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黑龙江波涛 2020-06-29

奥斯瓦尔德·喜仁龙(Osvald Siren,1879-1966),瑞典人,美术史家、汉学家。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主要在1921-1922年),喜仁龙通过对北京城墙、城门长达数月的实地考察、测绘,并结合文献研究写成《北京的城墙与城门》,1924年由伦敦John Lane出版社出版,限量发行800册,收录照片109幅,测绘图纸50幅。喜仁龙在考察过程中,对每一个研究的景物,都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期,拍摄了大量的照片,生动,具体,全方位地用图片记录下活生生的历史和遗迹。可惜有很多照片并没有收录到出版的书籍中。加之历史久远,储存不当,档案缺失,编录差缪,注释矛盾,要甄别其中的照片并非易事。因此有许多照片不再被人使用。由于本人非专业人士,仅爱好探究老照片,对喜仁龙的照片和注释也作了一些查阅和探讨,我只想把这些结果与大家分享,对于有关专家或爱好者也许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00-0:北京城门简介

北京城门经明清两朝的补充完善,根据等级以及建筑规格的差异,分为宫城城门、皇城城门、内城城门、外城城门四类。民间有“内九外七皇城四”的说法。指得是内城九门、外城七门以及皇城四门。具体如下:

内城九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
外城七门: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西便门

00-1北京旧城门“内九外七”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皇城四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宫城四门:午 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现代城门:和平门、复兴门、建国门、水关门

00-2北京新旧城门示意图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东便门偏居北京城的东侧,并且位于内城和外城结合部。因此,这座城门可因其所处位置,用“偏(piān)”来命名,称为“东偏门”。但由于“便”和“偏”的发音相近,时间一长就把“东偏门”读作“东便门”了。

00-3乾隆京城全图-东便门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00-4 1914年北京全图中的东便门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00-5 北京老地图1950年(注有周边地名)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01-0:东便门简介:明朝嘉靖修筑外城时,因财力不足,因此在此处将东南角楼包入,留下临时性城门作为出入通道,故未命名,及至建成10年后才命名为“东便门”。东便门由瓮城,城楼,箭楼,登楼马道组成。

东便门瓮城、箭楼于1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失修拆除,城楼于1958年修建北京火车站时拆除。

01-1:东便门全景,箭楼,城楼,瓮城。由内外城接合碉楼附近的内城外侧拍摄东便门,可见东便门的西水关的闸口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01-2:【资料】从大通桥看东便门。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01-3:【资料】东便门正面:朝北劵门。箭楼北正面两层四孔箭窗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01-4:东便门朝北大门外侧拱券顶门,门上为箭楼。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02-0:东便门初建时,只是作为临时的出口,并没有建箭楼。后见箭楼为乾隆时添建。箭楼为单层单檐硬山式,灰筒瓦顶,南背面辟过木方门,东西北三面辟箭窗,每面各二层,北正面每层4孔,东西面每层2孔;面阔三间宽9米,进深一间深4.6米,高4.7米;其城台正中辟门,外侧(北半侧)为拱券顶,内侧(南半侧)为过木方门;楼连城台通高10.5米。

02-1【资料】东便门箭楼南内侧:可见箭楼西侧的两排两孔箭窗和南侧的单门以及下方的闸台门内侧的过木方门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03-0:东便门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四面开过木方门,无窗;面阔三间宽11.2米,进深一间深5.5米,高5.2米;其城台正中辟过木方门,楼连城台通高12.2米。瓮城为半圆形,东西宽27.5米,南北长15.5米,

03-1在东便门箭楼南侧拍摄瓮城内和城楼的北侧,在过木方门上方镶嵌“东便门”门匾。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03-2由外城内看东便门:城楼的南面。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式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03-3由外城内看东便门:城楼的南面。城楼复灰筒瓦顶,四面开过木方门,无窗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03-4 :【资料】东便门城楼西侧:城楼四面砖墙,只有一门无窗,墙顶签实上作馒头顶。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03-5东便门的瓮城为北圆南方:图中为东便门瓮城北部半圆城墙外侧的东侧城墙根下休息的驴和牛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04-0:北京昔日的内外城都有护城河。护城河水系的水源来自西北玉泉山,白浮泉等地,经长河抵西直门外高梁桥,然后分为两路。一路向东,经德胜门水关再分为两支,南支注入城中积水潭、三海,进入宫城护城河(筒子河),然后经正阳门东水关流入内城南护城河;东支继续东行,在东北角楼处南转成为东护城河,在东便门西水关以北同内城南护城河合流。第二路从高梁桥向南,在西便门水关分为两支,一支转向东,成为内城南护城河;另一支向西、向南,成为外城护城河,在东便门水关与内城南护城河和东护城河汇合,注入通惠河。

