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指南》更新版明确指出 耐药已经成为乙肝治疗路上最棘手的拦路虎,专家认为在乙肝治疗初始阶段选择强效低耐药的抗病毒药物是目前比较有效的解决手段 《亚太地区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指南》更新版(以下简称指南更新版)已于上月在台湾举行的第22届亚太肝病学会年会上发布。 而记者在近日举办的亚太肝病学会年会中国媒体分享会上了解到,对于如何规范用药以降低耐药发生的机会,以及乙肝初治患者如何选择药物等医学界普遍关心的问题,虽然指南更新版都给出了非常明确的指引,但亟待尽快向更多的基层医院推广,使得乙肝治疗更加规范有效。 文/记者莫冠婷、黎蘅 我国乙肝治疗现状有待改善 “我国目前治疗现状仍有待改善。”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常务委员兼学术秘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主任谢青教授分析说:“这是由于只 有不到40%的确诊患者接受治疗;临床治疗不佳的药物仍占主导地位。此外,大多数患者用药时间小于1年,而2010年更新版的《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 南》建议乙肝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时间为2~2.5年。” 两类药物 各有优缺 据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侯 金林教授介绍,持久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是乙肝首要治疗目标。目前,抗病毒药物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干扰素,如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二是核苷(酸)类。 谢青表示,目前大多数患者使用的是核苷(酸)类药物,这类药对大多数患者有效,能迅速、有力把病毒控制住,不良反应小,但需要长期服用。 “耐药问题绝对不能忽视。” 侯金林说,在慢性乙肝治疗初始,选择强效低耐药的抗病毒药物,能较好控制病情,消除炎症,实现延缓或控制病情进展。如果初 始治疗时选用耐药率高的药物,一旦耐药发生,即使采取措施换成“强效低耐药”,也会大大影响药物疗效;如果处理不当,有可能导致多重耐药。 强效低耐药成首选治疗方案 此次“指南”明确建议“强效低耐药”药物作为慢性乙肝核苷(酸)类抗病毒治疗的首选药物。 “指南”对治疗策略推荐进行了更新。侯金林介绍说,初治患者的治疗,可选择干扰素(IB)、长效干扰素(IA)、恩替卡韦(IA)、替诺福韦(IA)、 阿德福韦酯(IB)、替比夫定(IB)或者拉米夫定(IB),也可使用胸腺肽-α(IB)。侯金林说,A是“强烈推荐”,B是“弱推荐”;而抗病毒效果较 弱,或耐药率较高的药物未被此次“指南”列为首选用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