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仙学指微(下)

 天地虚怀一 2012-03-13

仙学指微(下)----萧天石

    道家修行法门,派别甚多,先真有云:「道法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可知其纷衍之甚。惟当其初期,则总不过数十门而已。据渊鉴类函道部崔元山濑乡记所录,共得三十六门。其语曰:「老子为十三圣师,以养性得仙,各自有法,凡三十六。或以五行六甲陈玄妙,或以服食度骨筋,或以深巷大岩门,或以呼吸见丹田;或以流理还神丹,或以歔歙游天山;或以元阳长九分,或以恬澹存五官;或以清净飞凌云,或以三神及斗迥;或以三五竟复还,或以声罔处海滨;或以三黄居魄魂,或以太乙行成天均;或以六甲御六丁,或以祭祀致鬼神;或以吹呴沉深泉,或以命门固灵根;或以璇玑得玉泉,或以专守升于天;或以混沌留我年,或以把握知塞门;或以太乙柱英氛,或以虚无断精神;或以黄庭乘童人,或以柱天得神仙;或以玉衡上柱天,或以六甲游玄门;或以道引俛仰伸,或以寂寞在人间;或以药石上腾云,或以九道致红泉;或以厥阴三毛间,或以去欲但存神。」此三十六门,于秦汉方士时期,即已臻其盛,各以功法炫其门庭;其后或衰或盛,或详或简,总不外是耳。
  长生之说,始于老子。老子曰:「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及「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天地根。」又云:「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元览,能无疵乎?」又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只此数语,即是修道之总纲矣。老子之道,以自然为宗以天地为体,以虚无为用。人欲长生不死,宜效法天地,其诀法在不自生;生生者不生,不生者长生;不自生,无为之极也。宜效法谷神,谷神无体,谷神无我,虚应万物,故能常存;虚则灵,实则昧;无体无我,故能虚灵不昧而长存。次则宜使魂魄抱一,宜专气致柔,宜涤除玄览,宜无识无知,宜效法婴儿。
此皆可使人致于长生不死之功也。
    晋魏伯阳援周易作参同契,本阴阳之顺,因交媾之体,以明大丹作用,隐性道于先天,寓命术于易象,实为万卷丹经之祖。集秦汉以前仙学之大成,而发扬光大之,极博大而尽精微,极玄妙而归平实,并使其学术化系统化,诚不世之巨著也。他亦肯定人可长生不死。参同契有云:「引内养性,黄老自然,含德之厚,归根返元。近在我心,不离己身。抱一毋舍,可以长存。配以服食,雌雄设陈。挺除武都,八石弃捐。……化形而仙,沦寂无声。百世以下,遨游人间。陈敷羽翮,东西南倾。」他认为长生之道,宜不离心起修,不离性起修;内以养性,抱一不舍。外以养形,配以服食,与雌雄相用。
内外双修,即可化形长存而仙矣。
  葛洪抱朴子,则更积极。肯定神仙为有而长生可致。他于其所著抱朴子内篇云:「虽有至明,而有形者,不可毕见焉。虽有至听,而有声者,不可尽闻焉。……虽有禹稷齐谐之智,而所尝识者,未若所不识者之众也。万物云云,何所不有,况列仙之人,盈乎竹素矣。不死之道,曷为无之。」又云:「若夫仙人以药物养身,以术数延命,使内疾不生,外患不入,虽久视不死,而旧身不改,苟得其道,无以为难也。」「仙之可学致,如黍稷之可播种得,甚炳然耳。然未有不耕耘而获嘉禾,未有不勤修而获长生度世也。 」吾人不见不闻不知者众矣,岂可妄断其为无,妄谓其诞。
以今日科学之发达,吾人所知者,实不过太空一鸿毛耳!
    淮南子认为修养性命之要诀,宜形神气志四者,各居其宜。他云:「夫性命者,与形俱出其宗。形备而性命成,性命成而好憎生矣。……形神气志,各居其宜,以随天地之所为。夫形者,生之所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其位,则二者伤矣。是故圣人使之各处其位守其职,而不得相干也。故夫形者,非其所安而处之则废,气不当其充而用之则泄,神非所宜而行之则昧。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又云:「夫喜怒者,道之邪也;忧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过也;嗜欲者,性之累也。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薄气发喑,惊怖为狂。忧悲多恚,病乃成积;好憎繁多,祸乃相随。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通而不变,静之至也;嗜欲不载,虚之至也;无所好憎,平之至也;不与物散,粹之至也。能此五者,则通于神明。通于神明者,得其内者也。」凡此,莫不透
入遂密,洞悉精微,均为养生之至道,而亦均为吾人之所可或达者也。
    道门中有三斋、七戒、十善,道教更引以为条规,为修行人所必守。三斋者;「一者设供斋,可以积德解愆。二者节食斋,可以和神保寿,斯谓祭祝之斋,中士所行也。三者心斋,谓疏沦其心,除嗜欲也;澡雪精神,去秽累也,掊击其智,绝思虑也。上士所行也。」七戒者:「一戒杀生,二戒贪得,三戒妄语,四戒偷盗,五戒淫色,六戒欺心,七戒报怨。」十善者:「一善孝顺父母,二善忠事君师,三善慈心万物,四善忍性容非,五善谏诤蠲恶,六善损己利人,七善放生济物,八善扶贫济困,九善救死扶伤,十善尚义行仁。」此可为修身立命养性全形之矩范,不可以过于寻常而忽之;须知:道在日用常行内,不离洒扫应对中。夫斋之与戒,乃修仙之助道品;持斋与持戒之究彻,均可以使内相清净,外相庄严,而能一尘不染,清明神圣也。故斋之与戒,乃外以修行,内以修心。且重心修而不重行修,重心证而不重行证;以行可伪饬以示人。而心则不可伪饬以示人。故庄子有「心斋」之训,而儒家重戒慎恐惧于不睹不闻之地也。惟先真之设斋戒二德律,在所以斋外以制中也。故并述及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