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风貌犹存 北京城内寻曾经的6大地标

 漂流瓶的传说 2012-03-02

     

       历史风貌犹存 北京城内寻曾经的6大地标


提起北京的地标建筑,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水立方、鸟巢、中央电视塔、三里屯等富有朝气和时尚感的现代建筑。殊不知,在几百年前的北京城,也有着发挥着“北京地标”功能的几处地方——左安门角楼、右安门角楼、永定门城楼及瓮城、天桥地表标志、北京内城西南角楼、地安门燕翅楼等,只是,他们随着历史的车轮而渐渐的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据报道,即日起,北京市将启动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名城标志性历史建筑恢复工程”,此项工程即包括以上几处北京6大老地标,北京城典型的“凸”字形城廓将得以部分还原。

左安门角楼

左安门角楼,也称外城东南角楼,位于东城区左安门桥东260米处,长青路东南转角处至护城河,现已成为护城河、河道岸坡和绿地。为保护古都风貌,修复北京城垣历史标志性建筑物,经征求专家意见并组织考古勘探,拟在上述位置修复北京外城东南角楼。

复建后的北京外城东南角楼效果图(左安门角楼)

从效果图看,复建后的北京外城东南角楼用青灰色的城砖砌成,有挑高的屋顶和飞檐;可供人眺望的空间有两层高,面对护城河的一面设有6扇窗。门窗和廊檐处皆用朱红描绘增色。角楼毗邻护城河,周围是绿地,与角楼共同复建的还有一段同样青灰色的城墙,角楼就建在城墙的拐角之上。

左安门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式”,“灰筒与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同时还建有“单歇山小式,灰筒瓦顶、南侧面辟两层箭窗,每层7孔”的箭楼。20世纪30年代,左安门箭楼被拆除;1953年,瓮城、城楼和箭楼城台被相继拆除。角楼恢复建设后,作为北京外城南侧三个城门之一的左安门将再现部分当年的盛景。

右安门角楼

右安门又名“南西门”,原是北京外城的七门之一,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建成,现无存。右安门位于宣武、丰台两区交界处,现在的右安门立交桥位于南二环中部,东通开阳桥、西达菜户营、北通樱桃园、南达翠林小区。成了北京城南地区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

古时候北京右安门的命名不是根据现代地图“左西右东”的属性,而是从内廷(紫禁城)的角度来测定的方位。因此,位于故宫西南边的叫做右安门,而东南边的就叫做左安门了。它体现着君临天下的大一统观念。右安门原是一门一楼。右安门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式,瓮城呈半圆形,箭楼为单檐歇山小式,其南侧面辟两层箭窗,每层7孔,东西侧面亦辟两层箭窗,每层三孔,侧面正中辟过木方门。右安门是北京外城南城墙三门中最西边的一个。右安门以南,接近南三环的地方过去曾经是金中都的景风门。右安门由于正对内城的宣武门,在建成之初叫做“宣武外门”,后才改称右安门。

永定门城楼及瓮城

 

永定门城楼位于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南端,1957年拆除,2004年复建。

永定门是当年北京外城7座城门中最大的一座,也是从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

永定门位于北京,城楼形制一如内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面阔五间,通宽24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0.50米;楼连台通高26米。瓮城呈方形,两外角为圆弧形,东西宽42米,南北长36米,瓮城墙顶宽6米。箭楼规制与城楼差距较大,不甚协调;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宽12.8米,进深一间6.70米,高8米,连城台通高15.85米;南、东、西三面各辟箭窗二层,南面每层七孔,东西每层3孔;北铡楼门为过木式方门;箭楼下城台正中对首城楼门洞辟一券洞门.据有关史料记载,永定门是逐步建成的,跨越了明、清两代。

天桥地表标志

点击进入下一页

如今的天桥地貌

据清《光绪顺天府志》记载:“永定门大街,北接正阳门大街,井三。有桥曰天桥。”这座桥是供天子到天坛、先农坛祭祀时使用的,故称之为天桥。据记载,大约在元代建的天桥,南北方向,两边有汉白玉栏杆。桥北边东西各有一个亭子,桥身很高。光绪三十二年,天桥的高桥身被拆掉了,改成了一座低矮的石板桥。经多次改建,至1934年全部拆除,桥址不复存在,但是天桥作为一个地名一直保留了下来。历史上天桥一带是一个有自身特色的区域,但不是一个正式的行政区划范围。

历史上的北京,一部分是以皇城为中心的皇家贵族的北京;一部分是由天桥为代表的平民的北京。是平民的北京创造了皇家贵族的北京。到天桥逛的人,一个是想买点日用百货;一个的目的是看以看各种民间艺术;再一个就是到天桥的吃食摊上品尝一下物美价廉的风味食品。

北京内城西南角楼

点击进入下一页

北京内城西南角楼(东便门角楼)

北京内城角楼为明、清两代北京内城转角处的箭楼,简称角楼。北京内城的东南角楼是国内现存最大最早的城垣角楼,位于东便门,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东便门是北京外城东南端的一座小城门,位于北京城墙东南端角楼旁边,东便门是北京保存下来的城门之一,主要由城楼和箭楼组成。

东便门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小式,灰筒瓦顶,四面开过木方门,无窗;面阔三间宽11.2米,进深一间深5.5米,高5.2米;其城台正辟过木方门,楼连城台通高12.2米。瓮城为半圆形,东西宽27.5米,南北长15.5米,单层单檐硬山小式,灰筒瓦顶,南背面辟过木方门,东西北三面辟箭窗,每面各二层,弱面每层4孔,东西面每层2孔;面阔三间宽9米,进深一间深4.6米,高4.7米;其城台正中辟门,外侧(北半侧)为拱券顶,内侧(南半侧)为过木方门;楼连城台通高10.5米。

地安门燕翅楼

燕翅楼旧貌

作为中轴线重要标志性建筑的地安门燕翅楼,就将动工复建。

历史上的地安门门楼左右两侧,各配建了造型别致的二层燕翅楼。但经年累月,燕翅楼已经损毁。西城区文委介绍,复建的燕翅楼,依旧按照历史上的格局,东西两侧雁翅排开,每侧复建4到6间,总体体量会比历史上的燕翅楼稍小。考虑到建筑的年代已较久远,修缮、复建后的燕翅楼不会是全木质结构,但在外形和内饰上,会尽量保证原汁原味。

燕翅楼原为清朝政府内务府满、蒙、汉三旗公署。1924年,驱逐末代皇帝出宫时,部分太监曾暂栖于此楼。此前西城区在街巷环境整治过程中,发现了燕翅楼遗存,由此开始筹备原址复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