在北京城墙上设有水关,为城市进水、排水通道。内城有七座水关:德胜门西水关(内城进水口,三孔)、东直门南(排水口,一孔)、朝阳门南(排水口,一孔)、崇文门东(排水口,一孔)、正阳门东(排水口,一孔)、正阳门西(排水口,三孔)、宣武门西水关(排水口,一孔)共七座水关。外城设西便门东水关(外城进水口,三孔)、东便门西水关(外城进水口,三孔)和东便门东水关(内城、外城总排水口,三孔)共计三座水关。水关基础为三合土夯筑,上复石板、石块,再复城砖,顶部砌成券顶式或过梁式。每座水关均设二至三层铁栅栏,并派士兵看守。

东便门的西侧(西水关)和西便门的东侧(东水关)都设有将水引入外城的三孔“进水关”(参见“乾隆京都全图”00-3)。有的水关设有闸口调节水位,闸口一般安置在来水方向,即水的上游。由于清末民初,政局动乱,一些闸口,年久失修,或人为破坏,已经失去原有的模样。

04-1从东便门瓮城西侧看西水关(注意板车)。远处是内城的东南角楼。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04-2从东便门瓮城西侧看西水关,从闸耳数量看,很难想象是三孔进水,而在城墙南面的压桥可见三孔出口(参见西便门东水关城墙南的压桥11-18,11-19),内城东南角楼和内外城接合碉楼(楼顶已坍塌)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04-3在东便门西水关东侧的垛台(马面)上拍摄的东便门外,大通桥西侧的水面(注意树下的板车)。水上有三只在内城东护城河载客的游船。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05-0:东水关为出水口。内城南护城河和东护城河在东便门三孔闸桥(参见10-1的东便门三孔闸桥)迤西处汇合后,从东便门东水关,由南向北过外城东便门段城墙,注入通惠河。

05-1东便门外东侧大道,可见东便门的圆形瓮城和大通桥。照片中石板大道为东水关外压桥的引桥。道上是送葬队伍(参见05-2图)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05-2东便门外东侧大道,道上是送葬队伍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05-3东便门东水关。外压桥下的三孔出水口,可见西侧护岸上的镇水兽:趴蝮。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05-4【资料】东便门东水关外压桥,位于大通桥东侧,东便门外迤东。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06-0:北京旧城池的外城都建有角楼,共四座。外城角楼修建于嘉靖三十二年,均为单檐歇山顶十字脊方形建筑,楼高7.5米左右,面阔、进深均为一间(6米),设箭孔两层,朝外两面每层各3孔,朝城墙两面每层各2孔。外城东北角楼在二十世纪初已坍塌,西南角楼于1930年拆除。东南和西北两座角楼分别在1955年和1957年拆除。

06-1东便门外侧东段,可见外城东北角楼的城台(角楼已毁)(外城角楼请参照西便门西侧的外城西北角楼11-14,1-15)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06-2东便门东侧,外城的东北角和外城东护城河,石桥,外城东北角楼(已毁)的城台.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06-3东便门内侧东段,可见东便门城楼。沿城墙道往东就是登外城东北角楼的马道。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06-4 东便门内侧东段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07-0:接合部碉楼:在内城东南角楼东翼台基(内城角楼的墩台台面约四十米见方)往北第一个墩台的东侧(北京内城城墙的高度平均在11.5米,顶部厚度一般在11米至15米之间,城墙每隔九十米左右,建有向外延伸的墩台,又称:敌台,马面。墩台同城墙同高,墩台的顶部大约长15米,宽约13米,外延超出城墙顶部厚度的3米至5米不等)与外城北城墙东便门段的西端衔接(外城墙的高度约为6.4米,顶部厚度约为4.5米),在内外城衔接处建有碉楼,碉楼的长度要超过外城顶部厚度,大约8米,和外城内侧找平。碉楼的通高在10米左右,宽约5米,朝东的正面有两排四孔箭窗。两侧无窗,靠墩台方向可能有门进入。(有关内外城接合部碉楼的资料太少,该建筑的尺寸为作者概算出来的,请专家指正。有关接合部碉楼的实照,请参照西便门11-15, 11-16。)

