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七)略普通动词。例如:
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95.2.a)
(故国犹遭兵马,他乡亦闻鼓鼙。)
古墙犹竹色,虚阁自钟声。(95.4.b)
(古墙犹存竹色,虚阁自送钟声。)
万象皆春气,孤槎自客星。(95.4.c)
(万象皆呈春气,孤槎自载客星。)
诸姑今海畔,两弟亦山东。(95.5.a)
(诸姑今在海畔,两弟亦在山东。)
看花虽郭内,倚杖即溪边。(95.11)
(看花虽在郭内,倚杖即至溪边。)
20.18在散文里,只有判断句的副词可以直接和判断语相联结(皆兄弟也,岂虚语哉);叙述句的副词,绝对不能和目的语相联结而略去动词。上面诸例中,只有万象皆春气一句依散文的语法勉强可通,因为可认为判断句,译成万象皆是春气;其余各句如果放入散文里,就都成费解的句子。
20.19所省略了动词是什么,很难确定,比如故国犹兵马,也可以译成犹患,犹有,等等,不一定译为犹遭。但是诗句的大意是容易猜着的,诗人也就以大意的表达为满足。
20.20(八)略谓语。例如:
春浪棹声色,夕阳花影残。(51.1.d)
(春浪方生,棹声遂急,夕阳转淡,花影渐残。)
香雾支鬟湿,清辉玉臂寒。(81.1.e)
(香雾初浓,云鬟以湿,清辉即满,玉臂亦寒。)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81.1.h)
(迟日辉辉,江山益丽,春风习习,花草弥香。)
落景阴犹合,微风韵可听。(81.3.a)
(落景虽斜,浓阴犹合,微风徐播,清韵可听。)
江阁嫌津柳,风帆数驿亭。(82.1.b1)
(江阁久凭,嫌津柳之碍目,风帆渐近,数驿亭以慰心。)
动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82.2.a)
(动业尚赊,频看镜以自惕,行藏未定,犹倚楼而深思。)
池水观为政,厨烟觉远庖。(82.4)
(池水静涵,藉观为政之术,厨烟遥袅,深觉远庖之仁。)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83.1.a)
(危石阻水泉声咽,青松蔽空日色冷。)
烟霜凄野日,杭稻熟天风。(83.1.b)
(天风频吹杭稻熟,野日淡照烟霜凄。)
三秋木落半年客,满地月明何处砧。(薛能秋夜旅怀。)
(满地月明,何处之砧入耳?三秋木落,半年之客惊心。)
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85.1.b)
(卷帘而残月之影遂入,高枕而远江之声可闻。)
烟火军中幕,牛羊岭上村。(94.1.b)
(烟火冲寒,隐约见军中之幕,牛羊归晚,依稀认岭上之村。)
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94.1.d)
(时序适流,百年之心已碎;乾坤浩荡,万里之眼徒劳。)
高鸟长淮水,平芜故郢城。(94.2.b)
(高鸟百寻,群度长淮之不,平芜数里,环攒故郢之城。)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94.2.e)
(万户竹鸣,秋声飒飒;五陵松暗,寒色凄凄。)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XXXI.1)
(丛菊两开,他日之泪未干,孤舟一系,故园之心弥切。)
20.21这些并不一定都是省去谓语,译为散文的话未必很确切,但至少也认为句子的某一重要部分已被省略了,这如果是在散文里出现,简直不成话;但它们在诗句里被容许的,甚至显得是诗的特殊格调。
20.22我们不该把春浪棹声急,和大漠孤烟直认为同类,因为后者是以大漠修饰孤烟(大漠的孤烟),前者不是以春浪修饰棹声,又不该把微风韵可听和秋虫声不去相提并论的,因为后者的意思是秋虫的声,而前者不是微风的韵。(只是风吹构树所生的韵,因为题目是高构)。又不该把江阁嫌津柳和烟尘犯雪岭相比,或把动业频看镜和巢由不见尧相比,或把池水观为政和山月照弹琴相比,因为后者的前二字是后三字的主语,前者的前二字并非后三字的主语,又不该把泉声咽危石和鸟影度寒塘相比,因为后者的寒塘是度的目的语,前者的危石并非咽的目的语,总之,后一类是简单句,前一类是复杂句,后一类是散文里所常见的句子,前一类是散文里所罕见的句子。
