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昵称698776 2012-02-28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全网发布:2011-06-23 19:58 发表者:万鼎铭 (访问人次:3138)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是一种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贫血,但也有感染或出血。外周血象呈一系或多系细胞减少;骨髓呈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存在有一系或多系细胞的病态造血,原始细胞增加,但不足以诊断白血病。1976年法美英(FAB)合作组提出MDS这一名称。MDS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可以是原发的或继发的。原发病例大多发生于中年以后,发病原因不明,有认为化学性、病毒性或放射性损害可能作为致病因素。继发性MDS大多是因原发性疾病经化疗药物治疗引起的,特别是烷化剂抗癌药。用药时间及剂量与发病关系密切。多数MDS病变发生于髓系干细胞水平,很少累及淋巴系,只少数病例病变发生于多能干细胞。 

一、临床表现

(一)贫血  临床上大多以贫血为首发症状,如头晕、乏力、皮肤苍白、劳累后心悸、气短等,在病程中几乎所有病例均有贫血症状。贫血的发生是由于红系无效造血所致。

(二)发热  发热而无明显感染者占30%,大多数患者因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口腔炎、肛周感染引起发热,热型以不规则低热为多,也有少数病例为高热。

(三)出血  不多见,可有牙龈出血、皮下出血点,偶有鼻出血,出血程度多较轻。出血与血小板减少及功能异常有关。

(四)其他  淋巴结一般不肿大,只少数病例可有颌下、颈部、腋下淋巴结轻度肿大,直径约在1cm左右。肝脏轻度肿大者并不少见,脾肿大者少见,多在肋缘下1~2cm。 

二、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在MDS诊断成立时约占半数以上病例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20%病人有贫血及血小板减少,少部分病人仅有贫血和白细胞减少。也有少数单一细胞系减少。成熟红细胞可有大小不均,或见大红细胞、多染性红细胞或点彩红细胞等,有时可见有核红细胞。白细胞数可在(1.5~15)×109/L之间。单核细胞比例通常增多。可见幼稚细胞。血小板数在半数病例减少。

(二)骨髓象  80% MDS患者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增生活跃,少部分病例增生减低。红系有类巨幼样变,多核红细胞,成熟红细胞体积大,有多染红细胞,可有环形铁粒幼细胞。粒系增生正常或减少,成熟粒细胞比例减低,早期幼稚粒细胞比例增高。早幼粒细胞中颗粒减少或见不到,但也可增多、增粗。中幼粒、晚幼粒和成熟粒细胞大多颗粒减少。过氧化物酶染色反应减低。部分病例可见Auer小体。巨核细胞多数病例是增多的,可见小巨核、大单个核巨核细胞、多核巨核细胞,血小板减少,形态异常,可见巨大血小板。

(三)骨髓活检  80%MDS患者骨髓增生,可见幼稚细胞及原始细胞增生及分布异常。正常切片内原始与早幼粒细胞常单个或2个散在定位于小梁旁区,若3~5个以上聚集成簇,位于小梁间区或旁区,即称为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  abnormal localization of immature precursors),是MDS的骨髓组织学特征,对诊断有特殊意义。骨髓中小巨核细胞增多。骨髓间质水肿,网硬蛋白纤维增生。

(四)骨髓细胞培养  不同类型的MDS的骨髓细胞培养结果不一致,目前临床上没有应用。

(五)染色体检查  大多数MDS染色体有异常,多数为染色体的缺失,常见的有5q、7q、7p、9q或20q的缺失,或为-7、+8、-11、-12等畸形。单一5q-的病例临床上常有大红细胞性贫血、血小板增多,病情较稳定。

(六)其他  外周血T细胞总数减少,Th减少Ts相对增多。NK细胞数量减少,活性降低。 

三、临床分类

(一)病因分类  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继发于长期化疗、放疗后,或继发于肿瘤、自身免疫病等)MDS。

(二)形态学分类  根据血液学和骨髓形态学的特点,1982年FAB协作组将MDS分成5种类型:

1. 难治性贫血(RA  refractory anemia) 临床以贫血为主,网织红细胞减少,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大多也是减少的。外周血中原始细胞极少见,< 1%。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红系增生多较明显,环形铁粒幼细胞<15%,红细胞形态异常多见。粒系和巨核系细胞也有一定形态异常,但通常较轻。骨髓内原始细胞<5%。

