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合规风险管理问题探析

 乐山老杨 2012-03-09
合规风险是银行经营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合规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一项核心的风险管理活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合规风险管理工作才处于起步阶段,和国有或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本文对当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合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做出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合规风险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合规与合规风险的内涵
“合规”一词在中文词典中找不到有关解释或定义,单从字面上解释,“合”的字义为不违背;“规”的字义为法则,章程,标准,合规也就是合乎规范的含义。2005年4月29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了《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文件。文件引言对“合规风险”的表述为:“合规风险”是指银行因未能遵循法律、监管规定、规则、自律性组织的有关准则,以及实用于银行自身业务活动的行为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或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6年11月发布了《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指引中对合规和合规风险的定义是:“合规”是指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与法律、规则和准则相一致。“合规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因没有遵循法律、规则和准则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失的风险。
二、当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合规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银监会积极倡导和推动下,包括农村合作合作金融机构在内的广大银行业金融机构启动了合规建设,注重和加强了对合规风险的管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通过合规建设推进年等活动的开展,合规风险管理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表现在合规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初步搭建,高级管理层的合规风险意识有所增强,内控合规制度逐步完善,合规文化开始形成。但也不容忽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合规风险管理工作才刚刚起步,存在着合规风险意识淡薄、管理资源有限人才匮乏、合规部门独立性不强以及合规风险管理有效性差的问题,合规风险管理工作与监管要求、与业务发展需要、与管控风险的需要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一)合规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合规文化缺失。由于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人员素质等方面原因,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还处于过去传统的经营和管理模式中,从高级管理层的高管人员到分支机构的一般操作柜员,对合规风险的理解还存在模糊,“合规从高层做起”、“全员主动合规”、“合规人人有责”、“合规创造价值”等先进的合规理念还没有得到深入贯彻,没有自觉地把合规风险当做一项重要风险源去管控,合规风险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二)合规管理力量不强。一是大部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未按照《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的要求成立专职的合规风险管理部门,合规风险管理工作仍由风险管理、审计稽核或监察保卫等部门承担;二是从事合规风险管理工作的人员较少,管理力量单薄,表现在合规管理部门专职管理人员达不到要求,分支机构层级设置的合规风险管理岗位多数为兼职;三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配备的合规管理人员大多是信贷、审计、监察等部门中的岗位轮换人员,未接受过合规风险管理的专业学习与培训,缺乏合规管理应具备的水平、资质、经验和能力。
(三)合规管理工作的独立性不够。 表现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合规风险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的定位不准,职责不清晰,合规风险管理部门只是充当了业务部门、审计稽核部门等防范操作风险的一个“替补”(身份),所从事的工作只限于在制定制度、参加内部审计检查、信贷责任认定、反洗钱等方面。由于机构设置、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条件限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业务条线管理部门和分支机构层级的合规管理岗位人员多为兼职,集“运动员”与“裁判员”于一身,自身仍参与操作与经营,形成了经营者对自己经营合规性进行监督的局面,合规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大打折扣,难以发挥合规风险管理的职能作用。
(四)合规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较差。一是目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合规管理的实质性功能尚不具备,独立于其他检查的合规风险检查机制尚未建立,独立检查尚未开展,合规风险管理部门组织开展的专项合规检查较少,对一些违法、违规问题的调查受到所属业务部门或机构负责人的干扰或影响,达不到合规风险管理职责的要求;二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合规风险管理技术的认识和应用尚在起步阶段,合规风险管理的方法与手段落后,有关合规风险管理的识别、监测、计量、控制技术严重缺乏,远达不到监管要求;三是合规风险管理部门与业务、审计稽核、风险管理和监察等部门尚未形成资源信息共享、沟通合作、协同配合的机制。
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合规风险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合规风险管理体系框架建设,建立独立高效的合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结合其经营范围、组织结构和业务规模,成立专司合规风险管理工作的部门,配备相应的管理力量,有条件的地方可将合规管理的组织架构铺设到分支机构等业务经营的一线,设置合规管理的专门岗位,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独立于所在经营机构和经营的业务,彻底改变由经营者对自己经营的合规性进行自我监督的现状。同时,把稽核审计部门的职责扩展至合规风险管理的审计,由审计稽核部门对合规风险管理职能的履行情况、适当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