20.23(九)可能式的省略。就是省去能字,例如:
杏坛住僻虽宜病,芸阁官微不救贫。(白居易春中与卢四。)
(芸阁官微,不能救贫。)
多年柏岩住,不记柏岩名。(周贺柏岩禅师。)
(尚不能记忆柏岩之名。)
20.24(十)平行语的省略。例如:
虽然长按曲,不饮不曾听。(李郭少年行。)
(不曾饮,不曾听。)
心知洛下闲才子,不作诗魔即酒颠。(刘禹锡春日书怀,。)
(不作诗魔,即作酒颠。)
上吞巴蜀控潇湘,怒似连山静镜光。(杜牧西江怀古。)
(上吞巴蜀,下控潇湘。)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杜牧早雁。)
(水多菰米,岸多莓苔。)
平行语的省略,在西文颇为常见,在汉语散文里则甚为罕见,诗句因为字属奇数,造成平行语颇为不便,所以利用省略法。
20.25(十一)歇后。隐去语末的一个字,或几个字,叫做歇后。例如:
耳闻英主提三尺,眼见愚民盗一杯。(唐彦谦长陵。)
(担三尺剑,盗一杯土。)
歇后语非但在散文里罕见,在诗句里也非常罕见,应该认为偶然的例外,不宜模仿。
4.比喻法
20.26散文里的比喻,往往用如似一类的字,在诗句里,它们常被隐去。例如:
粉片妆梅朵,金丝刷柳条。(白居易新春江次。)
(梅朵似粉片妆成,柳条如金丝刷就。)
鸭头新绿水,雁齿小红桥。(同上。)
(新绿水似鸭头,小红桥如雁齿。)
山敬粉含鹰嘴嫩,海榴红绽锦窠匀。(元稹早春登龙山。)
(山茗之芽,有如鹰嘴,海榴之朵,宛若锦窠。)
山名天竺堆青黛,湖号钱塘泻绿油。(白居易答客问杭州。)
(天竺如堆青黛,钱塘如泻绿油。)
酒徒漂落风前燕,诗社飘零霜后桐。(苏舜钦沧浪怀贯之。)
(酒徒漂落,有如风前之燕,诗社飘零,恰似霜后之桐。)
这位置上说,比喻可分三类,第一类是前置式,例如上面的粉片,金丝,鸭头,雁齿;第二类是中置式,例如上面的鹰嘴,锦窠;第三类是后置式,例如上面的风前燕,霜后桐。
5.关系语
20.27散文里也有关系语,但往往限于带方位词的方位语,如江上,山中之类,或少数时间语,如今日,明年之类,诗句中的关系语的范围较广,非但一切表示方位或时间的名词都可用为关系语,甚至不表示方位或时间的名词语也可用来表示种种关系(例如方式,因果等)。又非但名词可为关系语,甚至谓语形式的句子形式也可以有此用途。
20.28在散文里,关系语本来京 可以凭空地插入句子里,并不需要什么介词,至于诗句里,就更完全不用介词了,除省略于字的句式已经归入省略法之外,这里把那些和于字完全无关的关系语叙述如下。
(一)用名词语为关系语,例如:
路衢惟见哭,城市不闻歌。(15.1.b1)
树绿天津道,山明伊水阳。(18.2.a2)
朝下人曾看,香街意气归。(李廓少年行。)
羽翼怀商老,文思忆帝尧。(82.1.a)
客情投异县,诗能忆吾曹。(82.1.c)
白发烦多酒,明星忆此筵。(82.1.d)
烟尘多战鼓,风浪少行舟。(82.1.e)
秋风散千骑,寒雨泊孤舟。(82.1.f)
白骨新交战,云台旧拓边。(82.1.b)
(从羽翼一例至此,亦可认为关系谓语形式或关系句子形式的省略。)
晓漏追趋青琐闭,晴窗检点白云篇。(XII)
词赋擅名来已久,烟霄得路去何迟!(白居易和谈校书。)
独凭朱槛立凌晨,山色初明水色新。(白居易瘐楼晓望。)
秋含砧杵捣斜阳,笛引西风颢气凉。(沈彬秋日。)
关西木落夜霜凝,乌帽闲寻柴阁僧。(李郢长安夜访。)
书图省识春面面,环佩空归月夜魂。(XII.3)
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XXIV.1)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XXIII)
思沾道渴黄梅雨,敢望宫恩玉井冰。(XXVI)
潇湘瘴雾如餐饭,滟预惊波稳泊舟。(白居易得行简书。)
(从书图一例至此,亦可认为关系谓语形式或关系句子形式的省略。)
(二)用句子形式为关系语,例如:
盘殄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III.16.)
