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我推拿养生好处多 自我推拿养生历史非常悠久,自我推拿按摩,是运用手和手指、肘等技巧,按摩拔伸自身一定部位或穴位,从而达到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目的的养生方法。 推拿之所以能够养生,是由于通过刺激某些穴位或部位,可以通过穴位(皮肤或肌肉)-经络-脏腑通路来达到刺激体表并将其作用通过经络传导到体内的脏腑器官,从而能够促进气血运行,使正气充盛,阴阳谐调。 ![]()
自我推拿有主要分为头面推拿、肢体推拿、足底按摩等。推拿因其按摩后血液循环加快,皮肤浅层的毛细血管扩张,肌肉放松,关节灵活,除感到被按摩部分具有温暖舒适的感觉外,也给全身带来一种轻松、舒适感,所以是最为舒适的一种养生方法,自古至今、国内国际,都非常乐意接受这种方法。 自我按摩,力度与节奏可自己把握,在按摩过程中即可改善身体循环,又是锻炼身体,而且不受场地、时间限制。 二、常用的31个养生保健穴位定位和功能 ·尺泽 定位: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取法:仰掌屈肘,当肘横纹上紧靠肱二头肌腱桡侧缘陷是穴。 主治: 咳嗽,气喘。 ·列缺 定位: 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取穴法: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食指尖端所压处是穴。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痛,半身不遂,口眼涡科,偏头痛,项强痛,牙痛。 ·合谷 ![]()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中点桡侧。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齿痛,牙关紧闭,口眼斜,耳聋,热病,多汗,,腹痛,便秘,半身不遂,瘾疹。 现代研究:有报道,针合谷、足三里对流感流行期间人群有一定预防效果。 ·曲池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桡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处。 主治:热病,半身不遂,手臂无力,咽喉肿痛,腹痛吐泻,痢疾,高血压。 现代研究: 大量实验资料表明,针曲池,对血糖、血氧饱和度、血小板计数均有显著的调整作用,而且对冠心病患者的心肌收缩力、心率和血压及中风病人的血管舒缩、血液流变学及脑血流图均有改善作用。 ·肩髃 定位:在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凹陷中。 简易取穴:臂外展或向前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前方的凹陷即是本穴。 ![]()
现代研究:按揉肩髃穴后能改善动脉弹性,减小血管外周阻力,增加肢体血流量,改善肢体血液循环。 ·天枢 定位:在腹中部,当脐中旁开2寸处。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热病。 现代研究:针刺天枢穴对肠道功能有良好的调整作用。 (2)针天枢对机体免疫功能有显著提高作用。 ·足三里 ![]()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处。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泻,便秘,失眠,中风,下肢不遂,心悸,气短,虚劳赢瘦。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丰隆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2横指。 主治:痰多,哮喘,胸痛,头痛,咽喉肿痛,便秘,下肢痿痹,呕吐。 ·隐白 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趾甲角旁O.1寸处。 ![]()
主治:腹胀,便血,尿血,多梦,昏厥。 ·三阴交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躁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中风、腹胀,泄泻,消化不良,阳痿,小便不利,失眠,下肢瘘痹。 ·养老 定位:以掌向胸,在尺骨茎突桡侧缘凹陷中。 主治:目视不明,肩、背、肘、臂酸痛,急性腰痛。 ·心俞 定位: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心痛,心烦,惊悸,失眠,健忘,梦遗,咳嗽,胸背痛,盗汗。 ·膈俞 定位: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胃脘痛,呕吐,呃逆,饮食不下,咳嗽,吐血,潮热,盗汗。 ·肝俞 定位: 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 黄疸,胁痛,目赤,目视不明,眩晕,失眠、烦躁、背痛。 ·脾俞 定位: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腹胀,腹泻,腹痛,胃痛,呕吐,消化不良,黄疸,水肿,背痛。 ·胃俞 定位: 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完谷不消,胸胁痛。 ![]()
·肾俞 定位: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 阳痿,遗精,早泄,不孕,遗尿,小便不利,水肿,腰背酸痛,头昏,耳鸣,耳聋,喘咳少气。 ·大肠俞 定位: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腹胀,腹痛,泄泻,痢疾,便秘,腰脊疼痛。 ·涌泉 定位:在足底(去趾)前1/3处,足趾跖屈时呈凹陷中央。 ![]()
