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根除中国教育的“逆成长”属性

 渔翁很快乐 2012-03-06

请代表讨论:如何根除中国教育的“逆成长”属性

2012年03月05日 09:09:49
分类:教育杂谈

  “逆成长”属性是指违背个体的成长规律,不适当地对各阶段适龄个体实施违背教育规律的教育。在中国现阶段,最为明显的逆成长性教育是大学前进行的“满堂灌”式的、高强度的知识教育,而大学中的教育则相以松散,甚至无所事事。具体的表现从表象上看是中国的学前儿童、小学生、中学生拚命学习;中国的大学生则拚命玩,或者说学习劲头不足;从内容上看是学前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中学教育奥数化,大学教育简单化。一位学者曾形象地把中国教育比喻成“睡颠倒”的婴儿:晚上该睡觉时,他拚命叫不睡觉;白天该醒时,他睡着了。
   把此当成中国教育的劣根性有点“冤”,被世人(包括西方国家)公认的教育家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不仅15岁而致力于学习和学问研究,而且学习内容广泛。其教育思想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都体现出对人性的尊重,对个体成长个性的尊重。应该说,逆成长性教育属性是高考后、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后产生的一种属性。
   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是禁止进行学前教育的。如联邦德国,《宪法》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即幼儿教育学校)。他们认为,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的任务” 就是快乐成长。因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应该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匈牙利立法规定:严格禁止教授幼儿园期间的孩子学习写作、阅读、计算等。[1]中国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已经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基本上都学完了。在大学阶段,则形成完全相反的情形。中国大学中翘课的大学生比比皆是,上课不学习的比比皆是;国外大学的大学生则无此幸运,即便是努力学习,10%,20%甚至50%的淘汰率,足让大学生不敢懈怠。
   现在这种逆成长性教育属性越演越烈。小孩被家长无情叫醒,青少年哭着上学,为了逃避上课自殘、他殘的事例时有发生。即便是健康的孩子,60%以上的学生配备眼睛,身高、发育、体重也不健康。原来我们被称为“东亚病夫”,现在我们的教育则在主动诱导、强制着把我们的孩子变为“东亚病夫”!
   呼吁全国人大代表能够正视这一问题,讨论这一问题,虽然不期近期得以解决,也希望再不远的将来,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阳光的中学生活,创新的大学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