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聚元号

 水西公主 2012-03-01

聚元号_角弓雕翎三百年

(2012-03-01 14:34:03)

《看历史》/海菲    /卫超聚元号_角弓雕翎三百年弓箭大院代表了清朝的官制弓箭技术,历经了三百年的风雨,杨福喜的聚元号成了弓箭大院中唯一在京的现代传承。聚元号弓箭所用技法在《考工记》《梦溪笔谈》《天工开物》等书中均有记载,其制作的精确程序和许多关键流程完全倚仗工匠的精湛技艺和经验,以眼为尺,以手为度。

 

大清三百年,位于东四十字路口西南角的弓箭大院,曾是皇家特设的兵工场。清代以武功定天下,把骑射作为八旗之本,历朝帝王都强调“国语骑射”。因此清代弓箭生产极受重视。

鼎盛时期的弓箭大院有四十多家作坊,三百多名工匠从事弓箭制作,每月产量达五百张以上。除补充八旗兵丁的武器装备外,主要供应皇朝贵族的狩猎玩乐之用。大院的从业者以满族为主,制作的产品均上交兵部、礼部、户部等,不得外卖,定期由宫中按人数发放钱粮。鼎盛时期,院内除十几家弓箭铺外,其余五行八作均与弓箭行业有关,如制牛角铺、鳔行等。

据弓箭大院聚元号传人杨福喜说,他的爷爷曾对他讲过,弓箭行业是当年随清兵入关进京的,集中在东四弓箭大院,“大院儿分设南、北两个大门,这南大门的第一家就是‘聚元号’”。其匾额为乾隆皇帝御笔所题。清末,弓箭为洋枪洋炮所取代,皇家弓箭工场渐沦为民间作坊。正是南大门这第一家聚元号,几经浮沉,最后成为弓箭大院唯一留存的手工弓箭火种。

 

弓箭大院的唯一火种

聚元号的诞生时间,通过一张流传下来的古弓可以判断。此古弓长约1.5米,其上有“道光三年毅甫制”的款印,据杨福喜说,这张弓是“聚元号”掌柜为纪念弓箭铺成立百年特制。据此推算聚元号的初创年代应在1720年代。

而杨家接手聚元号,正值它沦为民间作坊之际。那时执掌“聚元号”的是被同行称为小王的第七代店主。小王夫妇因为吸食鸦片,无心经营弓箭铺,杨福喜的爷爷杨瑞林用40块大洋将铺子买下,成了“聚元号”第八代店主。

杨瑞林凭着从小跟哥哥学习到的弓箭制作技艺,在聚元号老伙计们的帮助下,把聚元号正宗制弓技艺传了下来,还设计增加了弩箭、袖箭等经营品种。在民国初年,聚元号的弓箭还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了银奖。此时,京城的弓箭铺,只剩7家。杨福喜叹息道:“谁也没想到聚元号二次红火没几年,又赶上了抗日战争。爷爷被迫卖起了豆汁。我父亲杨文通当时14岁,也只能辍学了。在家里,爷爷把这门手艺传给了父亲。”

解放后,北京城剩余的弓箭铺,又由7家减为4家。然而“聚元号”的生意在解放后反而出乎寻常的好——解放以后,全国传统弓射箭比赛的举行,让聚元号有了名声大振的机会。许多青海的射箭运动员远道而来购买弓箭,还有的弓箭出口到英国等地。那时杨家全家人齐上阵也忙不过来。1958年,杨福喜出生了。也正是这一年,公私合营,聚元号被合并入了当时的北京体育用品厂。文革开始,杨文通被迫改行当起了木匠。在文革的动荡中,那把“道光三年毅甫制”也被杨文通锯成两段,藏在茅草堆里避祸。

“聚元号”的历史中断了,如同“道光三年毅甫制”那张弓一般,被“硬生生锯成两段”。1967年,弓箭大院被拆除,传统弓箭彻底与曾有的辉煌作别。

直到1992年,杨福喜萌生了重振民族弓箭的念头。最初,他想把弓箭的发展和娱乐事业连在一起。他先后到长城、故宫等地,希望能开设射箭这个娱乐项目,但都遭到了拒绝。1995年,杨福喜又捧着父亲做的弓箭跑到了电影制片厂,虽然这次也没能实现他的娱乐计划,可是得到了那里负责人的肯定。杨福喜兴冲冲地跑回来对父亲说:爸,我们做吧,这不是没有用的东西。

三年后,1998年初,国家射击队在西山八大处一射箭场举行射箭比赛。看到消息,父亲杨文通便和杨福喜带上家传的一张老弓赶到八大处。他们带去的祖传老弓,让很多老射手都眼前一亮。恰好时任国家射箭队总教练的徐开才在场。他对杨文通父子说,传统弓是国粹,绝不能失传,一定要想办法恢复生产。

