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 病 是 一 本 书
沈士芳 ![]() 在我刚刚接触“生病”这本书的时候,只是支零破碎的几页纸,不知这本书有多厚;而这旅行的开始,则是一处深深的峡谷,在这里我看到了黑暗和死亡,却不知这包围我的绝壁有多高,不知我能否爬出深谷重新追上在阳光下旅行的人们。求生的欲望使我不打算放弃,也不打算服输:我想既如此,就好好读生病这本书吧,我努力要找到一条路,走出深谷。 这本书我读懂的第一个关键词就是“本能”。 科学家们说,在地球的生物当中,免疫修复系统最完善、功能最强大的,就是人类。在亿万年的进化中,人类在与自然的反复较量与磨合中,强化了自身的免疫和修复功能。尽管至今在解剖实验中还没有“看”到免疫系统是什么样子,但无数事实已使医学工作者认同了他的存在,况且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就是:人类在亿万年进化的过程中,绝大多数时间是在没有医药的岁月里走过来的,人类繁衍至今就是人类有自身免疫与修复能力的明证。就像饿了我们就会要寻找食物,渴了就要找水一样,身体受损害了,我们的身体就强烈地要纠正、修复它,这是人人都有的“本能”。 我看到许多与我同处深谷的人,他们觉得自身在强大的病害面前无能为力,或是认为只有把自己更严实地保护起来才能少受伤害,或是更相信遇到一位名医,得到一株仙草才能救自己。他们把能量和资源用到寻找这一外力上。 很巧,尽管我也曾有这样的期盼,但因为我的先生当时也在另一所医院住院,手术、放化疗都只能由我一人面对,所以我只能向内求助于自己:我要把自身的修复能力最大化地启动起来!远古的祖先是我的榜样,况且如今还有医生、有药物帮助治疗。所以,第一,我不能倒下,要咬牙站立着;第二,我必须给自己解决吃东西的问题,以补充最基本的生存条件;第三,我要把自己当一个“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的正常人,我没有条件当受保护的“病人”;第四,我认定只要我还能吃得进、能喝得下、能走动,我的生命就大有希望。 实践使我看到了人的本能有多么强大,生命在一个自然的人身体里是多么顽强。同时我还多次验证了:当我不把自己当病人的时候,当我简单地遵从着自己为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时候,当我执著地认定自己是社会的一分子,不让自己脱离社会的时候,当我把一个个小小的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并一一实现的时候,我获得的不仅是轻松、快乐、阳光的心情,我还获得了重新归来的健康。 这本书我读的第二个关键词是“原生态”。 去年的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新设了一个原生态组,一批来自草原、高山、大江两岸的歌手,用他们不加雕饰的声音,给我们带来清新感受,让我们在歌声中仿佛看到了青山绿水,听到了欢歌笑语,闻到了花草的芬芳。这就是原生态的艺术魅力。其实很久以来,我们还经常使用的一个词是“纯天然”,我们到超市买食品、买衣物,宁可贵也要“纯天然”。可见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我们都追求与自然靠的越近越好。可是我们对于“生命”,这自然界的灵魂,为什么常常忘记了他的属性更应该是“自然”呢? 维护生命的自然属性并不排斥医药,但要搞清楚“药”在治病中是什么作用。药的作用分为两种:一种是为了提高你自身免疫系统的战斗力;一种是帮助你消灭你打不过来的敌人的,也就是援兵。中医说三分药七分养,并且一般来说祛邪的目的是靠“扶正”来实现的,即使对癌症病人,中医也要根据不同病期调整祛邪与扶正的用药比例,除非晚期病人,都是靠提高你自身的修复能力来达到病愈的目的,所以中药对同一种病的不同的人,可能用完全不同的药,因为每个人的体质情况不同。美国一位药学与临床双博士学位的医生,应该是真正的西医了,他在《不治而愈》这本书中也说到,药只是起帮助自身抵抗力量不足的作用,所以,一个人患肺炎被治好了,有人以为是靠抗生素把病菌杀死了,其实不能这样说,因为抗生素只是帮助身体把自身免疫系统杀不过来的病菌杀死了,“正面作战”的主力部队仍是你自己的免疫系统。所以,药是帮忙的角色。