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润墨香说古玉(一)

 抱牛斋 2012-02-16
本帖最后由 琼田玉界 于 2011-11-10 07:46 编辑

一、收藏与鉴赏


         古玉文化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以其独有的魅力和灿烂底蕴深深地携刻在中华民族的沧海桑田之中,得到了人们的爱戴和宠信。它的辉煌在历史的史诗中得到了延续和传承,得到了至高无上的巅峰。

         正是由于大家的热捧追求,故在甄别断代的过程中碰到了许许多多难以解开的谜团,并在真伪之间彷徨游走。的确,在古玉鉴赏的过程中,大家一般将“神、沁、形、工、质”看成为鉴赏的重点过程。但是就这五点的铺开,其中的奥妙是无穷的,可以讲是一辈子都需要在补充和提高中行进。在鉴赏中“神韵”一直是眼学的鉴定之首,也就是说,谁看到的多,接触的真品就会认识的多,谁的发言权就多。其实,古玉器鉴定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就是刑侦学的域,排比总结,抽丝剥茧,很真实、很实在,不是玄学刑侦学可以让死人说话,古玉器鉴定可以让古玉开口但是中国古玉器历史跨度长达8八千余年,相对刑侦学,还要难上许多的。再加上刑侦可以用很多仪器辅助,而古玉器目前为止,尚没有权威的仪器进行有效的测试判定这就给鉴赏带来了掌眼的难度。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一个融会贯通的过程,我们可以认真利用掌握的历史、科技文化知识客观地,科学地进行论证分析,从微观结合实物抽丝剥茧,在宏观上结合考古资料找出对应佐证,那就完全有能力对玉器的真与伪进行有效的识别。动摇某些定势思维,尝试颠覆某些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用科学发展观来探讨古玉鉴赏,与时俱进不失为一种蹊径和方法。

         无论从何角度来评判如年代、低位、品级观赏性保存和普及程度等等)古玉可说是集古董文化全部主要特质唯一古玩门类。同时古玉文化也是古董文化中一个极具特色的现象。她区别与其他古董的最基本的一点是她能通过人的感官和触摸给人进行信息的交流.譬如一幅古画或一件古铜器和瓷器,即便再喜欢它,也是不大能拿在手上随时把玩搓的,更不能指望它会越玩越靓,盘玩和盘变是对古玉的一种再创造,其雅兴自然高出一。要收藏古玉器是一定要努力地在基本功上下点功夫的,你可以做到什么,看的懂什么,就买什么,小学水平是看不到博士论文的。把住看不懂的不买这道关,不是什么问题也没有了吗?其实,在这个世界上,看不懂的很多,就比如古奇的包,有几个背是会鉴定真伪的?包括生活中所以的一切,吃的穿的,真正能搞懂的不多,为什么呢?因为术业有专攻。就是这个道理。但是您要玩古玉那就不是背“古奇”包了,必须搞清楚真伪。

         当古玉器收藏市场如火如荼的时候,当人们对这个领域开始兴趣却又杯弓蛇影感到迷茫的时候。如何正确看待这些鱼龙混杂、疑云密布呢?古玩行里有句俗语“十贪九打眼”,收藏者玩得是雅兴,三两知己,品茗畅怀。玉之德“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长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道也。”说的就是鉴玉之法!悟透了玉之德,学会了做人坦荡荡,离您拥有的心怡,离您拥有的真品,距离就会十分贴近。“在这个圈子里,哪怕您是一个纯粹的藏家,哪怕您拥有较高境界和较大的胸怀。您最难克服的还是攀比、好胜、欲望,以及随时冒出的妒忌心。淡定人生,好心态一定会拥有好藏。”这就是收藏者的真谛。