在这件事的触动之下,199866号,摘下40年的聚元号牌匾重新挂起来。在自家那间不足十平米的平房里,杨福喜开始向爸爸杨文通学制作弓箭。就这样,古老的北京城弓箭大院有了新的传承。经过八年的学习,杨福喜正式继承了聚元号。2006年,“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在名录公布前几天,第九代传人杨文通去世了。聚元号_角弓雕翎三百年新时代的传统技艺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考工记》中专有弓人为弓一篇:制弓以干、角、筋、胶、丝、漆,合称六材。弓箭制造技术延续上千年,但在技术上却变化较小。在如今物质条件不同的情况下,杨福喜仍然尽可能按照传统的方式造弓。

“聚元号”的弓是用猪皮鳔把水牛角、竹子、牛筋等材料粘制成一体的传统反曲弓,其主体结构为:内胎为竹、外贴牛角、内贴牛筋、两端安装木质弓梢,弓体的中部是执弓把握的地方,称为望把。其形制属于清代满族弓,这种弓制造最困难的是原材料的来源。“聚元号”对材料要求很严格,比如木材要用榆木或水曲柳,牛角要用南方水牛角,箭的羽毛则要用扇起风来比较“硬”的鹅毛。

在他的工作室,杨福喜专门辟了一间屋子存放“六材”。

据《考工记》,制弓用的牛角必须长过60厘米,制成薄片状,贴于弓臂的内侧(腹部)。现今杨福喜的牛角要从越南、柬埔寨弄到。而且现在的屠宰场往往等不到牛长那么大就杀了,所以一百根牛角里,能找到七八根合用就不错。

干,包括多种木材和竹材,用以制作弓臂的主体。杨福喜做弓用的竹子多产自江西省,因为那里产的竹子比较粗壮、结实耐用。最好选用采伐后经过一年阴干,上下粗细均匀,中间没有虫眼的竹子。

筋,即动物的肌腱,目前从江浙一带还可买到。胶,即动物胶,用以粘合干材和角筋。鳔是北京弓箭大院的师傅们对粘贴各种材料所用动物胶的称呼,它是制弓非常关键的材料,常有一张弓4两鳔的说法。而打家具的话,4两鳔可以打一屋子家具。弓箭行业中最早使用的是鱼鳔,现在用的是猪皮鳔。

丝,即丝线,用丝线将傅角被筋的弓臂紧密缠绕,使之更为牢固。漆,将制好的弓臂涂上漆,以防霜露湿气的侵蚀。据《考工记》,择漆颜色清为上品。过去用桐油,但现在杨福喜用油漆,但油漆漆的弓太亮了,他准备恢复用桐油。

“取六材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中国制弓术,其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材美、工巧、为之时。

杨福喜制作弓箭所用的全部材料中,随着世事的变迁,一些也发生了变化。比如说望把(手握的地方)以前用的是软树皮——大叶冬青和山榆木剥下来的皮。这些东西是有专人加工的,到了50年代就绝迹了,因用量非常少,干这行无以为生。后来改成了软木纸,质地跟以前差不多。他父亲做箭用的羽毛是雕翎和天鹅羽毛。但这几种都是国家保护动物,因此1998年之后,杨福喜选择在法国生长的朗德鹅的鹅毛。鹅毛宽度够,长度勉强够,但质地很轻,若是室外有风,飘得很厉害。后来经过试验,2004年、2005年的时候,他开始采用人工养殖的火鸡羽毛,羽毛的质地和雕翎非常接近。杨福喜说,我们一直顺着大自然的规律选取材料。

 

射艺

杨福喜制弓的每道工序都是纯手工完成的,而制作一张弓箭从选材到完工需要220道工序,简单说有制弓胎、绷弓面、铺皮筋、上弓弦等“白活”,以及接“画活”。最复杂的是铺牛皮筋,每张弓得铺三层皮筋,每层干了必须等10天才能铺下一层,耗时长,而且细致。

2004年起,陆续有媒体报道“聚元号”,当年年底,存了两三年的七八十张弓一下子全卖出去了。来买弓箭的人国内外都有,国内买主买回去大多作为摆设。加拿大、澳大利亚的买主回国后,会拿着弓箭去猎场打猎,因为国外一些地区狩猎期的第一个月只允许用弓箭打猎。聚元号_角弓雕翎三百年

在韩国和日本,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射艺馆,专门教授传统弓箭的使用方法和相关知识,并定期举行射箭比赛。但是,曾在弓箭制作技艺和射艺研究方面遥遥领先的中国,三百年弓箭大院只剩下了聚元号这一家弓箭铺。而射艺馆,20世纪40年代就已不见踪影了。

但随着聚元号对弓箭知识的慢慢普及,以及人们逐渐开始对传统“射艺”“骑射”有了回溯的兴趣,拿着传统弓箭去习箭的人慢慢也有了,还有人开始练习“骑射”,传统弓箭与现代生活渐渐有了一些对接点。

目前,杨福喜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为民间研究员。他说:“这是为了保护和传承民间手工艺。以后可能要录制一些文字和音像资料,把传统弓箭的制作过程和工艺记录下来。一旦我们这些人不在了,后人还可以凭资料恢复这门手艺。”与弓箭技术相辅相成的,是“射艺”的恢复,而制弓技术的传承,只是第一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