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薄弱学校快速发展的实用策略

 师之道 2012-03-15

薄弱学校快速发展的实用策略[转]  

 薄弱学校快速发展的实用策略[转] - 管理真谛 - 中学教育管理博客

 

       一、薄弱学校快速发展的实用策略
      

      集中主要精力,猛攻突破口

薄弱学校要想迅速改变社会印象,获得快速发展,必须在一段时间内集中主要精力,猛攻突破口。集中了主要精力,突破口的攻破才有希望;攻破了突破口,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社会形象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重新树立,社会认可度增加,外部与内部环境得到改善,学校就有可能迈入发展快车道。

怎样选择突破口的方向呢?

头等大事是抓好毕业生升学量的增加质的提升。毕业生升学的量与质,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是社会认可学校、选择学校的重要参考。如果一所学校,特别是高中学校,毕业生升学的数量,特别是升入二本以上院校的学生数量,老是在原地踏步,老是没有大的飞跃,要想获得社会认可,谋求快速发展,那是不可能的。因此,薄弱学校必须集中主要精力,狠抓毕业生升学这件头等大事。毕业生升学质与量的提升,依赖于教师、学生和学校的管理。只要学校管理到位,教师工作到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升学质量的提高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毕业生升学量的增加、质的提升,对薄弱学校的快速发展,其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的。

努力打造学校特色,是薄弱学校选择猛攻突破口的重要方向。薄弱学校的薄弱点往往是多方面的,甚至可以说是系统性的。要在短时间内改变薄弱学校的面貌,采取“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办法是难以奏效的,因为那样做工程量太大,导致力量分散,可能收效甚微。而努力打造学校特色,是可以在短时间内事半功倍。打造学校特色,必须集中全校智慧,研究先进学校特色发展的经验,对比特色学校与自己学校的异同,准确定位学校发展特色的方向。薄弱学校特色发展的突破口,可以从以下五个角度选择:以学校的传统优势为突破口,以学校薄弱环节为突破口,以某种偶然的机遇为突破口,以教育科学理论为突破口,以先进教育理念为突破口。只有准确定位了自己学校的特色之路,并且在一段时间内集中主要精力,大力开展特色建设,就可以塑造成功自己学校独有的特质,进而以独树一帜的面貌,改善学校形象,增强社会认可,实现学校快速发展。

教师队伍建设是所有学校永恒的主题,更是薄弱学校永恒的主题。薄弱学校要实现快速发展,肯定离不开教师队伍建设;只有建设好一支专业素养高、敬业爱岗、热爱学生的教师队伍,薄弱学校的发展才有基础。教师队伍建设依赖于学校的文化,依赖于学校的管理机制,依赖于学校管理的情感投入、时间投入、精神投入、精力投入。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在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在于增强教师的职业责任感、荣誉感,在于培养教师的奉献精神,在于实现学生发展的同时实现教师的发展。教师队伍数量不足,是制约薄弱学校发展的瓶颈之一,但这往往又受政策、制度的限制,学校要大声呼吁,努力争取政策的支持,满足教师队伍基本的数量需求。

谋求薄弱学校的发展不能以待遇为突破口。薄弱学校往往财力不足,改善待遇面临的困难较多。待遇的改善必须以学校的发展为依托,学校没有发展起来,就谈改善待遇,只能画饼充饥。只有先有了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才可能有教师福利待遇的改善。因此,必须首先谋求学校的发展,再谋求教师福利待遇的改善。如果薄弱学校的发展,首先选择以待遇为突破口,那是本末倒置的。

巩固局部成果,扩展推进,谋求更大发展。选准了突破口,集中了主要精力猛攻突破口,单项工作抓出了成效,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要在巩固单项成果的基础上,由点到面,逐步扩展,分类推进,以已有成果带动其它工作,以其它工作进一步促进已有成果的优化,使局部成效发展为学校整体的个性风貌。

倘能如此,薄弱学校就可以在一个有限的时间段内快速发展起来了!

转自:http://www./blog.aspx?bid=4355770

 

二、薄弱学校产生与改造初探

 一、薄弱学校产生的原因

 ㈠ 外部原因 

1、当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在管理观念和方式上的影响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念上存在严重的缺失,这是大量薄弱学校出现的重要原因。正是有这种观念上的落后,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对教育关心和支持的不到位,造成教育资源投入方面失去应有的公平和倾斜,从客观上造成了薄弱学校的产生。 

