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基础教育偏离教育本身要义的原因

 新用户62988113 2022-11-30 发布于安徽

浅析基础教育偏离教育本身要义的原因

束 义 福

教育活动是一个特殊的活动,作为传承文明,继往开来,并起着引领时代提升社会功能的教育必然是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追求人的发展是教育的首要所在,塑造人、发展人,提升人的生命价值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水准,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这正如德国作家赫塞所说的,真正的教育是没有任何目的的,就象任何追求完美的努力,其本身就是目的。



放眼当前的教育现状,我们在承认教育发展的同时不得不担忧,教育这个被人类赋予伟大使命的活动正日益被实用主义掣肘,其引领时代发展、提升社会功能被不断削弱,教育的本质被不断淡化,使教育的发展失去了本身要旨,使教育迷失了其自身的发展方向。素质教育仍然可望而不可及,基础教育始终未能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基础教育之所以一直偏离教育本身的要义,始终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徘徊,究其深刻的原因,是教育被贴上了实用主义的标签,教育本身也被变成了一个生产标准件的工厂。


社会需要成为教育培养的唯一目的。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的功能是培养和提升人的素质,因此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基本目标,但是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中,有着强烈的缺乏未来概念的简单功利主义色彩。由于封建王朝长期的统治和社会急剧变化,个人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使得我们的文化传统中积淀起深厚的急功近利的简单功利主义思维方式和行动取向,社会的需要成为教育的唯一目标,教育长期被看作是对学生的塑造的改造的指令性工作,漠视学生的主体意识,一厢情愿地把学生修理成社会需要的人才。急功近利是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的一种重要特征,而这种特征在教育中体现极为突出,社会需要什么的人,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社会承认什么样的学历,学校就培养什么样学历的人才,这种情况下必然会扭曲教育的本义,使教育不得不从神圣的教坛上跌落下来去府就现实的需要,从而导致教育的盲从和无奈,也必然会导致人的发展异化和畸形。



过于功利和实用正在剥落教师作为布道者的光环。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还不断地腐蚀着师道哲学。玷污了教师心灵上的净土。近几年来,人们对教师职业道德滑坡的言论不绝于耳,教师从一个崇高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传道者被降格为教书匠,这也是实用主义所造成的一个悲哀。在当今社会裸呈的多元价值取向面前,教师所讲的道理显得极其脆弱和虚伪,这不得不使教师去不断地屈从于社会的不良价值取向,为了应付各种检查和评比,尤其是各类形形色色的统考、检测、教师不得不使劲压学生,甚至体罚学生,从而造就了一批个性压抑、无棱无角、丧失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学生,过于物质化的社会、功利性的教育取向,在模糊教育功能的同时,也在悄悄地颠覆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津津乐道的某些依赖和崇敬。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成功”和“人才”的意义更多地被蒙上了功利主义的色彩,而周期长,见效慢的素质教育由于在短期内不能实现这一目标的而被人们所忽视或不被认可。于是,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必然导致教育 不能超越眼前实利的诱惑,一味追求与现实的适应,甚至对现实的媚从,致使应试教育始终是占据着基础教育的圣坛,近几年来,在我国出现了一种特长教育,这种特长教育方式,确实在挖掘和培养受教育者某些方面潜能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似乎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方式,事实上,在当今社会功利主义的影响下,特长教育几乎是应试教育的另一翻版,是功利主义人才观在这一方面的凸现。


教育的评估管理机制过多地蒙上了过于功利的实用主义色彩。对教育教学的评估管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对教育的导向作用,具有超前的、高瞻远瞩的评价体系无疑对教育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然而在利功主义色彩很浓的今天,教育评估也被蒙上了很浓厚的功利的实用主义色彩,评估重表面现象而不重人,重结果而不重过程;重外在而不重内在;重升学率而不重素质,……。这样的评估掺和着许多非教育因素。另外,像很多在教育之外的达标创建也使教育者不得不“蝇营狗苟”去忙碌,致使评估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被降低。在这种评估体制下,教师只能摇摆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手脚被束缚在框框架架之中而无所适从。


千百年来,实用主义一直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学而优则仕”,“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等思想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一个地方一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方法体系并不仅仅是其自身的选择,而是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的要求的合力,有很多问题学校是无法解决的,


不断滋生的的反教育因素在削弱教育的成效。所谓反教育行为,是指学校和社会教育中不含教育性,不具有教育价值,对学生不起教育作用,有时甚至是对教育活动起反作用的行为。目前,在学校中存在的反教育行为主要有:以学生为营利的商业行为;为了升学率而大打题海战,挤压学生节假日的急功近利行为;为了统考名次而放任(甚至指导)学生作弊的舞弊行为;恶性训斥甚至打骂学生的心理生理虐待行为等等。在社会上存在反教育现象主要有:利用学生进行各种创收和摊派活动;利用学校进行各种与教育无关甚至是与教育行为相抵触的活动;各种形式的评比和达标等。如今,反教育的行为有不断增加和蔓延的趋势,它们每时每刻都在削弱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而且不断地侵蚀青少年的心灵,扭曲他们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人们一直在思考与讨论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地上不能出现比尔·盖茨式的人物,为什么没有中国本土的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反省我们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方式,反省自己的教育过程和结果。其实,一个社会没有建设起一种对教育的理性的和对人文品质完善的环境和促进机制,不能尊重、理解与保护教育的崇高和理想的美化,而只简单强调一种功利和实用主义,只受一种暂时意识而激发起的浮燥的支配,那么人们的追求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趋向现实。

面对空前泛滥的物质大潮,市场经济依然寄希望于教师个人的道德操守,要求教师安贫乐道、默默奉献以挽回世风,这且不问教师愿意与否,社会非主流的意识形态认可这种坚守吗?换言之学生还会以教师一生潦倒,两袖清风中汲取宝贵的精神力量,从而勇于步其后尘吗?

2008.8完稿

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淡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浅析基础教育偏离教育本身要义的原因

教育思考

我的美篇电子书

束义福—学术百度*


作者简介:束义福、男、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物理系。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中国物理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研究会会员。中国发明学会会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

在《物理教学》、《物理通报》等二十多家省级、国家级CN报刊上发表文章200多篇,有的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复印中心全文收录。参编、主编教科研论著及教辅用书9部。多项成果获省级奖和国家专利。

安徽省特级教师。获“中国素质教育科研之星”奖章。巢湖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巢湖市首届学科带头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并获奖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