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格列吡嗪与格列齐特对控制餐后高血糖疗效的比较

 闽江子 2012-02-23

格列吡嗪与格列齐特对控制餐后高血糖疗效的比较

颜勤明 左 红

  餐后血糖在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患者经药物治疗后虽空腹血糖已控制正常,但餐后血糖仍不能得到满意控制。餐后高血糖状态的病理生理变化,除高血糖外,还包括餐后高胰岛素血症及高脂血症[1]。餐后高血糖、高血脂的长期累积作用仍可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恶化。拜糖平、双胍类药物对控制餐后高血糖疗效较佳,但由于它们降糖作用相对较轻,使得它们在临床上单独应用受到限制。格列吡嗪与格列齐特同属磺脲类药物,前者的降糖作用比后者强[2],在控制餐后高血糖方面,前者是否也更具优越性?本文就应用格列吡嗪或格列齐特后空腹血糖已正常的患者,对他们餐后血糖下降程度进行对比观察。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56例均为1996年7月~1998年4月在我院专科门诊就诊的病人,符合以下条件:年龄60岁以下,单用格列吡嗪或格列齐特降糖治疗,空腹血糖(仅指早餐前血糖)已控制正常的Ⅱ型糖尿病患者,不存在较严重的并发症与合并症,未同时应用影响血糖的其它药物。格列齐特组26例,其中男12例,女14例,年龄50.6±6.6岁,病程2.4±1.8年,应用本药治疗时间3.8±1.4月;格列吡嗪组30例,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51.1±6.8岁,病程2.2±1.9年,治疗时间3.6±1.5月。
1.2 治疗方法 格列齐特日服80 mg以内者早餐前顿服,超过80 mg者分早晚2次服;格列吡嗪日服10 mg以内者早餐前顿服,超过10 mg者分早晚2次服。
1.3 血糖测定 对空腹血糖已稳定控制于正常范围的患者测定同一天空腹与中餐后2小时血糖。测血糖当日的饮食量和活动量各患者相对平衡。治疗前后均用ONE TOUCH Ⅱ型血糖仪测毛细血管血糖。本文数据均以x-.gif (832 bytes)±s表示,数据比较采用组间t检验及配对t检验。

2 结果

  两组经治疗后餐后血糖均明显下降(P<0.01),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中餐后2小时与空腹血糖差值的下降幅度,发现格列吡嗪组显著大于格列齐特组(P<0.01)。见表1。

表1 格列齐特与格列吡嗪疗效比较(mmol/L)

  格列齐特组 格列吡嗪组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后差值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后差值
空腹血糖 10.7±1.7  5.2±0.6   5.5±1.6 11.5±1.8 5.0±0.6 6.5±1.7
中餐后2 h血糖 15.8±2.7 11.3±2.1*   4.5±1.5 16.8±3.0 9.4±1.8* 7.4±1.8
中餐后2 h与空腹血糖差值  5.1±1.9  6.1±2.0 -1.0±1.1  5.3±2.3 4.4±1.8 0.9±1.3**
  治疗前后比较,* P<0.01;组间比较,** P<0.01

3 讨论

  目前普遍认为磺脲类药物作用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3]:(1)直接刺激β细胞释放胰岛素;(2)改善葡萄糖介导的胰岛素分泌作用;(3)增加周围组织中胰岛素受体的数量,改善其敏感性;(4)阻止肝糖输出,减少糖元异生和分解。格列齐特经口服后2~6小时达到血药峰值浓度,半衰期10~12小时,作用持续时间24小时。格列吡嗪经口服后1~2小时即达到血药峰值浓度,半衰期2~4小时,作用持续时间24小时。
  本文观察表明格列吡嗪较格列齐特能更有效地控制餐后高血糖。传统的观点认为格列吡嗪能迅速地降低餐后血糖可能与该药吸收快,餐前半小时服药后形成的血药浓度峰值及餐后血糖高峰时间一致有关。但本文所观察的是中餐后血糖,中餐前未服药,且因格列吡嗪的代谢产物无降糖活性,故推测该药能有效地降低餐后血糖的机制主要不在于直接刺激β细胞释放胰岛素,可能和间接作用即改善葡萄糖介导的胰岛素分泌作用和/或胰外作用有关。
  药物治疗糖尿病时,人们习惯于先控制空腹血糖,再考虑餐后血糖。本文选择的病例均经药物治疗空腹血糖已恢复正常(且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此时的药物剂量是病人的最适宜剂量,在此基础上观察餐后血糖,故两组的可比性强,结果更有意义。
  本文结果表明格列吡嗪控制餐后血糖的疗效优越于格列齐特,对应用格列齐特治疗后餐后血糖仍高居不下的患者,除可合用双胍类药物或拜糖平外,亦可试改用格列吡嗪。

作者单位:颜勤明 左 红 浙江省台州医院内科(31700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