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中物理教案

 再创学习图书馆 2012-02-14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阳信县银高中学   何维东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

2.了解凸透镜成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能力目标:

1.经历观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交流合作的探究过程。

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规律。

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1.设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2.从物理实验数据和现象中总结、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器材: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景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1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照相机、幻灯机所成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

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

学生观察照相机、幻灯机所成的像差异。思考:同是凸透镜,为什么所成的像不同。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

 

教师在此环节重点关注学生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若学生不能提出,教师应当给予学生鼓励和引导。

由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入课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通过对比照相机和幻灯机成像的差异,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经历提出问题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的能力。

活动2

猜想与假设

通过放大镜观察近处的物体(课本)和远处的物体(黑板)对比,猜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通过对比提出自己的猜想。由学生代表回答自己的猜想。其它学生对学生代表的猜想进行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倾听学生的回答。对学生代表的回答进行肯定性的鼓励。

教师在此过程中重点关注学生能否猜想到凸透镜的成像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系。在此基础上讲解物距、像距的概念。

经历猜想与假设的过程。

根据猜想进行实验设计与探究,明确探究的方向。

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猜想假设,防止猜想的盲目性,提高课堂效率。

通过学生代表的回答和其它同学的评价,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活动3

设计实验

①实验需要的器材。

②实验步骤和方法。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实验设计。讨论完成后由学生代表汇报其实验设计。其它同学对其设计进行评价。通过评价进一步完善实验设计。

教师倾听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对汇报进行评价。对学生代表的回答予以肯定性的评价。简单介绍光具座的使用方法。

教师在此环节中重点关注:

①尽可能的让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

②对学生设计中不完善的地方进行补充、修改。

③物距根据u>2f2f>u>fu三种情况,每种情况应至少做两次实验。

经历设计实验的过程。

通过小组讨论,明确实验的目的、器材、方法、步骤。防止实验的盲目性,提高课堂效率。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学生。学生可以做的事情,教师不再包办代替,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活动4

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实验数据记录在本组设计的表格中)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观察成像的正/倒、虚/实、放大/缩小等。并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物距等数据记录在实验记录上。实验后由将学生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通过投影仪展示。

教师对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及时予以解决。也可以将学生实验中遇到的困难交由其它学生帮助解决。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数据的收集和记录。

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在实验过程中收集数据。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

通过展示学生实验数据,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重视实验数据的科学态度。

教师与学生互动,体现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

活动5

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可以用语言归纳为几条,也可以列表说明)

学生对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由学生代表汇报其实验的结论。其它学生对其结论进行评价。

教师倾听学生的回答,并引导其它学生对回答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汇总成比较完整的结论。应重点关注:

①允许学生的结论不完整。

②若学生有能力总结,可以由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得出完整的结论。

③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经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在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的“放手”,但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当学生总结有困难时,教师可做适当引导。

总结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活动6凸透镜与生活问题:

①使用放大镜时,应使被观察的物体处于什么位置?

②使用照相机时物体与相机的距离应该满足什么条件?所成的是什么像?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理解凸透镜在放大镜、照相机、幻灯机中的应用。由学生代表回答。引导其它学生对其回答进行评价。

在此环节中教师应当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对于学生回答有困难的题目,教师应适当的鼓励和引导。

应用物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体现了新课标“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巩固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激励学生将所学的物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

活动7

小结、反思,作业

①我知道了:

 

②还有­­­__ 是我这节课没有掌握的。 ③作业P68 12题必做3题可选做。

④完善实验报告。

学生对课堂学习进行自我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小结进行评价、补充。对学生的小结给予肯定的评价。布置课后的作业。作业分为必做和选做两种类型。教师通过检查作业及时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通过学生的自我小结,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布置作业,巩固课堂内容。通过设置不同类型的作业,体现“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理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