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普通教师岗位强化培训

 一路顺风666 2012-02-28

《长方体体积》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问答式的表面学习,应该在现实、有趣的基础上设计活动,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再创造”,所以课堂教学更多地提倡“发现学习”和“运用学习”。即让学习者亲身经历数学家们发现数学规律时的发现过程,而教师的指导要在教的强迫性和学的自由性之间取得一个微妙的平衡,要为学生的发现创设情景、提供手段、工具、和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之间加强交流,从而顺利达到“发现”的目的。课堂上的有效操作,可让学生更好地“发现”知识,从而启迪学生智慧,润化学生生命。运用学习,是学生能通过发现,自觉地去学习并成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学生将来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学生来说可胃是颈上添花。   
    首先,从这堂课的设计上来说,我觉得自己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发现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但是导入以及公式应用的部分与生活的联系不是十分紧密。导入时,我数个体积单位的个数得出体积,到出示一个表面没有分格子的长方体,让学生想办法求它的体积,这样有效地利用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探究。上课时,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通过比较老师准备的长方体,理解长方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关系。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我接着通过具体的操作,即用若干个棱长是 1厘米 的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所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等有关数据记在准备好的表格里,然后通过观察、分析这些数据,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归纳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样既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在应用部分我设计了看图求体积,然后让学生解决书上的一道应用问题,最后设计了让学生计算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的体积的实际操作练习。在设计这两个环节时,我没有太多的考虑到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在课后与同事的交流中被提了出来。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有提到要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所以这一点,将是我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的一个方面。  
    但是,在本节课的学生汇报环节当中,学生在汇报时语言表述有些不清楚,且汇报习惯不是很好,这跟学生平时在这个方面得到的训练机会不多有关系,也跟老师当时的心态——稍嫌急躁和怕时间不够有着一定的关系。这也提醒了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多给时间学生,不能过急,更不能急于求成,不管是要求学生还是自己。  
    不管如何,课还是上完了,这节课有收获,也有遗憾,我会珍藏收获,吸取教训,期待以后的教学会更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