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匠心传承三百年,它是最后一脉“皇家兵工厂”

 朝阳规划艺术馆 2022-03-23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当我们读起这些诗,
脑海中必定浮现的是一幅弯弓射雕、驰骋沙场的英雄画面。

图片

一把古代战场上使用的弓有多复杂?

一般人无法想象,看似轻巧灵便的弓箭,制作起来却要耗费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对工匠的技艺和经验都有着超高的要求。

清朝,皇室指定了17家弓箭铺作为“皇家御用兵工厂”,到今天仅剩“聚元号”弓箭铺传承下来,是中国唯一现存完整保存的传统弓箭制作技艺的弓箭铺

一把传统弓箭如何诞生?跟着“聚元号”弓箭的故事来了解——






夏制筋,取角
冬伐木,秋合之

以眼为尺,以手为度。上百件专用工具对二十多种天然材料进行纯手工加工,通过200多道工序,历时三四个月之久,才能制成一张正宗的“聚元号”弓箭。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聚元号

弓的主体内胎为竹,外贴牛角,内沾牛筋,两端安装木质弓梢。弓的制作分成弓的“白活”和装饰的“画活”两个环节。
“聚元号”弓箭制作有近300年的历史,早在清朝乾隆时期,“聚元号”弓箭因其精准的力道、细膩精致的画活儿(弓箭装饰)成为皇家御用弓箭,是中国唯一现存完整保存的传统弓箭制作技艺的弓箭铺。

图片

“聚元号”弓箭完整地保存了传统弓箭制作复杂的生产工艺流程。细腻的工序和精湛的技术,浓缩了中国传统弓箭发展轨迹和弓箭文化。这些技艺难以为现代技术所替代,是中国传统手工工艺的杰出代表,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






2019年,朝阳规划艺术馆将“聚元号”弓箭收于馆藏,并向大众展示。

图片

漫步在朝阳规划艺术馆的展区,游客可以近距离观赏“聚元号”弓箭的精巧技艺,也可通过屏幕故事深入了解“聚元号”弓箭的传承历史。







“一项传统技艺绝对不应该只由一个人来传承,而应该是一批人。”

杨福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聚元号”弓箭的第十代传承人。

图片

在制弓技艺的传承之外,杨福喜认为“聚元号”弓箭的另一个重点是射艺的传承。“我们技艺的传承没问题了,但射艺还有欠缺。现在北京以至于全国开了很多射箭馆,但是都是现代的弓,现代的射法。怎么能有一个咱们自己的传统的射艺馆,能够培养青少年传统的射艺——这是我现在考虑比较多的事情。这样我们整个的技艺就全了,连制作带射艺全有了。”

图片

杨福喜穷其一生所坚守的,是祖父留下的四个字:端不生涯。“端不生涯,就是一旦决定好职业,就必须全身心投入,穷尽一生磨练技能。”既然选择了,就不能虚度此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