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你慢些走  (原创)

 Q_8113 2012-02-16

教育,你慢些走

江苏省宿迁中学    

法国电影《云上的日子》有这样一句经典的台词:“我们走得太快,灵魂都跟不上了。”据说这话出自印第安人一个古老的部落,他们长期迁徙,居无定所,却有一个坚持不懈的习惯,每走两天就停下来休息一天,世代不变。有人不解,年迈的部落首领解释说,我们的脚步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走两天歇一天,就是为了等待我们的灵魂。这句话就是启示人们做人做事要踏实一点,给自己留点思考问题的时间,不要太浮躁。

在当前这样一个一切向“前”看的社会里,无论“又快又好”还是“又好又快”,总之都是一种“大干快上”,人们总是脚步飞快去追逐着“梦想”,于是经过若干年努力,经济总量又翻了几番,创造了经济奇迹。教育呢?我们的教育是否可以“大干快上”,创造奇迹?当下的教育越来越急功近利,打着“改革”“创新”的经幡,一时间新派林立,旌旗飘飘,三五天一个新说法,五七日一种新模式;众人齐喊“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再苦不能苦孩子”,要千方百计提高效率,以致于拔苗助长、本末倒置。从幼儿园的双语教学到基础教育的奥赛辅导(准确的说应该是奥赛经济),到名目繁多的所谓“素质教育”的招牌和“ⅩⅩ家培养工程”“ⅩⅩ基地”……一列列“教育高铁”带病上路,而完善的预警系统和安全保障机制尚未建立!这离教育强国的梦想是愈来愈近还是愈来愈远?

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培育人才要有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有人把我国百余年的教育发展历程归纳为三个阶段:体系创建,规模扩张,质量提升。质量提升阶段的到来,意味着教育内涵的提升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质量提升关键是人力资源的投资与软实力的建设,这是实施精品战略的必然。试拿当今的国内一流高校与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相比,办学条件早已是不可同日而语,可是培养人才的质量呢,不尽如人意却是有目共睹。汪曾祺先生晚年在一篇题为《新校舍》的文章中写道:“有一位曾在西南联大任教的作教授在美国讲学。美国人问他,西南联大八年,设备条件那样差,教授、学生生活那样苦,为什么能出那样多的人才?有一个专门研究联大校史的美教授以为联大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华、南开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为什么?值得深思。如果说桥梁、楼房是豆腐渣工程,危害甚大,那么教育也来速成,造出来一代“豆腐渣”人才,后果不堪设想,但愿这不是危言耸听。教育,从来就不是一场大跃进。

君不见,现在某些学校、地方政府乃至全社会对北大清华的迷信和追捧已经到了十分疯狂的地步,甚至不惜牺牲学生的选择去追求“巅峰”的突破。有些地方在年度考评中,只有清华北大才算名校,其他不谈,何其荒唐!这种非理性的追求已经成为当今高中教育的一个“魔咒”,贻害无穷,国家的精英就靠这一两所学校培养的吗?牺牲大多数学生去追求几个人的“成功”,于是实验班、提前班、奥赛班等“短平快”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这难道不是对“为了一切学生”“以人为本”的最大背叛?问题的症结是我们某些领导政绩意识太强,面子工程抓住不放,张口闭口就是升学率,就是名校录取量,却不顾将来“洪水滔天”。几个尖子生通过速成考取了所谓名牌大学,难道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成功?就能代表学校育人的高质量?究其根源,都是“快”惹的祸。

教育是慢的的功夫,需要水滴石穿的执著,一字一句地熏陶,一言一行地打磨,坐看云卷云舒的淡定,它来不得半点虚假,更难以短期突击,百年方能树人啊!常常听到同仁说对某某学生真是“恨铁不成钢”,因为大家一直认为所有的“铁”都应该成“钢的”,或应快速“成刚”的。静下心来想一想,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并不完全正确。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教育的内涵,就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让每个来到这个世上的人拥有一个快乐、幸福的人生”。我们又有什么权利将自己的观念、选择强加于人呢。“恨铁不成钢”,何其荒谬!老师的“为了学生好”一番好意,必然衍生出对学生体罚或对学生提出近乎苛刻的要求。持有这种教育观点,亦或这种成才之心,必然急躁冒进,不会给“铁”足够的时间转变成“刚”,揠苗助长就会酿出诸如离家出走、厌学弃世、弑师、杀母刺父等许多教育悲剧。我们必须承认,教育就是培养千差万别的人。教育的宗旨是要用“多把尺子量学生”。每个学生都是潜在的天才,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千万不可用一个标准来衡量,要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让每位学生都能按照其固有的资质发展和成长。鲜花固然有鲜花的芬芳,小草也应有小草的翠绿。

教育不是一场快捷的锦标赛,润泽生命需要一定的时间;教育不是一场速朽的时装秀,它要为文化的传承担起责任。教育的目标是关切人性的,过程是渐染的。教育的过程是润物细无声的,其本质是对规律的尊重。由此决定了靠大跃进形式来推进教育发展是注定要失败的。一个个体的生命成长是一个潜移默化、日益修炼的受教育过程,从来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慢,绝不是不求效率,而是尊重对象,尊重教育规律。

今年十月,笔者在某地参加一个大型的教学研讨会。会上有一些当今教育名家的课堂展示和讲学报告。从报告上看,有的名家显然是准备不足,往往只有靠朗读学生的习作来打发时间,报告结束后大家很失望。我不怀疑专家的学术水平,但是这种满天飞式讲学,却不认真准备的态度我却不能认可。你可知道,坐在台下的是国培班的学员,是省级高研班的特级教师,是千里迢迢慕名而来聆听专家讲座的广大一线教师!专家们,你参加的讲学活动能否精减些,准备能否充分些,能否不要刚刚下了飞机进了会场,就在思考下场的报告能否赶得上。慢些走或许脚步能更加沉稳,更加坚实。著书立说搞研究去讲学,靠的是细功夫、慢功夫,走的太快就会缺乏思考,行为粗疏。讲学不在于数量多少,而在于质量高低。常常听到一些同仁开玩笑说,几年没听某某专家的报告,再听听,保证没有大变化。一笑却不能了之!教育人,你慢些走,让灵魂跟上来!有些事情是不能求速度的,欲速则不达。是快还是慢,主观意愿可以理解,但不能取代客观规律。无论文艺创作、学术研究,还是教书育人,都要尊重客观规律,都要舍得为成功付出心血和代价。强求急取,心浮气躁,只能是事半功倍。

如今一些学人已经变成了“文字速成处理器”。被学术界奉为圭臬“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现在似乎已经过时,一些学术达人出论文专著的速度令人咋舌,动辄年产数十篇论文,多本专著。这里固然有上边下指标的原因,但是自身的浮躁也不容置疑。只要数量,不问质量,这样的成果能有多少含金量,又能存活多长久呢?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一样,也需要一个漫长积淀的过程。

日本学者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指出:“它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慢些走”,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似乎不合时宜。可是与其快步地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倒不如心定气闲,埋头实干,让每一粒种子都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把教育的疾行放慢成散步,定会一路收获意想不到的旖旎风光。

慢些走,是慢慢欣赏;慢些走,是潜心修炼;慢些走,是精雕细刻;慢些走,是尊重规律;慢些走,是水到渠成,花落缔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