(二)完善合规风险管理的技术与手段。科技进步是推进合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途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改进合规风险管理的方法、技术和手段,在进一步完善核心业务系统、信贷管理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的基础上,适时引进或开发合规风险管理技术系统,可考虑借鉴国有或股份制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的先进技术手段,提高合规风险管理的技术含量,运用科技手段对合规风险进行识别、计量和监测,及时发现合规风险线索,完善合规管理工作程序,提规合规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三)加快合规风险管理队伍建设。一是在现有员工中选拔懂得金融、财务、会计、法律等知识的专业人才,充实到合规风险管理岗位,鼓励现有在岗人员通过自学、培训等途径提升素质;二是招聘具有国家法律职业资格、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的专业人才,为合规风险管理培养后备力量;三是选拔派遣骨干力量到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合规管理部门挂职或进修,学习他行先进的合规管理经验,并进行严格的考核;四是和监管部门实行互动和对接,参与监管部门的合规风险检查,分享监管现场检查重大案例信息,提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合规管理人员的资质、经验、专业技能和个人素质;五是加大省级联社等行业管理机构对合规风险管理的指导与培训力度,拓宽培养合规风险管理人才的途径,造就一批活跃在法人行社的合规风险管理队伍,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合规风险管理提供组织和智力上的保证。
(四)培育良好的合规风险文化。健康向上的合规风险文化是商业银行实现有效合规风险管理的基础保障。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需采取多种手段加强合规风险管理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大合规宣传力度,倡导和强化全员合规风险意识,树立诚信与正直的价值观念,让员工充分认识自己是合规操作和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坚持合规操作和管理是每个部门、每位员工的神圣职责,让每位员工都自觉养成按章办事、遵纪守规的良好习惯,杜绝有章不偱、违规操作的现象,逐步树立起良好的合规风险控制文化。
四、结论
当前形势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合规建设任重道远,只有结合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的完善,进一步加强合规风险管理工作,才能适应新形势下业务发展和风险管控的需要,实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基层农信社执行贷款新规的难点及对策
 
银监会发布的“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以下简称贷款新规)以法规形式对银行业贷款业务进行了规范,使基层农信社更新了信贷观念,增强了合规意识,完善了贷款流程,加大了风险控制,强化了贷款“三查”,规范了支付管理,对农信社审慎经营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基层信用社在执行贷款新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难点和问题,亟待解决。
存在的难点和问题
“还旧借新”贷款执行新规难。在农信社存量贷款中,很大一部分属于屡次“还旧借新”贷款,客观上已成为企业“铺底”资金,供企业反复循环使用。贷款到期时,大部分企业采取向其他企业、个人或贷款性公司临时融资的方式偿还前欠贷款,然后重新获取新的“流动资金”贷款,再还给融资机构。这样,就形成了贷款“垫还旧贷”的实际用途与新合同载明的用途不一致现象。而贷款新规进一步细化了贷款受理条件,强调了贷款的合法性、合规性,对贷前尽职调查作了明确要求,特别是强调了对借款人的经营状况、关联交易要进行全面调查,对营运资金需求进行客观分析和测算,提高了企业获取贷款的“制度门槛”,而受托支付又限定了贷款的真实使用。因此,若严格按贷款新规执行,某些存量贷款企业客观上就难以在“还旧贷”之后再取得新贷款,有的宁可逾期,也不愿意“还旧借新”,造成短期内农信社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加大的问题。
服务对象决定了受托支付难。农信社客户群体具有“小、散、多、杂”的特点,农村中小企业、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和自然人客户占绝大部分。由于这些客户经营规模小,管理比较粗放,缺乏精准的财务安排制度,也无固定的资金交易对象,临时、分散、零星的资金需求较多,很难完全达到“实贷实付”。若严格按贷款新规执行,则借款人需提供与供货对象的真实交易合同和发票,然后由信用社受托支付价款,导致客户贷款成本提高,进而存在主观排斥执行贷款新规的行为。有的企业客户为获得或灵活使用资金,普遍存在提供假交易背景、假发票、假收据的情况;即使有时迫于新规条款,采取了受托支付,借款人也可通过在贷款网点将资金转到交易对象的关联账户上,然后再转回借款人账户,以此来规避信用社监管,使得受托支付规定形同虚设。
准确测算企业流动资金需求难。由于农信社所扶持的一些企业客户多属农村地区的微小企业、民营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家族式管理,粗放型经营,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表不规范,数据不完全,经营状况反映不详尽或者不真实,农信社很难做到根据借款人当期财务报表和《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的测算参考》,合理测算借款人营运资金需求,难以审慎、精准确定借款人的流动资金授信额度。
对策及建议
鉴于贷款新规执行中的难点和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强化对贷款新规的认识。贷款新规对贷款的受理与调查、风险评价与审批、合同签订、发放与支付、贷后管理等作了新的规定,也对农信社各部门、环节、岗位人员“合规办贷、合规管贷”提出了更高要求。农信社应通过多种途径,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辅导,使其全面、准确理解并接受新规所倡导的信贷管理理念,增强对宏观政策的了解,提高对行业市场的分析,准确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发展前景和信贷风险。只有这样,才能在贷款中做到尽职调查、科学评价风险、加强贷后管理,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农信社信贷业务安全运行。
严格执行贷款新规要求。一是严格贷款操作程序。在受理、调查、审查、审批、发放各个环节,必须按照贷款新规要求,完整搜集客户资料,确保其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根据客户偿债能力、财务效率、市场竞争力、管理水平等指标认真进行分析、准确测算客户的融资需求。二是合理约定贷款期限。笔者认为造成贷款到期不能及时归还,进而被动采取“还旧借新”、“借新还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贷款发放时没有根据客户销售收入、现金流、盈利能力、短期偿债能力等来确定期限。因此,必须改变这种做法,科学合理约定期限。三是强化贷款用途管理。严格掌握和执行“受托支付”和“自主支付”二者的标准,防止借款人变相逃避约束,杜绝贷款资金化整为零和挪用。对应采取受托支付方式的,应详细审查支付申请所列信息与交易合同等证明材料是否相符;对采取借款人自主支付方式的,应要求借款人定期报告贷款资金支付情况,并通过账户分析、凭证查验等方式,核查贷款是否符合约定用途。四是做好客户关系维护。通过向客户宣讲贷款新规,介绍农信社内部规定,让客户明白:受托支付只是改变了支付方式,由原借款人直接支付改为贷款人代为支付,旨在促其真实、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并不影响其任何交易,只要属正常资金往来,信用社即会满足其需求;同时,实贷实付还可帮助客户及时、按量使用资金,减少贷款利息支出,节约资金成本。
加强存量贷款风险管理。通过执行贷款新规,无疑可以加强农信社贷款的发放管理,重视贷款风险评价,积极帮助有条件的企业完善管理体制、治理结构和财务报表,培育其达到信贷准入门槛,从而回避不当贷款、超额贷款或挪用贷款现象。对农信社的存量贷款,要结合贷款新规,加大贷后检查、到期催收、资产保全力度,严格掌握“还旧借新”贷款条件,对其操作程序、管理权限、约定用途等进行明确规定,增强贷款新规的可操作性,及时化解存量贷款风险。
 
土地流转与农村金融服务的思考
 