2. 难治性贫血伴环形铁粒细胞增多(RARS  refractory anemia with ring sideroblasts)  与RA的主要区别是出现环形铁粒幼细胞,占骨髓有核红细胞的15%以上。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多数正常,血清铁蛋白增高。

3. 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  refractory anemia with excess blasts) 外周血中三系细胞大多数均有不同程度减少,少数病例只有两系细胞减少。外周血常有原始细胞出现,但<5%。骨髓中原始细胞在5%~19%间。粒系和红系幼稚细胞数量增多,形态改变明显。

4.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  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 多见于年老者。肝、脾肿大多见。有贫血及血小板减少。最主要的特点是血液和骨髓中有较多的单核细胞。外周血中单核细胞的绝对数>1×109/L,常伴有中性粒细胞增多及形态异常。外周血中原始细胞<5%。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率增高,原始细胞在5%~20%。

5. 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转变型(RAEB-T  refractory anemia with excess blasts in transformation)血液及骨髓除具有RAEB的一些改变外,符合以下特点:①外周血中原始细胞≥5%,但<20%;②骨髓中原始细胞≥20%,但<30%;③原始细胞中可见Auer小体;④约50%以上病人演变为急性白血病,患者生存时间短,多数不超过一年。

(三)WHO分类(2001年修订): MDS分类标准(外周血;骨髓)

(1)难治性贫血(RA  refractory anemia):贫血,无或罕见原始细胞;仅红系病态造血,原始细胞<5%,环形铁粒幼细胞<15%

(2)难治性贫血伴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RARS  refractory anemia with ringed sideroblasts):贫血,无原始细胞;仅红系病态造血,原始细胞<5%,环形铁粒幼细胞≥15%

(3)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育异常  (RCMD  refractory cytopenia with multilineage dysplasia):两系或全血细胞减少,无或罕见原始细胞,无Auer小体,单核细胞<1×109/L;两系或多系病态造血,异常细胞≥10%,原始细胞<5%,无Auer小体,环形铁粒幼细胞<15%

(4)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育异常和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RCMD-RS):两系或全血细胞减少,无或罕见原始细胞,无Auer小体,单核细胞<1×109/L;两系或多系病态造血,异常细胞≥10%,原始细胞<5%,无Auer小体,环形铁粒幼细胞≥15%

(5)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I型(RAEB-1  refractory anemia with excess blasts-1):血细胞减少,原始细胞<5%,无Auer小体,单核细胞<1×109/L;1系或多系病态造血,原始细胞5%~9%,无Auer小体

(6)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II型(RAEB-2):血细胞减少,原始细胞<5%~19%,有或无Auer小体,单核细胞<1×109/L ;1系或多系病态造血,原始细胞10%~19%,有或无Auer小体

(7)不能分类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U  MDS-unclassified):血细胞减少,无或罕见原始细胞,无Auer小体;粒系或巨核系单系病态造血,原始细胞<5%,无Auer小体

(8)5q-综合征[5q-syndrome,MDS伴有单纯del(5q)]:贫血,原始细胞<5%,血小板数正常或增高;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加伴核分叶减少,原始细胞<5%,无Auer小体,单纯5q-。 

四、诊断标准(最低诊断标准:2009年NCCN定义为(1)持续的血细胞减少至少6个月,有特殊核型变化或多系血细胞减少至少2个月;(2)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血细胞减少)

1. 外周血1系、2系或全血细胞减少,偶可见白细胞增多或血小板增多,可见有核红细胞或巨核细胞或其他病态造血现象。

2.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亦可增生减低,至少有一系病态造血现象,骨髓活检ALIP阳性。

3. 除外其他病态造血的疾病:红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巨幼红细胞贫血等。 

五、病态造血

1. 红系:骨髓中红系过多(>60%)或过少(<5%),或者环状铁粒幼细胞≥15%,核分叶或多核或核碎裂或核形异常、巨幼样变,点彩或多嗜性,染色不均匀;血象中出现有核红细胞、巨大红细胞或其他形态异常。

2. 粒系:骨髓中粒细胞颗粒过多、过少或无。成熟粒细胞胞浆嗜碱,核分叶过多或过少,核浆发育不平衡,中幼粒有双核或分叶核;血象中有幼稚粒细胞或与骨髓相同的形态改变。