、经济、文化的影响 

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是造成薄弱学校产生的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教育发展的失衡。从我镇来看,城区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师资素质较高,各种教育设施比较完备;而一些农村中小学,教育设施十分简陋。同时由于适龄儿童的监护人文化程度偏低,经济生活水平不高,对知识重要牲的认识不足,对孩子的期望值也相对不高,适龄学儿童就学率相对较低,这也从某些方面促使了薄弱学校的产生。 薄弱学校的形成也受文化教育发展和历史传统的影响。城区学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绵长的历史,学校各方面都表现得较为强大,薄弱学校在文化教育方面发展起步较晚、经济欠发展,学校发展就受到制约,各个方面则相对薄弱。 

.学校所处外部环境的影响 

薄弱学校长期以来缺少良好的文化教育氛围 影响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的家庭也缺少良好的文化氛围,主要表现为:家长的职业层次和文化层次比较低,相当一部分农村学生家长和外来务工人员对子女的教育和学习不够重视,平时忙于劳作,很少关心过问子女在校的学习情况普遍存在,加之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即使想关心辅导孩子的功课也是 “心有余而力不足”;家庭教育的方法大多失于偏颇;学生家长住址分散,有的学生其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家校联系困难,往往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和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严重制约了学校、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了种种不应有的思想障碍和工作阻力,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直接促使薄弱学校的产生。

 ㈡ 内部原因 

.校长在教育观念、管理理念上的落后 

薄弱学校产生的主要内部原因就在于这些学校领导在教育观念、管理理念上的差距。具体体现以下几点: 

第一,个别校长的思想仍停留在过去“应试教育”的基础上,教育目标不明确,缺少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有的校长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能力素质、工作方法难以适应现代学校发展的要求。 校长在教育观念、管理理念上存在差距,领导不力,不思进取,信心不足,安于现状 ,恪守计划经济时代养成的 “等、靠、要”思想,个别校长在教师中威信不高,大部分教师对校长有这样或那样的意见,甚至抵触,导致学校的决策难以贯彻与落实。 

第二,领导班子建设不合理,职责不明确。有些学校领导所负责的工作与本人能力、水平、专业等不符,导致在具体工作指导上,虽有领导,但又无法开展或开展不好,整体操作系统混乱。 

第三,一些学校校长办学思路不明确,缺乏质量意识、竞争意识,仅以维持代替管理,学校的规章制度落不到实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想学校平安无事,不去想提高学校品位,而是得过且过,失去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对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信心不足,教学常规管理的力度不够,导致教育教学管理上的纰漏。

 .学校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

第一,有些薄弱学校制度不健全。例如:只有教职工请假制度,奖惩制度和考核制度,没有会议制度、岗位责任制度、作息制度、值日制度以及教育、教学、教研科研方面的行为规定,没有体育、卫生、纪律、安全评比制度;没有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制度,考试制度、学籍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校产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有的制度也只是墙壁的装饰,在平时的工作中,随意性很大,不能严格按照制度办事。 

第二,有些薄弱学校虽然注重建立规章制度,但是他们所制订的制度本身缺乏正确的导向性、发展性、科学性、针对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有的过分量化,使学校管理趋向企业管理化,不符合学校工作特点和教师劳动特点。其结果使教师很难体验到在学校工作的方向感、信任感、温暖感、舒适感和实惠感,缺少人文关怀,大大削弱教师的凝聚力,难以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在部分薄弱学校制度管理没有形成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系统,制度形同虚设,很难发挥应有管理作用。在教育管理方面,薄弱学校大多只有校内一些日常教育管理工作,而缺乏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有步骤的学生教育管理体系,更缺乏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立体型教育体系。学校的德育机构不健全,学生日常行为养成,学校体育、卫生、安全、法制教育等工作力度不够。在教学管理方面,向管理要质量的意识比较薄弱,向科研要质量的意识更是薄弱。

 3、教师在敬业精神、教学方法、教学水平上的差距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一所好学校必须要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而对于一所薄弱学校来讲,师资队伍也是相对薄弱的,这既有教师数量的不足,又有教师质量的缺失。其中, 薄弱学校的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业务能力直接影响着着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 从教师敬业精神层面上讲,薄弱学校的教师整体表现为:

一是缺乏认真负责的精神、高度的责任感;

二是缺乏孜孜不倦的勤业精神,对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不够;

三是缺乏严格要求的敬业精神,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在具体工作上,有的不按新课标要求认真备课,甚至没有教案,保证不了上课质量;有的只停留或满足于一般陈旧知识内容的传授,无心探索和运用新的教科研成果,无心致力于教育教学攻关;有的只是单纯教书,不注重育人,忽视了教师教书育人的天职;有的忽视自我形象的塑造,不重视为人师表,破坏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应有的良好形象。虽然这些现象在广大教师中只是个别现象,但也反映出广大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从教师的业务素质上来看,薄弱学校的教师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薄弱学校的一些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学业务的自觉性、主动性较差,存在甘居下游、不思进取的思想,知识老化、观念保守、素质薄弱,以照本宣科的陈旧教学方法来维持现状,致使“不顾学生实际、不讲教学方法、随意传授、强行注入”的课堂教学模式依然存在。导致课堂教学效益低下,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差,形成教育教学的恶性循环。 