一、土地流转现状分析
土地流转指的是在保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家庭承包制不变的基础上,农用地使用权的转移。其实质是除所有权外的其它产权主体的易位,不同产权主体通过产权调整,优化农用土地利用结构与农业生产结构,体现农用地的资产价值,实现农用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要坚持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遵循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承包方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
(一)土地流转的必然性
1.土地流转顺应历史和时代的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成为我国乡村政策的基石。但是随着农业和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一制度造成的乡村土地逐次细化,土地分配状况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不利于村民就业的分化,不利于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不利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从而降低了农业劳动生产率,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迫切呼唤土地规模经营。上世纪末,土地流转开始在我省农村应运而生。新世纪以来,随着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土地流转经历了一个速度逐步加快、范围不断扩大、形式不断丰富、层次不断提升的发展过程。六安市农村大都属于 ,通过土地流转来改善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尤为迫切。据统计,我市土地流转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截止2009年9月六安市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98.5万亩,占总耕地的16%。全市百亩以上种粮大户850户,面积22.5万亩,千亩以上种粮大户35户,面积10.5万亩;万亩以上种粮大户3户。安徽柏林苑流转耕地1.22万亩,是我省最大的单宗耕地流转项目。全市已登记注册的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达30余家。
2.土地流转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举措
土地流转的一个重要作用是通过流转促进土地在生产经营单位间的集中,从而实现土地经营的规模经济。相对于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土地规模经营有利于优化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有利于降低农产品成本、增加农民收入,也有利于农业生产投资增加和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实现。正因如此,历史上,农业发达国家的土地经营不断呈集中趋势,并在集中的过程中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有利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目前我省乡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比重逐年加大,约有1100万乡村劳力外出务工。作为红色革命老区,六安市人口680万,外出务工人员就有140万,农民工数量居安徽省前列。这为土地流转提供了巨大空间;而农民人均收入的构成中,工资性收入比例逐年提高,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更为土地的流转带来了可能;农业的开发程度不断提高,农机化进程加快,农业科技快速传播应用,一大批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能人快速崛起,加之“三资”对农业的介入,为土地流转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
1.互换
由于规模经营和调整农业结构的需要,单个或者一部分承包户主动或在集体组织指导下与本集体中的其他承包户自愿调整地块,使承包地连片集中的行为。目前,此种方式流转的土地,全市约5万亩,占全市流转土地总面积的5%。
2.租赁
租赁是指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出租给他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如:2009年8月28日,裕安区最大的一笔土地流转示范地——裕安区分路口镇江堰村,将6500亩土地使用权流转给生发农机专业合作社集中耕种,数千农民就地转化为农业产业工人,成为享受“地租收入”的新型工薪阶层。据统计,以此方式流转的土地面积,六安市31.3万亩,占全市流转土地总面积的31.8%。
3.入股
这种形式主要是农民把自己承包地的承包权作价折股参与开发。全市约6.6万亩,占全市流转土地总面积的6.7%。如六安舒城县千人桥镇重阳村6个村民组,把土地租给“中化建公司安徽分公司”培育苗木花卉,每亩年分红150元,农户自己承担税费。
4.转包和转让
转包是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转给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转让是指经承包方申请和发包方同意,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给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由其履行相应土地承包合同的权利和义务。转包与转让的最大区别在于转包不改变原承包合同关系,转让则应签订新的承包合同。截止2009年底,六安市以转包方式流转土地54万亩,占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的54.8%。以转让方式流转的土地面积1.6万亩,占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为1.6%。
据笔者深入调查发现,土地流转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是比较显著的。比如:由于金寨县地处大别山腹地,地理形态复杂,难以形成大规模的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大都依靠从农户手中把零星土地的集中开发,而农民的土地流转意识普遍较差,其中的协调、利益分配、管理等问题更加突出,因此,种植养殖大户及龙头企业投资意向不积极,参与度不高,或者望而却步,或者在流转经营过程中,面临效益的周期长及不确定性而迎难而退;同时,有关政府也有追求政绩工程,土地虚假流转,套取国家土地流转奖补资金现象依然存在,导致土地流转这项工作推进迟缓。
二、 土地流转呼唤金融服务与支持
(一)土地流转资金缺口严重
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加速的态势。土地流转面积逐步扩大,流转形式不断丰富。它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然而,金融支持土地流转存在资金缺位问题也不容忽视。据对我市调查,截止2009年底,流转土地面积98.5万亩。调查发现,涉农金融机构农户贷款最高额度为5万元左右。据有关专家粗略测算,按现有的土地流转规模,全市资金缺口在20亿元左右。
同时,全市农村大部分土地属于丘陵和山区地貌,由于种植、养殖大户及龙头企业的参与度不高,靠小型或低层次的土地流转,在规模和效益上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农业技术开发未有新技术的渗入;交通、信息闭塞,农作物优质品种较少或者品种选择不适合市场需求,经济效益较低等问题日益成为土地流转发展的“短板”。
(二)当前土地流转中金融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贷款增速不能满足土地流转需求
