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通导读:慢性支气管炎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三个不同时期,中医按照三期作为大家介绍治疗老慢支的方法及食疗药膳。
发作期
老慢支的急性发作,常常是外感(如风寒、风热)引动伏痰而致咳、痰、喘加剧。所以一般当以祛邪治标为主,根据咳痰的性质,结合舌苔、脉搏来辨别是属寒证还是属热证。如咳嗽加重,痰稀白,苔白或白腻,脉浮或浮紧,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风寒痰浊阻肺的证侯,可用麻黄、紫苏、杏仁、甘草、前胡、桔梗、枳壳、半夏、陈皮、茯苓、生姜等,以宣肺解表,化痰利气。透邪则咳嗽自止,豁痰则喘息自平。若咳嗽气粗,喘满,咯痰黄稠,发热口干,苔黄或黄腻,脉滑数,为风热痰浊壅肺的证侯,可用麻黄、杏仁、生石膏、生甘草、桑白皮、黄芩、山栀、知母、贝母、鱼腥草、金荞麦等,以宣肺止咳,清热化痰。痰化热清,咯吐爽利,气喘胸满就会缓解。总之,在慢支急性发作期当以宣肺祛邪、化痰浊为治疗大法。此时大忌敛肺止咳,以防闭门留寇;对于年老体弱者,宣肺亦不可太过,以免损伤正气。
慢性迁延期
慢性迁延期的咳、痰、喘虽未表现为急性发作状态,但始终不能缓解痊愈。往往既有咳嗽痰多、苔腻等痰湿内蕴的表现,又有气短乏力、食少便溏、气息喘促、动则更甚等肺脾肾亏虚见症。此时单纯治标则正虚难复,单纯固本则不利祛邪,所以扶正祛邪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临证以三种类型的患者较为多见。
一种类型是久咳伤肺,咳嗽有痰兼喘,咳声低弱,痰白清稀,苔白,脉虚弱。证属肺虚痰恋,可用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防风、桑白皮、紫菀、杏仁等,以益气补肺,理气化痰。
一种类型是咳嗽痰多,痰白粘稠,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苔白脉滑等。证属脾虚痰滞,可用党参、白术、苍术、茯苓、厚朴、半夏、陈皮、杏仁、苏梗、甘草等,以益气健脾,止咳化痰。
还有一种类型症见咳嗽喘促,动则更甚,咯泡沫痰,腰腿酸软,畏寒肢冷,夜尿频多等。证属肾虚痰喘,可用熟地、萸肉、山药、茯苓、泽泻、附子、肉桂、人参、蛤蚧、补骨脂、白术、半夏、陈皮等,以温阳益气,补肾助纳,化痰平喘。
总之,慢性迁延期的老慢支患者多属正虚邪恋,只有权衡轻重,标本同治,虚实兼顾,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临床缓解期
老慢支进入临床缓解期则预后良好,此时中医主要采用扶正固本的方药来巩固疗效,改善体质。临床一般按三种证型进行调理。
①肺脾气虚型。证侯:气短喘促,言语无力,咳声低弱,咳痰稀薄,自汗畏风,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苔薄白或薄白略腻,舌质胖,边有齿痕,脉细弱。治法:健脾补肺。方药: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化裁。药用生黄芪、白术、防风、党参、陈皮、茯苓、半夏、甘草、干姜等。
②肺肾阴虚型。证侯:喘促气短,动则更甚,痰粘量少,口咽干燥,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腰酸耳鸣,舌质偏红,苔薄黄,脉细数。治法:滋肾养肺。方药:生脉饮合六味地黄丸化裁。药用党参、麦冬、五味子、生地、萸肉、丹皮、茯苓、山药、百合、北沙参等。
③脾肾阳虚型。证侯:气促难续,呼多吸少,动则尤甚,咳痰无力,痰白清稀或质粘而少,面浮胫肿,倦怠神疲,汗出肢冷,面青唇紫,夜尿频多,舌淡胖,脉沉细无力或弦大无根。治法:温阳补肾纳气。方药: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化裁。药用制附子、肉桂、熟地、萸肉、山药、丹皮、泽泻、茯苓、人参、蛤蚧、补骨脂、紫石英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