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yu水

 文苑折枝 2012-03-04
       山水在中文里让人想到浓淡总相宜的笔墨山水画。它们是中国传统水墨画的主要题材之一,从而寄托了文人寄情山水的情怀和出世的理想。也许是受传统的道家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文人们总是将自然界的山水作为精神家园而向往之。山水所代表的生命力,美,和谐与自由不拘是与儒家社会等级森严的制度与权威相对立、相补充的世外桃源。因此,山水也被赋予了人格的魅力。
    许多人用山与水来形容人的个性特征,把人的性格分为山型与水型。这一说法可以一直追溯到两千年前的孔子。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大概意思就是说,有智慧的人喜爱水,而有仁德的人喜爱山。这让人不得不想起与孔子同时代而略早于他的道家始祖老子在《道德经》里对水的描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在老子看来,水因其不争逊让而最接近于大道,因而也代表了最高的善。
    如果细思山与水的特征就能对此有很好的理解。山有形而人皆知其名,水无状而因势聚居。山因其高而俯视天下,水因其深而包容万物。山,凝重,庄严,坚毅,挺拔,不屈不挠,不动不迁。水,柔弱,缠绵,灵活,源远流长。山将特征呈现于天地之间,而水总是随着周围的环境和形势而改变自己。因此山代表了永恒,而水则象征着变化。
    俗语也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民间传说中,山是仙人喜欢聚居的地方,云雾缭绕,虚无缥缈;而水则是龙潜居之所,寒碧幽深,神秘莫测。由此可见,山与水的特性相差甚多,却可以和谐共处,各领****。
    儒家从本质上说是强调道德礼仪和社会伦常秩序的思想理论体系。高是儒家必然尊崇的品行。而道家讲究无为与隐,无怪乎老子推崇水那种因不同地势而自安的特性。我们都知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说法。无论怎样的地势,水总是在最低处聚集。这也暗合了避免“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的处世哲学和智慧。
    讲到山,中国历来有五岳五大名山之说: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山。此五者之所以成名,是因为被历代帝王列为神人居所而成为封禅祭典之地。现代则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
    要了解山不仅需要远观,更要近访,于是就有了登山。说到登山,大多数不是想到周末郊外的远足,就是旅游景点游人如织的索道缆车。当然,还有少数专门挑战高峰的冒险家和登山爱好者。我想多数喜爱登山的人都是想体验一下“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在经历了上山过程中的一步一步的辛苦之后最终登顶,都会有雀跃欢呼的冲动。站在山顶四目望去一无遮拦,只有天高地阔的感觉,心胸也会为之宽广。在那一刻渺小的自我因着山的高大变得高大起来,因着征服了一座山而雄心万丈。当然登顶之后,剩下的就是下山。即使登上了再高的山,只要没有选择居住在那里,必然是要下山的。而登山者所得到的是上山下山一路行来的风景和登顶那一刻的心境所得。一切过后,山还是山,还在那里耸立着,千万年地印证着来来往往的登山者的故事。
    说到水呢,自然是要潜的了。与登山相比,潜水的尝试者要少很多。大概与潜水所需的设备要多许多有关。正因为如此,潜水者借助潜水设备遨游于平静的水面下隐藏的水底世界就显得更神秘些。正该是潜龙勿用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