农村流转土地中种植粮食作物的占50%以上,但用于发展特色、高效、生态产业的不足40%。由于政府有关部门重视不够,政策执行不到位,资金供给不足等,农业经营企业农产品的深加工能力严重不足,企业和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导致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产业链条松散。但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土地流转势在必行,现今我市土地流转面积已具相当规律,我们需要在经济效益和产能质量上狠下功夫,必能牵一发动全身,彻底改善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形态,这些都需要资金的支持。近年来,虽然在政策要求和制度设计上,政府都积极引导大型银行加大对县域农村金融的信贷投入,但实际上,支农的“三驾马车”(农行,农发行和农信社)中只剩农信社独自承担支持“三农”的重任,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然而“一社支‘三农’”的格局显然不能适应农村土地流转多层次的信贷需求,甚至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金融服务“空白点”。
2.农业贷款品种不能满足土地流转需求
目前全市金融机构面向农户发放的贷款只有小额农户贷款,主要形式为农户联保、担保,其中以5万元以下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为主,信贷品种单一,担保额度较低,贷款利率较高,贷款期限不灵活等,比如:笔者在金寨县燕子河镇了解到,许多农户反映:“支农贷款期限应与农作物收割周期一致,贷款期限要灵活等”,因为现实中,绝大多数小额信贷期限为1年,小于或超过1年者较少,农业生产周期往往都在一年以上,特色种养殖业或长达2至3年以上,使得农户不能以贷款投放项目所产生的收益偿还贷款,成为信贷违约的重要诱因。以上这些,特别是在土地流转后,不适应现代集约化,专业化的农业发展。
3.农业发展潜在信贷风险突出
一方面由于农产品生产周期长,农业保险风险较大,自然灾害难以预知,保险公司开展业务动力不足,以致险种较少;另一方面农户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大部分参保意识不强,造成农业保险严重缺位,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与农业保险覆盖面低的矛盾突出,进而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加大。而农村金融机构是兼顾服务“三农”和商业性经营活动的双重功能,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影响了农村信贷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信心。
三、 土地流转的意见及建议
(一)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法规,吸引更多资金流入农村
自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到地方,尤其我市围绕土地流转的开展制定了一系列指导政策,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各地实际问题,切合实际地贯彻和落实《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和《物权法》等相关法律和政策,各级政府部门要杜绝一味追求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意识,要把眼光和措施落实到造福子孙,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来,集思广益、因地制宜地加以调整执行,科学实践。 土地流转的操作需要更加灵活,比如按照市场化原则,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制度;对生产资料等物品做到权属清晰,土地流转分红或效益分配,要加强土地承包合同制定和权益保障机制,保护各方当事人切身利益;同时,简化土地流转流程,降低办理土地抵押手续收费,提高土地流转效率,增强龙头企业和种植养殖大户参与积极性。
同时,合理运用财税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吸引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支持包括土地流转在内的农业经济的发展。笔者在舒城县了解到,该县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动承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大力兴办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对流转面积大、期限长的优先安排土地整理、综合开发等农业项目。完善农业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建立县、乡两级农业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并提供优惠政策,减免税费,给予财政补贴,极大了提高了社会各界投资土地流转的积极性,目前,柏林庄苑有限公司流转土地12200亩,帅旺食品有限公司流转土地1万亩,全县流转土地面积达12万多亩,占耕地面积的19%,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积极探索共赢互利发展模式
1.按照农村信贷政策和扶优扶强原则,加强对土地流转过程中农产品流通等配套产业的信贷支持,重点扶持规模型、带动型、现代型、科技型的农业产业化农头企业或项目,提高信贷资金运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比如:金寨联社支持大别山山核桃开发有限公司,引导其“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并联系业内龙头和科研单位,提供资金、咨询指导及市场信息等,帮助其成功流转土地1200余亩,使参与农户人均增收800多元,带动了地方经济的繁荣。
2.创新服务方式,定向并根据实际情况放宽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贷款用途,提高授信额度,简化贷款手续,变坐等业务为主动营销。比如:结合规模农业的生产周期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及额度,并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授信管理方式,简便信贷管理程序,减轻信贷成本,完善信贷管理。据调查,我县燕子河信用社根据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如天麻、山核桃等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特点,创新贷款品种,切实满足企业、经销商和农户的资金需求,带动了一方经济发展。现在,我县各信用社都着力于依托当地特色农业,和土地流转规模发展需求,创新开发特色贷款品种,带动了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油坊店的茶市,双河镇的生姜、张冲乡的毛竹、船冲的板栗等市场日益火爆。
3.处理好地方政府、农村土地流转经营合作社、企业、农户等多方关系,保护相关相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多方共赢发展。比如:与农村土地流转经营合作社合作发展,为其提供市场调研、产品改良、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信息咨询服务,合理引导土地流转合作社的产业走向,防范市场风险,同时帮助和引导其完善运行机制,规范财务管理,健全规章制度,对可能出现的市场风险以及自然灾害风险实施风险赔偿,通过风险分摊转移,确保其健康顺利发展,营造金融支持专业合作组织的良好信用环境,促进多方的良性互动发展。
(三)完善农村贷款抵押担保体系,构建农村保险保障机制
首先,明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条件和范围,适时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价值认定和抵押登记制度,制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风险防范措施。实际操作中,可以对资信优质的抵押贷款办理优先、快速、手续从简的信贷服务,为符合条件且在授信额度内的专业合作社、社员、农户等建立“贷款绿色通道”,提高办贷效率,规避信贷风险,保障资金运作效率。