         收藏玉器不能局限只懂得玉器,必须对雕塑、瓷器、绘画、竹木牙角、金银铜器等董项目有识别真伪的基本能力,俗话说旁门类通赝品与真品,只有在实践中掌握真品的实质(或掌握赝品的实质),才能够具备识伪的能力,才能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文化内涵。采取自我封闭的收藏方式是不可取的面对高科技的仿古手段出现,面对市场开放和资源匮乏所产生的新的玉种以及工艺上的巧雕巧做,给人带来了许多困惑和新的挑战。这对许多爱好古玉的朋友来讲,是一种极富挑战性的乐趣所在。如何破解,在矛与盾的对抗中寻找契机,就必须具有丰富自我的行为。在学习和交流中取长补短、各抒己见、探讨摸索、拜师交友、陶冶情趣是应该具备的必须。我有几位玉友,就是因为一个假字,(甚至还是很婉转的)结果就到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总是耿耿于怀。在这里我想告诉您”良药苦口利于病“啊!难道说您不对的朋友真的连一点眼力也没有吗?难道您的东西都对吗?没有淡定和豁达的心理,是藏不到好玉的,好的心态必然有好的结果。由于高古玉的研究涉及了相当广泛的学科领域,而收藏者需要的往往是直观的东西。如何满足各个层次的需求,就变成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那么如何对古玉器进行鉴赏和评判呢?根据笔者经验我想比较简略地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玉,石之美也”,在远古时代玉、石是不分的。它们不但有软玉也包括了岫玉、蓝田玉、松石、玛瑙、水晶、琉璃、滑石等各种地方玉。而和田玉的广泛使用应该主要在殷商以后,其玉石材料主要有白玉、青玉、黄玉、碧玉。在目前赝品有相当一部分使用的新开发的矿料。在实践中必须掌握真伪玉器材料上的根本区别,分清同一种材料的新旧变化的表现形式。要认识各种玉器材料的基本结构特征,硬度、密度的不均匀性及玉石材料的可渗透性。当掌握了玉石材料的基本特性以后就能够分析古玉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次生变化所产生的形式,从而对玉器本身造成的影响和演变过程。我们应该知道赝品不是根据材料的特性,也不根据真品的各种出土氧化以及次生特征所反映的表现体现其 各种变化的只是根据真品的表面效果进行模仿,违反了自然氧化和演变的规律与真品有本质上的差别。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玲珑剔透,指的就是玉石的透明度。“报我之章何璀璨,累累四贯骊龙珠”,这里的璀璨指的便是光泽。赝品所使用的基本都是一些质量极差、价格极低的杂玉色料或石性严重的次料僵料,成形后再进行人为强化腐蚀或快速造成玉器表面形成极厚的氧化腐蚀皮层。这种皮层容易脱落而且脱落后根本没有洁净透润的质地这种花地杂色料是历代古玉所唾弃真品玉器材料方面的老化特征应该是一种自然受浸蚀而老化的现象,它与赝品使用新材料或老、僵、皮料进行切割磨制加工成形后所暴露出来的新工艺面会明显的差别当然,我们不能把区别玉器材料作为辨别玉器真伪的决定依据,因为从古至今所使用的都是千百万年形成的天然材料,在辨伪中只能把识别材料作为单荐辨伪的依据,如果材料上无法有效地确认差别,应该从其他方面继续搜寻真伪的证据。再者南方坑口与北方坑口,干坑与湿坑,酸性坑口与碱性坑口,土坑与岩坑,贵族坑口与普通坑口都有着不同的保存条件。就是在同一坑口内还有摆放位置,坑口塌陷先后的不同而造成器物产生不同的物理、化学变化。故当我们在收藏不同古玉器的时候就必须先了解历史上不同地域和阶段不同坑口的主要参照物所表现的形式。

         要认识和掌握历代玉器绘画风格及表现风格,并掌握各时代玉器造型风格结构特征。但是有些高仿赝品也已到了惟妙惟肖的境界极难识别。在这种情况下,要结合其他方面搜寻真与伪的差别证据由于民间玉器的风格造型极其古怪复杂,因而不能以器型风格决定其真伪,而只能作为感觉效果判断的一项参考。我们应该将玉器艺术的工艺与美的完美结合体体现工艺效果,有机地结合在一个整体上进行研究和判断。赝品在这方面有着先天不足,其缺陷要结构造型美而工艺技术磨制却达不到这种效果,要工艺设计有缺陷。我们必须承认,机械化程度的高低必然会产品的工艺质量和碾琢痕迹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影响。制造玉器设备工艺和工具材料在不断地改革发展提高,因此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工艺技术痕迹特征。当我们掌握了真品的基本特征,就会认识到现代赝品工艺不对,会发现哪些工艺技术碾琢不对路之处。玉器加工方式从古至今始终利用的是半手工半机械化的方式,哪些是现代快速机械设备本身的性能的必然,哪些又是人为手工慢速陀机操作的不稳定性之所为。再结合实践去认识玉工磨制水平的差异所造成的某些工艺效果,对比真伪玉器工艺死角部位的差异,是十分有效的一种鉴赏方式。另外,现代加工工具的材料和研磨材料与传统加工工具的材料和研磨材料之间有着很大的的差别,年代越久差别越大,造成纹饰线条。表面光泽的工艺碾琢痕迹的差异就越明显。古玉器的加工磨制主要采用游离沙式的研磨方式,这与现代赝品的固定磨削式成形的玉器有明显的工艺相驳。分析和掌握真伪玉器的玻璃光效果差别,以及一般光亮玉器差别,并分析出光亮方面的技术和材料差别及造成这种差别的原理,认真区别漫射光的温润与贼光的刺眼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玉器被氧化沁变部位大部分是由于某部位的损伤、密度及耐腐蚀性差造成的,特别是由于内部应力释放造成的玉器绺裂,这种状态会被首先渗透或浸蚀,它与赝品人为制造的假效果有结构上的差别。识别色料杂料和天然氧化皮仿造真正腐蚀受沁,显得十分重要。真正的古玉无论受到那种氧化腐蚀受沁都会产生硬度变化、色差变化、渗透过渡变化等现象。很多朋友看到绺裂处沁入颜色过渡自然,深入肌理就认为开门,甚至对类似冰裂纹的每道纹裂沁满的颜色还感到津津乐道。我个人的看法,这是有问题的;由于玉质疏松,由于外界物质粘附致使玉质表面发生色变,应该不是过渡自然的,应该是过渡层次自然的,层次过渡与单纯的自然颜色过渡有很大区别。绺裂(我说的是新疆和田玉)在玉器表面由于其原生走向的不一定,以及交织纤维的隐形、微隐形特殊结构,在应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化是具有特定表现的。绺裂不可能全部成为入沁的门,只会在部分绺裂处才会有沁入现象,不可能有一致的沁入表现形式。甚至在绺裂处会吐出玉浆,抵抗其颜色的沁入。这是必须掌握的规律。有一点很重要,赝品用氢氟酸进行腐蚀所产生的各种状态,因这类赝品残留有毒气体对人体危害极大,不能在房间内摆放或随身佩带,这点万望切记。