07-1东便门外西侧看内城的东南角楼和内城与外城接合部的碉楼。(1921年碉楼已部分坍塌)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07-2从东便门瓮城西侧看内城东南角楼和内外城接合碉楼(楼顶已坍塌)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07-3【资料】在1874年拍摄的内城东南角楼的照片中,可以见到接合部碉楼。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07-4【资料】在1900年前拍摄的另一张内城东南角楼的照片中也可以见到碉楼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07-5【资料】1900年之后,东便门外的碉楼已毁坏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08-0:内城的东南角楼(东便门角楼)

北京旧城池的内城四角建有四座角楼,其形制基本相同,为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建筑,平面呈曲尺形。角楼高度为17米,连同城台通高为29米左右。朝外的两面分别宽35米左右,各设四层箭孔,每层14个。侧面亦设有四层箭孔,每层四个。角楼背面设方形的大孔,安装木栅窗,供通风和采光用。角楼内为中空建筑,仅沿箭孔设四层楼板。

北京内城四座角楼中,仅东南角楼因临近铁路、担心拆除工作影响铁路通行而幸存。其它三座角楼中,东北角楼在1920年拆除,城台于1953年被拆除。西北角楼1900年被俄军火炮击毁,城台于1969年拆除。西南角楼因无力维修而在1930年后拆除,城台于1969年大部分拆除,仅余小部分。

东南角楼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建成。此后多有修缮。清乾隆年间,又对包括角楼在内的各城楼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葺,民国成立后也曾予以修缮,并将内部大木的彩绘,改漆为满堂红色。1981至1983年,由北京市政府拔款修缮,恢复了民国年间的旧貌,并开放游览。

东南角楼建筑在突出城墙外缘的方形台座上,台座高达12米,底边长约40米,楼高17米,通高29米。楼体沿城台外缘转角而建,呈曲尺形,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剪边,绿琉璃列脊,上饰仙人走兽。楼体外侧向东、南的两阔面和向西、北的两侧面,均辟有箭窗,即射孔,上檐下为一排,下檐下则有三排,阔面每排14孔,侧面每排4孔,总计144孔。

08-1内城西南角楼(东便门角楼)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08-2东南角楼:在城楼上看内城东便门附近的东南角楼内侧。可见“旗杆石”。照片左下方为登楼马道,参照11-20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09-0:大通桥:简介,

旧时,在东便门外(朝北)有一座大石桥,这就是著名的“大通桥”。大通桥因桥的上游设有水闸故亦称双龙桥和大通闸。旧京时护城河水通过大通闸流入通惠河,故大通桥实际是通惠河的起始点,亦曾是旧京南北行人与货物出入的交通要道。

据《日下旧闻考》记载“正统三年(1438)五月,造大通桥闸成”。

大通桥是一座三孔联拱石桥,全桥都是花岗岩条石砌成。三孔都是半圆拱,中孔跨径稍大于两边的孔,中孔的拱顶也稍高于两边的桥孔。桥上两侧各有26根望柱和25块护栏板,桥头有抱鼓石。望柱为方形,雕有莲瓣平顶方形柱头。护栏板为实心板,两边都刻有简单的双层四框线。桥面为条石横向铺砌,两端与桥头石板道相连。桥面无横坡,略有纵坡。桥侧墙全部由条石砌成。桥拱券为顺孔洞分层纵联砌筑,每桥孔石券顶刻有吸水兽。桥台上游与闸台相连为一体。闸外泊岸延伸较远。桥台下游也有雁翅泊岸至跌水上。桥墩是石砌实体墩,上游联闸台,下游建于跌水上。桥基石包括闸基和跌水在内的,有多层石板砌成的一个整底板基础。桥西侧设水闸调控水流。

在通州漕运繁盛时期,站在大通桥上东望,驳船穿梭,帆樯往来,很是热闹。由于明代后期西部水源渐渐减少,河道水浅,漕运的船不能驶入城内,大通桥就成为通惠运河漕运的最终停泊点,运来的粮食、物资等都在此地上岸,粮入周围粮库。

大通桥在历史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见证了明清两个朝代相当一段时间里漕运繁荣的景象。从20世纪20年代的老照片上,还能清晰地见到大通闸桥的身影。1957年东便门这段城墙被拆掉,20世纪60年代末修建地铁时,把大通桥彻底拆掉。

