,三字持平不可废。

五、对句救和本句自救

B句五字有奇能,对句援手同步迎。

本句三拗不另请,一平双救方法灵。

六、D句不拗亦不救

D句生来性孤傲,牢守节操不胡闹。

最是五字拗不得,若拗便成三平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