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初一,我们去看左宗棠 zt

 8801dz 2012-03-10

                    年初一,我们去看左宗棠
  ----记于2005年大年初一
  
  一大早往办公室交班。从年三十下午五时半至年初一早上八时,在值班日记上留下四个字“一夜无事”,就下了班。
  天尚早,多日的阴雨,湿漉漉地冷。报上登的天气预报说,0至3度。
  秋说,我们去看左宗棠。
        一年中,初一早上是清静的。路上,车少,行人少。一座城似乎都还在睡梦中,一年中,只有这一日是一座城市依故要放纵自己睡个懒觉的。
  天阴沉沉地飘着细碎的雨雾,我们来到东乡杨梅河柏竹塘左宗棠墓。
  没有人,四处静悄悄的。靠在公路边,墓葬在一处山丘上,坐北朝南,山丘下往南是一遍农田农舍,清清静静,墓园的铁门关闭着,并没落锁,推门而入,对面是石刻《左文襄公传略》碑,镶在山墙中。
  右边是石级,石级两侧是比人高的栀子树。记得第一次找到这个左宗棠墓址,正是六月栀子花开时,郁郁葱葱中大朵大朵的白色栀子花更添了我们心中的肃穆与敬意。
  栀子其实是一直开在我心底的,很多很多年了,不期然会在这处墓园里相逢。
  上了这处石级,再往左爬上长长的石级,是左公的水泥墓葬。
  墓葬在这处山丘的高处,四周是青青的松柏,天上飘着小雨,风很大,很冷,秋把带来的一大挂鞭炮点燃,我们都没出声,立在左公墓前作了几个揖。
  墓前立着一对神态生动的小石狮,墓园左右各立一石柱,柱上刻有一联:汉业唐规西陲永固,秦川陇道塞柳长青。
  秋摄了几张照片。
  我们从石级而下,离开墓园,开车而去时,雨突然大了起来,很大声地敲打着车窗。
  在网上查询了一下有关左宗棠的资料,惊奇地发现,我们相距着两个多世纪,却生于不同世纪不同年代的同一日。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阴人。清末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曾任两江总督。1875年,督办新疆军务,阻遏了俄英对中国的侵略。中法战争时督办福建军务,著有《左文襄公全集》。1885年病逝于福州,次年归葬于此。墓用花岗石彻成。1986年大修。
  保护范围:以墓为中心,半径30米以内。”


