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为韵语,《尚书·益稷》载舜与皋陶唱和诗“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元首明(读芒)哉,股肱良哉,庶士康哉。”即为韵语。诗三百篇,除周颂有几篇无韵(?),馀皆押韵。此后历代诗词不仅押韵,且越来越严。不独中国,泰西辞赋,从荷马到拜仑,亦大体押韵,不押韵仅惠特曼等数人而已。传统诗词必押韵已是不刊之论,如何押韵本无问题,唯今有革新家出,要对传统诗词“大卸八块”,“打烂了重组”。按“双百”方针,你“革”你的“新”,我“守”我的“旧”,各行其是也就罢了。无如有人称不用普通话押韵便是那话儿,押平水韵便是押死韵,是“我手写死人之口”。是“给古代的死人当供品摆设的”。还有更难听的话。仿佛沾得“革新”二字,便可“奉旨申斥”。 尽管说得恨恨有声,照着做的人未必多。其所举“革新”而有成者,不过数公而已。此数公其实算不得革新家,数公本来就是写白话诗的,不过是将写白话诗的章法用来写传统诗词。不遵格律亦非数公所创,早就有所谓“解放体”“自度曲”,更远一点,汉魏六朝也不讲格律,故是复古,复汉魏六朝之古。范光陵博士之“新古体诗”就其体式看,不过是五言古绝,算不得创新。真正对传统诗词动过大手术的是胡适等提倡白话诗,不仅将传统诗词大卸八块,而且扫地以尽,全无格律押韵等束缚,长可数百行,短可一句话,何等自由!觉得传统诗词束缚者,写白话诗好了,何必扭住传统诗词不放! 一、“以普通话语音作为诗词创作的审音用韵标准”行不通。西人称汉语语音贫乏,其所指当是“Mandarin”,今人称国语或普通话。其语音音素确实是汉语诸方言中最贫乏者之一。以四声论,它缺乏入声。入声不仅广泛存在于南方音系各省,如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湘方言赣方言中;北方音系之河北、山西、内蒙、四川西充、西昌,贵州局部,重庆之綦江、江津、永川,成都周围之双流、什邡、乐山、大邑、仁寿、都江堰等地,也都存在入声,至今仍有差不多一半的中国人说着带有入声的方言。不仅我国,日本使用汉字音读,也有入声,他们叫促音变。 普通话不仅缺乏入声,声母韵母也相对缺乏。如ng、v等声母都没有,属古疑母诸字,如额娥爱艾等,普通话都读成零声母。以m收声之韵母,普通话中已不存在。却存在于众多方言,乃至域外语言,例如韩文中。普通话(国语)虽然流行了数十年,远未取代各地方言,它其实只是传媒语言,工作语言也说不上。对方言影响也很小,例如西南官话区中之娥俄我等,仅我字少数中青年受普通话影响读成窝之阳平。故普通话在全国推广绝非朝夕可就。即使全国人都能讲普通话,也不要废弃方言。保留方言就保留了我国语音的多样性及其丰富内涵。方言最贴近生活,极有可塑性、创造性,许多新词汇都创自方言。下愚倒要吁请各地即早将当地方言录音、整理,作为语音素材存档。有能力的地方可以编纂方言词典。如果方言消失,将是语言学民俗学不可弥补的损失。 正如地方戏要在地方二字上立论,传统诗词也要在传统二字上立论。普通话推广了,地方戏还能不能存在?能用普通话唱越剧、粤剧、川剧、豫剧、高甲戏吗?真唱了,地方戏也就完了。即使京剧,也未按普通话音韵演唱,连快板、数来宝也押十三辙。能说这些戏剧曲艺是在给古代死人摆设供品?是在与推广普通话对着干? 有人称我手写我口,古人把话写下来就成文章。天大的误解。昔人称言之无文,其行不远。可见言与文早有区别。古人书写工具简拙笨重,为使文章学术得以传播,必将其精简到极致。《论语·宪问》“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何尝是率尔操觚,我手写我口! 有人称不以普通话押韵,就是以活人之手写死人之口。其实,用韵与口音不符,绝非今人才有的事。真的实行我手写我口,不仅今人读不懂古人文章,古人亦将读不懂古人文章。唐大诗人贺知章云:“少小辞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可见他说的方言必与长安的秦腔大相径庭,如果他“我手写我口”,恐怕他的挚友李白也读不懂。 “平水韵”刊于南宋,北宋填词用韵,已超出平水韵范围。可见北宋、当然包括南宋,其口语音韵已与平水韵有很大距离。但南宋人写诗仍依平水韵,并未觉得它是束缚。元蒙入主中原,国师西藏人八思巴用回纥字母造蒙古文字,实行入派三声,从此北方音系基本失去入声。历元明清三代至今,北方音区大体说着与普通话相去不远的官话,他们(包括近人鲁迅)写诗仍用平水韵,填词用《词林正韵》,度曲用曲韵,毛泽东写诗填词也不用普通话,他们都在用活人之手写死人之口,都在为古代死人摆设供品?真要我手写我口,将不只是用韵问题。我口(绝大多数人之口)说的是大白话,传统诗词多用文言;我口平时说话讲什么平仄对仗按什么曲谱词谱,怎么能每句只说五字七字?那将不只传统诗词,连白话诗都该打倒,白话诗绝非口语。 二、“平水韵”不可轻废。人称平水韵为死韵,此说不确。它固与今人语音有一段距离,但远未成为化石,不可轻言废弃。1、传统诗词多讲平仄粘对,废弃平水韵,字的平仄归属将发生极大变化,人们将极难适应,所造成的困难比保留它的困难更大。例如主张用普通话押韵的某些刊物,其所载诗作,一会儿风读feng,与庚青蒸押韵,一会儿又读fong,与东冬押韵,普通话中已读平声的入声字,诗中又用为仄声,令人无所适从。每种文体都有其语言范畴,用山东快书写物理论文,必定费力不讨好。诗词用语与一般用语有别,不独中国,泰西亦然。他们的诗不仅押韵,所用字词,有的连形声也与一般文体有别。保留平水韵就是保留诗词独特语音,也利于诗词爱好者回过头去阅读欣赏古典诗词。2、海外华人来自各省,并未推广普通话,日、韩等国爱好汉诗者未必皆晓普通话,他们写诗也只能用平水韵。3、从我国众多方言来看,平水韵更贴近民间用语。如目前仍有几亿人说着带有入声的方言。入声已经消失的西南官话,其语音也与平水韵相近,如屋韵,去掉收声的k读为阳平声,木竹肉菊六等都押韵,在普通话中都不押韵。 三、考虑到某些韵太窄,今人读音已无大区别,对于初涉门径者,可以放宽到与其邻韵通押。通押乃权宜之计,最好是遵平水韵。 按:五十年代推广普通话,企图引进V声母,如读“我”为“VO”读“伟”为“VEI”等,后不果行(1999 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