同时,根据各地特色农业,为土地流转中的个人、农业龙头企业和种植、养殖大户提供相应保险品种,解决生产经营的后顾之忧。并探索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机制,推行银行+企业(农户)+保险的信贷模式,解决农户土地流转“贷款难”的问题。比如:金寨县青山镇,与国元农业保险公司主动联系,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形成土地流转风险预防、控制、处置机制。结合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的使用,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风险基金,加快发展农村保险事业,为当地信贷资金的使用加上一把放心锁,目前,在当地信用社的支持下,采取租赁的方式已对尧塘、抱儿山村的200余亩农田进行了成功流转,建立了海莲油茶和营畈药百合产业基地。
四、依托农金服务平台,助推贫困老区经济腾飞
众所周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持续提高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而土地流转则是农业产业化的根本保证。在贫困老区,要将农民从单纯种植农作物,转移到延伸的农产品产业化、规模化产业链上生产,需要资金,需要龙头企业的带动,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而这些都需要强大的农村金融体系的支持。
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支持“三农”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力量,在这场翻天覆地的“新土地改革”背景下,肩负着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村生活水平的巨大使命。
我们要致力于重塑农村金融新形象,打造农金服务新平台,完成时代和历史赋予的新任务。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首先着力于培养长期稳定的农业大客户,积极开发适合土地流转实际需求的金融产品,重点支持土地流转中农业产业化企业、农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为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同时,要致力于把政府的政策扶持、金融的市场调节与市场的经济调节等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注重发挥政策扶持特色农业的作用,资金流向优质项目,引导企业和农户种植适销对路,市场前景好的优质农产品;再则,我们要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吸引民间资金入股,简化信贷程序、降低贷款门槛。在此基础上.以农户小额信贷与农户联保贷款为基础,进行信用社资本资源整合与金融产品开发,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土地流转的金融支持力度。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2010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我们将以当今农村正处于重要转型期的历史背景为契机,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为 农民提供更全面、更便捷、更安全、更创效增值的金融服务,协同政府、企业和农民共同建立“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和谐信合“五要素”
构建和谐信合,就是要通过科学的组织管理,使信合团队及其事业形成一种团队亲和、力量凝聚、机制协调、运行高效的经营发展状态。当前,农信社正处股份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构建和谐信合对激发员工改革热情,凝聚发展合力,推行转型跨越发展具有着重大意义。笔者认为,构建和谐信合要从以下“五要素”着手。
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
构建和谐信合,必须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才能体现多劳多得,才能使人才脱颖而出,才能达到人力资源的和谐。多年来,由于农信社体制、机制的原因,员工普遍认为:进了信用社就是进了“保险柜”,端上了“铁饭碗”。有的员工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因循守旧;有的员工不脚踏实地干工作,而是讲条件、争待遇、图虚名;有的员工甚至违规违纪、以权谋私、走歪门邪道。因此,必须改革这种体制和机制,改善农信社的人力资源环境,建立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以业绩定待遇,以贡献论行赏,以民主推荐定任免,形成“多劳多得”的薪酬体制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选人用人机制,增强员工的危机感,为“南郭先生”找到退出机制,为优秀人才提供胜出平台。
诚实互信的人际关系
农信社作为一个社会集体,员工们一起工作、生活和学习,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只有形成一种诚实互信、稳定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确保农信社和谐健康发展。要建立这种人际关系,需要做大量缜密的思想政治工作,时刻关注员工思想动态,做到政治上关心、工作上关怀,生活上关爱,引导他们在工作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生活上相互帮助、相互照顾,干群之间互相信任,部门之间通力协作,人人尽心出力,互相尊重,互相包容,消除猜忌和顾虑,为农信社发展出主意、想办法,以合作、信任的态度去面对问题,以团结、互助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促进信合发展。
规范有序的内控体系
内控体系建设是构建和谐信合,促其稳健经营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业务运作,约束员工行为。其次,要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以内审、纪检监察为主,开展制度执行力检查,注重业务规范性和重点风险环节的检查,注重对要害部门、岗位和人员的行为检查,发现问题或不良苗头,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再之,要狠抓规章制度落实,严明奖惩措施,对恪尽职守,严守制度者给予物质和精神鼓励,对严重失职,造成责任事故者要严究其责。只有这样才能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业务规范操作,才能使农信社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
均衡发展的目标规划
构建和谐信合,必须充分体现均衡发展的理念,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制定长期发展愿景。在规划上要做到科学合理,切中实际,明确长期、中期、近期发展目标;要突出发展重点,把关系到农信社效益经营、产权改革、稳健发展作为重要目标,做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同规划、一同安排、一同督办落实;要增强综合创新能力,优化综合发展环境,强化综合服务功能,提高综合管理效益;要把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作为重中之重,通过教育培训,提升农信社干部综合管理水平,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和总体框架,使信用社工作稳步推进,适应职能转换、社会变革、时代进步的需要。
公开透明的社务制度
构建和谐信合,必须实行公开透明的社务制度。农信社作为企业,员工是主人,发扬民主很关键。对每一项重大事项、决策和工作实施,必须有员工参与和认可,决不能搞武断、强民意、瞒事实,不能让员工带着疑问、怀着抵触情绪工作。要进一步完善落实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等,对重大发展规划、业务活动和事关员工切身利益的事,要广泛征求员工意见,科学做出决策,最大限度地避免失误,实现民主与集中的统一,决策与实施的统一,管理与监督的统一,营造良好氛围,创造一流业绩,推动信合事业和谐发展。
 
农村信用社银行卡业务发展分析