         古玉器所谓生坑是指出土以后没有进行过任何清处理,玉器本身粘附着各种沉积物质。这种附着力极强的,而赝品附着物质粘结密度及粘结力很差,这是辨别真伪的一方面,生坑玉器应没有任何人为处理留下的痕迹(但有可能存在发掘提取时的人为痕迹)。半生坑指出土后经过人为清洗处理的器,这类器已失掉了生坑玉器的部分出土特征。一般情况下,死角部位或某些腐蚀残损部位能够留下积淀赝品玉器死角部位沉积物质附着力却很差,会显得十分干净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仿造半生坑玉器的赝品流入市场占了很大比例,这应该引起广大收藏爱好者的重视。半熟坑指的出土后经过几年或几十年的收藏把玩,手感及透润程度并没有达到相当程度的器物。有些死角部位仍然存留沉积物及其他各种特征。这种玉器必须进行全面的分析,仿造成这类玉器的赝品主要是采取球磨振荡设备及喷沙设备制造表面氧化质感效果,使整体结构及工艺棱角产生圆滑过渡。这类玉器的仿造难度很大,当然,识别难度也随之加大。熟坑玉器是长期收藏把玩人体的汗液、酸、碱、植物蜡等渗透到玉器纵深,使玉器内部折射光发生变化,形成半透明状态的油透的视力感官。经过人为长期盘磨会使玉器表面产生不同时期的划痕重叠现象,有些残损会产生残痕圆滑过渡,其手感极好。而赝品不具备这种时间和条件,因此只能采取加强表面光亮度的手段进行假冒。当前有一定数量的假熟坑玉器,仿造效果均为不佳。

         古玉文化玉古玉器的甄别对民间人士来讲是一种探索,地摊上的考古具有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其共同的认知度尚待定夺。但从民间爱好者的这股热情来看是值得弘扬和广大的,也正是这股热情使的许多失去的文明得到了回归。自感许多问题一时很难面面俱到,我也是感到悟出了一点就和大家交流一点。其中很多是需要补充和大家来认可的。但我很赞成多看真东西,要到博物馆去多看看。一个黄种人站在一群白种人里,就是一眼货。一群白种人里站一个您白种人的朋友恐怕一下子就很难找到目标了。


绚丽多变的沁
图片1.jpg

《龙纹玉系壁 (西周)》
细腻脱俗的工

图片2.jpg

《青白玉龙凤玉佩(东周)》
温泽润洁的质

图片3.jpg

《和田玉籽料罗汉嘻兽(明末清初)》
古朴千秋的韵
图片4.jpg

和田青玉牛(商)》

绚丽多变的沁
图片5.jpg

《玉猪龙 (红山文化)》

携载积淀的形


图片6.jpg

《和田青白玉片形器舞人 (汉)》
细腻脱俗的工
图片7.jpg
《鸡心佩·蠂(东周)》

饱经沧桑的萃
图片8.jpg

《玉带钩 (战汉)

玉润墨香收藏、拍摄、拙笔
011.11.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