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詩詞格律三日通

 禄禄书馆 2012-03-12

 
 
[偶是老道原创]
開頭的話:

1、我只是很感性的認爲。對一個幾乎不懂格律、智商在90以上的人來説。詩詞格律有三天時間就足夠了。這個三日通蓋源于此。因此。這裡所寫的可能會在今後的某一天作一些修改。以便更切合一點實際。

2、我的三天的概念。實際上準確地說應該是三個課時。但是我相信一個人一天中如果全部都沉浸在平平仄仄中。對大腦是會有損傷的。我可不想看到有人因此而變得神經兮兮。所以我覺得每天上一節課。然後自己再花點適當的時間去消化一下。那是最有效的。

3、任何學習都是需要花力氣。如果僅僅看這個三日通。您只能知其然。只能了解一點皮毛。只有自己親手去寫了。才會有進一步的認知。如果您壓根兒就沒有寫得打算。我覺得完全可以節約這個時間。不必再讀下去。

4、我教詩詞格律已經是20多年前的事了。許多東西都已經淡忘。而現在又實在懶得再去翻資料(寫教程而不翻資料。這實在是一個很惡劣的行徑)。所以如果有遺漏的重要内容。您可以補充。先謝了。

5、詩詞格律有的人可以研究一輩子。說它是中華文明中的瑰寶、博大精深等等等等都不為過。三節課自然只能是一個入門。但是我希望做到使您使用時會覺得基本夠用。更多的。歡迎初學者來進行格律方面的交流。

第一日、基本常識

一、句

1)講究格律的詩也叫近體詩。一般情況下即指律詩與絕句。律詩總共四聯八句。絕句則是四句。

2)詞的句數則根據不同的詞牌有所不同。最少的只有兩句。目前能見到的最長的《鶯啼序》則有十七韻四十六句。

二、字
1)律詩一般按照每句的字數不同分別稱爲七律、五律。七律每句七字、五律每句五字。絕句亦同。

2)詞的一個句子有長有短。短的只有一個字。如《十六字令》。長的則可以有九個以上的。如“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寸光所及。歡迎教正。)

三、韻

1)近體詩一般都用平聲韻。且用韻要求比較嚴格。通常情況下。除了第一句可以用讀音近似的鄰韻外。其餘的都要求在同一部中(韻書中將讀音相近的分爲一個部。當然。這裡說的是古音)。

2、詞的用韻就寬鬆多了。比較接近現代語音實際。即只要發音近似的部。基本上都整合在一起了。

四、平仄

古音分爲平上去入四聲。其中平聲就是平。上去入就是仄聲。

現代漢語中語音則分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其中陰平陽平屬於平聲。上聲去聲屬於仄聲。

寫古體詩詞用古音當然最好。但是如果全部用現代語音也未嘗不可。但是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古音今音在同一個作品中是不能通用的。

第二日、粘對、對仗

一、基本概念

1、音步:詩詞中用來表現節奏的音組叫音步。有的也叫節奏、頓等等。一般兩字爲一個音步。

2、平音步:第二個字是平聲的稱爲平音步。

3、仄音步:第二個字是仄聲的稱爲仄音步。

4、失替:一個句子中,一般情況下音步的平仄應該交替,否則就叫“失替”。

二、什麽是粘

在近體詩之平仄格律中。第二句與第三句、第四句與第五句、第六句與第七句之間的平仄,其音步與音步應該大抵相同。也就是平音步對平音步、仄音步對仄音步。這就是“粘”。不遵守這種格律者,稱為“失黏”。

三、什麽是對

在近體詩之平仄格律中。首句與次句、三句與四句、五句與六句、七句與八句之間的平仄,其音步與音步應該相反。也就是平音步對仄音步、仄音步對平音步。這就是“對”。不遵守這種格律者,稱為“失對”。

舉例:

梦幽帘
斜晖一片映桅栏,
半点生平墨未干。
岁月无心随梦懒,
娇花有意嫁柴轩。
春光照岸萦新色,
弱柳临池涉紫烟。
最是闲来常少恨,
余香一枕睡幽帘。

四、對仗

近體詩的律詩是有對仗要求的。主要就是第二、第三兩聯。如上例中的“岁月无心随夢懒,娇花有意嫁柴轩。”“春光照岸萦新色,弱柳临池涉紫烟。”。

對仗的要求。我認爲主要是一個結構上的一致。而不是字詞上。漢語其實是無所謂名詞動詞形容詞的。這個概念是近人引入西洋語法後纔有的。但是他很不中國。完全不符合漢語實際。所以才會弄出諸如此類活用之類的怪胎。所以。很多情況下在詩詞中這種所謂的“詞性”的要求是很不講究的。這個我們在閲讀唐詩時一定會有所心得。如果死扣詞性就會誤入歧途。

第三日

一、違律

如果一首格律詩失替、失對、失粘了,那麽它就是違反了格律。而失粘失對的根子,則是在失替。對一個初學者來說,只要知道“失替”這個概念,你的句子就可以是一個符合規則的律句,而且,一定程度上還可以避免失對,而不失對,這就是一個符合規則的聯。就這個意義來説,練習對聯對學習格律詩是一種很好的幫助,一種打基礎的方式。

二、律句


 一個完美的律句,其標準在於音步的平仄交替。因此,正格的律句只有四句:
1)仄仄平平仄、
2)平平仄仄平、
3)平平平仄仄、
4)仄仄仄平平

每一首詩,都是從任一個律句起頭,然後按照:(1)逢雙必須押韻、逢單必不押韻(除首句);(2)聯内對、聯外粘。這樣兩個原則綴連而成。

例如以上面第一句起首,第二句根據對的要求就只能用平平開始的2、3句,而逢雙必須押韻的原則就只能選第二句;然後根據粘的原則就只能用用平平開始的2、3句,而逢單必不押韻的原則就只能選第三句;最後再根據對的要求就只能用仄仄開始的1、4句,而逢雙必須押韻的原則就只能選第四句。所以,如果是按第一句句式起首的詩的格律就是這樣的: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曾有人根據這個一般規則,編一句順口溜:“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爲確定音步性質的正是第二四六字。

三、拗救

我們常說不要因律害義,有時候爲了表達的需要,就不得不違律。在既想破例又想遵律的時候,就不得不去豐富律的内容,添加一些特殊的律,這個,就是通常所說的“拗救”。

常見而且重要的拗救不多,上述四個句式各有一種情況,這樣比較好記:

1、仄仄平平仄句式中的第三個字是必須平的,如果不得不仄,那麽其對句的第三字必須平,作爲補救(成爲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另外,如果第四字不得不仄了,也要用對句的第三字救: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2、平平仄仄平句式中的第一個字是必須平的,否則就是犯了“孤平”的忌。如果第一字不得不仄,那麽第三字必須平,作爲補救(成爲仄平平仄平);

3、平平平仄仄句式中的第三個字是必須平的,如果不得不仄,那麽第四字必須平,作爲補救(成爲平平仄平仄);

4、仄仄仄平平句式中的第三個字是必須仄的,否則就是犯了“三平尾”的忌(此句無救)。

詩詞格律全部講完,以我的教學經驗,我知道如果您了解了這些,那就完全可以說您已經入門了。至於詞的問題,那無非是幾個詞牌,而詞牌是沒必要記的,自古以來,詞創作就被稱爲“填詞”,所以,您沒必要違反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