 
 访曾国藩墓

    2005年1月中旬,在北京教书的王,到长沙出差,20日公余,约在长沙工作的明、清二位教授,一同前往望城县坪塘镇,访寻曾国藩墓。
  说起曾文正公,世界上只要有一点文化的华人,不知其人其事者大约甚少。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双峰荷叶塘人。生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卒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以检讨典试四川,旋升侍读。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创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后,封一等毅勇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谥“文正”,为晚清第一名臣。其门生李鸿章,尽管功业以及西太后对之倚重的程度似在曾之上,但李对后世的影响则逊乃师多矣。究及原因,曾文正不仅功勋卓著,而且是清末著名的理学大师,在立功、立德、立言以及修身、齐家、为学、治军、谋国等多方面均独树一帜,造诣极深。《曾文正公全集》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宝藏。可以说,其影响之大在封建统治集团中无人能出其右。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曾国藩遽归道山于两江总督任上。是日午后,他与长子纪泽散步于署西花圃,突发脚麻,被扶掖回书房,已不能言,端坐三刻溘然而逝。是月,清廷闻讣,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文正。后灵柩运抵长沙,当年葬于长沙南门外之金盆岭。次年改葬于善化县平塘伏龙山之阳,即今望城县坪塘镇桐溪村伏龙山南,与是年仙逝的欧阳夫人合葬。
  曾墓墓冢原系三合泥拌碎石糯米混浇而成,墓围直径约5米,花岗石围。墓碑三道,主碑题曰:皇清太傅大学士曾文正公一品侯夫人欧阳夫人之墓,附碑均为龙纹浮雕。墓前有拜台、墓坪,拜台约50平方米,经26级台阶下接一大墓坪约200平方米,墓坪上东西两侧各立石阙一个,分别刻“曾太傅墓东阙”、“曾太傅墓西阙”。左侧石梯通道沿桐溪寺围墙而下,接墓庐槽门与御碑亭,通道两旁有石马、石狮、石虎及翁仲各一对。距曾国藩墓约60米处立有“太傅大学士毅勇侯曾文正公神道碑”,系大学士李鸿章撰、翰林黄自元书,大抵叙述曾国藩生平功绩。墓地正前有古银杏、罗汉松各两株,蓊郁茂盛。墓地附近之桐溪寺古称兴国寺,为唐代振朗禅师创建。该寺掩映于绿树丛中,建筑宏伟,楼阁玲珑,三道大门,宽敞明亮,为唐代名刹。不久,寺毁,至宋复建,名曰伏龙庵。寺周有八景:盘龙松、集贤桥、象王岭、谈经石、狮子峰、桂花井、金盆岭、万寿亭。至明末,寺又毁。清代,经天岩应适禅师募缘重建,改名桐溪寺,因山后桐林茂密、寺前流水潺潺、山清水秀、环境幽雅而得名。鼎盛时期,桐溪寺有房100余间,香火缭绕。民国以后,寺庙日渐凋零。
  1月中旬的长沙,连日阴雨霏霏,更增加了几分寒意。王、明、清三人在雨中驱车前往坪塘镇桐溪村。因无路标,大约用了三刻钟的时间,几经询问,在泥泞土路的颠簸中终于到达伏龙山下。远眺伏龙,树木茂密,郁郁葱葱,满目碧绿青翠;近看山下,农舍数间,阡陌纵横,一派田园风光。经指点,知道曾墓的大概方位后,即冒雨登上被落叶所盖的泥路向半山走去。原御碑亭、庐槽门已不存在,墓道旁侍立的翁仲只有一个还默默地袖手耸立在隆冬的阴雨中,迎接三位不速之客的到来,另一个则断成两截倒在杂草丛中。至于石马、石狮、石虎,早已无影无踪不知去向。据周姓守墓人后代讲,曾墓经历过两次毁坏。第一次破坏最大,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期间。除墓冢、墓桌外,其他被破坏殆尽,桐溪寺在这一时期也荡然无存。原址上现有数间民房,杂乱布局,仅存的一棵银杏树与一对罗汉松却依然蓊郁茂盛。第二次破坏则发生在“文革”期间,墓桌被移走,墓冢被打开,但未动遗骨。及至走上去通过东面石阙来到墓下的墓坪,朝前一望,文正公墓已在眼前高处。登上26级石阶就到了拜台,墓冢即在拜台之后,已用水泥重新封顶,新制的主碑亦再立于墓冢后,墓栏及墓前的拜台和墓坪均用条石或围或铺而成。至此,墓的主体已初步复原。站在墓前向周遭看去,伏龙山于左、右、后成U状围住墓庐,东南方阡陌纵横。此处真是一方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自古以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称为四灵,为四方之守护神。