3. 巨核系:骨髓出现淋巴样小巨核细胞、单圆核小巨核细胞、多圆核巨核细胞及大单核巨核细胞;血象中出现巨大血小板。 

六、MDS的一些特殊问题

(一)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作为MDS的首发表现

(二)MDS-Eo

(三)低增生性MDS

(四)儿童MDS  往往有家族性倾向。

(五)继发性MDS

(六)再生障碍性贫血

(七)溶血性贫血

(八)巨幼红细胞贫血

(九)急性白血病 

七、MDS的治疗

    治疗MDS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因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MDS的治疗包括支持治疗、刺激造血治疗、化学治疗、诱导分化治疗、免疫抑制治疗、抗凋亡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干细胞移植治疗等。应根据患者年龄、一般状况、血象和骨髓象进行综合性个体化治疗。MDS的治疗策略是以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为依据。原则是:对低危MDS,可采用刺激骨髓造血、诱导分化加或不加小剂量化疗为主的方案;对高危MDS,年龄>60岁宜用诱导分化和小剂量联合化疗,年龄<60岁宜用联合化疗,亦可选用造血干细胞移植。

(一)支持治疗

    对于继发性MDS有病因可寻者应尽可能停止接触可疑致病因素的物质或环境。根据病情选用成分输血。有感染者根据病原菌选择敏感抗生素及时控制感染。MDS伴巨幼贫血者可补充叶酸、维生素B12,RARS可给予维生素B6,应用Vit B6,剂量宜大,每日100~200mg静脉注射。

(二)雄性激素

    司坦唑醇(康力龙)对核型正常的RA有效。达那唑对康力龙无效者可能有效,对血小板减少有效。治疗有效后血红蛋白、粒细胞及血小板数量增加。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

    对MDS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类风湿关节炎、大血管炎或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有效。剂量为:强的松每日40~60mg,用药3~4周后血象好转,对造血细胞形态异常无作用。

(四)造血生长因子

    适用于中、低危患者,以EPO应用最广泛、最安全,与G-CSF、GM-CSF联用可增加疗效,但是有促进细胞向白血病转化之虑。白细胞介素3(IL-3)及TPO可酌情应用。它们刺激粒细胞和血小板生成,很少影响红细胞。

(1)GM-CSF 和G-CSF可提高外周血中的粒细胞、单核细胞数,主要适用于白细胞减少并感染者,尤其是抗生素治疗无效或疑有真菌感染者。

(2)EPO  对无输血史,血清EPO<100~200MU/ml的女性、核型正常,对输血依赖性低者疗效较好。EPO还能激活血小板活性,对血小板减少者有益。与维甲酸或G-CSF联用可加强EPO作用。

(3)干扰素  有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作用,可抑制白血病克隆,目前临床很少应用。

(五)诱导分化剂

(1)维甲酸  维甲酸显示有抑制恶性克隆生长或促使白血病细胞分化作用。ATRA+EPO是治疗低、中危MDS的一种有效的、能耐受的治疗方案。

(2)1,25(OH)2Vit D3 罗盖全2μg/d,至少用12周,与维甲酸合用可能效果更好。可抑制细胞增殖、促进分化和调节免疫功能,并有抗骨髓纤维化作用。

(3)砷剂(ATO )三氧化二砷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阻止肿瘤血管生成新生,诱导细胞分化成熟、凋亡,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 对白血病细胞有抑制生长与促凋亡作用,小剂量砷剂有诱导分化作用,对部分患者有效。三氧化二砷治疗MDS有效,且较安全,不良反应少,成为治疗该病的一种新手段,总的有效率50%。

(六)化学治疗 是清除MDS恶性克隆,恢复正常造血,治疗高危MDS的主要方法。

(1)强烈化疗 含蒽环类和的方案,I(IDA)A方案优于F(氟达拉滨)A和T(拓扑替康)A方案。而中剂量Ara-C联合IDA和拓扑替康对难治性/复发性AML和高危MDS有明显疗效,可作为挽救治疗措施。含有米托蒽醌的方案不适宜老年的MDS患者。在化疗方案中加入G-CSF则能够提高缓解率、改善患者的临床情况、增加能接受Allo-SCT的病例数。