二、薄弱学校改造措施和办法 

1、认真学习贯彻义务教育法,坚持义务教育是“重中之重”战略地位,着力抓好农村教育工作,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建立起客观公正评价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继续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水平,积极争取镇委镇政府和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依法争取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在决算时达到“三个增长”。完善贫困学生资助制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和流动子女的教育,动员社会力量,大力实施关爱行动,做好农村关心下一代工作。强化对学生流动和辍学的监控,全面实行电子学籍管理,努力降低辍学率。加强农远设备的管理,进一步提高应用水平,努力实现“班班通、堂堂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强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做好应用指导和技术服务工作。

 3、继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落实义务教育校舍维修长效机制。完善农村中小学预算制度。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

 4、大力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按照《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科学规划校园布局,加大加快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标准化建设进程。

 5、积极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实行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实现教育快速均衡发展的基本途径,要按照“坚持标准、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方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实国家和地方教育建设项目,积极争取镇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关心和支持,鼓励教育投资多元化,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进程。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提升城镇教育品位,增强对农村的引导和示范,全面提高我镇教育的整体水平。 

6、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依据《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和《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布局调整意见》文件要求,并结合新的行政区划和学区学龄人口变化趋势,积极稳妥地做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调整布局要按照重点加强农村中心初中和中心小学建设,加强村级骨干完小建设的思路,逐步实现小学“一村一校”办学,初中相对集中办学、重点办好中心学校的目标。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实现全镇中小学校生源、办学条件、师资配置的相对均衡。

 7、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入开展学习贯彻落实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倡导“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尚精神,全面提高教师师德素养,树立为人师表、乐于奉献的现代教师形象。建立并完善师德建设考核机制,积极探索和实践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等参与师德评价、考核和监督的方式方法。建立并完善师德建设考核机制,积极探索和实践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师德评价、考核和监督的方式方法。鼓励教师树立为人师表、乐于奉献的现代教师风貌。

 8、加强对教师编制和流动的管理。合理核定教师编制,建立年度编制报告制度和定期调整制度,继续从城区学校择优选聘教师充实农村薄弱学校,并逐步完善城区中小学教师定期到薄弱学校任教制度。严格执行县教育局《关于加强教师调整管理等工作的通知》的八条规定,控制教师的逆向流动,禁止任何学校未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借调教师。 

9、积极稳妥地推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按照“精干、高效”的要求,科学设置学校机构和岗位;依照“资格准入、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积极推行教师聘任制。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优绩优酬的分配原则,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工作定期考核制度和考勤制度,尝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考试办法,并将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专业素质考试、考勤和工作成绩作为评选优秀教师、评定专业技术职务和确定绩效工资的主要依据。 

10、切实加强中小学校干队伍建设。坚持中小学干部选拔使用“以县为主”的原则, 加强校干的履职考核。坚持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和定期培训制度,增强校长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道德和反思意识,促进校长的专业化成长。建立校干培训、锻炼学习基地,试行校干定期交流、上挂下派、挂职学习制度。加强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努力建设一支作风过硬、素质优良、清正廉洁、勤于探索、精于管理的学校干部队伍。 

11、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教学行为。切实贯彻落实《中心学校管理实施意见》和《中心学校管理工作规程》,继续完善和规范“十个统一”(作息时间、教材征订、课程计划、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安全工作、经费管理与使用、质量检测、教育教学工作考核与评估、教师校干的管理与培训、教育教学行为),力求各校办学行为、教育教学管理行为和教师执教行为更加科学规范,进而促进全镇中小学各项工作顺畅、健康、快速发展。 

12、切实加强新课程改革和教学过程管理。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加强对新课程实施情况的调研和指导,强化新课程的校本培训和教学研究,积极探索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建立并完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内外辅导、考试考查、总结评价等教学环节的定期检查,实行精细化管理,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13、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教育科学研究室工作规范》,强化学校教科研管理,充分发挥协调管理和业务指导职能,提高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视科研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培养,推进学校学科教研组建设。加强校本教研,继续抓好集体备课,推行“以学科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个案话题为引导,体验互动教学”的校本教研模式。

重视初中与小学的衔接研究,不断丰富连片教研、教学开放日(周)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加强对教育科研课题的管理,突出新课程改革相关课题研究。加强教学质量监测,重视毕业班工作,探索科学有效的监测机制和评价方法。进一步建立教育科研激励机制,增强教育可持续发展后劲。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薄弱学校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只要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地方人民的大力支持,广大教职工主动参与,增强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同心同德,定会创造濉溪一方的和谐教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b58930a0100.html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