《山黄辅图》卷三云:“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论衡??解除篇》也称:“宅中主神十二焉,青龙、白虎列十二位。龙虎猛神,天之正鬼也。飞尸、流凶,安敢妄集,尤主人猛勇,奸客不敢窥也。”北京昌平明十三陵所处的地形也是北、东、西三面环山,南面开敞,天寿山陵前神道两侧有两座小山,东为“龙山”,西为“虎山”,符合东青龙、西白虎的四灵方位格局,被认为“龙脉”旺盛。帝王陵寝之处当然气势不凡,是天造地设的吉壤之地。但若论宁静幽雅、紧凑小巧、苍龙白虎玄武三侧守护神距墓地更近因而使墓主感觉更为安全来说,则曾墓自有其特别之处。从前大多的文人士大夫,除琴棋书画外,对养生和风水都有研究,曾国藩尤精于此道。他在创办湘军时曾造访桐溪寺,与寺中住持宝月方丈谈天论道,相谈甚欢。据云,当时文正公已属意桐溪伏龙山阳作为身后归葬之地,但宝月方丈并不首肯,言及佛门近地非常人所能用也。至于宝月后来又如何同意文正公归眠于此,还有待考证。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宝月大师圆寂,其墓位于距御碑亭50米处的金盆岭,墓碑为其弟子所立,上书“先师宝月之墓”。
  访墓之前,已耳闻毁坏的神道碑被守墓人周家后代保护起来。故下山后,即往访周家。路上不远处偶见破残围墙一段,后有毗连平屋两间,门框上方各贴红纸一条,写有“观音殿”、“念佛堂”黄字,此时再向残墙小门上方一看,“桐溪古寺”四字赫然跳入眼帘,方知此处即为古寺之遗址。昔日远近闻名的千年古刹桐溪寺已不复存在,眼前的“观音殿”、“念佛堂”亦系普通农屋改成,但木门紧闭,已不闻木鱼念经之声。经人指点,很容易到了周家,道明来意后,男女主人十分客气,引入里边小屋,即见酷似海龟状的*??(音bìxì)趴在地上。*??为古代传说中的动物,为龙之三子,力大无穷,极善负重。古来习惯相沿,各种石碑下之石座均雕成*??之状,就是取其力大能负重之意。断成两段的曾墓神道碑侧靠在*??的两边,碑的首部亦已断落,立在*??的后面。神道碑上段的上方用篆体刻有“太傅大学士毅勇侯曾文正公神道碑”的字样,清晰可辨。碑文字字楷书,除断裂处外,其余部分尚能辩认。此神道碑以及*??均系原物,周家保护至今,功不可没。据主人谈及,其曾祖周培湖当年就住在附近,常帮桐溪寺打些短工。曾墓落成后,宝月方丈即将其荐给曾府,耕种墓田并为文正公守墓,代代相传。眼下的主人,当然不用再负守墓之责,因有泥瓦匠人之手艺,生活尚称可以。
  目前,整个曾国藩墓地及其周边环境还相当破败,与其故居的状况很不相称。文正公的故居富厚堂,坐落在双峰荷叶塘鳌鱼山脚,全宅占地60余亩,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它由思云馆、毅勇侯第前门、宅东门、宅西门、全宅围墙、宅南藏书楼、宅北芳记书楼、八本堂、缉园十景等组成,当地百姓称之为“宰相府”,文物价值极高。抗战期间,为防止日寇破坏先贤故宅,国民政府电令当地驻军予以保护,并公布为民国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富厚堂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曾国藩墓地,尽管政府已着手修复,但速度较慢,要修复的地方很多,而且还应该将通往墓地的路修好才是。目前的问题主要可能是经费缺口太大,但这也并非难以解决。笔者记得,苏州洞庭东山的紫金庵,其泥塑彩绘罗汉为“天下罗汉二堂半”之一堂,系南宋雷潮夫妇之杰作。殿内“慧眼”、“华盖”、“经盖”三绝著称于世。上世纪50年代,地方当局在得知中央政要有意造访紫金庵后,立即将土路修成柏油马路,使车能直达庵前。50年前的建国初期,财政还相当困难,尚且能将此事很快办妥,何况50年后的今天,国力已大大增强,而且还可以争取民间以及海外华人之支持,修复曾文正公墓地的困难理当不难克服。
 
    曾,左两人其实很早就认识,还是拐弯抹角的亲戚,两个人性格完全不同,曾很内敛,左很张扬,相对而言,左季高的一生更是充满了戏剧色彩,白衣入仕,什么官都不是就“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一日不可无左宗棠”而名满天下,抬棺入疆,收复伊犁,一路植柳,留下了“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评价,现在新疆和可以看到"左公柳",更好笑的是他因为是白衣出身而被李鸿章嘲笑,结果老爷子在任陕甘总督的位置上去要求参加殿试,嘿嘿,朝廷马上给了个XX阁大学士,免得这个副总理级别的大官也去考公务员抢后辈的饭碗,李鸿章也只好恭喜恭喜他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