09-1大通桥-东侧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09-2 大通桥-东北侧。可清楚地看到桥的结构和细部。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09-3 大通桥 -从桥北东侧岸边看大通桥,桥南正对东便门,照片左偏上可见箭楼一角。近处为镇水兽趴蝮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09-4 大通桥-桥西侧全景。可见闸外泊岸延伸较远。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09-5大通桥-桥西侧,近景。可见闸板和闸耳。闸前是洗旧衣布的孩子。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09-6图解闸口各部位名称。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10-0:东便门三孔闸桥:这座桥位于东便门南的外城里,内城南护城河迤东,内城南护城河在注入了内城东护城河,经东便门西水关,进入外城里之后,一起流经这座三孔闸桥,继续向东,再向北,经东便门东水关出水口,流入通惠河。这座桥的桥南就是著名的坐南朝北的蟠桃宫。这座桥到底叫什么名?各有说头:有称“东便门桥”,这很容易和东便门外的大通桥混称。有称“喜凤桥”,可“喜凤桥”都说是“单孔桥”。还请专家指正。

10-1东便门内的东便门三孔闸桥东侧。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10-2【资料】东便门内的东便门三孔闸桥西侧,水面为内城南护城河。照片左上方石内城东南角楼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10-3【资料】东便门内三孔闸桥西侧,可见闸基。桥的北侧可见铁路前的人群。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11-0:西便门:西便门是北京外城西南端的一座小城门,位于北京城内城西南角楼的西边,主要由城楼、箭楼、瓮城组成。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因蒙古骑兵数次南侵,加之城外关厢居民日渐增多,在京城四周修筑外城。后因财力不济,只修了环抱南郊的一段,设永定门等5门,使京师城垣呈“凸”字型。后与外城东北、西北两隅与内城连接处附近各辟一朝北的城门,规制较简陋,门楼通高仅11米,分别称东便门、西便门。嘉靖四十三年补修外城及其7门,西便门增筑径长31米的半圆形瓮城,加固其东侧内外城连接处的城墙垛口,疏浚城门外的护城河道,同时在城门以东修筑一座3孔水门,使玉泉山在附近顺利分流注入通惠河。清代又在瓮城上修筑宽9米、高4.7米的小型箭楼。1949年后城楼被拆除。西便门城楼、箭楼、瓮城于1952年拆除。1966年修建地铁时将附近城墙拆除。1988年市政府将紧靠城楼东侧残存的195米内城墙予以整修,在于外城相接处修复城楼,即“明北京城城墙遗迹”,并立碑以示纪念,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西便门其形制、尺寸与东便门相同。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四面开方门,无窗;面阔三间宽11.2米,进深一间深5.5米,高5.2米;其城台正中辟过木方门,楼连城台通高11.2米。瓮城为半圆形,东西宽30米,南北长7.5米。箭楼为单层单檐硬山式,灰筒瓦顶,南背面辟过木方门,东西北三面辟箭窗,每面各二层,北面每层4孔,东西面每层2孔;面阔三间宽9米,进深一间深4.6米,高4.7米;其城台正中辟门,外侧(北半侧)为拱券顶,内侧(南半侧)为过木方门连城台通高10.5米。

11-0乾隆京都全图中的西便门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11-00 1914年北京全图中的西便门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11-1西便门箭楼北侧:驼队出门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11-2 西便门箭楼南侧,右侧可见城门门栓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11-3西便门箭楼南侧:进入瓮城的骑驴者和挑担者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11-4西便门箭楼南侧:驮车进入瓮城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11-5西便门箭楼南侧:出瓮城的骆驼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11-6西便门箭楼南侧:出瓮城的驮驴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11-7从西便门瓮城看一人牵着一只骆驼走出城门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11-8从西便门瓮城看城外(北面)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11-9西便门外:绿荫覆盖大道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11-10 西便门城楼西侧:照片左的大树为瓮城。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11-11西便门城楼:从外城里看西便门城楼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11-12西便门瓮城外西侧休息的骆驼和驮驴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11-13外城西北角楼,干枯的护城河,城墙远处是西便门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11-14西便门西侧,外城西北角楼内侧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11-15西便门东侧:内外城接合部碉楼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11-16西便门内外城接合部的碉楼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11-17西便门东侧:内外城接合部碉楼,内城西南角楼。角楼外侧有一条经东水关内压桥从西便门出城的大道。此河为西便门东水关进水口引入内城南护城河的水。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11-18西便门东水关(外城进水口,三孔)内压桥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11-19西便门东水关(外城进水口,三孔)内压桥上的驼队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11-20内城西南角城墙内侧,角楼和登角楼马道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