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大团圆

 岚居 2012-02-28

关于大团圆

  《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本,结局是贾宝玉考中进士,圆了重振贾氏家声的美梦。关于此,人们大张挞伐,认为有背作者初衷,降低了作品思想性,断定后四十回非曹雪芹所著,而是高鹗操刀的赝品。这是近代观点,是将近代初级写作教程律条强加古人。

必须历史地分析作品,对待作者。近代文艺批评家有一个通病,用现代尺度去衡量古代作家,喜欢为作家贴政治标签。曹雪芹生活的时代,西方文艺理论尚未传入中国,没有什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那些名目。中国作家只能从自己的社会实践及人生感悟进行写作,从固有伦理道德判断是非,从中国古代作品学习创作方法与技巧,照中国固有小说章法构思。一个浅显的例子足以说明问题:它是章回小说,是中国小说固有模式,外国小说所没有,中国近代作家受外国影响,多不采用这种形式。《红楼梦》是地道中国作品,即未受外来思想与形式影响的作品,中国风调中国品味中国思想中国架构,用任何舶来文艺评论标准,或外国与中国文艺理论混合的文艺理论进行评价,都是脱离历史脱离实际的。一些说法既非作者本意也非品所有,完全是评论者臆造。

曹雪芹是中国士人,照现代说法,知识分子,是文学家而非思想家,至少从其作品看不出他提出过何种新理论,他必然受到中国旧思想熏陶或者说受中国固有思想体系束缚,无论是儒释道或是杨朱墨翟,他总要在这些哲人思想框架内进行思考,在中国固有道德规范内进行创作。

“大团圆”是中国小说创作的固有章法:看一看中国旧小说,即受西方小说影响前的小说,无论短篇志怪,还是长篇小说,例如四大名著中的前三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被认为《红楼梦》前导的《金瓶梅》,无不以“大团圆”作结。《三国演义》由黄巾起义,天下分崩,到三分归一统;《西游记》唐僧师徒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证得佛果。《水浒传》虽然结局是梁山好汉几乎个个不得善终,从国家来讲,是始于乱:“四大寇”各据一方,反叛朝廷;归于定:“四大寇”终至殄灭。即使《金瓶梅》,西门庆终于淫恶有报,被天惩罚,得恶疾而终。

有人认为“大团圆”是俗套,是中国人不敢正视淋漓鲜血,直面惨淡人生的性格上软弱的表现,是用一条光明的尾巴来自我欺骗。这是从外国人那里拾来的余唾。中国人何尝是软弱的,苏武是软弱的?文天祥是软弱的,史可法是软弱的?世界上有哪一个民族经历过中华民族这样多的磨难?有哪一个文明古国能像中国这样,无论变乱是从外部发生还是从内部发生,都能度过百难千劫,始终保存自己的文化传统?有哪一个民族具有中华民族这样伟大的复苏力,经百难而不屈,历万劫而犹兴?中华民族是一个始终向上的民族,即使在最黑暗最苦难的年月,也没有失掉对光明的憧憬,对未来的希望。

不妨看一看欧洲一些作家的作品,例如佛楼拜的作品,我们所看到的是那个人,那个社会,就像一轮落下去的太阳,那轮太阳是向无底深渊堕落下去的,向无穷黑暗坠落下去的,不会有重新升起的时候。中国人,中国作品,在看不到光明时,相信前面会有光明,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在最黑暗的子夜,也确信明天的太阳一定升起,在最失望的年月,人们也怀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信念,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一切都报的信念。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麻醉。不是,这不是自我麻醉,而是信念坚持。在最没有希望,最令人沮丧的年月,“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人们正是凭藉这种不是希望的希望,凭借总有出头之日的执着,走出最黑暗的幽谷。

大团圆是中国人对人生,对世界,对宇宙的期望,是中国人的和谐主义,完美主义的体现,是中庸之道。为什么要毁灭而不是创造,为什么要残缺而不要完美,为什么要绝灭而不要团圆?如果说山河破碎,家园凋零,伏尸遍地是一种审美,为什么大团圆不是一种审美?其实,大团圆不是中国人的专利,好莱坞影片,绝大多数也是以正义战胜邪恶,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方式结局。