既如此,我们就应该把战胜疾病的着眼点首先放在自身的免疫系统上,不要放着正规军、大部队不用,总去从外部调用对你的身体并不“和谐”的外援。药吃多了,自身的免疫系统总被抑制,功能就减退了(用进废退是真理)。我觉得这时你就不是“原生态”而是有些“人造”的意味了。 “原生态”还有一个含义就是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是大自然孕育的,我们常把“自然”称做母亲。人在进化过程中,不断强化了身体对自然界各种变化的应激反应能力。这涉及很多医学原理,我不懂。我只是粗浅地体会到,当身体对外界的各种变化或刺激做出反应的时候,并不要都当成“病”来对待,比如有时打喷嚏、流鼻涕、发热,恰是自身的一种应激反应或免疫系统在工作的表现,此时应因势利导,而不是镇压下去。 第三个关键词是“珍惜”。 身体是生命的载体,珍惜生命就要珍爱身体。珍爱身体从与身体交朋友,倾听身体的声音,不无端地强加给他乱七八糟的东西做起。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的任何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物质的形态有单质、化合物、络合物等等,我们也知道大部分吃的东西(包括药和各种叫做保健品的东西),都是有机化合物。现在人们碰到装修的油漆、燃烧的废气、装过化学药品的容器时都会谨慎,怕那些有害化合物进入自己的身体;可是你是否想过,当你乱吃所谓的补品的时候,当你过分地把提纯了的药片当作补充人体所需的各种成分的主要来源的时候,你也为身体引进了不知多少会发生什么样化学反应的化合物。很多生化反应都是存在多个岐化反应的,主要反应生成物会因浓度、温度、酸碱度等反应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当你身体并不缺少某种东西的时候,你却强加给他很多,其实不是爱护身体反而是在糟蹋身体。 还有,每一个人的身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累不累、饿不饿、缺不缺什么应该只有你自己知道,别人的做法只能起提醒、参考的作用,不应该盲目跟从或效仿。就好像对我们的孩子,每个父母都是珍爱的,但如果你强迫孩子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或者今天教他礼义谦恭的君子风范,明天又嫌他只会排队不会加塞儿是窝囊废;结果可想而知:这孩子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身体的情况也和这种情况有相似之处。 记得当年养猫的时候,得知猫在胃里的毛太多的时候就会去找一种草,吃了以后就会呕吐,把误吃进胃里的毛吐出来。我们都知道这不是“教育”出来的,而是动物保护自己,灵敏反应的本能。人有比这更高级的反应能力,但如果我们吃东西是按照书本、报刊的“指导”吃的;活动是按照别人的经验作的;并把这些“教导”当作必须遵从的“标准”,那我们就会听不到自己身体的声音,长此以往就会使我们自己体谅自身状况的能力降低,使我们对环境的反应变得不灵敏,直到侵害发生的时候我们还浑然不知,这不是非常令我们担忧吗? 讲生命主题的书一定会讲到生死,因为这是生命的起点和终点。我们都从道理上懂得:“不知生,焉知死”,但我们对生的渴望又使我们总认为“我不应该死”。在我们常见的各种文字中,常常会说某个人他才多少多少岁,死得太早了。但如果认真地问一下:他应该活多少岁才是正合适呢?肯定无法回答。所以我们还是把这样的话权当是对逝者和后人的一种抚慰,完全不存在一个应该活多少的标准。我们自己应该活多少岁?同样是不可知的。生病和死亡并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在生活中常可看到一个生病的人活了七八十,一向身体健康的人却突然先走了的事例。用句老话:人的命,天注定,胡思乱想没有用。抛开宿命的成分,从生死不可知的角度,这句话也不错。所以热爱生命,就热爱每一个活着的今天吧! 生病让我这样真切地感悟着生命,也让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热爱生活的每一天。这本书我还会读下去,因为我还在人生的旅途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