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聚元号弓箭第十代传人:一把弯弓射非遗

 半梦书斋 2017-08-06

聚元号弓箭第十代传人:一把弯弓射非遗

杨福喜“聚元号”弓箭第十代传人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聚元号”杨福喜

红颜银须,深色唐装

浑身上下都透露着

豪迈洒脱的气质

他的父亲

曾为毛主席做过一把弓

并获得极高好评

他是杨福喜

皇家制箭师的后人

“聚元号”弓箭铺的

第十代传人

也是唯一的继承者

聚元号弓箭第十代传人:一把弯弓射非遗

1.

聚元号弓箭第十代传人:一把弯弓射非遗

公元前1500年

亚洲人发明了向后弯曲的弓

可以射出更大的威力

弓箭以它的杀伤力

在人类战争史上留下过

厚重的篇章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

已经历300多年

走过了弓箭之战的尾声

当年清兵入关

聚元号曾为清兵造箭

后来

弓箭铺迁入

北京东四“弓箭大院”

专供皇宫贵族使用

其产品均上交兵部

不得外卖

清朝末期

弓箭被洋枪洋炮取代

皇家弓箭铺沦为民间作坊

弓箭第七代传人王氏

因吸食毒品无心经营弓箭铺

以40大洋卖出

杨福喜的祖父杨瑞林

生活在弓箭大院

对弓箭制造有着浓厚的兴趣

四处筹钱

买下了这个弓箭铺

实现自己多年的梦想

聚元号弓箭第十代传人:一把弯弓射非遗

杨福喜的爷爷和父亲

这本是一个烂摊子

要想让聚元号

重回当年光景是非常困难的

1956年

国家实行公司合营

聚元号并入了

体育用品合作联社

不久,杨瑞林就退休了

此时

杨福喜的父亲杨文通

已经成了厂里的一把手

当年

毛主席和工作人员聊天

说想要一把弓箭

于是工作人员寻找到

杨文通所在的厂子

杨文通花了四个月的时间

用家里珍藏的白牛角

做了一把弓和三支箭

获得了毛主席的称赞

聚元号弓箭第十代传人:一把弯弓射非遗

聚元号弓箭第十代传人:一把弯弓射非遗

2.

杨文通几十年的

坎坷生活中

让他最欣慰的是

三个儿子在磨砺中

长大成人

杨福喜和父亲是最像的

从小就很调皮

喜欢拉弓、射箭

而且每次射箭比赛

他总是争夺第一

不愧是弓箭师傅的后人

直到1998年

杨福喜承袭祖业

成为当今中国

传统弓箭唯一传人

当杨福喜选择弓箭制作时

两位哥哥非常不理解

觉得这已经过时了

更不会有经济来源

杨福喜不以为然

一间小屋、两条板凳

和一堆木材

沉醉在对弓箭的制造中

聚元号弓箭第十代传人:一把弯弓射非遗

刚开始做弓箭

只是想混碗粥喝

做了七八十套弓箭

也无人问津

有一把弓从来没有

离开过杨福喜

据父亲说,那是传家宝

而这把弓也是

聚元号弓箭铺喜怒哀乐

最好的见证

老掌柜在弓箭上写明

“道光三年毅浦制”几个大字

文革时期

弓箭被列为“四旧”之一

即旧文化

必须采取销毁措施

一夜之间,百张弓被弃

唯独这把弓幸免于难

杨福喜的父亲

绞尽脑汁

把弓从中间锯开

再包裹很多塑料布

藏在劈柴堆下

一放就是几十年

这把弓也勉励了杨福喜

几十年

聚元号弓箭第十代传人:一把弯弓射非遗

直到2004年

聚元号的生意

有了一个重大的转折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读博士

仪德刚为完成一篇

有关中国古代

弓箭的论文

到聚元号待了近一年

仪德刚的论文发表后

引起了很大反响

各路媒体开始采访杨福喜

到2004年底

积压的一百多张弓

终于全部卖出

但是,这并未

让悬在在杨福喜心中的

那块秤砣放下来

聚元号弓箭第十代传人:一把弯弓射非遗

杨福喜教导儿子杨焱做弓

杨福喜说

除了将聚元号弓箭

发扬光大

还要培养下一代传承者

2006年

聚元号弓箭制作工艺

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福喜对这门手艺的坚守

总算得到了最大的回报

他想要把这份荣耀

传递给下一代

自己的儿子杨焱

万万没想到

儿子却毫不在意

根本不想接受弓箭手艺

杨福喜反复和儿子进行长谈

讲解弓箭的历史、乐趣

总算开始动手学习弓箭制作

如今,杨福喜最大的愿望

就是能够看到

杨焱亲手接过聚元号的那一天

不管聚元号经历了

怎样的变迁

杨福喜用行动证明

绷在弓上的弦永远不会松懈

传承不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

世代相传

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美好归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