以上各例,有表示处所的关系者,如路衢,天津道,云台,晴窗,烟霄,等等,有表示时令的关系者,如秋风,晓漏,凌晨,斜阳,等等,有表示方式者,如意气,乌帽,书图,环佩,等等,有表因果者,如白发,烟尘,春风,春水,潇湘,市远,等等,有关系不便归类者,如羽翼,客情,白骨,宫恩,等等,这些结构都是散文里所罕见的。
6.判断句和描写句
20.29这里所要叙述的判断句和描写句,只是和散文不同的那些形式。诗里的判断句颇不多见。描写句虽然很多,但如野寺残僧少之类,既和散文的语法完全相同,就不是这里所要叙述的了。
(一)判断句。例如:
书生邹鲁客,才子洛阳人。(92.1.a)
(书生乃邹鲁之客,才子乃洛阳之人。)
功名画地饼,岁月下江船。(周孚元日怀陈道人。)
(功名,画地之饼也,岁月,下江之船也。比喻法。)
散文里的判断句,多数用也字煞尾,偶然用乃,是等字置于主语和判断语之间,至于不用也字,而又不用乃是等字者,则颇为罕见;但是诗里的判断句却以此为常见,这也是诗与散文相异之点。
(二)描写句。例如:
关塞三千里,烟花一万重。(90.1.a1)
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90.1.a2)
乡园碧云外,兄弟渌江头。(91.2.b)
岷岭南蛮北,徐关东海西。(91.1.i)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XXXII.3.)
风月万家河两岸,笙歌一曲郡西楼。(白居易城上夜宴。)
前两例应认为描写句,毫无疑义,因为主语后面是一种极度形容语,也就等于一个形容词的用途。其余四例很象省略了一个动词,而所省略的动词很容易令人猜想是一个在字,于是它们很象叙述句,但是,它们所要说的并不是一种行为或事件,而是一种情况,所以仍旧应该认为描写句。
7.递繫法
20.30递繫式乃是一种特殊的形式(参看拙著中国现代语法第十四节),大约在唐代方才普遍应用,而首先出现于诗句里,例如: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31.1.a)
鹤巢松树和人访荜门是句子形式,而遍和稀又是巢松树和访荜门的形容词,犹言巢得遍,访得稀。
蜀星阴见少,江雨夜闻多。(33.1.a)
(见得少,闻得多。)
有猿挥泪尽,无犬附书频。(46.1.a)
(挥泪挥到尽,附书附得频。都是递繫式,有猿和无犬与递繫的结构无关。)
飘零为客久,贫病羡君还。(54.1.a)
(出句是谓语为主语,对句是以目的语为主语,二者虽同属递繫式,而微有不同。)
石室无人到,绳床见虎眠。(76.1.a)
(这种递繫式似乎来源较古。)
已应舂得细,颇觉寄来迟。(79.1.a)
(这种递繫式产生最晚,和现代递繫式正同。寄来迟,等于寄得迟。)
8.使成式。
20.31使成式也是新兴的形式(参看拙著中国现代语法第十一节),大约导源于汉代,到唐代才普遍应用,而且一般只用于诗句里,它的来源似乎是下列这些形式:
大风吹地转,高浪蹴天浮。(31.2.a2)
(大风把地吹转了,高浪把天蹴浮了。)
石角钩衣破。(31.2.a3)
(石角把衣钩破了。)
楼云笼树小。(31.2.a3)
(楼云把树笼小了。)
象下面和一种形式也可能是来源之一。
松风吹解带。(76.1.a)
(松风把带吹解了。)
但是,真正象现代的使成式还是那些以来去出去等字为补语者。例如: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44.)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XX.)
至于以形容词或别的动词为补语者,在盛唐以前颇为罕见,只有杜甫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可以认为使成式。晚唐以后,使成式渐渐多见。例如:
却羡浮云与飞鸟,因风吹去又吹还。(李频春日思归。)
惟将道业为芳饵,钓得高名直到今。(方干题严子陵词。)
肌膏销尽雪霜色,罗绮点成苔藓斑。(严郾望夫石。)
庭巢荒芜独夜吟,西风吹动故山心。(薛能秋夜旅怀。)
趁朝鸡唤起,残梦马驮行。(王禹称五更睡。)
9.处置式
20.32处置式比使成式更为后起,中唐以前,似乎没有出现过,直到晚唐,如李群玉的“未把彩毫还郭璞”,方干的“应把清风遗子孙”,等句,才是真正的处置式,参看拙著中国语法理论第十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