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弓箭正在悄然兴起

 建极殿大学士 2016-07-18

  "聚元号"弓箭铺是清朝末年北京东四大街"弓箭大院"里十七家弓箭铺之一,且是目前所知北京惟一完整保存传统制作工艺的弓箭铺。"聚元号"的弓是以猪皮熬制的胶把水牛角、竹子、牛筋等材料粘制成一体的传统反曲弓,其形制属于清代满族弓,具有弓梢较大的特征。
  其制作过程可分为"白活"和"画活"两个阶段。"白活"是指粘制牛角、牛筋和装配弓梢、弓把等;"画活"是指包桦树皮、粘图案及上油漆等装饰过程。现今传统弓箭制作行业已经退出了市场,但今年七十多岁的"聚元号"经营者杨文通师傅在家里亲传手艺给他的三儿子杨福喜,使这种手艺得以保存。
  "聚元号"的兴衰变迁
  

    在清朝,弓箭铺是皇家御用兵工厂,弓匠地位不高但待遇十分丰厚,渐渐出现了八旗子弟一样的公子哥。"聚元号"的第七代传人即是如此,最后此人因吸食毒品而不得不变卖祖产。杨文通的父亲杨瑞林是一位痴迷民间弓箭制作的手艺人,得知消息后四处凑齐了银两,将"聚元号"买到了自家门下,成为它的第八代传人。
  "聚元号"的第七代传人因吸食毒品而不得不变卖祖产。杨文通的父亲杨瑞林是一位痴迷民间弓箭制作的手艺人,得知消息后四处凑齐了银两,将"聚元号"买到了自家门下,成为它的第八代传人。
  

    杨文通承袭父业,做了"聚元号"第九代传人。受家庭影响,他6岁便随父学艺。虽然那时的学徒期只有3年,但要做好一把弓,需要200多道工艺程序,不摸爬滚打个十几年,手艺是学不精的。
  鼎盛时期,弓箭大院每月能产弓500张以上。时代更迭,潮起潮落中,杨文通和他的弓箭手艺日益荒离。1962年,杨文通所在的体育用品厂关门,他被调到北京市水利局做木工,一做就是30年。1998年,听说北京八大处举行射箭比赛,不知道比赛只用国际弓的杨文通带着自己做的民族弓就去了,这才被国家体委射箭队总教练徐开才发现。
  打那以后,杨文通省吃俭用买来弓箭材料,利用业余时间重新捡起了弓箭手艺,还时常鼓励喜爱这一行的儿子承继祖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