主治:头痛,头昏,失眠,目眩,咽喉肿痛,失音,便秘,小便不利,小儿惊风,癫狂,昏厥。 ·太溪 定位:在足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气喘,胸痛咯血,消渴,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 ·内关 定位:在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胸闷,胸痛,胃痛,呕吐,呃逆,癫痫,热病,上肢痹痛,偏瘫,失眠,眩晕,偏头痛。 ·中冲 定位: 在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 主治:心痛,昏迷,舌强肿痛,热病,小儿夜啼,中暑,昏厥。 ·外关 定位:在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瘰疬,胁肋痛,上肢痹痛。 ![]()
·风池 定位: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凹陷中与风府穴相平处。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耳鸣,耳聋,颈项强痛,感冒,中风,热病。 ·太冲 定位:在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前凹陷中。 ·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喎,胁痛,遗尿,失眠烦躁,下肢痿痹。 ![]()
·百会 定位:在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处。简易取穴法:两耳尖连线中点,头顶正中是穴。 主治:头痛,眩晕,中风失语,癫狂,脱肛,泄泻,阴挺,健忘,不寐。 现代研究:针百会对垂体性高血压有降压作用。 ·关元 定位:在下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处。 ![]()
主治:遗尿,小便频数,泄泻,腹痛,遗精,阳痿,中风脱证,虚劳羸瘦(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气海 定位:在下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下1.5寸处。 主治:腹痛,泄泻,便秘,遗尿,疝气,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经闭,崩漏,虚脱,形体羸瘦。本穴有强壮作用,为养生要穴,还是练习气功(丹田所在的部位)的重要穴位。 ·神阙 定位:在肚脐中央。 主治:腹痛,泄泻,脱肛,水肿,虚脱。 ·中脘 定位: 在上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上4寸处。 主治:胃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泄泻,黄疸,癫狂。 ·四神聪 定位:在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处共穴。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 三、自我推拿的操作要领 ①按法:用手指或手掌面着力于治疗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下按,按而留之,称为按法。其中有拇指按、屈指按、屈肘按、双掌重叠按等方法。 ②摩法:用食、中、无名(环)指末节罗纹面或以手掌面附着在体表的一定部位上,作环形而有节律的抚摩,称为摩法。其中以指面摩动的称指摩法,用掌面摩动的称掌摩法。古代还常辅以药膏,以加强手法治疗效果,称为“膏摩”。 手法要领: ·指摩法:腕微屈,掌指及诸指间关节自然伸直,以食、中、无名(环)指末节罗纹面附着于治疗部位,用腕和前臂的协调运动带动手指罗纹面在所需治疗部位作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摩动。手法轻柔,压力均匀。宜稍轻快,每分钟摩动约120次左右。 ·掌摩法:腕关节微背伸,诸手指自然伸直,将全手掌平放于体表治疗部位上,以前臂和腕的协调运动,带动手掌在所需治疗部位作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摩动。手法轻柔,压力均匀。宜稍重缓,每分钟摩动约80~100次左右。 ③推法:指用手指或手掌着力于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上,用力向一定方向推动。有疏通经络,行气消瘀等功效。又常分为平推法、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一指禅推法等。 ④拿法:用拇指和食、中二指或其余四指相对用力,提捏或揉捏某一部位或穴位,称为拿法。拿法是推拿常用手法之一,在临床上有三指拿(拇指与食、中指相对用力)和五指拿(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之分。 手法要领: ·一定要以诸手指罗纹面相对用力,去捏住治疗部位肌肤并逐渐用力内收,将治疗部位的肌肤提起,做有节律的轻重交替而又连续的提捏或揉捏动作。 ·腕关节要放松,妙巧地运用指力,诸指动作要协调柔和灵活。 ·力量要由轻到重,轻重和谐。不可以指端去扣掐。本法的刺激性较强,特别是在三指拿法之后,常继以揉法,以缓减刺激。 ⑤揉法:用大鱼际、掌根,或手指罗纹面吸附于一定的治疗部位,作轻柔缓和的环旋运动,并带动该部位的皮下组织,称之为揉法。以大鱼际为力点,称鱼际揉法;以掌根为力点,称掌根揉法;以手指罗纹面为力点,称指揉法。 鱼际揉法的手法要领: ·用大鱼际着力,稍用力下压;拇指略内收,指间关节微屈;手腕放松,以腕关节和前臂协调的摆动运动,来带动大鱼际在治疗部位上作环旋状揉动。若以掌根着力,则称为掌根揉法。 ·动作要灵活,力量要轻柔。施法时既不可在体表造成摩擦,也不可故意在体表揿压。 ·动作要有节律性,其频率每分钟约120~160次。 摩法的动作与揉法有相似之处,但摩法用力更轻,仅在体表抚摩;而揉法用力略沉,手法时要带动皮下组织。 ⑥拍法:用五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微屈,使掌心空虚,然后以虚掌作节律地拍击治疗部位,称为拍法。 手法要领: ·指实掌虚,利用气体的振荡,虚实结合,要做到拍击声,声声清脆而不甚疼痛。 ·拍法要以腕力为主,灵活自如。 ·一般拍打3~5次即可,对肌肤感觉迟钝麻木者,可拍打至表皮微红充血为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