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莫让“教参”禁锢了我们的头脑

 一路顺风666 2012-02-13

莫让“教参”禁锢了我们的头脑

  教参可谓是我们老师们的“法宝”与亲密伴侣。备课中有疑惑了,或者把握不准了,便会自然的打开教参,让其为我们指点迷津。可以说,教参帮了我们很大的忙。不知老师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时间久了,我们越发地离不开教参了:一篇课文的中心是什么,层次结构怎么划分,应该确定什么样的目标,重点难点在哪,该设计哪些问题,等等等等,教参上应有尽有,参照其说,轻松便捷,自以为得了个不二法宝而常常沾沾自喜。

  不幸的是,我渐渐发现,与轻松备课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课上的费劲伤神。学生在课堂上反应冷淡,了无激情;而学生冷不丁的一个“反质疑”竟能够将我搞得手足无措。如此三番五次,莫说学生对我的教学渐有微词,就连自己也开始怀疑自己。

  为什么会这样呢?经过和多位学生的深入交谈,我了解到,在课堂上我设计的问题,有的过于深刻,学生难以解决;有的却过于简单,不具有实际探究价值;对学生的一些疑惑,回复的状态仓促,语言不能够准确到位……问题的设计来源于教学参考书;由于过分依赖了教参,自己对课文没有深入领会,自然难以面对学生们各种各样的思维成果。原来都是教参惹的祸!

  但转瞬之间,我就意识到这并不是教参的错。毋庸质疑,教参向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不少实际问题。教参虽然不是“百宝箱”,但它给我们提供的东西还是值得肯定的。问题的关键是,我在运用教参时候出了问题——过分的依赖而丢失了主见,过分关注而限制了视界。那么怎样才能用好教参呢?我想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备课时按照课标精神先当一回学生——学书,然后再当先生——教书。

  备课时,先要探究性学习,不看教参,也不找资料,独立里探究。(以前教学当中,思索这一课怎样指导学生探究,总想不出办法,害得人好苦。)自己抱着探究的心态去学习课文、研究课文,真正把握教材内容,明确知识点、重难点,探究重点词句段。在此基础上,参照教学参考书,消除疑惑,明确认识。见解相同,你就会产生“英雄所见略同”的快感;见解不同的,你会进一步思考孰是孰非,发现自己的偏误,就有新知增添;坚信自己的正确,又可以平等对话。自己思考不到的地方,也有教训:为什么没有朝这个方面去想呢?

  已经将课文学习过了,再去思考教学。经过这么一番探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会成为你自觉的要求。而该在哪个地方设疑,提什么问题,学生会有什么疑问,怎么组织,怎么指点,如何引导学生探究解决,结果会怎样,教师心中应该是有数的。我们需要获取的是教参的提示或帮助。

  教参虽好,可我们不能太贪心了呀。否则我们会成为教参的奴隶,会让教参的“参考”左右了自己的头脑;做教参的主人吧,保持主见,根据需要,适当借鉴,让教参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