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睿智的诲人艺术

 小小南山 2012-02-21

睿智的慧人艺术

禅宗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徒弟学艺多年,出山心切,就去向师父辞行:“师父,我已经学够了,可以独创天下了。”“什么叫够?”师父问。“就是满了,装不下了。”徒弟答。“那么,你装一大碗石子来。”徒弟照办。“满了吗?”师父问。“满了。”徒弟十分自信。师父抓起一把细沙掺入石子中,沙一点没有溢出来。“满了吗?”师父又问。“这回满了。”徒弟面有愧色。师父又抓来一把石灰轻轻洒下,还是没有溢出来。“满了吗?”师父再问。徒弟似有所悟。师父又倒了一盅水下去,仍然滴水没有溢出。“满了吗?”师父笑问。徒弟无言以对。

读完这则故事,我真为这位师父睿智的诲人艺术而拍案叫绝。发现学生的缺点批评并不难,难的是找到一种使其改正缺点的最佳方法。面对徒弟的缺点,师父没有姑息迁就,也没有严加斥责,而是用直观形象的事例,给徒弟上了生动的一课。从表面上看,徒弟确实把碗装满了,可是还能装进东西,就不能说碗已满了。面对师父的一次次发问,徒弟从“十分自信”到“面有愧色”,从“似有所悟”到“无言以对”,徒弟终于从这巧妙的暗示中,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明白了师父的良苦用心。师父这种和风细雨式的委婉批评,既打动了徒弟的心,又体面地维护了徒弟的自尊,真称得上“润物细无声”啊!

面对师父高明的诲人艺术,我们在赞叹的同时,是不是该有所感悟呢?长期以来,我们有的教师在批评学生时,或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在学生面前指手画脚;或怒发冲冠、暴风骤雨般地一番训斥。结果是教师伤肝损气、劳而无功;学生是伤心赌气,毫无悔改之意。作为教师批评教育学生,无不出于关心爱护的目的。可是那种呵斥、责骂、恐吓的做法,又怎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呢?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纪律严明、品格优良、学习进步,这种心理是可以理解的,可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青少年学生,毕竟是未成年,是正在发展中的孩子,他们由于涉世未深,或思想修养较差,或自律能力不够,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学生犯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学生的错误。对学生严格要求是对的,但是我们更应该考虑到对他们人格尊严的维护。如果教师不顾学生的人格尊严,强制粗暴地对待学生,无论教师的动机多么正确,批评的理由多么充分,都不可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育是雕琢心灵的艺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相信孩子》一文中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得一个角落——自尊心。”自尊心是儿童和青少年极为可贵的心理品质,是他们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大大降低教育成效,甚至导致教育的完全失败。有一位学生曾经对老师说:“老师,我希望您是一个有感情的人,而不是一架教书的机器;老师,请您不仅教书,而更要教我们做人;老师,请您把我们当人看待,而不仅仅是您记分簿上的一个符号;老师,请您不要单看我们的成绩,更要看到我们做出的努力;老师,请您经常给我们一定鼓励,不要让您的要求超过我们的能力。”从这位学生的真情告白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是多么需要老师的理解、尊重和信任。因此,作为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一定要树立角色转换意思,考虑到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既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又要体面地维护好学生的自尊心。教师无论运用那种方式进行批评,都应把握好分寸,尽量对学生多一些宽容和凉解,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也只有在宽容和凉解中,才能促使学生自悟、自省、自纠、进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其实,学生对老师,本身就有一种天生的敬畏,他们很重视老师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老师的一句鼓励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激励作用;而不当的批评指责,也有可能把学生推向自卑的身渊。

现在,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而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而要真正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最基本的就是我们也应该象那位师父一样,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时刻做到尊重。据心理学研究表明:被尊重是人的最基本的需求,尊重是现代教育“爱”的核心。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师个人。”尊重是教育的前提。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尽量地减少一点教育者的威严,增加一点慈母般地温和;少一点公众场合的批评指责,多一点两人世界的情感交流。让尊重的阳光照耀学生的心灵,让关爱的雨露滋润学生的心田,让教师的教育智慧,开启学生的心智。当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老师是真心爱护他们、尊重他们时,学生就会把老师当成自己的亲人看待,师生关系也会变得更加融恰。这样,学生“亲其师”了,教师的“道”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教育是科学更是艺术。让教育充满智慧,让批评温暖人心,让“忠言”不再逆耳,这不旦旦是一种教育技巧,更是一种强烈的责任心和爱心的具体表现。广大同仁们,让我们都来做一个教育的智者吧!像那位师父那样,把尊重的阳光洒进学生的心田,把智慧的种子根植于学生心中。那么,教育的奇迹一定会在我们手中诞生!

 本人发表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