贾宝玉科举功名,是贾宝玉思想发展必然归宿,也是作者思想体系必然归宿。和许多中国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一样,曹雪芹的性格,同样贾宝玉的性格,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他们对于那种压抑人才,压抑人情,压抑人性的社会,有一种天然的反叛心理,另一方面,对社会、国家、家庭又有一种责任感。

贾宝玉是具有叛逆性格的,他对仕途经济的鄙视,称那些热衷功名者为禄蠹,不喜欢一心希望他从仕途求发展的薛宝钗,对于同样鄙薄富贵功名的林黛玉,他引为同调,引为知已。比之薛宝钗,林黛玉有许多缺点,给他许多气受,他还是一往情深,那是对传统的反叛。然而,贾宝玉是社会中人,是中国士人,他的出路何在?他不可能到梁山落草,不可能像日本人设计的那样,双双出逃,到扶桑之国圆他们的鸳鸯蝴蝶梦,更不可能去莫斯科。

中国知识分子常常面临两难抉择,一是情,一是责,春秋末期的孟子就谈到鱼与熊掌的关系。情与责,二者不能得兼时,何取何弃?绝不是今人那样说一不二。看看近代中国大名鼎鼎的士人,周豫才、郭贞堂,他们青年时,奉父母之命都结了婚,这种婚姻,照他们说法,是不情愿的,他们不是一般人,一位是中国文化革命主将,一位至少也是先锋级人物,当然,没有史料说明周、郭当时身边有一位林妹妹,如果有,不知他们如何处理;他们没有断然拒绝这一婚姻,尔后还出钱养着这一门“妻室”,养着同样深受包办婚姻之害的两位妇女。不能说他们屈服压力,只能说明他们没有回避责任。他们尚且如此,怎么能要求早于他们一两百年的贾宝玉断然不顾他的责任。

适情适性,今人犹难。在经历了许多家庭变故,包括情变婚变后,贾宝玉认识到他还对家庭承担有责任,这是更高层次的觉悟。一百一十九回安排了宝钗与宝玉关于情与责的讨论,既是情节发展所需,也是作者反思。贾宝玉做出了符合中国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选择,他考中了举人,报答了父母养育之恩,妻妾期盼之情。但他没有贪恋富贵,而是在对父母、家庭尽了义务后,断然实践木石前盟,出家当了和尚。这样的贾宝玉更具人性时代性,内心世界更复杂更丰富多彩,更具中国味,任何“改造”贾宝玉的企图都将以失败告终。

自上世纪胡适始作俑,俞平伯、周汝昌等红学家,还有一个以写汉奸见长的张爱玲,不遗余力地宣扬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后四十回不是原著,在红学界搅起轩然大波。试设想,如果将《红楼梦》后四十回砍掉,将是一个什么情景?不知有多少人鼓掌叫好,但绝大多数读者是会十分婉惜的,也没有人会这样做,两百多年了,有这样做的人吗?尽管有人说后四十回不好,也就是说现在通行的《红楼梦》不好,一本书有三分之一的章节不好,能说是一本好书?持这种说法的人实质是要毁掉整个《红楼梦》。说现在通行版本不好的人,包括胡适、俞平伯、周汝昌等,写过一个更好的《红楼梦》吗?没有,可见他们是写不出来的,顶尖红学家尚且如此,其如非顶尖红学家何?从清末到现在,写《续红楼梦》者不下一打,平心而论,没有一本续作能赶上现在通行本。道理很简单,现代人,没有曹雪芹那样的经历,那样的学识、情致,单以诗词论,现代玩笔杆子的人,包括所谓的顶级作家,没有一个能写出曹雪芹那样的词章,有的续作者根本就不会写诗填词,何况他们还有太多的现代框框,能写出超过原著的《红楼梦》?

写不出更好的来代替,又说通行本不好,将把读者引向何方?未读过《红楼梦》的朋友,最好不要先去看红学家的评论,因为一千个红学家至少有一千另一种说法,否则不能独立成家;先自己读,独立于红学家去欣赏,才能真正读出《红楼梦》的底蕴。(200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