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的“三挺”

 太极988 2012-02-22
缘起
    “三挺”之说,闻之于李经梧老师。当年经梧师从武林前辈赵铁庵,并得到一太极秘本,极少公示。据笔者多年来的练拳体会,认为注意了三挺,可以避免松过头(比如松散、松懈、松垮)的毛病,使周身合乎规矩。由于此语鲜为人知,故专撰此文,以供同好探讨。
    释义
    太极拳论之外,道教养生学说中,有“三挺诀要”:“内炼法诀。三挺者,一为颈宜挺,颈挺则头部正直,精气贯顶,惟不可用劲,过犹不及,此诀得中最难。二为脊骨节节挺直,则气贯全身,达乎关节,布于四梢,匪仅易通督脉,而得补髓之益也。三为肋骨宜挺,肋骨向上微挺,则根根肋骨开张,胸廓平阔,五脏器官各得其正位,不受压缩,自然气生神生,气活神活。”(见台湾《道教辞》引萧天石《道海玄微》,萧著由台湾自由出版社版本)。这里讲的是打坐修炼的三项要求,只是就上身而言,与我们讲究的太极拳行功走架的三挺,有些类似,也有区别,故放在这里作一个参考。
    我们所说的“三挺”,实际讲的是太极拳行拳走架的人体意劲要求,上中下三盘各有一个关键之处,下盘挺膝,中盘挺腰,上盘挺颈。这三挺,其实可以看作“虚领顶劲”总要领在人体三盘的具体体现。
    必须注意的是,三挺必须与三松相配合。当然,本文所说的三松,与笔者另一篇文章《太极拳的精髓——松》一文有联系,已经提及。这里所要说明的是,三挺不仅与松沉、松长、松空三个层次有关,而且还应当与三个地方的松相配合。我们这里使用三松,是有两个相关意义的概念,一个是在《太极拳的精髓——松》一文中指松沉、松长、松空,二是本文与三挺相应的松足、松胯、松空等三松,读者宜当自辨而明。
    见下表:
 挺的要求 松的配合   综合效果
 挺膝(引带小腿) 松踝(以踝为中心,覆盖脚跟
与脚掌,松敷于地) 
 下盘气圈渗透性增大,
形成与地球融为一体,
使松沉有根
 挺腰(腰椎挺拔
与尾闾中正)
 松胯(以胯为中心,延伸到
双大腿,楹落如坐于地)
 中气圈放射性充实,
使转动自如。活似车轮,
松长有本
 挺颈(颈椎领起) 松肩(以肩为中心,
前后胸自然松落如接于地) 
 上气圈超拔式轻,
使松空成为可能。
 虚领顶 全身松,以至松沉、松长、
松空三者统一 
周身轻,神清气爽。
内劲弥漫、神气鼓荡。
 


    本质
    从表中可以看出,三挺因为是虚领顶劲的细化和三盘的具体体现,所以,三挺也可称之为三领。如果说领,是着意于有虚领顶劲,将意虚虚领起,就像一件衣服,用衣架挂起,不使它皱巴巴的、松蹋蹋的。如果说挺,则着意于用脚踏地面的微妙反弹力,向上传递,沿小腿、腰脊、颈项三盘关键,轻轻挺起。三挺必须以虚领顶劲来统领,三松则以周身一体为准则(松肩与松胯、松足三者上下呼应,配合着松敷于地)。质言之,三挺劲是虚领顶劲的延伸。
    意义
    这三挺,可以作为太极拳行功走架时,人体气脉的支柱;而三松的配合,则可以使内劲向四周弥漫和渗透。如此看来,只有把三挺与三松协调配合,才能实现支撑八面,处处棚劲成为可能。到一定火候,三挺与三松的密切配合,至周身一体之妙境,分之则上中下三大气圈,合之则成为一气开合任自然。挺则如陀罗之有中心,松则如炊壶之有热力四射,或如磁铁之有磁场,使太极之内劲无有不周而不失主载。
    总之,三挺与三松,是太极拳轻沉兼备的关键,不可忽视。
    方法
    如何掌握“三挺”劲呢?对初学者来说,笔者建议,不妨从站桩或定式开始,由挺膝松踝,下肢坚实挺拔,传达到腰脊挺拔和颈项挺拔,最后与虚领顶劲相配合。与此同时,注意挺劲的时候,上中下三盘松的配合。不过要注意的是,松不仅是向下,肩、胯、足松到恰当时候,必须形成气圈向外弥漫,尤其向对方脚跟渗透。
    在定式与站桩做好了三挺之后,再试着渐渐于行功走架时加以运用,贯穿于整个套路中。最后,静定行住,无不有主,即意领三挺,而松棚随之。只有如此,才能把三挺与松沉、松长、松空结合在一起。
    余意
    在三挺劲的意义上,必须补充注意两点。首先,三挺劲是一个整体,不能讲膝、腰、颈三点,只视为互相独立和分离的三个“关节”,要合三为一,久而久之方能做到“上下九节劲节节贯穿”,丢一就是丢三、丢万(三生万物),得一就是得三、得万。其次,挺不是顶,挺有拔之意,挺拔不二。何谓挺拔?意念而已。因此,在具体行拳走架和推手技击运用中,不能变三挺为三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方能做到虚领顶劲,中正安舒。而且,纵跳腾挪、蹬踢踹弹诸法,皆须用此,方显轻灵不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