银行卡作为便利、快捷的电子支付工具,受到越来越多社会公众的青睐,迅速成为广大群众普遍使用的消费支付工具,由于今年来银行卡业务增长迅猛,对银行卡的管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农村信用社作为当前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必须加强和重视对银行卡业务的管理。当前,农村信用社在银行卡业务的管理上存在诸多不足,现分析如下:
第一,过分强调银行卡开卡的数量。农村信用社按月按季分配给各营业网点一定的开卡数量,各营业网点有时候会为了完成开卡任务,推销给许多熟识客户帮助完任务。由于农村信用社的银行卡无年费,无卡费,无小额保管费,许多客户一人手持N张信用社的卡。致使银行卡使用效率低下,很多卡成为睡眠卡,空壳卡,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为银行卡的清理造成很大负担。
第二,银行卡的业务品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当前农村信用社银行卡业务仅仅适用于ATM取现,POS机消费,同一系统小额转账。而当前需求最大,使用率最高的信用卡业务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当前网上银行业务的广泛发展,跨行转账业务的盛行,明显的指出了农村信用社银行卡的局限。而且农村信用社的银行卡业务发展缺乏创新思路,常常是别的银行开发什么品种,我们也跟着开发什么,不能着眼于实际,根据市场需求,客户要求来开发新品种,来占领市场弥补市场的空白。
第三,缺少良好的用卡环境,持卡人消费观念差。银行卡业务效益主要靠持卡人消费获得,这与用卡环境建设有很大关系。目前,有许多银行卡持卡人对银行卡的认识还只停留在“高级存折”的水平上,这与农村信用社对他们的用卡引导不力也有关系。一方面未能根据银行卡需求的增长,大力发展特约商户,尤其是中小商户,持卡人用卡消费的范围还不够宽,持卡人常常用银行卡在ATM机上取款,再去消费,未能发挥银行卡的作用;另一方面,在用卡环境的建设上,ATM机等自助设备与消费用POS机的比例还不尽合理,ATM的使用数量远远超出POS机的使用数量。从作市场的角度上讲,应加大POS机的投放力度,而对ATM机,则应适当压缩,合理布局;同时,作好宣传工作,引导持卡人逐步习惯用卡消费的模式。
除此之外,农村信用社在银行卡的管理方面与其他银行相比还存在着技术人才、服务质量等方面的不足,没有形成先进的经营理念和丰富的管理经验,缺乏优秀的专业人才和成熟的网络技术。
面对银行卡巨大的市场以及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我行的银行卡业务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提高农村信用社银行卡的使用效率。当前可以通过收取年费,卡费,小额保管费来限制银行卡的滥用。借机让一些废卡,空壳卡得到清理。或者提高业务系统功能,限制存在不动户的客户重新开户的要求。计算机系统中存在不动户的客户,必须先将不动户进行销户或者转为正常之后才允许重新开户。营业机构不过分强调开卡的数量,对于一人持多卡的现象应该尽量避免。可以加强营业网点关于废卡销户得宣传,定期及时清理一批不动户。
第二,转变经营理念,重视对客户需求,市场需求的研究。要求信用社全体上下转变思想观念,把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贯彻到银行卡业务的发展中来。根据客户特点建立银行卡客户信息管理系统,针对不用的客户实行差别化服务。
第三,加强营销宣传攻势,完善用卡环境,刺激和引导银行卡需求向高层次方向发展。加强银行卡用卡环境建设,大力发展特约商户,使持卡人用卡消费更为方便,并渐成时尚和习惯,引导和转变原来许多银行卡持卡人把银行卡作为存折使用的习惯,转而用之于消费,进一步引导和培育银行卡市场,刺激需求。
最后,农村信用社应该大力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网络技术,同时规范银行卡业务操作,营造良好的用卡环境。
 
农信社业务经营要做到“八个须有”
保持业务健康发展,实现效益稳步增长,是农信社业务经营的基本目标。只有实现了这一目标,才能更好地承担起扶持“三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笔者认为,搞好农信社业务经营要做到“八个须有”:
须有健康的信贷文化
就是要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以先进的文化熏陶员工思想,引导和规范员工行为,将健康的文化理念融入到每一笔业务办理过程中, 切实改进态度,转变作风,优化服务意识,增强荣辱观念,提升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主人翁意识,树立“无功便是过”的责任意识,反对“不作为、乱作为”行为,以先进的文化促进经营,摒弃官僚习气,消除“暗箱操作”,推行“阳光办贷”,变被动为主动,重点解决重贷轻管、重大轻小、重放轻收、重奖轻惩、重利润轻拨备“五重五轻”现象。
须有专业的信贷队伍
企业发展和竞争的根本在于人才,要实现农信社持续快速发展,一是要加强客户经理专业素质培训。通过形式多样、内容多元、课程实用、方法精细的教育培训,组建一支真正能胜任岗位、合规运作、富有活力的客户经理队伍。二是应加强客户经理直属管理。由联社对客户经理实行垂直、条线、统一管理,并考虑市场定位、区域环境、人员素质等,对客户经理进行专业分片,实行派驻式服务。三是对客户经理实行授权等级管理。根据其营销业绩、创效能力、资产质量等,进行综合评定,划分五个等级,设置不同权限,定期绩效考核,享受差别薪酬待遇,提升客户经理信贷营销的积极性,使其成为农信社拓展市场、营销客户、管控风险、增收创利的主要力量。
须有全面的风险理念
风险和银行与生俱来、相伴而行。正因有风险,才有机遇和竞争,才会优胜劣汰,才需要科学管理。风险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树立把控风险的经营理念。一要科学调整资产结构。把握“三个匹配”,强调“三个突出”,符合“三个方向”,坚持“一个定位”。三个匹配即:信贷投放与有效需求相匹配,贷款期限设置与负债结构相匹配,产业调整与管理水平相匹配;三个突出即:突出发展绿色低碳信贷、特色产业信贷、民生普惠信贷;三个方向即:有序退出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业,支持新兴朝阳产业;一个定位即:坚持“以农为本”的市场定位,按照“农村圈做优,城市圈做大”的思路,在做大做强传统“三农”的同时,进一步树立“大三农”理念,将有限的资金配置给最优质的客户。二是创新金融服务措施。主要体现“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特”,搭建直销平台, 开展便民店服务;加大产品创新,增强竞争优势,拓展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增加多种物权的抵质押贷款产品;解决贷款市场利率定价问题,对优质客户提供差异化、个性化、层次化服务;推行服务对象、条件、利率和程序“四公开”。三是落实精细化管理。高度认识信用、市场、操作这“三大风险”的危害性,对信贷客户评级、授信、调查、审批、发放采取精细管理。首先,要完善信贷制度,严格做好评级授信、贷款“三查”、财务报表甄别、合同文本管理,做好信贷风险预警。其次,要加强客户档案信息、信贷程序影像保存和利用,实行客户遴选准入管理,对优势产业、黄金客户给予重点扶持;对弱势产业和劣质客户的贷款果断叫停。再次,严格落实“三法一指引”,加强贷款受托支付管理,严禁借冒名和资金挪用,制裁失信行为,拦截失信客户,优化信用环境。
须有准确的客户分析
要通过对客户的财务定量分析、非财务定性分析和担保措施保障分析,准确选择优质客户。一是在财务分析方面: 要通过资产负债表,分析客户时点拥有或控制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状况,真实呈现企业的全部家底;通过利润报表,了解企业净利润以及影响净利润的因素有哪些;通过现金流量表,分析企业现金收支,判断借款人的偿贷可能性有多大,并透视企业一定时期的真实还款来源。二是在非财务分析方面:要通过贷前评级授信过程,深入调查走访,对客户及其邻里、亲朋、关系人等进行深入了解,查看其日常行为、邻里口碑、银行交易记录、产销关系、民间借贷、政策市场等情况,客观判断客户的个人品德、还款意愿、偿付能力、资金用途、举债情况、环境前景等。三是在担保分析方面:要严格按照《担保法》、《物权法》、《合同法》以及相关金融规章制度,分析担保人(物)的真实性、合法性、充足性、可变现性,完善担保法律程序。
须有主动的营销服务
必须树立营销观念,抛弃以前那种“坐门等客”的做法,主动、亲切、周到、精心地做好营销服务。要把进农户、进企业、进社区、扫楼区、扫街坊、扫市场、扫厂矿,覆盖农户、社区、商户、贷款户、企事业单位的“三进四扫五覆盖”扎实做好。不仅在存款上开展营销,还要在贷款投放上加大营销,要改变以往考核信贷就是考核“收贷”、“收息”的认识,将客户经理的信贷营销和质量管理同时纳入绩效管理,进行动态计量考核。