(2)小剂量化疗  对于老年MDS患者,由于强烈化疗的毒副作用明显,不适宜强化疗,则可选用小剂量化疗以延长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

a  小剂量阿糖胞苷  与G-CSF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对于高危MDS,则可提高细胞数,减少输血。剂量为5~25mg/d皮下注射10~20天为一疗程,停药2周后再重复此疗程,副作用为骨髓抑制。

b  小剂量马法兰  可试用于治疗老年、高危MDS患者,其中骨髓增生减低性MDS对小剂量马法兰的反应更好。常用剂量为2mg/d,口服,总量90~140mg。无明显副作用。

c  CAG方案 可试用于RAEB患者。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试用HAG方案,取得了可喜的疗效。

Ara-C  10mg/m2,q12h×14天,IH

阿克拉霉素  14 mg/ m2,×4天,ivgtt

G-CSF  300μg/d,×14天,IH

d  小剂量(高)三尖杉酯碱  小剂量高三尖杉酯碱具有诱导分化和细胞毒双重作用。对老年体弱、有心、肝、肾损害的RAEB和RAEB-T患者,可酌情应用。

(七)抗凋亡治疗由于细胞凋亡异常在MDS发病中起着一定作用,故抗凋亡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1)氨磷汀( 阿米福汀 Amifostine)为磷酸化有机醇广谱细胞保护剂,其体内代谢产物有抗氧化保护正常干/祖细胞不被化疗药物杀伤的作用。能够减少细胞凋亡和刺激骨髓造血祖细胞的生长。若加用EPO和G-CSF则可改善造血,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2)己酮可可碱(Pentoxifiline) 为黄嘌呤衍生物,可干扰TNF-α,TNF-β与IL-1等因子,减少其在MDS发病中的促凋亡作用。

(八)抗血管生成药物

    沙利度胺(反应停 thalidomide)具有抑制TNF-α的产生和抗血管生成作用,能够有效改善某些MDS患者的细胞减少。用法:150~200mg/d。对改善贫血,减少输血依赖性有一定疗效,骨髓中原始细胞数较少者疗效好。副作用主要有乏力、嗜睡、便秘、水肿、肌肉痛、皮疹等。近来雷利度胺(来那度胺 Lenalidomide)是一种具备抗血管增生和抗肿瘤活性的新一代免疫调节剂,临床试验证实该药对伴5q-染色体异常的输血依赖性低危和中危-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多发性骨髓瘤疗效肯定。以外,已有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其还可用于骨髓纤维化、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淀粉样变性以及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等的治疗。

(九)免疫抑制剂

    需进行治疗的低危或中危患者,如果不适合进行化疗或干细胞移植(SCT),应接受1个疗程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或环孢菌素A治疗。ATG和CsA:通过抑制Ts细胞来调节MDS的免疫反应,促进MDS造血细胞生长,二者无交叉耐药。CsA同时有免疫抑制、抗凋亡双重作用,并可逆转耐药,对CD4/CD8比值倒置,TCR-α或-β基因重排的患者疗效较好。

(十)干细胞移植

    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是目前将MDS治愈的唯一希望。Allo-SCT的适应证是年龄<55岁,有HLA相合供体的高危和中危患者,对低危患者应严格掌握治疗指征。而非清髓性干细胞移植适用于年龄较大或内脏功能不全的患者。

(十一)新药临床

1)达珂(地西他滨DACOGEN? ):Dacogen适用于IPSS评分系统中中危-2和高危的初治,复治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的MDS,按照FAB分型所有的亚型:难治性贫血,难治性贫血伴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过多,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增多-转变型,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作用机制独特:胞嘧啶类似物(连接了脱氧核糖)嵌入DNANMET不可逆结合逆转DNA过度甲基化状态,达到治疗MDS目的。 

3 天方案

15 mg/m2 ,输注3小时以上,每8小时一次,连续3天,6周一个疗程 (每疗程总剂量135 mg/m2 

5 天方案(改良方案,目前临床推荐)

20 mg/m2,输注一小时以上,每天1次,连续5天,41个疗程 (每疗程总剂量100 mg/m2)至少 3/6个疗程,只要患者持续获益,治疗就应该继续。 

(2)喜滴克(尿多酸肽注射液 CDA-2): 本品是从健康人尿中分离、提取和纯化的含有多种有机酸和多肽的静脉注射剂。主要用于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MDS等癌症的治疗,是唯一血液肿瘤和实体瘤的诱导分化剂;毒副作用低,有效改善中晚期癌症病人的生活质量;有效抑制癌症复发转移;有望成为国内治疗MDS的最好药物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