须有科学的管理策略
信贷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决策活动,需要通过对信贷投向、规模、结构、利率、风险、结算等进行科学计划和配置,以达到实现发展和盈利的目标。要结合经营实际做好四项重点工作:一是拓展资金来源,扩大发展规模。要做到“五抓”:抓计划明确目标,扩大资金规模;抓考核明确导向,确保平稳增长;抓结构降低成本,优化核算质量;抓服务端正方向,提升品牌形象;抓营销明确方向,占据市场主导。二是大力支农惠民,培育发展后劲。要扎根农村,立足农业,围绕“两个目标”,做好“六项工程”:两个目标:即确保农贷增幅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幅;确保为辖内农户提供充足的金融服务。六项工程:即基地建设工程、龙头带动工程、三社联动工程、青年创业工程、农村信用工程、组织资金工程。通过支农惠农走一条“政府满意、农民增收、信用社增效”三方互利共赢的路子。三是狠抓清非攻坚,优化信贷存量。通过强力追收陈贷、加快规模稀释、适度拨备核销三种途径,实现农信社不良贷款大幅“双降”。四是加强责任管理,遏制新增不良。重点是围绕贷款“三查”进行全面责任落实,把领导者的薪酬、职务、名誉与与贷款责任挂钩考核,尽职免责,失职追责,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须有产品的拓展创新
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和同业竞争加剧,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企业对金融产品需求越来越多,对金融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对此,我们必须客观迎合市场,主动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一是在继续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基础上,突破“担保难”的瓶颈,推进收费权、经营权、使用权、股权、应收帐款、存货等担保方式;二是扩大实施住房、汽车、家电等个人消费贷款品种,开办消费按揭、承兑贴现、投资理财、代理保险、金融咨询等业务。三是创新小额信贷方式,实行“一卡通”,持卡“刷贷”,持卡“还贷”,采取一次评定,限额授信,周转使用,自动归还,为广大小客户提供更便捷的金融服务。四是开办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新业务。
须有团队能力的提升
团队的力量决定了企业的持久发展。管理者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严谨的工作态度,充满“干好工作”的强烈愿望,还要有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来提升团队的合力。主要应做到三点: 一是加强修养。通过不断学习,争做一个高尚的、纯粹的、脱离低俗私利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尽责尽力,做到像省联社袁思义总审计师运城调研时说的“责任重于泰山,丝毫不可懈怠”。二是凝聚团队。以应有的领导协作能力,解决好“有没有人跟你干”、“能不能上下齐心协力”的问题。三是掌握技巧。通过沟通、包容、感召他人的方法,让信合员工拥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激励全员身心,努力奋斗,创造信合发展的辉煌业绩。
 
对农村信贷新需求的调查与思考
农信社作为农村市场传统的金融机构,要想在机构改制和重组的浪潮中发展、壮大自身,必须把握农村市场的新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信贷产品,在其他金融机构还未大批进入农村市场时,真正占领农村市场,这关系到农信社未来的发展方向、战略选择。
一、当前农村市场信贷需求新趋势
据对某县联社辖内客户信贷需求情况调查显示,种植大户共45200户,17400户有贷款需求,目前支持7450户,满足率为42%;养殖大户共18280户,4780户有贷款需求,支持1210户,满足率为25%;经营大户共528户,385户有贷款需求,支持43户,满足率为11%;中小企业共455户,220户有贷款需求,目前支持66户,满足率为30%。这说明农村市场有巨大的信贷需求,而农村金融供给却不足,严重制约了“三农”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除传统的小额农贷等需求外,出现了新的信贷需求。
(一)大额耐用消费品需求增大。大额耐用消费品主要是汽车、工程机械车、农用机具、摩托车、三轮车、家用电器等单价在2000元以上,且正常使用寿命在2年以上,用于生产经营和生活的耐用消费品。目前,国家取消农业税费,实施各种农业补贴政策,对农村特困人员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惠农措施,对农民增收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更使得大量土地闲置,导致生产领域的资金需求下降,而消费领域的需求逐步增大。农村市场的信贷需求已从生产领域扩大到消费领域,从温饱型需求转向小康型需求。上述耐用消费品对资金需求量较大,但是农信社受农村抵质押的缺失影响,却没有相应的信贷产品支持,导致农民只好通过非金融途径进行融资,农信社也丧失了这部分潜在客户。
(二)农村固定投资需求增大。由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资金需求由季节性需求向常年性需求转变。加工业、养殖业、大棚种植、农村个体工商业等迅速发展,农民的生产经营已从“半年辛苦半年闲”转为“常年经营,周而复始”,资金需求额度也逐步增大。
(三)高科技信贷产品需求增大。目前农信社高科技信贷产品主要有:转账电话、POS机、ATM机等,网上银行大多没有开通。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民对这些产品的需求逐步增大。高科技产品的拓展和普及不但极大地方便农民,而且可以带动农信社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尤其是网上银行的研发运行亟待拓展农村市场,将会刺激农村经济的发展,活跃农村市场,进而带动农信社各项业务发展。
二、对策与建议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中央连续七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三农”问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作为直接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农信社要切实抢抓机遇,真正把服务“三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一)解放思想,积极作为。一是要将基层农信社打造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向上凝聚力的团队,充分发挥信用社主任的模范带头作用,以积极、昂扬的心态进行工作;二是要消除对农民的“惧贷”情绪,改变过去“重大额、轻小额”的经营思想,眼睛向下,着力抓小,全力支农支小;三是要胆大心细人干净,只要贷户有良好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在把握风险的前提下,大胆地、尽职地发展业务,假如今后出现风险,也可以受到尽职免责的保护。
(二)转变观念,便民服务。基层农信社信贷人员要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改变等客上门的陋习,主动营销,贴近“三农”服务,实行送贷下乡,上门送贷,深入农村社区,跑田间地头、进农家小院,为农户建立经济档案,发放贷款。在合规合法的前提下,尽量简化贷款手续,减少贷款审批环节,对贷款调查、审查、审批等各个环节实行限时服务,“阳光”操作,提高办贷效率和农户贷款的积极性,实行申贷“零费用”制,让农户在农信社的整个贷款手续过程中就像存取款一样方便。
(三)创新产品,因类施策。农信社应针对农民的资金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信贷产品,加强金融创新。一是针对农村市场上借款户特有的需求,可以一户一品,开发专门适用于其单户的信贷产品;二是针对农民直补资金较多的乡镇农信社,可以尝试以农民直补资金作为担保,向农民提供信贷支持,这类贷款期限可以适当延长,其实质是由国家信用为农民贷款提供担保;三是针对某些青年较多的乡镇,尝试与团委联合开发小额青年创业贷款,由相应的基层团委统计乡镇的青年需求,向农信社推荐品德素质较高的青年,由农信社进行对接支持。
 
农信社支农工作要做到三个转型
 
近年来,我省农信社不断创新支农方式,坚持以 “农信社支农惠民行动计划”为载体,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基地、园区等各类涉农主体进行了广泛持久的支持,开创了社会形象提升、收入渠道拓宽、农民收益增加、农业产业发展的多赢局面。
但是,在农业条件差异明显、资源型经济依赖度高、城镇化进程加快的现实背景下,我省支农工作在支农理念、统计操作、业务创新等方面显现出一些不适应、不同步、不适用的新问题、新情况。为此,笔者认为要做好支农工作,就需尽快转型。
在理念上转型,转变支农理念。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地区差异化发展态势,近年来,以纯农业为范畴的“小农业”定位逐步转变为整合农业上下游产业链和关联产业的“大农业”理念,使得支农工作的覆盖面实现了倍增效应,拓宽了“农”字的释意层面。但是,部分基层社往往以“企业在农村辖区”、“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拉动农村经济发展”为借口,把对非农企业的支持成果强行纳入“大农业”的范围,而忽视甚至有意规避收益较低、风险较高的纯农业产业以及紧密关联企业。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精准定义“大农业”的现实含义,用“涉农产业”的范围补充完善“大农业”概念,以此支持当前开展的“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真正把以农业生产资料要素为基础、农业人口生产力为主体、体现农业生产集聚体生产关系的涉农主体纳入到“涉农产业”中来,使支农工作真正回归到“农”字的本意上来,让有限的信贷资源真正同农业项目发展有效对接。
在统计上转型,改进统计方法。现行“涉农贷款”统计思路上,分别按照用途、城乡地域、受贷主体等进行统计,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对“三农”的贷款支持力度。在汇总分类上,按照受贷主体分为农户贷款、农村企业和各类组织涉农贷款、城市企业和城市各类组织涉农贷款。这种分类模式是基于“大三农”的理念,但是容易出现数据交叉统计的问题,在此统计构架中下达的支农任务,缺乏精确导向和具体要求,仅对总量提出“三个高于”的引导目标,如增速高于贷款平均增幅、增量和占比高于上年等要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户贷款等“纯农业”贷款逐步萎缩的趋势。为此,各级应在下达支农任务时,明确提出农户贷款、农村企业贷款等与农业紧密关联产业贷款的增幅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幅,甚至不低于支农贷款总量一定比例的要求。
在服务上转型,丰富支农服务产品。尽管全省农信社加快金融产品研发力度,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为基础,逐步开发了诸如青年创业贷款、助残贷款、巾帼创业贷款等特色产品,但是产品开发的动力主要是以“品牌宣传”为主,许多单一产品的覆盖面和投放量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此,在拓展支农服务产品上,应坚持三个方向:一是坚持普惠制原则。产品开发跟着农民需求走,在注重生产领域融资需求的同时,积极向消费领域转变,培植农民消费习惯,如在分期付款、商品所有权抵押等基础上,推出大宗家电、家用轿车、子女就学等专项信贷产品;二是坚持适应性原则。产品开发应跟着生产规律走,对农业、养殖等经营性农业项目,贷款发放、回收周期紧密结合生产、销售、资金回笼等规律,必要时引入“延期回收”机制,减轻“三农”客户流动性压力;三是坚持信息化原则。在开发支农信贷产品的过程中,要紧密依托“信合通”卡、“福农卡”等现代化支付手段和信息渠道,提高产品的信息化受理程度,加大农村地区ATM、POS机的布设力度,真正实现方便、快捷、易用、实用的目标。
 
严防风险 优化服务-关于做好支农工作的对话
湖北省农信联社发展研究处处长 朱思爽
编者按 今年,国家实行稳健货币政策,但对涉农贷款优先。中央要求“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提出了“涉农贷款增量占比不低于上年,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的目标。农村金融机构如何继续履行好支持“三农”的社会责任,在严守风险底线的前提下,不断改进金融服务,全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是当前需要探讨的现实课题。
严防风险 夯实支农根基
主持人: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农村金融机构如何加大组织资金力度,增强支农资金实力,切实加强内控管理,严防系统性金融风险?
朱思爽:一是坚持国家宏观调控产业政策,严防市场政策风险。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三高一低”、产能过剩行业客户拒绝准入,坚守竞争客户的安全底线,防止结构调整风险向农合金融机构转移。加强对房地产贷款的风险防控,严格控制对房地产信贷资金的投入。
二是落实“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严防信贷操作风险。认真执行贷款需求测算、账户监管、合同管理、受托支付、贷后管理等贷款新规,加大对受托支付和自主支付的检查力度,防止贷款被挪用,加强信贷资金的有效监管。坚持贷款“三查”制度,严格遵循“先落实放款条件,后发放贷款”的原则,根据不同的贷款品种、借款对象和主要风险点,灵活设定提款条件,加强放款程序的规范性。严格控制新增转贴现业务,防止商业银行因信贷规模控制转移风险。
三是强化贷款流动性管理,严防员工道德风险。切实加强农合金融机构内控管理,强化贷款责任与考核,充分运用科技监控手段,不断优化、提升信贷风险管控能力。认真落实“十种人”排查制度,严格执行重要岗位轮换、强制休假制度;严肃查处冒名垒户、虚假保证、虚假抵押等恶意违规违纪行为。
立足地方经济 改进金融服务
主持人:作为地方性的农合金融机构,如何有效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完善金融服务,实现科学发展?
朱思爽:一是加大对农村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农合金融机构要做到“五个积极跟进”,即:积极跟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研究探索信贷支持的新路子;积极跟进新一轮“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大力支持特色农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现代农业产业链发展;积极跟进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力促农村市场经济繁荣;积极跟进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切实改善民生;积极跟进农民工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自主创业,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是加大信贷产品的创新力度。坚持从“制度允许才做”向“制度不禁止就做”转变,大胆创新、大胆尝试。认真落实中央1号文件,探索支持农村水利建设的专项产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山林承包经营权、水域滩涂承包经营权和股份合作社股权等“四权”抵押贷款。加快推进农村企业集体土地用房、农户个人宅基地、住房、闲置房抵押贷款,盘活农村资产。加快推进大宗农产品和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加强农村融资担保平台的试点和推广,切实解决农贷担保难问题。
三是加大阳光信贷的推进力度。信贷资源也是公共资源,应该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农合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加强行风建设,转变服务方式,推进阳光信贷,进一步提高信贷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全面实行贷款条件、资料清单、期限额度、利率政策、服务流程、监督方式等“六公开”,提高办贷效率;全面执行贷款“零费用”制度,杜绝信贷从业人员向贷款客户“吃、拿、卡、要”行为;全面设立举报箱、举报电话和聘请社会监督员,主动接受社会公众及贷户的监督;全面推行领导回访制度,定期对贷款客户发出“回访函”和拨打“回访电话”,了解服务情况,听取客户意见,改进金融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